一种绞吸挖泥船绞刀液压马达的回油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14224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绞吸挖泥船绞刀液压马达的回油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挖泥船绞刀液压马达回油路。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国内建造的许多绞吸挖泥船上采用> IMW大功率液压马达驱动绞刀,相应的绞刀液压系统为闭式。传统的系统设计是在马达回油出口依次串联插装阀、回油滤器、油冷却器形成液压马达回油路。油冷却器出口的油再流经油泵、马达形成油液循环,并由补油泵保证油泵的最低吸入压力。这种设计方案不设单独的系统液压油过滤和冷却回路,简化了系统设备和布置,但马达回油路上液压冲击极易造成回油滤器、油冷却器和油泵吸入软管的损坏,采用海水为冷却介质的油冷却器损坏还对水域造成严重的油污染。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绞吸挖泥船大功率绞刀液压马达回油路的设计方案,旨在保留传统方案功能的条件下,有效地削减对回油滤器、油冷却器和油泵吸入软管的液压冲击。本实用新型采用由液压马达出油口依次串联的插装阀、回油滤器、油冷却器,油冷却器出口依次串联软管、油泵和液压马达构成循环,油泵入口和油箱之间并联补油泵和阻尼,其特征是在插装阀与回油滤器之间串联节流板,并在节流板前并联蓄能器,插装阀的控制油路在挖泥工况时,插装阀的控制口直通油箱并保持阀全开。本方案液压马达的回油路与整个液压系统的连接与传统方案一致,与传统方案比较的优点是在传统方案中,绞刀液压系统处于稳定挖泥工况时,插装阀提供了液压马达所需的背压,其值由插装阀上的调压阀设定。传统方案中插装阀开启的调压参考点为阀后,只能稳定插装阀前后的压降,当液压马达负载波动而在回油路发生液压冲击时,在插装阀前增加的压力值全部加载到插装阀后的马达回油路和油泵的进油路。在传统方案中,如将阀开启的压力参考点改到油箱处,则液压冲击造成的危害更大。本方案增加了节流板,它成为液压马达回油路上的主要阻尼。它有两个作用在稳定挖泥工况时,提供液压马达所需的背压,而不再由插装阀承担;在液压马达的回油路发生液压冲击时,延缓冲击能量的释放并消耗其中的大部分。节流板采用薄壁圆孔结构,其上的压降与流量的平方成正比,削减节流板后液压冲击的作用比较明显。本方案在节流板前增设了蓄能器,它的主要作用是吸收液压冲击的能量,在稳定挖泥工况时,还可以稳定液压马达回油管路上的压力,改善油泵的吸入条件。由于工作压力范围不同,蓄能器设在节流板前而不是后,可以明显提高蓄能效果。本方案中插装阀在挖泥工况时全开(电磁线圈得电)而显著减低了本身压降,以充分发挥节流板的作用,并使液压马达的背压不致过高;绞刀制动或反向盘车状态时插装阀呈现较大的阻尼(电磁线圈失电),开启压力由插装阀上的调压阀设定。

[0006]图1是传统方案的绞刀液压系统原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绞刀液压系统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在液压马达1的出油口依次串联插装阀2、节流板11、回油滤器3、油冷却器4,在节流板前并联蓄能器10。液压马达回油路和整个系统的连接为油冷却器出口串联软管8、油泵9后接液压马达进油口形成循环油路,在软管和油箱6之间并联补油泵7和阻尼5构成对油泵的补油油路。节流板采用薄壁圆孔结构,孔径的大小取决于液压马达稳定挖泥工况时的流量和所需要的背压,其设计压降应是马达设计背压减去液压马达回油路上所有其余元件包括管子的设计压降。蓄能器采用气囊式,预充压力按其稳定工作压力的90%确定,设计最高工作压力按回油滤器和油冷却器中耐压较低值的1. 3 1. 5倍确定,但不得超过预充压力的4 倍;蓄能器的容量推荐按吸收液压马达进油管路设计最高工作压力时储存压力能的65%确定。插装阀的控制油路设计应保证挖泥工况时阀全开,绞刀制动或反向盘车工况时阀的开启压力推荐为系统设计最高工作压力的20% 35%。上述设计的计算方法在一般的液压设计手册中都可以找到。
权利要求1. 一种绞吸挖泥船绞刀液压马达的回油路,由液压马达出油口依次串联的插装阀、回油滤器、油冷却器,油冷却器出口依次串联软管、油泵和液压马达构成循环,油泵入口和油箱之间并联补油泵和阻尼,其特征是在插装阀与回油滤器之间串联节流板,并在节流板前并联蓄能器,插装阀的控制油路在挖泥工况时,插装阀的控制口直通油箱并保持阀全开。
专利摘要一种绞吸挖泥船绞刀液压马达的回油路,本实用新型旨在保留传统方案功能的条件下有效地削减对绞刀液压系统中的回油滤器、油冷却器和油泵吸入软管的液压冲击。本实用新型由液压马达出油口依次串联的插装阀、回油滤器、油冷却器,油冷却器出口依次串联软管、油泵和液压马达构成循环,油泵入口和油箱之间并联补油泵和阻尼,其特征是在插装阀与回油滤器之间串联节流板,并在节流板前并联蓄能器,插装阀的控制油路在挖泥工况时,插装阀的控制口直通油箱并保持阀全开。
文档编号E02F3/90GK202099824SQ20112016745
公开日2012年1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24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24日
发明者刘凯锋, 刘少丞, 杨泰深, 秦学明, 陶冲林 申请人: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 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东方疏浚工程分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