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差异沉降的窨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60983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抗差异沉降的窨井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道路建设与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能够抗差异沉降的窨井装置。
背景技术
城市建设中大量道路的建设往往伴随着各类公用管线设施,由于从节约土地资源的角度出发,规划部门经常将此类管道,特别是雨污水管道安排在道路范围内,而此类管道因使用与维护的要求,需要每隔一定间距设置一个检查井(人孔),以便相关施工人员进入其中进行作业。通常此类窨井的井盖是直接安放在井体上的,而由于井体位于车道下,在井盖受到车辆荷载后,荷载会传递到井盖、井体,再直接传到土基,在长期的荷载作用下,土基被压缩,导致井体与井盖的下沉。此外,井体的建筑材料一般是砖块或砼块用结合料砌筑,在井体受压时,这些结合料被挤出,井体自身压缩,也导致了井盖的下沉。通常,井盖的下沉 会引起周围道路路面出现局部的正常开裂,缩短道路的使用寿命,并给行车安全与舒适带来问题。本申请人在第92234613. 5号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抗沉降组合窨井盖”中提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经过近二十年的使用与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较好地解决了窨井抗沉降问题。但同时,由于道路自身也存在沉降,使得这种组合式窨井盖在道路下降时不能同步下沉,从而产生了二者间的差异沉降,在使用若干年后,会在井盖周边的道路上产生开裂。其次,过大的、且埋设深度较浅的承载板,车辆轮载作用在承载板一边(角)时,会在此位置产生一定量的短暂的压缩变形,而相对应一边(角)则产生反向的变形,在反复的车辆荷载作用下,也使沿承载板边角的道路产生裂缝;再者,置放于承载板上的窨井盖座,为了确保道路的平整,需要保证其与道路路面在同一水平面上,无法预先与承载板直接固定,而只能在承载板施工完成后,以水泥砂浆座浆固定。由于在道路通车后受到车辆竖向荷载和水平力的作用而被挤压、推挤,在一定时间后,此井盖座由于其与支承板的粘合砂浆没有足够的抗水平推挤能力,出现松散,从而引起此井盖的水平位移,导致井盖座周边出现路面碎裂或倾斜沉降的情况。此外,目前正在实际使用的另一种抗沉降井盖,由于仅采用了加宽圆形(或矩形)井座边框,解决了井座(盖)与道路平面相一致的平整性问题,但没有解决在整个井位处荷载作用下的抗沉降问题。在长期反复车辆荷载作用下,以及车辆水平推力作用下,仍会产生此井座和/或井体周边道路的开裂与差异沉降。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差异沉降的窨井装置,该窨井装置即使在长期反复车辆荷载作用下,也能够避免井盖和/或井体与周边道路的差异沉降。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差异沉降的窨井装置,即使在长期反复车辆水平推力作用下,也可防止井盖的水平位移,从而避免井体周边道路的开裂。[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抗差异沉降的窨井装置,包括井盖和井体,在所述井盖的下方设置有支承板,所述支承板上形成有井盖放置孔,所述支承板的、与井体上口相对的面积至少大于所述井体上口外缘形成的面积;所述支承板位于所述井体上口上方且其下表面与所述井体上口是分离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承板的外边缘下方、以支撑支承板外边缘的方式设置垫块,所述垫块的一部分超出所述支承板外边缘。较佳地,所述垫块超出所述支承板外边缘的那部分的宽度基本上与所述支承板的厚度相等较佳地,所述支承板外边缘上边与所述垫块外缘上边的连线与垂直所述垫块表面的方向的夹角大致等于45度。较佳地,所述井盖包括井盖本体和井盖环套;以及,所述支承板还包括井盖环套座,所述井盖环套座与所述井盖环套贴合地配合。较佳地,所述井盖环套座设置于所述支承板的上表面且具有一定高度,使得其与 上方的所述井盖环套及所述井盖本体共同形成一个高度,确保所述支承板上部的路面结构
层有一定厚度。较佳地,所述井盖环套座是形成在所述支承板的所述井盖放置孔内壁上的凹座,所述井盖环套的纵向长度尺寸制成为使其可伸入所述井盖放置孔中以与所述井盖环套座贴合配合。较佳地,所述井盖环套呈敞口护套形式,其上口处包括宽边缘。藉由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抗差异沉降的窨井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不仅能够将井盖所受的荷载分散到道路结构层中,而不是传递到土基中,从而防止窨井装置的整体沉降,而且使井盖、支承板与路面始终保持一致的变形,克服了窨井盖与路面之间的差异沉降,不会导致窨井装置周边道路的开裂沉降,能够提高这种抗差异沉降的可靠性,同时也解决了置放于支承板上的井盖座与道路路面的平整度问题。此外,还解决了长期车轮水平推力作用下,井盖座发生水平位移和/或差异沉降所引起的周边路面碎裂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装置不仅适用于新建道路的窨井建造,在配合使用快干水泥砼、弹性浙青砼情况下,还适合于既有窨井在开放道路交通时的快速维修与改造。
图I是本实用新型抗差异沉降的窨井装置实施例一的纵向截面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抗差异沉降的窨井装置实施例二的纵向截面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抗差异沉降和水平位移的窨井装置实施例一的纵向截面图;图4是图3所示实施例一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抗差异沉降和水平位移的窨井装置实施例二的纵向截面图;以及图6是图5所示实施例二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I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抗差异沉降的窨井装置包括井盖I和井体2,在井盖I的下方设置有支承该井盖I的支承板3,支承板3上形成有井盖放置孔31,支承板3的与井体上口 21相对的面积(不扣除支承板井盖放置孔31的面积)至少大于井体上口 21 (包括井体壁和中间空洞部分)形成的面积,即井体外包尺寸所形成的面积。该支承板3位于井体上口 21上方且其下表面与井体上口 21是分离的,通常保持约5-10厘米的间隔。采用如此结构,支承板3位于路面结构层中,并藉由其与路面结构层相接触部分而将井盖I所受的载荷全部地分散到路面结构层内。现有技术中,为了实现有效的分散载荷效果,支承板3往往超出井体上口 21边缘约50-80厘米,且为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分散载荷作用,实际使用都采用接近上限的支承板尺寸,即支承板3超出井体上口 21边缘约60-80厘米。采用如此的结构,虽然可以抗井体沉降,但由于支承板3的面积过大,一方面增加了施工成本,另一方面在路面结构本身存在沉降的情况下,产生差异沉降,造成支承板以外的路面开裂问题。为了避免现有技术中将井盖I所受载荷完全由支承板3承受,而不得不将支承板3制造得比井盖I面积大得多而造成差异沉降的现象,如图I所示,在支承板3的外边缘下方、以支撑支承板的方式设置了垫块4,垫块4的一部分超出支承板3外边缘。此垫块4起到传力作用。藉由此垫块4,减小支承板3面积成为可能,同时也减小了支承板3边缘在荷 载作用下的上下变形幅度,防止或减小了井体边缘和支承板边缘的路面开裂现象。较佳地,垫块4由砼或钢筋砼材料制成,此外玻璃钢或钢铁亦可采用。一般地,垫块厚度在15-40厘米范围内,或者根据需要,将垫块厚度选择成和支承板3下表面与井体上口 21之间距离相适应,例如,大于支承板3下表面与井体上口 21之间距离,以同时起到防止路基材料进入井体内的作用。此外,垫块4超出支承板3外边缘的那部分宽度L基本上与支承板3的厚度H相等,这样从图I的纵向截面图来看,支承板外边缘上边与垫块外缘上边的连线与垂直垫块表面的方向的夹角大致等于45度。再如图2所示,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抗差异沉降的窨井装置第二个实施例。由于在该实施例中,在支承板3下表面与井体上口 21的距离之间、在接近井体上口 21外侧的路面结构中已设有挡土圈5,因此垫块4的厚度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参见图3、4所示,图中示出本实用新型抗差异沉降和水平位移的窨井装置实施例一。在该实施例中,垫块4的结构与前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重复描述。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井盖I包括井盖本体11和井盖环套12,根据需要,井盖本体11和井盖环套12可由不同材质分别制成且盖合在一起或联结在一起以起到定位开合的作用,或者亦可由相同材质制成一体件或由相同材质分别制成且联结在一起以起到定位开合的作用。同时,支承板3设置有与支承板固结的或连成一体的井盖环套座32,此井盖环套座32与井盖环套12贴合配合,从而阻挡了井盖环套12的水平位移,克服了车辆的水平推力。同时,此井盖环套座32设置于支承板3的上表面且具有一定高度,使得其与上方的井盖环套12及井盖本体11共同形成一个高度,保证支承板3离开路面有一定的距离,从而使得支承板3上部的路面结构层有一定厚度P,消除因支承板3的刚度较大与周边、支承板上部的路面结构刚度不一致导致的其边缘开裂,消除由于支承板3上的路面结构层较薄产生的容易碎裂的问题。再如图5,6所示,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抗差异沉降和水平位移的窨井装置实施例二。与图3,4所示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支承板3包括的井盖环套座是形成在支承板3的井盖放置孔31内壁上的凹座32’,井盖环套12的纵向长度尺寸制成为使其可伸入井盖放置孔中以与凹座32’贴合配合。在如图3-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井盖环套12呈敞口护套形式,其上口处包括宽边缘121。井盖本体11置于井盖环套12中,或者亦可由同一材料分别或一体构成。由井盖环套12与井盖本体11组成的系统,采用一个相对悬浮的结构,即不直接与支承板3相连结,只是与井盖环套座32侧面或井盖放置孔31内壁上的凹座32’相对应、贴合配合。此外,井盖环套12的宽边缘121可放置成与路面相平齐。在施工安装时,因井盖环套12在路面上有一定宽度,易于安装成与路面平齐,增加了道路的平整性,也由于井盖环套12有一定的宽度,也就对其周边的路面产生了保护,防止了水平方向的冲击,防止了周边路面的碎裂。在荷载作用下,井盖环套12与路面平齐的宽边缘121也可将部分荷载传递到路面结构层中,再通过支承板3再次分散荷载到土路基中。上述的结构在车辆荷载作用下是如下所述地工作并防止差异沉降和水平位移·的车辆驶入垫块4外边缘以内的区域时,首先将荷载通过传力垫块4上方的道路结构传递到传力垫块,再由其传到路基结构,此部分道路结构由于与其它道路结构并无很大差异,且传力垫块处于路基层内,并不会在其边缘产生裂缝,导致与道路其它部位的不均匀沉降;车辆再向前行驶时,荷载进入支承板3区域,由于此支承板3离开路面保持有一定厚度,在此支承板上表面与路面的高度范围内的道路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压缩变形量与周边的道路基本一致。且此支承板3的面积较小,在荷载作用下,板边缘的变形较小,不易产生裂缝,而主要车辆荷载通过此部分路面传递到支承板,再通过传力垫块传递到路基结构中,有效地分散了荷载,而不将荷载传递到井体2上,实现了与周边道路的同步沉降;当车辆荷载进入井盖环套12与井盖本体11区域时,其荷载首先通过井盖环套12的宽边缘121传递到其周边的路面结构中,再通过此部分路面传递到支承板3上。再通过支承板3将荷载传递到垫块4、到路基结构中。即通过二道“悬浮结构”(井盖本体11、井盖环套12组成的上部悬浮结构与支承板3、垫块4组成的下部悬浮结构),二次荷载的分散,将车辆荷载传递到路基结构中,确保井体周边的路面与其它区域的路面保持一致的沉降。同时车辆对井盖本体11及井盖环套12的水平作用,由于井盖环套12与井盖环套座32侧面相对贴合(或井盖环套12深入到支承板3的井盖放置孔内壁凹座32’上),井盖环套座32 (或井盖放置孔内壁侧面凹座32’)限制了井盖环套12的水平推挤,也就防止了井盖环套12对路面结构层的水平推挤和路面碎裂。同时由于井盖环套12的宽边缘121与道路表面的一致,防止了车辆水平方向的冲击,而其与路面的结合部位也随着宽边缘121宽度的增加而离开了边缘的荷载应力集中区,进入了一般的路面结构层内,保护了结合部位的路面,防止了此处路面的碎裂。当车辆离开窨井区域时,则按照与上述情况相反的次序进行工作。根据上述的原理,即可实现窨井的抗差异沉降和水平位移的目的。较佳地,由于支承板3下采用了垫块4,除了在新建道路上可能使用本结构与方法夕卜,在既有道路的修复与改造时更可以结合快干水泥等粘结性结合材料,及时完成改造或维修,开放交通,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施工方法如下在井体上口附近、拟安放垫块的路基区域放入快干水泥轮或树脂5仝;[0038]沿井体上口外边缘置放挡土圈5,挡土圈5上边缘高于井体上口。将预制的砼或钢筋砼垫块在井体上口外缘砌筑在所述路基区域上,再在此垫块外边空隙内填塞快干砼或树脂砼,抹平;将预制的钢筋砼支承板安装在垫块上,且垫块的一部分超出支承板的外边缘,用快干砼或树脂砼填塞其与道路结构层之间的空隙,抹平;进行路面浙青砼的施工,同时安放井盖环套,用压路机将井盖环套与路面浙青砼一起碾压成型,使井盖环套的宽边缘与路面齐平。如图3所示,较佳地,将所述垫块紧贴所述井体上口外缘区域砌筑在所述路基区域上。如图2所示,较佳地,在将预制的砼或钢筋砼垫块在井体上口外缘砌筑在所述路基区域上之前,沿井体上口外边缘置放挡土圈5,挡土圈5上边缘高于井体上口。较佳地,如在修复改造中采用特殊的弹性浙青砼,则更能保护此修复区域,不发生路面碎裂的情况。一般地,这样的修复改造时间可以在一个晚上完成,对于既有道路的车辆交通通行不产生较大影响。此外,在改造或维修现有窨井装置时,首先将井体周边的道路路面拆除且拆除现有的支承板。对于新建道路上的窨井建造由于施工时间较为充裕,可不采用快干砼或树脂砼,以节约造价。
权利要求1.一种抗差异沉降的窨井装置,包括井盖(I)和井体(2),在所述井盖(I)的下方设置有支承板(3),所述支承板(3)上形成有井盖放置孔(31),所述支承板(3)的、与井体上口(21)相对的面积至少大于所述井体上口(21)外缘形成的面积;所述支承板(3)位于所述井体上口(21)上方且其下表面与所述井体上口(21)是分离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承板(3)的外边缘下方、以支撑支承板外边缘的方式设置垫块(4),所述垫块(4)的一部分超出所述支承板(3)外边缘。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抗差异沉降的窨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块(4)超出所述支承板(3)外边缘的那部分的宽度(L)与所述支承板(3)的厚度(H)相等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抗差异沉降的窨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板(3)外边缘上边与所述垫块(4)外缘上边的连线与垂直所述垫块表面的方向的夹角等于45度。
4.如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抗差异沉降的窨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盖(I)包括井盖本体(11)和井盖环套(12 );以及,所述支承板(3 )还包括井盖环套座(32 ),所述井盖环套座(32)与所述井盖环套(21)贴合地配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差异沉降的窨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盖环套座(32)设置于所述支承板(3)的上表面且具有一个高度,使得其与上方的所述井盖环套(12)及所述井盖本体(11)共同形成一个高度,确保所述支承板(3)上部的路面结构层有一定厚度(P)。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差异沉降的窨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盖环套座(32)是形成在所述支承板(3)的所述井盖放置孔(31)内壁上的凹座(32’),所述井盖环套(21)的纵向长度尺寸制成为使其可伸入所述井盖放置孔(31)中,与所述井盖环套座(32)贴合配口 ο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差异沉降的窨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盖环套(12)呈敞口护套形式,其上口处包括宽边缘(121)。
专利摘要一种抗差异沉降的窨井装置,包括井盖(1)和井体(2),在所述井盖(1)的下方设置有支承板(3),所述支承板(3)上形成有井盖放置孔(31),所述支承板(3)的、与井体上口(21)相对的面积至少大于所述井体上口(21)外缘形成的面积;所述支承板(3)位于所述井体上口(21)上方且其下表面与所述井体上口(21)是分离的;在所述支承板(3)的外边缘下方、以支撑支承板外边缘的方式设置垫块(4),所述垫块(4)的一部分超出所述支承板(3)外边缘。该窨井装置即使在长期反复车辆荷载作用下,也能够避免井盖和/井体与周边道路的差异沉降。
文档编号E02D29/14GK202767112SQ201220364469
公开日2013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25日
发明者庞学雷 申请人:庞学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