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油井泵下活性水搅拌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42849阅读:36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井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采油井泵下活性水搅拌器。



背景技术:

目前,油田对稠油或高凝油的开采,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其一是泵上井简掺活性水,对原油起到加热、乳化、降粘的作用,但活性水注入井简后,对原油和水不加搅拌,活性水对原油乳化作用不充分,降粘效果不理想。其二是通过空心抽油杆的空心部装入电缆,借助电能将空心抽油杆加热,达到对稠油或高凝油加热降粘目的,但其装置一次投资较高,耗电量高,电缆绝缘破损造成工作不稳等缺点。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采油井泵下活性水搅拌器。

为达到本实用新型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采油井泵下活性水搅拌器,所述采油井泵下活性水搅拌器包括框体、位于所述框体下方的出油装置、位于所述框体左右两侧的握持装置、位于所述握持装置上方的进料装置、位于所述框体上方的旋 转装置及位于所述旋转装置下方的搅拌装置,所述框体上设有位于左右表面上的第一支架、位于内部的集料斗、设置于所述集料斗上的隔离框、位于所述隔离框下方的封闭板、位于所述封闭板上方的水平板及位于所述水平板下方的加热棒,所述出油装置包括出油斗、位于所述出油斗下方的出油管及收容于所述出油管内部的第一过滤网,所述握持装置包括第一握持杆及位于所述第一握持杆下方的第二握持杆,所述进料装置包括上端部及位于所述上端部下方的下端部,所述旋转装置包括电机、位于所述电机下方的转轴、位于所述电机左右两侧的第二支架,所述搅拌装置包括第一搅拌杆、设置于所述第一搅拌杆上的第二搅拌杆及位于所述第一搅拌杆下方的回料板,所述第一搅拌杆呈半圆环状,所述第一搅拌杆的两端与所述转轴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搅拌杆呈水平状,所述第二搅拌杆的一端与所述转轴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搅拌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搅拌杆固定连接,所述回料板呈圆锥状,所述回料板的上端与所述转轴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回料板的侧面与所述框体的内表面紧密接触,所述回料板上设有第二通孔。

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与所述框体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竖直向上,所述集料斗的横截面呈倾斜状,所述集料斗的侧面与所述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集料斗上设有第一通孔。

所述隔离框呈空心的圆柱体,所述隔离框竖直放置,所述集料斗的内表面与所述隔离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封闭板呈圆柱体,所 述封闭板水平放置,所述封闭板的侧面与所述隔离框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水平板呈圆柱体,所述水平板水平放置,所述水平板的侧面与所述隔离框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出油斗的上端与所述框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出油斗的下端与所述出油管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网呈圆柱体,所述第一过滤网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过滤网的侧面与所述出油管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握持杆呈弯曲状,所述第一握持杆的一端与所述框体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握持杆呈倾斜状,所述第二握持杆的下端与所述框体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握持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握持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下端部的下端对准所述框体的上端与所述框体固定连接,所述下端部的下端与所述隔离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下端部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电机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隔离框的侧面固定连接。

所述转轴呈圆柱体,所述转轴竖直放置,所述转轴的上端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转轴的下端穿过所述隔离框的上表面、水平板的上下表面、封闭板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油井泵下活性水搅拌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进入大稠油或者高 凝油进行充分的搅拌,并且同时进行加热,使得其搅拌效果更理想且效率更高,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方便移动,操作简单,并可以将搅拌后的油缓慢输出,防止漏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采油井泵下活性水搅拌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采油井泵下活性水搅拌器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采油井泵下活性水搅拌器包括框体1、位于所述框体1下方的出油装置2、位于所述框体1左右两侧的握持装置3、位于所述握持装置3上方的进料装置4、位于所述框体1上方的旋转装置5及位于所述旋转装置5下方的搅拌装置6。

如图1所示,所述框体1呈空心的圆柱体,所述框体1竖直放置,所述框体1上设有位于左右表面上的第一支架11、位于内部的集料斗12、设置于所述集料斗12上的隔离框14、位于所述隔离框14下方的封闭板13、位于所述封闭板13上方的水平板15及位于所述水平板15下方的加热棒16。所述第一支架11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支架11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11的一端与所述框体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11的另一端竖直向上。所述集料斗12的横截面呈倾斜状,所述集料斗12的侧面与所述框体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集料斗12上设有第一通孔121,所述第一通孔121呈圆柱体状,所述第一通孔121贯穿所述集料斗12的上下表面。 所述隔离框14呈空心的圆柱体,所述隔离框14竖直放置,所述集料斗12的内表面与所述隔离框14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封闭板13呈圆柱体,所述封闭板13水平放置,所述封闭板13的侧面与所述隔离框14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水平板15呈圆柱体,所述水平板15水平放置,所述水平板15的侧面与所述隔离框14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隔离框14采用导热材料制成。所述加热棒16位于所述隔离框14内部,用于加热。

如图1所示,所述出油装置2包括出油斗21、位于所述出油都21下方的出油管22及收容于所述出油管22内部的第一过滤网23。所述出油斗21呈空心的圆台状,所述出油斗21的上端与所述框体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出油斗21的下端与所述出油管22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出油管22竖直放置。所述第一过滤网23呈圆柱体,所述第一过滤网23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过滤网23的侧面与所述出油管22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握持装置3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握持装置3包括第一握持杆31及位于所述第一握持杆31下方的第二握持杆32。所述第一握持杆31呈弯曲状,所述第一握持杆31的一端与所述框体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握持杆32呈倾斜状,所述第二握持杆32的下端与所述框体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握持杆32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握持杆3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进料装置4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进料装置4包括上端部41及位于所述上端部41下方的下端部42。 所述上端部41呈竖直状,所述上端部41呈空心的圆柱体,所述下端部42呈倾斜状,所述上端部41与所述下端部42一体成型。所述下端部41的下端对准所述框体1的上端与所述框体1固定连接,所述下端部42的下端与所述隔离框1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11与所述下端部42固定连接,从而使得稠油或者高凝油从所述进料装置4进入到框体1的内部。

如图1所示,所述旋转装置5包括电机51、位于所述电机51下方的转轴52、位于所述电机51左右两侧的第二支架53。所述电机51位于所述隔离框14的上方,所述第二支架53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第二支架53的一端与所述电机5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53的另一端与所述隔离框14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转轴52呈圆柱体,所述转轴52竖直放置,所述转轴52的上端与所述电机51连接,使得所述电机51带动所述转轴52旋转,所述转轴52的下端穿过所述隔离框14的上表面、水平板15的上下表面、封闭板13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使得所述转轴52可以旋转。

如图1所示,所述搅拌装置6包括第一搅拌杆61、设置于所述第一搅拌杆61上的第二搅拌杆62及位于所述第一搅拌杆61下方的回料板63。所述第一搅拌杆61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搅拌杆61呈半圆环状,所述第一搅拌杆61的两端与所述转轴52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搅拌杆62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第二搅拌杆62呈水平状,所述第二搅拌杆62的一端与所述转轴62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搅拌杆6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搅拌杆 61固定连接。所述回料板63呈圆锥状,所述回料板63的上端与所述转轴5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回料板63的侧面与所述框体1的内表面紧密接触,所述回料板63上设有第二通孔631,所述第二通孔631呈圆柱体状,其可以防止搅拌后的油流出的速度过快导致漏油或者其他事故,从而可以保障安全。

如图1所示,所述本实用新型采油井泵下活性水搅拌器使用时,首先启动电机51及加热棒16,使得转轴52旋转,进而使得搅拌装置6旋转,同时加热棒16产生的热量经过隔离框14进入到框体1内部,然后通过进料装置4进入到框体1的内部,然后集中在集料板12上,然后经过加热棒16散出出的热进行加热后,缓慢经过第一通孔121进入到下方,然后经过搅拌装置6进行搅拌,然后集中到回料板63上,然后经过第二通孔631进入到下方,然后经过第一过滤网23的过滤后排出。同时亦可以握住握持装置3移动本实用新型采油井泵下活性水搅拌器。至此,本实用新型采油井泵下活性水搅拌器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