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保温、可吸风、可快速连接的煤矿井下风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81855阅读:49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保温、可吸风、可快速连接的煤矿井下风筒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一种可保温、可吸风、可快速连接的煤矿井下风筒,属于煤矿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煤矿井下通常通过风筒向通道深处的施工现场供给新鲜空气,以冲淡并排通道内的具有毒性、窒息性以及爆炸性气体,保证通道内的风流质量( 成分、温度和速度 ) 和数量符合国家安全卫生标准,防止各种伤害和爆炸事故的发生,保障生产人员的身体健康。

在煤矿井下开采作业中,由于开采深度的延伸、地热辐射增加、通风距离延长,沿途围岩或机电设备放热等因素,造成采掘工作面环境温度、湿度增高,为改善回采工作面环境,营造适宜的工作环境温度,需要制冷系统对工作面供风流进行降温,由于受矿井制冷设备的体积、重量和安装条件等原因限制,不能随意改变与移动,制冷系统冷却后的空气不便于送入采掘工作面区域。同时,现有技术中的风筒通常只能用出风口处送风,不能在吸风口处使用,用在吸风口时,不能承受负压,一下子就会瘪掉,不具有定型性。

另外,随着煤矿井下供风距离越来越长,多个通风筒的连接固定装置也是重中之重。现有技术中,风筒和风筒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先将第一节风筒的风筒箍塞入第二节风筒的风筒箍内;然后,使用细铁丝包扎;接下来,将风筒边进行反包扎;最后,再使用风筒胶将接头处用条带布粘贴,此种方法耗时耗力,工艺复杂,且容易产生漏气现象,增加了局部通风管理的困难程度,不利于煤矿井下特种情况环境下快速连接风筒。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既能保温、定型又可以快速稳定连接的风筒。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可保温、可吸风、可快速连接的煤矿井下风筒,沿所述筒体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用于固定筒体形状的固定簧,所述筒体从内到外包括内筒体、保温层和外筒体,

所述筒体还包括连接固定装置,所述连接固定装置由连接固定件及密封垫组成;

所述连接固定件的横切面为两个相对的“凸”形台,在所述“凸”形台的头部两端设有放置密封垫的凹槽,同时在“凸”形台的头部两端开有内螺纹,所述筒体的端部为外螺纹连接头,所述连接头与连接固定件通过螺纹连接。

所述固定簧为钢筋弹簧,所述保温层为非金属绝热层,所述内筒体和外筒体为聚酯纤维层。

所述内筒体、保温层和外筒体为热塑整体一次成形。

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筒体设置多个固定簧,使得筒体吸风时也不会瘪掉,从而保持良好的通风效果,同时可弯曲、伸缩使用,方便携带,节省空间。

二、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筒体设计为内筒体、保温层和外筒体,能够保持筒体内的温度不受外界温度的影响,保证风流温度不发生变化,保证风筒输出风流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三、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固定件连接两个风筒,此装置结构合理,安装简单,连接固定速度快,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密封垫的设置也使得连接后的气密性好,不会出现漏风和脱节的现象,满足现在矿井下特殊环境工作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筒体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两个筒体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1为筒体,2为固定簧,3为连接头,4为密封垫,5为连接固定件,11为外筒体,12为保温层,13为内筒体。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一种可保温、可吸风、可快速连接的煤矿井下风筒,沿所述筒体1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用于固定筒体1形状的固定簧2,所述筒体1从内到外包括内筒体13、保温层12和外筒体11;

所述筒体1还包括连接固定装置,所述连接固定装置由连接固定件5和密封垫4组成;

所述连接固定件5的横切面为两个相对的“凸”形台,在所述“凸”形台的头部两端设有放置密封垫4的凹槽,同时在“凸”形台的头部两端开有内螺纹,所述筒体1的端部为外螺纹连接头3,所述连接头3与连接固定件5通过螺纹连接。

所述固定簧2为钢筋弹簧,所述保温层12为非金属绝热层,所述内筒体13和外筒体11为聚酯纤维层。

所述内筒体13、保温层12和外筒体11为热塑整体一次成形。

所述连接头3与连接固定件5通过螺纹连接,所述连接固定件5两端分别设有顺时针内螺纹和逆时针内螺纹,所述连接头3设有与连接固定件5相对应的顺时针外螺纹和逆时针外螺纹;将两个通风筒筒体1的连接头3分别于连接固定件5两端相对齐,通过旋转连接固定件5便可将两通风筒筒体1的连接头3与连接固定件5旋合固定。

上述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解释而非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所作的变形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