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治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012649发布日期:2019-06-26 00:22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治理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治理方法。



背景技术:

注水开发是我国大部分油藏开发的主要手段。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受储层非均质性、注采方式等因素影响,地层中易形成水流优势通道,注入水沿优势通道突进,导致注水波及体积变小,注水开发效果变差。此时,就需要向地层中注入封堵剂对水流优势通道进行封堵,可使后续注入水发生绕流,从而达到提高注水波及体积、改善注水开发效果的目的。

储层动用不均衡指的是储层中各层的吸水强度相差较大,目前对于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封堵措施主要是向储层中注入封堵剂,通过堵塞、吸附等作用封堵水流优势通道,降低水流优势通道的渗流能力,使后续注入水发生绕流,扩大波及体积,将以前未波及到的原油驱出。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本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由于地层黏土膨胀或地层颗粒堵塞或原油类沉积堵塞或聚合物凝胶造成的堵塞等因素影响,部分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近井地带存在堵塞,渗流能力下降,注水压力高。此时,再向注水井中注入封堵液时,注水压力易迅速上升,施工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影响后期正常注水,且采收率未有显著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解堵和封堵相结合的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治理方法,用以改善注水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治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封堵液;

向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注入所述封堵液;

获取解堵液;

向已经注入所述封堵液的所述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注入所述解堵液;

再次获取所述封堵液;

向已经注入所述解堵液的所述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再次注入所述封堵液。

可选择地,当近井地带堵塞的主要原因是地层粘土膨胀、地层颗粒造成的堵塞时,所述解堵液为酸类;当近井地带堵塞的主要原因是原油类沉积堵塞时,所述解堵液为原油沉积清洗液;当近井地带堵塞的主要原因是聚合物或聚合物凝胶造成的堵塞时,所述解堵液为聚合物降解剂。

可选择地,所述获取封堵液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将配注设备摆放在所述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的井口。

可选择地,所述将配注设备摆放在所述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的井口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对所述配注设备进行试压。

可选择地,当储层的优势通道大时,所述封堵液为聚合物交联凝胶或预交联凝胶颗粒;当储层的优势通道小时,所述封堵液为凝胶微球或涂层凝胶。

可选择地,所述向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注入所述封堵液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顶替液。

可选择地,所述获取顶替液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向已经注入所述封堵液的所述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注入所述顶替液。

可选择地,所述向已经注入所述封堵液的所述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注入所述解堵液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向已经注入所述解堵液的所述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注入所述顶替液。

可选择地,所述向已经注入所述解堵液的所述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再次注入所述封堵液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向再次注入所述封堵液的所述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注入所述顶替液。

可选择地,每次所述顶替液的使用量大于井筒的容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治理方法采用封堵与解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获取封堵液,向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注入封堵液,封堵储层中高渗层内的优势通道,再获取解堵液,向已经注入封堵液的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注入解堵液,解除低渗层在近井地带的堵塞,疏通渗流通道,最后再次获取封堵液,向已经注入解堵液的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再次注入封堵液,对储层深部的水流优势通道进行封堵治理,实现对储层深部层内和储层平面矛盾的治理,扩大注水波及体积,达到增油降水的目的,且施工操作简单连贯、投入成本低、治理效果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治理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治理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治理方法,其方法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101:获取封堵液;

在获取封堵液之前,确定需要进行治理的注水井。

具体地,通过对从选定的注水井获取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首先,确定该注水井储层动用是否均衡。

其中,数据资料可以为吸水剖面、指示曲线、压降曲线、生产动态、注采对应情况等。

例如,可以通过计算储层吸水强度变异系数进行界定,当储层吸水强度变异系数≤0.7时,表明储层动用均衡;当储层吸水强度变异系数>0.7时,表明储层动用不均衡。

其次,在确定该注水井为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后,判断该注水井是否存在注水时间不长,但是注水压力升高速度快的问题。

再次,在确定该注水井存在注水时间不长,但是注水压力升高速度快的问题后,将配注设备摆放在该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的井口,并连接好各个设备;

继而,对配注设备进行试压,即对井口装备、地面设施的耐压能力进行测试,以防止由于配注设备的耐压程度不够而发生意外事故;

最后,配注封堵液。

对于封堵液而言,当储层的优势通道大时,封堵液为聚合物交联凝胶或预交联凝胶颗粒;当储层的优势通道小时,封堵液为凝胶微球或涂层凝胶。具体的使用类型需要根据从该注水井获取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确定该注水井井底储层水流优势通道发育的情况而定。

步骤102:向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注入封堵液;

具体地,可以利用在该注水井口摆放的配注设备进行封堵液的注入,封堵液经过配注设备,从井口流入到储层中,实现对储层中高渗层内优势通道的封堵。

同时,在向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注入封堵液时,配置解堵液。

进一步地,为了确保封堵液全部进入储层,在向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注入封堵液后,还需获取顶替液,并立刻向已经注入封堵液的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第一次注入顶替液,且第一次注入的顶替液的使用量大于井筒的容积,使得封堵液在顶替液的推动下进入到储层中。

步骤103:获取解堵液;

具体地,当近井地带堵塞的主要原因是地层粘土膨胀、地层颗粒造成的堵塞时,解堵液可以为酸类,例如,盐酸、土酸等;当近井地带堵塞的主要原因是原油类沉积堵塞时,解堵液可以为原油沉积清洗液;当近井地带堵塞的主要原因是聚合物或聚合物凝胶造成的堵塞时,解堵液可以为聚合物降解剂。

步骤104:向已经注入封堵液的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注入解堵液;

在本步骤中,操作人员通过配注设备向已经注入封堵液的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注入解堵液,解除低渗层在近井地带的堵塞,疏通渗流通道,使得前期被污染的油层可以重新得到动用。

为了确保解堵液可以全部进入到储层中,在向已经注入封堵液的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注入解堵液之后,立刻向该已经注入解堵液的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第二次注入顶替液,第二次注入的顶替液的使用量也大于井筒的容积。

需要说明的是,在向已经注入封堵液的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注入解堵液的时机选择上,要保证解堵液的注入时刻是在第一次注入顶替液完成之后马上注入,在注入顶替液与注入解堵液之间不存在流通间隙。

步骤105:再次获取封堵液;

由于配注设备的容量限制,在再次注入封堵液时,需要再次获取封堵液,且获取封堵液与注入解堵液同步进行。

需要说明的是,再次获取的封堵液的注入类型可以与上次获取的类型相同。

步骤106:向已经注入解堵液的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再次注入封堵液。

在本步骤中,操作人员通过配注设备向已经注入解堵液的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再次注入封堵液,对储层深部的水流优势通道进行封堵。

为了确保封堵液可以全部进入到储层中,在向已经注入解堵液的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注入封堵液之后,立刻向该再次注入封堵液的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第三次注入顶替液,第三次注入的顶替液的使用量也大于井筒的容积,确保每次顶替液的使用量都大于井筒的容积,同时,再次注入的封堵液与顶替液之间也不存在流通间隙。

本发明实施例的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治理方法采用封堵与解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获取封堵液,向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注入封堵液,封堵储层中高渗层内的优势通道,再获取解堵液,向已经注入封堵液的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注入解堵液,解除低渗层在近井地带的堵塞,疏通渗流通道,最后再次获取封堵液,向已经注入解堵液的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再次注入封堵液,对储层深部的水流优势通道进行封堵治理,实现对储层深部层内和储层平面矛盾的治理,扩大注水波及体积,达到增油降水的目的。

实施例二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治理方法,其方法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101:将配注设备摆放在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的井口;

在本步骤之前,从选定的注水井获取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首先,确定该注水井储层动用是否均衡。

其中,数据资料可以为吸水剖面、指示曲线、压降曲线、生产动态、注采对应情况等。

例如,可以通过计算储层吸水强度变异系数进行界定,当储层吸水强度变异系数≤0.7时,表明储层动用均衡;当储层吸水强度变异系数>0.7时,表明储层动用不均衡。

其次,在确定该注水井为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后,判断该注水井是否存在注水时间不长,但是注水压力升高速度快的问题。

最后,在确定该注水井存在注水时间不长,但是注水压力升高速度快的问题后,将配注设备摆放在该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的井口,并连接好各个设备。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选用一口注入方式为正注,日注水量为50m3/d,初期注水压力为18.40mpa,目前注水压力为25.82mpa,干线的压力为31mpa的注水井为例。

步骤102:对配注设备进行试压;

具体地,对配注设备进行试压,即对井口设备、地面设施的耐压能力进行测试,以防止由于配注设备的耐压程度不够而发生意外事故。

步骤103:获取封堵液;

对于封堵液的类型,当储层的优势通道大时,封堵液为聚合物交联凝胶或预交联凝胶颗粒;当储层的优势通道小时,封堵液为凝胶微球或涂层凝胶。具体的使用类型需要根据从该注水井获取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确定该注水井井底储层水流优势通道发育的情况而定。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选择聚合物凝胶类为封堵液。

步骤104:向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注入封堵液;

具体地,可以利用在该注水井口摆放的配注设备进行封堵液的注入,封堵液经过配注设备,从井口流入到储层中,实现对储层中高渗层内优势通道的封堵。

同时,在向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注入封堵液时,配置解堵液。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注入聚合物凝胶类封堵液的量为102m3,注入速度为6m3/h。

步骤105:获取顶替液;

具体地,顶替液的作用就是推动注入的液体流入到储层中,顶替液可以为水或者从井中循环处的回注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顶替液可以为聚丙烯酰胺溶液或水。

步骤106:向已经注入封堵液的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注入顶替液;

在本步骤中,操作人员通过配注装置向已经注入封堵液的该注水井中第一次注入顶替液,并保证顶替液与封堵液之间不存在流通间隙,且保证第一次注入的顶替液的使用量大于井筒的容积,以确保注入的封堵液全部进入到储层中。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先注入50m3的聚丙烯酰胺溶液,注入速度为6m3/h;再正注20m3水,最后,反注30m3水,完成顶替液的注入。并在停止注入后,候凝5天。

通过注入封堵液,观察配注设备上压力表的数值,可以发现,注入过程中注水压力从25.7mpa上升到了27.6mpa。

步骤107:获取解堵液;

对解堵液类型的选择上,当近井地带堵塞的主要原因是地层粘土膨胀、地层颗粒造成的堵塞时,解堵液可以为酸类,例如,盐酸、土酸等;当近井地带堵塞的主要原因是原油类沉积堵塞时,解堵液可以为原油沉积清洗液;当近井地带堵塞的主要原因是聚合物或聚合物凝胶造成的堵塞时,解堵液可以为聚合物降解剂。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对数据资料的分析,发现该注水井封堵的主要原因是原油类沉积堵塞,因此,选取的解堵液为原油沉积清洗液。

步骤108:向已经注入封堵液的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注入解堵液;

在本步骤中,操作人员通过配注设备向已经注入封堵液的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注入解堵液,解除低渗层在近井地带的堵塞,疏通渗流通道,使得前期被污染的油层可以重新得到动用。

在向已经注入封堵液的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注入解堵液的时机选择上,要保证解堵液的注入时刻是在第一次注入顶替液完成之后马上注入,在注入顶替液与注入解堵液之间不存在流通间隙。

为了确保解堵液可以全部进入到储层中,在向已经注入封堵液的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注入解堵液之后,立刻向该已经注入解堵液的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第二次注入顶替液,第二次注入的顶替液的使用量也大于井筒的容积。

需要说明的是,在注入解堵液之前,需要先注入前置液,例如,前置液可以为回注水。前置液的作用与解堵液相似,也起到疏通的作用,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前置液的注入量为15m3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操作中,解堵液的注入量为26m3

步骤109:向已经注入解堵液的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注入顶替液;

具体地,通过从配注设备中注入顶替液,推动解堵液流动,使得解堵液流入到储层中,且保证顶替液的使用量大于井筒的容积,确保注入的解堵液全部进入到储层中。

通过注入解堵液,观察在配注设备上压力表的数值,可以发现,注水压力由之前的27mpa下降到19mpa。

步骤110:再次获取封堵液;

由于配注设备的容量限制,在再次注入封堵液时,需要再次获取封堵液,且获取封堵液与注入解堵液同步进行。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封堵液仍可以与上次注入的封堵液的类型相同,同为聚合物凝胶类和聚丙烯酰胺溶液为封堵液。

步骤111:向已经注入解堵液的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再次注入封堵液;

具体地,操作人员通过配注设备向已经注入解堵液的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注入再次封堵液,对储层深部的水流优势通道进行封堵。

需要说明的是,在向已经注入解堵液的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注入封堵液的时机选择上,要保证封堵液的注入时刻是在第二次注入顶替液完成之后马上注入,在注入顶替液与注入封堵液之间不存在流通间隙。

同时,本发明实施例在注入解堵液后注入封堵液可以将在解堵过程中解除的堵塞物随封堵液进入到储层的深部,起到封堵作用,不易造成地层的二次污染,可以与封堵液一起发挥协同作用。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再次注入封堵液时,封堵液可以分为两次注入,两次之间相隔五天,第一次的注入量为500m3,注入速度为6~7m3/h;第二次的注入量为600m3,注入速度为6m3/h。

步骤112:向再次注入封堵液的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注入顶替液。

为了确保封堵液可以全部进入到储层中,在向已经注入解堵液的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注入封堵液之后,立刻向该再次注入封堵液的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第三次注入顶替液,第三次注入的顶替液的使用量也大于井筒的容积,,以保证再次注入的封堵液全部进入到储层中。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再次注入封堵液时分两次注入,每次注入的过程中都需要顶替液推动封堵液注入到储层中,确保封堵液完全进入到储层中。通过观察配注设备上压力表的数值,可以发现,第一次注入封堵液后,注水压力从18.9mpa上升到24mpa;第二次注入封堵液后,注水压力从起泵时的21mpa逐渐上升,最后稳定在24~25mpa,且在最后一次顶替液注入完后,该注水井恢复正常的注水过程。

通过验证可知,该井经过上述处理后,注水压力从25.82mpa略升至26.22mpa,该注水井所在的井组累计增油2080吨,有效期为13个月,证明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治理方法的可行性,且说明本方法的治理效果好。

本发明实施例的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治理方法采用封堵与解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获取封堵液,向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注入封堵液,封堵储层中高渗层内的优势通道,再获取解堵液,向已经注入封堵液的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注入解堵液,解除低渗层在近井地带的堵塞,疏通渗流通道,最后再次获取封堵液,向已经注入解堵液的储层动用不均衡的注水井中再次注入封堵液,对储层深部的水流优势通道进行封堵治理,实现对储层深部层内和储层平面矛盾的治理,扩大注水波及体积,达到增油降水的目的,且施工操作简单连贯、投入成本低、治理效果好。

以上所述仅是为了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