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公路隧道的救援疏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41546发布日期:2018-07-27 21:35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救援疏通结构,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公路隧道的救援疏通结构。



背景技术:

隧道是埋置于地层内的工程建筑物,是人类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形式。隧道可分为交通隧道,水工隧道,市政隧道,矿山隧道。

在隧道中经常会发生交通事故,如车辆的追尾、碰撞、倾翻等,不仅会造成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而且由于隧道空间有限,造成车辆拥堵,救援困难。

目前,隧道救援通常采用用于隧道救援的起重机或者道路清障车,当隧道发生事故造成交通堵塞时,现有的救援装置不能到达事故发生地点并完成救援工作;现有的救援装置往往需要较大的作业空间来完成救援作业,由于隧道的救援空间有限,会增加抢险排障的困难,耗时耗力,而且现有的救援装置通常体积较大,在隧道内救援时,会阻碍其他车辆的通行,严重影响其余车辆的通行,加重交通堵塞,甚至造成交通中断,如果事故发生时有人员需要紧急救治,由于交通堵塞救护人员不能及时到达救援地点,严重危害发生事故人员的生命安全。

专利cn201610707871.6公开了一种单洞双向交通公路隧道逃生救援结构,包括设有路基的隧道,所述路基将隧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上层空间和下层空间,所述上层空间为用于行车的行车通道;所述下层空间设有沿隧道延伸方向设置的疏散救援通道,所述疏散救援通道由隔墙围合而成,所述行车通道与疏散救援通道之间通过疏散楼梯相连通,所述疏散楼梯的入口设在行车通道的横向一侧、出口设在疏散救援通道的横向一侧;本发明的单洞双向交通公路隧道逃生救援结构,可缩短人员逃生时间,使隧道结构更为稳定。

专利cn201010256446.2公开了一种公路隧道事故紧急救援通道及其救援方法。该通道设置在隧道内的顶部,并且在通道中铺设有导轨,导轨上装有电瓶动力吊车,电瓶动力吊车的底部还装有一个救援吊车。当隧道内发生事故时,电瓶动力吊车携带可升降的小吊车迅速赶赴事故发生地,然后放下救援小吊车实施救援,救援工作完成后,电瓶动力吊车再将小吊车拉起从导轨上返回。这样,一旦隧道发生事故,采用该方法,救援人员即可快速施救。本发明不仅合理利用了隧道顶部的闲置空间,而且解决了现代公路隧道事故救援难问题。

上述两种方式结构复杂,在救援时往往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用于公路隧道的救援疏通结构,可以将事故车辆快速的移送到救援区域,待救援拖车到达后将其直接起吊拖走,速度快,解决了隧道内发生交通事故,无法快速疏通导致交通长时间封堵的问题。

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用于公路隧道的救援疏通结构,包括至少一个隧道主体,隧道主体的一侧设有救援区域,隧道主体与救援区域相邻的一侧设有救援通道,救援通道上设有应急门;

隧道主体和救援区域的顶部通过轨道组件相连通,救援装置可移动的设置在轨道组件上;

轨道组件包括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第一轨道沿隧道主体的行进方向设置,第二轨道垂直的连接于第一轨道的一侧的换向开口处、并延伸至救援区域;第一轨道与换向开口相对的一侧壁和第二轨道的一侧壁上均分别设有第一齿条;第一轨道与换向开口相对的一侧壁的外部设有换向调节机构,换向调节机构包括调节机构壳体,调节机构壳体内可移动的设有第一换向板和第二换向板,第一换向板和第二换向板分别与第二轨道的两个侧壁平齐设置,第一换向板和第二换向板相对的一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二齿条,第一齿轮可转动的设置在调节机构壳体内且与第一换向板相啮合,第二齿轮可转动的设置在调节机构壳体内且与第二换向板相啮合,第一齿轮通过第一电机控制转动,第二齿轮通过第二电机控制转动,通过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的转动分别控制第一换向板和第二换向板穿过第一轨道壁向第二轨道移动;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的结构相同;

救援装置包括移动机构和起吊机构;

移动机构包括第三齿轮、传动轴、第一固定板、第三电机和压轮机构;第三电机固定在第一固定板的底部,第三电机的输出端穿过第一固定板、且通过联轴器与传动轴固定连接,第三齿轮水平的固定在传动轴的顶部;压轮机构包括第一套筒,第一套筒套设在传动轴的外部,且第一套筒的底部焊接固定在第一固定板上,第一套筒的外壁上相对应的设有第一压轮组件和第二压轮组件,第一压轮组件和第二压轮组件均包括四个压轮和四个第一转轴,四个第一转轴分别两两垂直的均匀的固定在第一套筒的外壁上,四个压轮分别垂直的可转动的设置在四个第一转轴上,第一压轮组件位于第二压轮组件的上方;

当救援装置位于第一轨道上时,传动轴穿过第一轨道使第三齿轮设置在第一轨道内,第三齿轮与第一齿条相啮合,第一轨道的底壁压合在第一压轮组件和第二压轮组件之间,第一压轮组件和第二压轮组件中相对设置的两个压轮贴合第一轨道的底壁设置,通过第三电机的转动使救援装置在第一轨道中移动;

当救援装置位于第二轨道上时,传动轴穿过第二轨道使第三齿轮设置在第二轨道内,第三齿轮与第一齿条相啮合,第二轨道的底壁压合在第一压轮组件和第二压轮组件之间,第一压轮组件和第二压轮组件中相对设置的另外两个压轮贴合第二轨道的底壁设置;

起吊机构包括第二固定板、第二套筒、罩壳、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和夹爪机构;

第二固定板水平的固定在第三电机的底部,第二固定板的两侧分别固定与一个第一气缸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气缸的另一端与设置在第二固定板下方的底部开口的罩壳固定连接,第二套筒垂直的固定在第二固定板的底部,第二套筒穿过罩壳的顶部设置在罩壳内,第二气缸固定在第二套筒中,夹爪机构固定在第二气缸上;

夹爪机构包括第三固定板、双向双活塞液压缸和夹爪;第三固定板固定在第二气缸的底部,两个双向双活塞液压缸分别固定在第三固定板的两侧,两个夹爪分别与双向双活塞液压缸的两端固定连接,通过双向双活塞液压缸控制夹爪的开启和关闭。

进一步的,第一套筒的内壁上一圈插接凸条,插接凸条插入式的设置在传动轴相对应的插接凹槽中。

进一步的,第三固定板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导向杆,导向杆插入式的设置在位于夹爪上的导向通道中。

进一步的,罩壳内设有若干灭火喷头,灭火喷头通过设置在罩壳顶部的输送管道与灭火装置相连接,灭火装置设置在罩壳上。

进一步的,罩壳侧壁还设有吸尘设备。

本发明的使用方法如下:

(1)救援装置可移动的设置在轨道组件上,当其需要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之间换向时,通过第一电机或第二电机的转动分别控制第一换向板或第二换向板穿过第一轨道壁向第二轨道移动,将第一轨道隔断,由于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的结构相同,第三齿轮与第二齿轮也相啮合,当第三齿轮移动至与第二齿轮相啮合时,即可实现换向;

(2)发生交通事故时,通过控制第三电机启动带动救援装置进入隧道主体内,将救援装置移动至需要移走的事故车辆正上方,通过第一气缸控制推动罩壳下降罩在事故车辆的上方,此时灭火装置启动将干粉喷入起火的事故车辆上进行灭火,同时吸尘设备启动进行除烟;之后在通过第一气缸控制拉动罩壳上升回到原位;

(3)通过控制第二气缸伸长使夹爪机构下降,同时双向双活塞液压缸驱动夹爪开启夹住事故车辆的,之后双向双活塞液压缸驱动夹爪关闭夹住事故车辆,通过第二气缸缩短将夹爪机构吊起;

(4)控制第三电机启动带动救援装置运动带着事故车辆运动,将事故车辆通过救援门运送到救援区域,通过控制第二气缸伸长使夹爪机构下降将事故车辆放下,此时夹爪不打开,待救援拖车到达后,控制第二气缸缩短使夹爪机构上升将事故车辆吊起运动送入救援拖车上,之后双向双活塞液压缸驱动夹爪打开脱离事故车辆,通过控制第三电机启动带动救援装置回位,作业结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可以将事故车辆快速的移送到救援区域,待救援拖车到达后将其直接起吊拖走,速度快,解决了隧道内发生交通事故,无法快速疏通导致交通长时间封堵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放大图。

图3为轨道组件剖视图。

图4为图3中b部分放大图。

图5为压轮机构俯视图。

图6为起吊机构结构图。

图7为起吊机构剖视图。

图8为夹爪机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晰明确,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描述,任何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进行等价替换和常规推理得出的方案均落入本发明保护范围。

附图标记

隧道主体1、救援区域2、轨道组件3、救援装置4、第一轨道5、第二轨道6、第一齿条7、调节机构壳体8、第一换向板9、第二换向板10、第二齿条11、第一齿轮12、第二齿轮13、第三齿轮14、传动轴15、第一固定板16、第三电机17、第一套筒18、第一压轮组件19、第二压轮组件20、压轮21、第一转轴22、第二固定板23、第二套筒24、罩壳25、第一气缸26、第二气缸27、夹爪机构28、第三固定板29、双向双活塞液压缸30、夹爪31、导向杆32、灭火喷头33、输送管道34、灭火装置35、吸尘设备36。

如图所示一种用于公路隧道的救援疏通结构,包括至少一个隧道主体1,隧道主体的一侧设有救援区域2,隧道主体与救援区域相邻的一侧设有救援通道,救援通道上设有应急门;

隧道主体和救援区域的顶部通过轨道组件3相连通,救援装置4可移动的设置在轨道组件上;

轨道组件包括第一轨道5和第二轨道6,第一轨道沿隧道主体的行进方向设置,第二轨道垂直的连接于第一轨道的一侧的换向开口处、并延伸至救援区域;第一轨道与换向开口相对的一侧壁和第二轨道的一侧壁上均分别设有第一齿条7;第一轨道与换向开口相对的一侧壁的外部设有换向调节机构,换向调节机构包括调节机构壳体8,调节机构壳体内可移动的设有第一换向板9和第二换向板10,第一换向板和第二换向板分别与第二轨道的两个侧壁平齐设置,第一换向板和第二换向板相对的一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二齿条11,第一齿轮12可转动的设置在调节机构壳体内且与第一换向板相啮合,第二齿轮13可转动的设置在调节机构壳体内且与第二换向板相啮合,第一齿轮通过第一电机控制转动,第二齿轮通过第二电机控制转动,通过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的转动分别控制第一换向板和第二换向板穿过第一轨道壁向第二轨道移动;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的结构相同;

救援装置包括移动机构和起吊机构;

移动机构包括第三齿轮14、传动轴15、第一固定板16、第三电机17和压轮机构;第三电机固定在第一固定板的底部,第三电机的输出端穿过第一固定板、且通过联轴器与传动轴固定连接,第三齿轮水平的固定在传动轴的顶部;压轮机构包括第一套筒18,第一套筒套设在传动轴的外部,且第一套筒的底部焊接固定在第一固定板上,第一套筒的外壁上相对应的设有第一压轮组件19和第二压轮组件20,第一压轮组件和第二压轮组件均包括四个压轮21和四个第一转轴22,四个第一转轴分别两两垂直的均匀的固定在第一套筒的外壁上,四个压轮分别垂直的可转动的设置在四个第一转轴上,第一压轮组件位于第二压轮组件的上方;

当救援装置位于第一轨道上时,传动轴穿过第一轨道使第三齿轮设置在第一轨道内,第三齿轮与第一齿条相啮合,第一轨道的底壁压合在第一压轮组件和第二压轮组件之间,第一压轮组件和第二压轮组件中相对设置的两个压轮贴合第一轨道的底壁设置,通过第三电机的转动使救援装置在第一轨道中移动;

当救援装置位于第二轨道上时,传动轴穿过第二轨道使第三齿轮设置在第二轨道内,第三齿轮与第一齿条相啮合,第二轨道的底壁压合在第一压轮组件和第二压轮组件之间,第一压轮组件和第二压轮组件中相对设置的另外两个压轮贴合第二轨道的底壁设置;

起吊机构包括第二固定板23、第二套筒24、罩壳25、第一气缸26、第二气缸27和夹爪机构28;

第二固定板水平的固定在第三电机的底部,第二固定板的两侧分别固定与一个第一气缸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气缸的另一端与设置在第二固定板下方的底部开口的罩壳固定连接,第二套筒垂直的固定在第二固定板的底部,第二套筒穿过罩壳的顶部设置在罩壳内,第二气缸固定在第二套筒中,夹爪机构固定在第二气缸上;

夹爪机构包括第三固定板29、双向双活塞液压缸30和夹爪31;第三固定板固定在第二气缸的底部,两个双向双活塞液压缸分别固定在第三固定板的两侧,两个夹爪分别与双向双活塞液压缸的两端固定连接,通过双向双活塞液压缸控制夹爪的开启和关闭。

进一步的,第一套筒的内壁上一圈插接凸条,插接凸条插入式的设置在传动轴相对应的插接凹槽中。

进一步的,第三固定板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导向杆32,导向杆插入式的设置在位于夹爪上的导向通道中。

进一步的,罩壳内设有若干灭火喷头33,灭火喷头通过设置在罩壳顶部的输送管道34与灭火装置35相连接,灭火装置设置在罩壳上。

进一步的,罩壳侧壁还设有吸尘设备36。

本发明的使用方法如下:

(1)救援装置可移动的设置在轨道组件上,当其需要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之间换向时,通过第一电机或第二电机的转动分别控制第一换向板或第二换向板穿过第一轨道壁向第二轨道移动,将第一轨道隔断,由于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的结构相同,第三齿轮与第二齿轮也相啮合,当第三齿轮移动至与第二齿轮相啮合时,即可实现换向;

(2)发生交通事故时,通过控制第三电机启动带动救援装置进入隧道主体内,将救援装置移动至需要移走的事故车辆正上方,通过第一气缸控制推动罩壳下降罩在事故车辆的上方,此时灭火装置启动将干粉喷入起火的事故车辆上进行灭火,同时吸尘设备启动进行除烟;之后在通过第一气缸控制拉动罩壳上升回到原位;

(3)通过控制第二气缸伸长使夹爪机构下降,同时双向双活塞液压缸驱动夹爪开启夹住事故车辆的,之后双向双活塞液压缸驱动夹爪关闭夹住事故车辆,通过第二气缸缩短将夹爪机构吊起;

(4)控制第三电机启动带动救援装置运动带着事故车辆运动,将事故车辆运送到救援区域,通过控制第二气缸伸长使夹爪机构下降将事故车辆放下,此时夹爪不打开,待救援拖车到达后,控制第二气缸缩短使夹爪机构上升将事故车辆吊起运动送入救援拖车上,之后双向双活塞液压缸驱动夹爪打开脱离事故车辆,通过控制第三电机启动带动救援装置回位,作业结束。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