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通防回窜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15282发布日期:2020-01-31 19:02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双通防回窜阀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通防回窜阀,属于石油工业中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一些超深、高压的稠油油藏中,采用衰竭式、注水替油式以及初期注水等几种方式进行开采后,随着注水轮次的增多,周期效果会逐渐变差。这样,失效井数迅速增加,但仍有大量剩余油埋于地下难以动用。为进一步恢复油井产能,改善油田开发效益,通过超深层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氮气吞吐提高采收率技术,能够降低老井自然递减和提高经济效益。注气驱油提高采油率同时也存在部分问题,在注气焖井过程中注入气体回窜,不仅影响焖井效果,也增加油管和井口系统压力,降低安全系数。同时,注气工艺为了降低井口压力采用气水混注,从而使井下工具腐蚀加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双通防回窜阀,能够防止焖井过程中注入气体回窜,使注入气体能更好与原油相互作用,从而提高采油率。

发明提出了一种双通防回窜阀,包括:

外筒,

设置在所述外筒内的内筒,所述内筒上设置有密封连接所述外筒的连接件,并且所述外筒与所述内筒之间形成环形腔;以及

设置在所述外筒内的阀体,所述阀体构造成能够通过在所述环形腔内加压而关闭,通过在内筒内加压而打开。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连接件设置在所述内筒的一端,所述内筒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阀体;所述环形腔内设置有与所述内筒滑动连接的活塞装置,所述活塞装置构造成能够随所述环形腔充入压力而移动,从而推动阀体关闭。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阀体包括设置在所述外筒内的阀瓣座,以及通过阀瓣轴铰接在所述阀瓣座上的阀瓣;

其中,所述阀瓣构造成能够在所述阀瓣轴上转动从而选择性打开或关闭所述内筒。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活塞装置通过弹性件连接所述内筒,所述活塞装置的端部通过连杆连接所述阀瓣轴;所述活塞装置通过弹性件及环形腔内的压力而移动,从而通过所述连杆带动所述阀瓣轴转动来带动阀瓣打开或关闭。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内筒的外壁上设置有凸台,并且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凸台上,另一端连接所述活塞装置。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外筒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环形腔的打压孔,所述打压孔上设置有塞扣。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活塞装置上设置有卡簧;所述内筒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卡簧配合的卡簧槽。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活塞装置通过密封组合封窜剂滑动密封地连接所述外筒和所述内筒。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外筒的一端设置有上接头,另一端设置有下接头。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上接头和所述下接头分别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外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双通防回窜阀,能够应用在注气驱油技术中,能够降低老井自然递减,并显著经济效益。通过本发明所述的双通防回窜阀能够防止焖井过程中注入气体回窜,使注入气体能更好与原油相互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采油率。并且,降低油管和井口的压力,使设备更加安全,并提高了采油设备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的双通防回窜阀的结构示意图,显示了阀体打开的状态;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的双通防回窜阀的结构示意图,显示了阀体关闭的状态。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在附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含义如下:1、外筒,2、内筒,3、阀体,4、活塞装置,11、上接头,12、下接头,13、打压空,14、塞扣,21、连接件,22、环形腔,23、弹性件,24、凸台,25、卡簧槽,31、阀瓣座,32、阀瓣,33、阀瓣轴,41、卡簧,42、连杆,43、密封组合封窜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双通防回窜阀。根据本发明的双通防回窜阀,能够防止焖井过程中注入气体回窜,使注入气体能更好与原油相互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采油率。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双通防回窜阀,其包括外筒1,所述外筒1为圆筒形。所述外筒1内套设有内筒2,所述内筒2上设置有连接件21,所述内筒2通过连接件21所述外筒1。所述连接件21上设置有密封圈,所述连接件21将内筒2和所述外筒1之间密封连接。所述外筒1和所述内筒2之间形成环形腔22,所述环形腔22设置有能够加压的入口。所述外筒1内还设置有阀体3,所述阀体3构造成能够通过在所述环形腔22内加压而关闭,并通过在内筒2内加压而打开。

在使用根据本实施例所述的双通防回窜阀时,在初始状态时阀体3处于打开状态,在焖井过程中,在所述环形腔22内加压,从而使所述阀体3关闭。这样就能够避免注入气体回窜,从而使注入气体与原有更好地相互作用,进而提高产油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21设置在所述内筒2的一端,所述内筒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阀体3。这样,所述环形腔22的一端通过连接件21密封,另一端通过阀体3密封。所述环形腔22内设置活塞装置4,所述活塞装置4能够与所述内筒2和所述外筒1滑动连接。所述活塞装置4在所述环形腔22内滑动并推动所述阀体3开关。当所述环形腔22内充入压力时,所述活塞装置4移动从而推动所述阀体3关闭。

在使用根据本实施例所述的双通防回窜阀时,阀体3初始的状态是处于打开的状态(如图1所示),在注气完毕后向所述环形腔22内充入压力后,充入的压力会推动所述活塞装置4移动。活塞装置4移动时推动所述阀体3并使所述阀体3关闭(如图2所示)。当焖井完成后,向所述内管内充入压力,这是所述阀体3重新打开。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体3包括设置在所述外筒1内的阀瓣座31,以及通过阀瓣轴33铰接在所述阀瓣座31上的阀瓣32。其中,所述阀瓣32构造成能够在所述阀瓣轴33上转动从而选择性打开或关闭所述内筒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阀瓣座31的外壁与所述外筒1的内壁贴合,所述阀瓣32为圆形并与所述内筒2的端部贴合。所述阀瓣32上设置与所述内筒2的端部相连的密封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活塞装置4通过弹性件23连接所述内筒2,所述弹性件23具有一定的弹性。所述活塞装置4的端部通过连杆42连接所述阀瓣轴33;所述活塞装置4通过弹性件23及环形腔22内的压力而移动,从而通过所述连杆42带动所述阀瓣轴33转动来带动阀瓣32打开或关闭。

在根据本实施例所述的双通防回窜阀中,初始状态时所述弹性件23对所述活塞装置4提供拉力,使所述活塞装置4处于远离所述阀体3的位置,这时阀瓣32处于打开的状态。当在所述环形腔22内充入压力时,环形腔22内的压力推动活塞装置4从而克服弹性件23的拉力而移动,并带动连杆42移动,从而使所述阀瓣32关闭。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筒2的外壁上设置有环形的凸台2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23为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凸台24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活塞装置4。优选地,所述活塞装置4设置伸出的台阶结构,所述弹簧固定在所述台阶结构上。当然也弹簧可以镶嵌在所述活塞装置4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筒1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环形腔22的打压孔13,所述打压孔13上设置有塞扣14。所述的打压孔13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在环空中打压,压力就能够通过所述打压孔13进入环形腔22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活塞装置4上设置有卡簧41。所述内筒2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卡簧41配合的卡簧槽25。当注气完毕后向所述环形腔22内充入压力时,所述活塞装置4开始移动,并推动所述阀体3使所述阀瓣32关闭,这时所述卡簧41移动到卡簧槽25的位置,并且所述卡簧41伸入到所述卡簧槽25内,从而起到限位的作用。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活塞装置4的内壁通过组合封窜剂与所述内筒2连接,通过组合封窜剂使所述活塞装置4和所述内筒2滑动并密封相连。所述活塞装置4的外壁同样通过密封组合封窜剂43连接所述外筒1的内壁,通过组合封窜剂使所述活塞装置4与所述外筒1之间滑动并密封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筒1的一端设置有上接头11,所述上接头11在本实施例所述双通防回窜阀工作时处于上端的位置。所述上接头11为圆柱形,其外径与所述外筒1相匹配,并且其内部设置有锥形的腔体,用于与其他组件相连。所述外筒1的另一端设置有下接头12,所述下接头12在本实施例所述双通防回窜阀工作时处于下端的位置。所述下接头12外壁为锥形,用于连接其他下游组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接头11和所述下接头12的“上”、“下”等方位名称是根据本实施例所述双通防回窜阀工作时的状态确定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接头11和所述下接头12分别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外筒1。通过螺纹的连接方式一方面连接稳固,不容易脱落而影响工作;另一方面便于拆装,方便维修或更换组件。

在使用根据本实施例所述的双通防回窜阀时,所述阀体3的阀瓣32可以通过环空打压及油管打压关闭和打开阀瓣32,能满足注采一体化工艺要求。在初始状态时,如图1所示,所述内筒2与所述活塞装置4通过弹性件23连接,通过弹簧的拉力保持阀瓣32处于打开位置。活塞装置4与连杆42活动连接,连杆42与阀瓣32活动连接,弹簧力通过连杆42传递给阀瓣32。在注气完成后向环空加压时,如图2所示,如加入5mpa的压力,环空压力推动活塞装置4运动,卡簧41回到卡簧槽25定位,活塞装置4通过连杆42推动阀瓣32使阀瓣32处于关闭位置。最后在油管压力作用在阀瓣32上,如加入3mpa的压力,阀瓣32通过连杆42作用在活塞,推动活塞使卡簧41脱离卡槽,阀瓣32通过弹簧力拉回打开位置。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