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施工缝防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25171发布日期:2019-01-16 00:22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隧道施工缝防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施工防排水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隧道施工缝防水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隧道工程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大。在铁路隧道的施工中,随着业内普遍的认知,衬砌由于施工的必要分为仰拱和拱墙衬砌两部分,矮边墙作为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对仰拱与二衬之间的那部分结构形成一种自定义名词,由此也就产生了纵向施工缝,在隧道的防排水技术措施中,施工缝均采用双层止水带结构,即背贴式+中埋式止水带。施工缝是隧道防水的薄弱环节,止水带由于其必须安装在衬砌厚度的中间且必须保证安装质量,安装高度、顺直度和垂直度均要求很严格,其安装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隧道防水质量,从目前国内已竣工的铁路隧道运营情况看,仍存在渗漏水现象,影响隧道的行车安全和洞内设备的正常使用。

隧道衬砌施工中普遍采用的橡胶止水带均用天然橡胶与各种橡胶为主要原材料。然而衬砌部位的由于防排水结构设计和止水带卷材长度限制,必然出现中埋、背贴式止水带搭接的要求。由于中埋式止水带的正反两面表面具有凸棱,背贴式止水带的正面表面具有凸棱,在对接时现有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使用热硫化模具进行热接,一种是采用粘接剂进行冷接头。现场热接硫化法对接,是使用与止水带匹配的热硫化模具及生胶片现场硫化热接,施工难度大,但对接效果理想,适合对工程质量要求严格的项目,不适合广泛推广使用。采用粘接剂冷接头,是采用橡胶止水带专用冷接胶水,把止水带需要接头的断面用磨光机磨平5~10厘米、涂胶水压实即可,具有强度高、凝固快的优点,可达到一般工程质量要求。但是,采用粘接剂冷接头的方法在施工现场使用过程中,由于对接接头处的凸棱需要进行整齐切割和整体打磨,操作起来繁琐且质量控制不易,进而在接头处留下较多渗漏水隐患,最后在施工缝处形成渗漏水的薄弱点,进而为隧道后期的运营安全造成极大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搭接简单快捷且防水效果好的隧道施工缝防水系统。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隧道施工缝防水系统,隧道施工缝具有由二次衬砌和仰拱之间形成的纵向施工缝,隧道施工缝防水系统包括多个背贴止水带和多个中埋止水带,背贴止水带于纵向施工缝处地位于二次衬砌和仰拱的侧面,中埋止水带于纵向施工缝处地埋入二次衬砌和仰拱的内部,相邻两个背贴止水带之间具有背贴接头,背贴接头具有第一截水凸棱和第一搭接预留端,第一截水凸棱与第一搭接预留端呈T型设置,第一搭接预留端的第一端面与背贴止水带的侧面贴合,第一搭接预留端的第二端面与隧道的防水板贴合,第一截水凸棱插入相邻两个背贴止水带之间的缝隙内,相邻两个中埋止水带之间具有中埋接头,中埋接头具有第二截水凸棱、第二搭接预留端、多个第一咬合凸棱以及多个第二咬合凸棱,第二截水凸棱与第二搭接预留端呈T型设置,多个第一咬合凸棱分别对称地设置在第二截水凸棱的两侧,多个第二咬合凸棱分别对称地设置在第二截水凸棱的两侧,中埋止水带的侧面具有多个第一节水条和多个第二节水条,多个第一节水条并排地位于中埋止水带侧面的上部分,多个第二节水条并排地位于中埋止水带侧面的下部分,第二截水凸棱插入相邻两个中埋止水带之间的缝隙内,第一咬合凸棱位于第一节水条的下方,第二咬合凸棱位于第二节水条的上方。

由此可见,中埋接头的第一咬合凸棱和第二咬合凸棱分别与中埋止水带的第一节水条和第二节水条相互“咬合”相接,确保纵向施工缝处的两次浇筑混凝土有效结合,保证连接处的防水效果。并且,通过背贴接头和中埋接头使背贴止水带和中埋止水带在搭接的过程中不需要刻意针对各个凸棱进行整齐切割和整体打磨,而且搭接方式简单快捷,提高了隧道施工缝的整体防水效果,彻底解决隧道施工缝渗漏水的安全隐患。同时,背贴接头和中埋接头均呈大T型设置,可大大的提高施工缝处的止水效果,减少隧道纵环向施工缝的渗漏水隐患,对后期隧道的运营安全起到巨大保障。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咬合凸棱和第二咬合凸棱分别与第二截水凸棱垂直设置。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咬合凸棱和第二咬合凸棱在第二截水凸棱延伸方向的高度均小于第二截水凸棱的高度。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咬合凸棱和第二咬合凸棱的数量分别为六个,第一节水条和第二节水条的数量分别为三个。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相邻两个第一咬合凸棱之间的距离相等,相邻两个第二咬合凸棱之间的距离相等。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背贴接头与背贴止水带通过粘接剂粘接。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中埋接头与中埋止水带通过粘接剂粘接。

由此可见,背贴接头和中埋接头分别通过粘接剂与背贴止水带和中埋止水带进行粘接,可快速有效地牢固粘接。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隧道施工缝还具有由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之间形成的环向施工缝,环向施工缝内嵌有环向背贴止水带。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二次衬砌和仰拱在环向内嵌有环向中埋止水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隧道实施例的横向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隧道施工缝防水系统实施例的第一局部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隧道施工缝防水系统实施例的第二局部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隧道施工缝防水系统实施例中背贴接头的主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隧道施工缝防水系统实施例中背贴接头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隧道施工缝防水系统实施例中相邻两个背贴止水带的示意图。

图7是图6在A-A处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隧道施工缝防水系统实施例中背贴接头与背贴止水带配合的状态图。

图9是图8在B-B处的剖视图。

图10是图8在C-C处的剖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隧道施工缝防水系统实施例中中埋接头的主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隧道施工缝防水系统实施例中中埋接头的俯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隧道施工缝防水系统实施例中相邻两个中埋止水带的示意图。

图14是图13在D-D处的剖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隧道施工缝防水系统实施例中中埋接头与中埋止水带配合的状态图。

图16是图15在E-E处的剖视图。

图17是图15在F-F处的剖视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3,隧道1沿其径向依次包括位于外层的初期支护2、无纺布9、防水板10、位于内层的二次衬砌3和位于二次衬砌3下方的仰拱4,二次衬砌3和仰拱4之间形成纵向施工缝8,初期支护2和二次衬砌3之间形成的环向施工缝。环向施工缝内嵌有环向背贴止水带11,环向背贴止水带11位于防水板10和二次衬砌3之间,二次衬砌3和仰拱4在环向内嵌有环向中埋止水带5。纵向施工缝8的防水系统包括多个背贴止水带60和多个中埋止水带70,背贴止水带60于纵向施工缝8处地位于二次衬砌3和仰拱4的侧面,中埋止水带70于纵向施工缝8处地埋入二次衬砌3和仰拱4的内部。

参见图4至图10,相邻两个背贴止水带60之间具有背贴接头6,背贴接头6具有第一截水凸棱62和第一搭接预留端61,第一截水凸棱62与第一搭接预留端61呈T型设置,第一搭接预留端61的第一端面612、613分别与相邻两个背贴止水带60的侧面贴合,第一搭接预留端61的第二端面611与防水板10贴合,第一截水凸棱62插入相邻两个背贴止水带60之间的缝隙601内。背贴接头6与背贴止水带60通过粘接剂粘接,可快速有效地与背贴止水带60牢固粘接。

参见图11至图17,相邻两个中埋止水带70之间具有中埋接头7,中埋接头7具有第二截水凸棱72、第二搭接预留端71、多个第一咬合凸棱74和多个第二咬合凸棱73,第二截水凸棱72与第二搭接预留端71呈T型设置,多个第一咬合凸棱74分别对称地设置在第二截水凸棱72的两侧,多个第二咬合凸棱73分别对称地设置在第二截水凸棱72的两侧。中埋止水带70的侧面具有多个第一节水条701和多个第二节水条702,多个第一节水条701并排地位于中埋止水带70侧面的上部分,多个第二节水条702并排地位于中埋止水带70侧面的下部分。第二截水凸棱72插入相邻两个中埋止水带70之间的缝隙701内,第一咬合凸棱74位于第一节水条701的下方,第二咬合凸棱73位于第二节水条702的上方。中埋接头7与中埋止水带70通过粘接剂粘接,可快速有效地牢固粘接。

本实施例第一咬合凸棱74和第二咬合凸棱73分别与第二截水凸棱72垂直设置,并且,第一咬合凸棱74和第二咬合凸棱73在第二截水凸棱72延伸方向的高度均小于第二截水凸棱72的高度。另外,第一咬合凸棱74和第二咬合凸棱73的数量分别为六个,第一节水条701和第二节水条702的数量也分别为三个。相邻两个第一咬合凸棱74之间的距离相等,相邻两个第二咬合凸棱73之间的距离相等。

中埋接头7的第一咬合凸棱74和第二咬合凸棱73分别与中埋止水带70的第一节水条701和第二节水条702相互“咬合”相接,确保纵向施工缝8处的两次浇筑混凝土有效结合,保证连接处的防水效果。本实施例背贴止水带60和中埋止水带70在搭接的过程中不需要刻意针对各个凸棱进行整齐切割和整体打磨,而且搭接方式简单快捷,提高了隧道施工缝的整体防水效果,彻底解决隧道施工缝渗漏水的安全隐患。同时,背贴接头6和中埋接头7均呈大T型设置,可大大的提高施工缝处的止水效果,减少隧道纵环向施工缝的渗漏水隐患,对后期隧道的运营安全起到巨大保障。

以上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并非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