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登扣安全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64725发布日期:2019-03-22 18:54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登扣安全接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钻探工具的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双登扣安全接头。



背景技术:

安全接头是连接在钻杆上的一种易与脱扣、对扣的安全工具,它安装在钻杆需要脱开的位置,可同钻杆一起传递扭矩,承受各种复合应力,井内发生故障时,通过井口操作完成作业打捞的脱扣、对扣,为预防及解除井下事故提供保障的工具。现有的安全接头采取单侧登扣,受力在钻具单侧边缘,长期受力单侧登扣处,钢铁膨胀变形内凹和向外翻边,上接头与下接头挤压抱紧,脱扣困难,又造成事故,安全接头变形后,内径缩小,也给上接头对扣增加了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上述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登扣安全接头,本双登扣安全接头能够达到平衡受力,减小变形使得脱扣和对扣更加可靠。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双登扣安全接头,包括螺纹连接的上接头本体和下接头本体,上接头本体包括接头尾端和第一连接端,第一连接端固定连接有螺柱部,下接头本体包括接头首端和第二连接端,第二连接端端面内凹形成用于连接螺柱部的螺孔部。

第一连接端设有第一环形扣接部,第一环形扣接部包括首尾相连的第一斜旋弧段和第一直旋弧段,第一斜旋弧段的旋向与螺柱部的螺旋旋向相同;第一斜旋弧段包括斜旋近螺柱端和斜旋远螺柱端,斜旋近螺柱端相对斜旋远螺柱端更靠近螺柱部;斜旋近螺柱端与第一直旋弧段的连接处形成第一母登扣,斜旋远螺柱端与第一直旋弧段的连接处形成第二公登扣。

第二连接端设有第二环形扣接部,第二扣接部包括首尾相连的第二斜旋弧段和第二直旋弧段,第二斜旋弧段与直旋弧段的两个连接处分别设为第一公登扣和第二母登扣,当螺柱部旋入螺孔部、第一环形扣接部贴合第二环形扣接部时,第一公登扣与第一母登扣扣合,第二公登扣和第二母登扣扣合。

进一步地,第一斜旋弧段、第一直旋弧段、第二斜旋弧段和第二直旋弧段的弧度为π。

进一步地,第一母登扣和第二公登扣设为连接第一斜旋弧段和第一直旋弧段的且平行于螺柱部轴线的平面。

进一步地,第一公登扣和第二母登扣设为平行于螺孔部轴线且连接第二斜旋弧段和第二直旋弧段的平面。

进一步地,第一斜旋弧段导程角和第二斜旋弧段导程角等于螺柱部导程角。

进一步地,螺柱部包括尾端圆柱体和首端圆柱体,尾端圆柱体与第一连接端固定连接;螺孔部包括尾端圆孔和首端圆孔;当螺柱部与螺孔部螺纹连接时,尾端圆柱体穿设于尾端圆孔内,首端圆柱体穿设于首端圆孔内。

进一步地,尾端圆柱体表面凹设有第一密封槽,第一密封槽内设有第一密封件,首端圆柱体表面凹设有第二密封槽,第二密封槽内设有第二密封件;尾端圆柱体表面和尾端圆孔表面设有定位销孔。

进一步地,接头尾端凹设有母接头,接头首端设有公接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双登扣安全接头改变了过去安全接头受扭矩力不对称状况,工具接触鱼头过程中,不断产生交变载荷,传递到安全接头的双侧登扣处,能达到均匀平衡受力,起到稳定钻具和钻杆作用,双侧登扣处同时受力,比单侧登扣处受力提高50%,在处理事故中更安全可靠,变形大大降低,脱扣、对扣能顺利的进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接头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下接头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环形扣接部的展开示意图。

附图中:

10、上接头本体;11、接头尾端;12、第一连接端;13、螺柱部;141、第一斜旋弧段;141a、斜旋近螺柱端;141b、斜旋远螺柱端;142、第一直旋弧段;143、第一母登扣;144、第二公登扣;15、尾端圆柱体;16、首端圆柱体;17、母接头;20、下接头本体;21、接头首端;22、第二连接端;23、螺孔部;241、第二斜旋弧段;242、第二直旋弧段;243、第一公登扣;244、第二母登扣;25、尾端圆孔;26、首端圆孔;27、公接头;31、第一密封件;32、第二密封件;33、定位销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照附图1-附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登扣安全接头,包括螺纹连接的上接头本体10和下接头本体20,上接头本体10包括接头尾端11和第一连接端12,第一连接端12固定连接有螺柱部13,下接头本体20包括接头首端21和第二连接端22,第二连接端22端面内凹形成用于连接螺柱部13的螺孔部23。

第一连接端12设有第一环形扣接部,第一环形扣接部包括首尾相连的第一斜旋弧段141和第一直旋弧段142,第一斜旋弧段141的旋向与螺柱部13的螺旋旋向相同;第一斜旋弧段141包括斜旋近螺柱端141a和斜旋远螺柱端141b,斜旋近螺柱端141a相对斜旋远螺柱端141b更靠近螺柱部13;斜旋近螺柱端141a与第一直旋弧段142的连接处形成第一母登扣143,斜旋远螺柱端141b与第一直旋弧段142的连接处形成第二公登扣144。

第二连接端22设有第二环形扣接部,第二扣接部包括首尾相连的第二斜旋弧段241和第二直旋弧段242,第二斜旋弧段241与直旋弧段的两个连接处分别设为第一公登扣和第二母登扣244,当螺柱部13旋入螺孔部23、第一环形扣接部贴合第二环形扣接部时,第一公登扣与第一母登扣143扣合,第二公登扣144和第二母登扣244扣合。

本双登扣安全接头改变了过去安全接头受扭矩力不对称状况,工具接触鱼头过程中,不断产生交变载荷,传递到安全接头的双侧登扣处,能达到均匀平衡受力,起到稳定钻具和钻杆作用,双侧登扣处同时受力,比单侧登扣处受力提高50%,在处理事故中更安全可靠,变形大大降低,脱扣、对扣能顺利的进行。

本实施例中,第一斜旋弧段141、第一直旋弧段142、第二斜旋弧段241和第二直旋弧段242的弧度为π,即各角度为180°,使得2个登扣处的受力均分。除此之外,第一斜旋弧段141、第一直旋弧段142、第二斜旋弧段241和第二直旋弧段242的弧度也可以不设置为π,只要第一斜旋弧段141和第一直旋弧段142的弧度之和为2π、第二斜旋弧段241和第二直旋弧段242的弧度之和为2π即可,这样的设置方式也是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只是这样的设置方式的受力分配效果不如前者。

本实施例中,第一母登扣143和第二公登扣144设为连接第一斜旋弧段141和第一直旋弧段142的且平行于螺柱部13轴线的平面,第一母登扣143和第二公登扣144即为第一斜旋弧段141和第一直旋弧段142的连接过渡结构;第一公登扣和第二母登扣244设为平行于螺孔部23轴线且连接第二斜旋弧段241和第二直旋弧段242的平面,第一公登扣和第二母登扣244即为第二斜旋弧段241和第二直旋弧段242的连接过渡结构。设置为平面为最简单的结构,也有利于结构的加工和零件的装配;当然,第一母登扣143、第二公登扣144不局限于设置为平面,也可设置为弧面或者具有镶嵌效果的结构。

本实施例中,第一斜旋弧段141导程角和第二斜旋弧段241导程角等于螺柱部13导程角,由此设置便于旋合连接快捷可靠,第一环形扣接部与第二环形扣接部之间不会出现间隙。

本实施例中,螺柱部13包括尾端圆柱体15和首端圆柱体16,尾端圆柱体15与第一连接端12固定连接;螺孔部23包括尾端圆孔25和首端圆孔26;当螺柱部13与螺孔部23螺纹连接时,尾端圆柱体15穿设于尾端圆孔25内,首端圆柱体16穿设于首端圆孔26内。尾端圆柱体15表面凹设有第一密封槽,第一密封槽内设有第一密封件31,首端圆柱体16表面凹设有第二密封槽,第二密封槽内设有第二密封件32;尾端圆柱体15表面和尾端圆孔25表面设有定位销孔33。第一密封件31和第二密封件32使得本安全接头避免了泥沙等杂质进入螺孔部23与螺柱部13之间,由此保障了本安全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对扣和脱扣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接头尾端11凹设有母接头17,接头首端21设有公接头27,母接头17和公接头27有利于本安全接头与其他部件的连接。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