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层气井的井下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40555发布日期:2019-05-11 00:38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一种煤层气井的井下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煤层气井排采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煤层气井的井下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煤层气井的井筒随着生产,会在井筒内悬浮大量细微的煤粉煤泥,由于这些煤粉煤泥悬浮在井筒液中,采用捞砂泵捞煤粉煤泥,根本行不通。而只有通过大排量洗井,悬浮的煤粉煤泥才能被置换出井筒,但是由于煤储层是欠压储层,大排量洗井势必会引起井筒污水漏失进入煤储层,造成储层伤害。

从煤层气井下泵工作环境来说,井筒内越清洁,越有利于煤层气井井下泵的正常工作,从而才能确保煤层气井持续稳定生产。所以,在不对储层造成伤害的前提下,如何净化煤层气井井筒内的水、改善井下泵的工作环境、确保煤层气井持续稳定的生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煤层气井的井下净化装置,能够在不造成储层伤害的前提下,有效净化煤层气井井筒内的水、改善井下泵的工作环境、确保煤层气井持续稳定的生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煤层气井的井下净化装置,其包括净化部和操作部,所述操作部设于所述净化部的顶端,用于拉起和下放所述净化部;所述净化部包括净化段,所述净化段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的捕集件,所述壳体的侧壁设有多个进液孔,所述捕集件用于捕集煤粉煤泥。

具体的,通过操作部将净化部下放至煤层气井的井筒内,使净化部位于井筒液面以下,静置一定时间(静置时间长短不做具体要求,如10~20min即可),使得井筒内混有煤粉煤泥的水通过壳体侧壁的进液孔进入壳体内,煤粉煤泥附着于捕集件的表面后,通过操作部将该净化部拉起并取出,此时,捕集件的表面捕集了煤粉煤泥,在地面用清水冲洗捕集件后,再次通过操作部将净化部下放至井筒内,以对煤粉煤泥再次净化,直至从井筒内取出的捕集件所捕集的煤粉煤泥量达到预设要求时,表明井筒液中混有的煤粉煤泥达到净化要求。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井下净化装置中,捕集件可重复利用,经多次捕集、清洗循环使用后,可将井筒内混有煤粉煤泥的水净化至所需要求,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经济性好,在不对储层造成伤害的前提下,可有效净化煤层气井井筒内的水、改善井下泵的工作环境、确保煤层气井持续稳定的生产。

可选地,所述净化部还包括连接段,且所述净化段的数量至少为两个,相邻两个所述净化段之间通过所述连接段连接。

可选地,相邻两个所述净化段之间沿其长度方向贯通。

可选地,所述连接段还包括连通于两个所述净化段之间的通孔,所述壳体为筒状结构,且与所述操作部连接的净化段设有顶盖,远离所述操作部的净化段设有底盖。

可选地,所述顶盖和所述底盖均设有所述进液孔。

可选地,所述底盖为导锥。

可选地,所述净化段和所述连接段之间均通过螺纹连接。

可选地,所述操作部包括提环和提拉件,所述提环设于所述净化部的顶端,并与所述净化段连接,所述提拉件与所述提环连接,用于拉起和下放所述净化部。

可选地,所述提拉件为钢丝绳。

可选地,所述捕集件为柔性筛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煤层气井的井下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1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操作部,11-提环,12-钢丝绳;21-壳体,22-进液孔,23-导锥;3-连接段,31-通孔;4-柔性筛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煤层气井的井下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煤层气井的井下净化装置,其包括净化部和操作部1,操作部1设于净化部的顶端,用于拉起和下放净化部;净化部包括净化段,净化段包括壳体21和设于壳体21内的捕集件,壳体21的侧壁设有多个进液孔22,捕集件用于捕集煤粉煤泥。

具体的,通过操作部1将净化部下放至煤层气井的井筒内,使净化部位于井筒液面以下,静置一定时间(静置时间长短不做具体要求,如10~20min即可),使得井筒内混有煤粉煤泥的水通过壳体21侧壁的进液孔22进入壳体21内,煤粉煤泥附着于捕集件的表面后,通过操作部1将该净化部拉起并取出,此时,捕集件的表面捕集了煤粉煤泥,在地面用清水冲洗捕集件后,再次通过操作部1将净化部下放至井筒内,以对煤粉煤泥再次净化,直至从井筒内取出的捕集件所捕集的煤粉煤泥量达到预设要求时,表明井筒内水中混有的煤粉煤泥达到净化要求。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井下净化装置中,捕集件可重复利用,经多次捕集、清洗循环使用后,可将井筒内混有煤粉煤泥的水净化至所需要求,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经济性好,在不对储层造成伤害的前提下,可有效净化煤层气井井筒内的水、改善井下泵的工作环境、确保煤层气井持续稳定的生产。

另外,本实施例中,对于捕集件和壳体21之间的连接不做限定,如可将捕集件与壳体21设置为可拆卸连接,此时,将净化部从井筒内取出时,可将捕集件从壳体21内取出后对其进行冲洗;也可以将捕集件与壳体21固接,此时,将净化部从井筒内取出时,直接对壳体21进行冲洗,清水从进液孔22进入壳体21内以对捕集件进行清洗,清洗后混有煤粉煤泥的清洗水将从进液孔22排出。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净化部还包括连接段3,且净化段的数量至少为两个,相邻两个净化段之间通过连接段3连接,即该连接段3用于连接两个净化段,当净化段的数量为三个或三个以上时,连接段3的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即连接段3的数量要比净化段的数量少一个,连接段3的数量越多,该净化部的长度越长,对于井筒内液面距井底较深时,设置多个净化段有利于提高净化效率。具体的,该净化部的净化段的数量可根据井筒内液面的深度进行选择,在此不做具体要求,该净化部适用于不同的煤层气井的井筒,使用方便且灵活性好。

在上述实施例中,相邻两个净化段之间沿其长度方向处于贯通状态,此种设置提高了进入净化段内的液体的流通性,有利于对井筒液进行充分净化。

在上述实施例中,连接段3还包括连通于两个净化段之间的通孔31,该通孔31类似于进液孔22,同时,壳体21为筒状结构,且与操作部1连接的净化段设有顶盖,远离操作部1的净化段设有底盖,若仅有一个净化段,则该净化段的顶部设有顶盖、底部设有底盖。也就是说,相邻两个净化段之间通过连接段3分隔,以防止各壳体21内的捕集件发生堆积的情况,而连接段3设有通孔31使得各壳体21之间沿其长度方向为贯通的状态,将壳体21设置为筒状结构可减少对进入净化部内的液体的流通阻碍,有利于对井筒液进行充分净化。

在上述实施例中,顶盖和底盖均设有进液孔22,增加了井筒内的液体进入净化部内的入口,有利于对井筒内液进行充分净化。

具体的,顶盖和与操作部1连接的净化段的壳体21可以是一体式结构也可以是分体式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制,若为一体式结构,则顶盖、与顶盖相邻的壳体21和操作部1为一个整体结构,也就是说,有一个净化段(整体结构中的净化段)与其它的净化段不同,具体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该整体结构对井筒液进行净化,或者增加连接段3和净化段与该整体结构连接以获得所需长度的净化部;若为分体式结构,则所有的壳体21的结构均相同。

当然,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将连接段3设置为筒状结构,壳体21设置为仅设有顶盖或仅设有底盖的结构,其中,顶盖或底盖设有进液孔22,同样可使得相邻两个净化段之间仅设有一层隔板(可以是顶盖、底盖或连接段3),该隔板用于对净化段内的捕集件进行限位,避免捕集件发生堆积的情况。

在上述实施例中,底盖为导锥23,将该井下净化装置放入井筒内时,由于井筒内的水混有煤粉煤泥,不便于看清井筒内的情况,导锥23的设置用于对该井下净化装置的下方起到导向的作用,具体的,该导锥23的结构可以设置为如图1所示的外侧壁呈锥形的结构,朝向净化段的一侧截面宽度大于朝向远离净化段的一侧的截面宽度。

在上述实施例中,净化段和连接段3之间均通过螺纹连接,同样的,净化段和导锥23之间也可以通过螺纹连接,当然,本实施例中,净化段和连接段3、导锥23之间还可以通过卡接等方式实现连接,而螺纹连接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连接稳定性更好。

在上述实施例中,操作部1包括提环11和提拉件,提环11设于净化部的顶端,并与净化段连接,提拉件与提环11连接,用于拉起和下放净化部,其中提环11与位于顶部的壳体21固定,提拉件与替换连接,该提拉件便于在液面距井筒的表面距离较远时对该井下净化装置进行提拉和下放,操作方便。

在上述实施例中的提拉件为钢丝绳12,当然,此处提拉件也可以选用尼龙绳等对净化部进行提拉和下放,而钢丝绳12的强度较高,可避免由于其在提拉或下放净化部的过程中,提拉件与井筒的侧壁发生摩擦使其磨损,另外,钢丝绳12的硬度较大,可通过钢丝绳12将净化部快速地下放至液面下,避免下放速度较慢,位于底部的净化段在经过上层液面时,捕集件已经捕集饱和而无法对位于井筒底部的煤粉煤泥进行捕集。

在上述实施例中,捕集件为柔性筛网4,该柔性筛网4具有一定的柔软性,类似于纱窗,便于对煤粉煤灰进行捕集,当然,本实施例中,还可将捕集件设置为滤芯、海绵等,而筛网结构便于在地面对其进行冲洗,利于重复使用。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