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文地质勘探用止压力水塞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12235发布日期:2019-11-12 23:31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文地质勘探用止压力水塞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文地质勘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文地质勘探用止压力水塞子。



背景技术:

水文地质勘探活动中,为了消除地表水对地下水的影响或者出现多层地下水时为了消除各层地下水之间的影响时,成孔后需要按技术要求对指定位置进行止水隔水工作。

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05100933U,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水文地质勘探用止压力水塞子,包括中心管、设置于中心管外侧两端的托盘,所述两个托盘之间设置有膨胀橡胶圈。但是现有的止压力水塞子还存在着刚插入时不能缓解水压,水中的泥渣会进入管道和不方便固定该水塞子的问题。

因此,设计一种水文地质勘探用止压力水塞子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文地质勘探用止压力水塞子,以解决现有的止压力水塞子刚插入时不能缓解水压,水中的泥渣会进入管道和不方便固定该水塞子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水文地质勘探用止压力水塞子,包括直管,便于固定安装头结构,缓冲水压插管结构,防泥渣过滤座结构,托盘,膨胀橡胶圈,半圆环,U型座,固定螺栓,横管,手把,螺杆,夹块,手杆和防滑层,所述的便于固定安装头结构连接在直管的外壁上侧;所述的缓冲水压插管结构连接在直管的内部;所述的防泥渣过滤座结构连接在直管的外壁下侧;所述的缓冲水压插管结构连接在夹块的内侧;所述的托盘内部分别螺纹连接在直管的外壁上下两侧;所述的托盘内侧分别胶接在膨胀橡胶圈的上下两侧;所述的膨胀橡胶圈套接在直管的外壁中间位置;所述的半圆环内侧套接在直管的外壁上侧;所述的半圆环左右两侧分别通过固定螺栓固定在U型座的内侧;所述的横管内侧分别贯穿直管的左右两侧下部;所述的横管和直管的连接处螺纹连接设置;所述的手把内侧中间位置分别螺栓连接在螺杆的外侧;所述的螺杆内侧分别贯穿横管的内部;所述的夹块外侧中间位置分别螺栓连接在螺杆的内侧;所述的手杆内侧下部分别螺栓连接在直管的左右两侧上端;所述的防滑层胶接在手杆的外壁上部;所述的螺杆和横管的连接处螺纹连接设置;所述的便于固定安装头结构包括圆形螺纹通孔,安装板,螺纹孔,握把,外螺纹杆和锥形头,所述的圆形螺纹通孔开设在安装板的内部中间位置;所述的螺纹孔分别开设在安装板的内部左右两侧;所述的握把下部中间位置螺栓连接在外螺纹杆的上部;所述的锥形头上部螺纹连接在外螺纹杆的下部;所述的外螺纹杆下部贯穿螺纹孔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的防滑层具体采用塑胶层。

优选的,所述的直管的外壁上侧螺纹连接在圆形螺纹通孔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的缓冲水压插管结构包括转柄,塞头,抱箍,减压管,圆形通孔和漏斗形头,所述的转柄下部中间位置螺栓连接在塞头的上部;所述的塞头下部螺纹连接在在减压管的内部上侧;所述的塞头和减压管的连接处通过抱箍固定;所述的圆形通孔分别从上到下依次开设在减压管的左右两侧上部;所述的漏斗形头上部螺纹连接在减压管的下部。

优选的,所述的减压管插接在直管的内部,所述的减压管下部通过夹块夹装固定。

优选的,所述的减压管具体采用不锈钢管。

优选的,所述的防泥渣过滤座结构包括连接板,圆形开孔,弹簧,缓冲块,挡泥板和过滤网,所述的圆形开孔开设在连接板的内部中间位置;所述的弹簧上部分别螺栓连接在连接板的下部左右两侧;所述的缓冲块上部螺栓连接在弹簧的下部;所述的挡泥板上部左右两侧分别螺栓连接在缓冲块的下部;所述的过滤网镶嵌在挡泥板的内部中间位置。

优选的,所述的直管外壁下侧螺纹连接圆形开孔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的挡泥板具体采用不锈钢板。

优选的,所述的过滤网具体采用不锈钢网。

优选的,所述的缓冲块具体采用橡胶块。

优选的,所述的直管上部贯穿圆形螺纹通孔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的减压管下部贯穿直管的内部下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本实用新型中,转柄,塞头,抱箍,减压管,圆形通孔和漏斗形头的设置,有利于插入该水塞子时,避免水压过大。连接板,圆形开孔,弹簧,缓冲块,挡泥板和过滤网的设置,有利于防止泥渣进入减压管。圆形螺纹通孔,安装板,螺纹孔,握把,外螺纹杆和锥形头的设置,有利于固定该水塞子。手杆的设置,有利于提起该水塞子进行移动。横管,手把,螺杆和夹块的设置,有利于固定和拆卸减压管。半圆环,U型座,固定螺栓和横管的设置,有利于压缩膨胀橡胶圈。防滑层的设置,有利于防止手滑。另外,托盘和膨胀橡胶圈的设置,有利于止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便于固定安装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缓冲水压插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泥渣过滤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直管;2-便于固定安装头结构;21-圆形螺纹通孔;22-安装板;23-螺纹孔;24-握把;25-外螺纹杆;26-锥形头;3-缓冲水压插管结构;31-转柄;32-塞头;33-抱箍;34-减压管;35-圆形通孔;36-漏斗形头;4-防泥渣过滤座结构;41-连接板;42-圆形开孔;43-弹簧;44-缓冲块;45-挡泥板;46-过滤网;5-托盘;6-膨胀橡胶圈;7-半圆环;8-U型座;9-固定螺栓;10-横管;11-手把;12-螺杆;13-夹块;14-手杆;15-防滑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水文地质勘探用止压力水塞子,包括直管1,便于固定安装头结构2,缓冲水压插管结构3,防泥渣过滤座结构4,托盘5,膨胀橡胶圈6,半圆环7,U型座8,固定螺栓9,横管10,手把11,螺杆12,夹块13,手杆14和防滑层15,其中,便于固定安装头结构2连接在直管1的外壁上侧;缓冲水压插管结构3连接在直管1的内部;防泥渣过滤座结构4连接在直管1的外壁下侧;缓冲水压插管结构3连接在夹块13的内侧;托盘5内部分别螺纹连接在直管1的外壁上下两侧;托盘5内侧分别胶接在膨胀橡胶圈6的上下两侧;膨胀橡胶圈6套接在直管1的外壁中间位置;半圆环7内侧套接在直管1的外壁上侧;半圆环7左右两侧分别通过固定螺栓9固定在U型座8的内侧;横管10内侧分别贯穿直管1的左右两侧下部;横管10和直管1的连接处螺纹连接设置。

手把11内侧中间位置分别螺栓连接在螺杆12的外侧;螺杆12内侧分别贯穿横管10的内部;夹块13外侧中间位置分别螺栓连接在螺杆12的内侧;手杆14内侧下部分别螺栓连接在直管1的左右两侧上端;防滑层15胶接在手杆14的外壁上部;螺杆12和横管10的连接处螺纹连接设置;便于固定安装头结构2包括圆形螺纹通孔21,安装板22,螺纹孔23,握把24,外螺纹杆25和锥形头26,圆形螺纹通孔21开设在安装板22的内部中间位置;螺纹孔23分别开设在安装板22的内部左右两侧;握把24下部中间位置螺栓连接在外螺纹杆25的上部;锥形头26上部螺纹连接在外螺纹杆25的下部;外螺纹杆25下部贯穿螺纹孔23的内部。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防滑层15具体采用塑胶层。直管1的外壁上侧螺纹连接在圆形螺纹通孔21的内部。缓冲水压插管结构3包括转柄31,塞头32,抱箍33,减压管34,圆形通孔35和漏斗形头36,所述的转柄31下部中间位置螺栓连接在塞头32的上部;所述的塞头32下部螺纹连接在在减压管34的内部上侧;所述的塞头32和减压管34的连接处通过抱箍33固定;所述的圆形通孔35分别从上到下依次开设在减压管34的左右两侧上部;所述的漏斗形头36上部螺纹连接在减压管34的下部。

另外,的减压管34插接在直管1的内部,所述的减压管34下部通过夹块13夹装固定。减压管34具体采用不锈钢管。防泥渣过滤座结构4包括连接板41,圆形开孔42,弹簧43,缓冲块44,挡泥板45和过滤网46,所述的圆形开孔42开设在连接板41的内部中间位置;所述的弹簧43上部分别螺栓连接在连接板41的下部左右两侧;所述的缓冲块44上部螺栓连接在弹簧43的下部;所述的挡泥板45上部左右两侧分别螺栓连接在缓冲块44的下部;所述的过滤网46镶嵌在挡泥板45的内部中间位置。直管1外壁下侧螺纹连接圆形开孔42的内部。挡泥板45具体采用不锈钢板。过滤网46具体采用不锈钢网。缓冲块44具体采用橡胶块。直管1上部贯穿圆形螺纹通孔21的内部。减压管34下部贯穿直管1的内部下侧。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施的: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挡泥板45和直管1插入钻孔内部,水流会通过漏斗形头36进入到减压管34,再通过圆形通孔35流入直管1内部,在这个过程中增加了对水压的缓冲力,轻松把该水塞子插入钻孔内部;通过松动固定螺栓9,打开半圆环7,膨胀橡胶圈6遇水后膨胀,从而进行止水;通过过滤网46的过滤,可以防止水中的泥渣进入到减压管34内部;通过手握握把24,转动外螺纹杆25,将锥形头26插入地底,从而固定该水塞子。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