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矿井防爆井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41625发布日期:2019-11-15 22:20阅读:913来源:国知局
一种矿井防爆井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矿井安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矿井防爆井盖。



背景技术:

我国所有达标煤矿为了保护主风机在爆炸冲击波到来时避免受到破坏,均被要求安装防爆门、盖。它在正常通风时,被用来隔离井下气流与地面大气,防止风流短路,保证通风系统正常。当井下一旦发生瓦斯或煤尘爆炸事故时,防爆门被爆炸的气流冲击打开,从而爆炸气流直接排放到地面大气,起到卸压作用,防止主要通风机因爆炸气流冲击而造成损坏。

目前的防爆井盖一般由钢板焊接而成,其下端固定在密封槽中,密封槽盛油密封,槽深与负压相适应,在井盖四周用四条钢丝绳绕过滑轮用平衡重锤配重,在井口的四周设置一定数量的压脚,在反风时用以压住井盖,防止井盖被掀起造成风流短路。但是,这种防爆井盖一旦为爆炸冲击波推开后,需要人工将重锤搬掉一些,使重锤的重量小于井盖的重量才能复位成功,而重锤为质量较大的铁块,搬卸并不方便,因此,就会导致井盖复位的时间较长。如果不能短时间将井盖进行复位,会造成风流短路,井下形成无风的状态,爆炸后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不能及时排出,从而进一步的恶化井下人员的生存环境,甚至有可能造成二次爆炸。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矿井防爆井盖,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防爆井盖不能快速、准确复位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矿井防爆井盖,包括井盖和固定在井盖底部的井盖座,所述井盖包括上井盖和下井盖,所述井盖座固定在所述下井盖的底部,所述上井盖的底部和下井盖的顶部上间隔设置有连接所述上井盖和下井盖的伸缩机构和复位机构;

所述伸缩机构包括竖直设置的固定筒和套设在固定筒内的活动杆,所述固定筒和活动杆的端部分别设置有固定座,位于所述固定筒内、所述活动杆的端部固定有挡座,所述挡座的底部固定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与所述固定筒端部固定的所述固定座内,所述固定筒内壁设置有限位筒,所述限位筒设置在远离所述挡座的一端。

优选的,所述上井盖的底部设有若干个上凹槽,所述下井盖的顶部设有若干个下凹槽,所述上凹槽和下凹槽上下对应且大小相等,所述伸缩机构和复位机构设置在上下对应的所述上凹槽和下凹槽内。

优选的,所述挡座上设有橡胶垫,所述固定座上设有若干个通孔。

优选的,所述复位机构包括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有挂钩,所述上凹槽和下凹槽内分别设有吊环,所述第二弹簧通过所述挂钩和吊环固定在所述上凹槽和下凹槽内。

优选的,所述上井盖的内壁上固定有若干个第三弹簧,若干个所述第三弹簧的另一端固定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的厚度由四周向中间逐渐变大。

优选的,所述下井盖的侧壁上固接有若干个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固接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套设在缓冲机构上。

优选的,所述缓冲机构包括挡板和固定在挡板底部的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另一端固定在地面上,所述限位环套设在所述伸缩杆的杆筒上。

优选的,所述伸缩杆的周围均布有若干个第四弹簧,所述第四弹簧的一端固定在地面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挡板的底部。

优选的,所述上井盖的底部设有密封垫,所述下井盖的顶部设有与所述密封垫相适配的凹槽。

优选的,所述挡座的直径大于所述限位筒的内径、小于所述固定筒的内径。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将井盖分为上井盖和下井盖,在上井盖和下井盖上分别设置上凹槽和下凹槽,在上下对应的凹槽内间隔设置伸缩机构和复位机构,通过伸缩机构和复位机构将上井盖和下井盖固定;下井盖通过缓冲机构与地面固定;当矿井发生爆炸时,气流将上井盖冲开,连接上井盖的伸缩机构和复位机构联合作用使上井盖快速、准确的复位;而缓冲机构则有效的避免下井盖倾斜,从而影响上井盖的复位。而且,设置在上井盖内壁的第三弹簧,和与第三弹簧连接的导向块则快速的将气流导出,从而缩短上井盖复位的时间,最终实现井盖快速、准确的复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局部放大图;

图4为伸缩机构未使用状态图;

图中:井盖座1、上井盖2、下井盖3、上凹槽4、下凹槽5、固定筒6、活动杆7、固定座8、挡座9、第一弹簧10、限位筒11、橡胶垫12、通孔13、第二弹簧14、挂钩15、吊环16、第三弹簧17、导向块18、连接杆19、限位环20、挡板21、伸缩杆22、第四弹簧23、密封垫24、凹槽2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考图1-图4,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矿井防爆井盖,包括井盖和固定在井盖底部的井盖座1,井盖包括上井盖2和下井盖3,井盖座1固定在下井盖3的底部,上井盖2的底部和下井盖3的顶部上间隔设置有连接上井盖2和下井盖3的伸缩机构和复位机构。需要说明的是:上井盖2的底部设有若干个上凹槽4,下井盖3的顶部设有若干个下凹槽5,上凹槽4和下凹槽5上下对应且大小相等,伸缩机构和复位机构设置在上下对应的上凹槽4和下凹槽5内,伸缩机构和复位机构间隔设置,即一个伸缩机构一个复位机构,使矿井爆炸的冲击力在将上井盖2冲开时,其伸缩机构和复位机构能快速使上井盖2复位,这里设置复位机构主要是为了避免复位机构发生形变后无法使上井盖2复位或复位的位置不准确的问题;伸缩机构和复位机构可根据需要设置若干个,进一步的,伸缩机构和复位机构间隔设置的数量可根据使用需要进行设置,可多个个伸缩机构与一个或多个复位机构间隔设置;上井盖2的底部设有密封垫24,下井盖3的顶部设有与密封垫24相适配的凹槽25,使上井盖2和下井盖3闭合的更紧密,避免漏气。

伸缩机构包括竖直设置的固定筒6和套设在固定筒6内的活动杆7,固定筒6和活动杆7的端部分别设置有固定座8,固定座8上设有若干个通孔13,固定座8通过螺栓分别固定在上下对应的上凹槽4和下凹槽5内,位于固定筒6内、活动杆7的端部固定有挡座9,挡座9上设有橡胶垫12,橡胶垫12围绕活动杆7的轴向设置,挡座9的底部固定有第一弹簧10,第一弹簧10的另一端固定在与固定筒6端部固定的固定座8内,具体的:第一弹簧10将活动杆7和固定座8弹性连接,固定筒6内壁设置有限位筒11,限位筒11可与固定筒6一体成型,限位筒11设置在远离挡座9的一端。需要说明的是:挡座9的直径大于限位筒11的内径、小于固定筒6的内径,使挡座9能够在固定筒6内上下活动。在挡座9上可以设置橡胶垫12,也可以设置为弹簧,主要是为了挡座9与限位筒11底部接触或撞击的过程中会有一个缓冲,避免挡座9损坏。伸缩机构在闭合状态时的高度与上凹槽4和下凹槽5的总高度一致,从而不影响上井盖2和下井盖3的闭合。

复位机构包括第二弹簧14,第二弹簧14的两端分别固定有挂钩15,上凹槽4和下凹槽5内分别设有吊环16,第二弹簧14通过挂钩15和吊环16固定在上凹槽4和下凹槽5内。复位机构主要是借助第二弹簧14的弹力,对上井盖2和下井盖3形成一个拉力,并结合上井盖2自身的重力,使上井盖2快速复位。

进一步的,上井盖2的内壁上固定有若干个第三弹簧17,若干个第三弹簧17的另一端固定有导向块18,导向块18的厚度由四周向中间逐渐变大。需要说明的是:当矿井爆炸后,冲向井盖的气流被导向块18向四周分散,从而减小爆炸产生的冲击力。

更进一步的,为了避免矿井爆炸将下井盖3冲开,从而对下井盖3进行限位,在下井盖3的侧壁上固接有若干个连接杆19,连接杆19的另一端固接有限位环20,限位环20套设在缓冲机构上。缓冲机构包括挡板21和固定在挡板21底部的伸缩杆22,伸缩杆22的另一端固定在地面上,限位环20套设在伸缩杆22的杆筒上。具体的:伸缩杆22的杆筒设置在滑动杆的上方,滑动杆设置在杆筒内,杆筒和滑动杆组成伸缩杆22。为了使缓冲机构能够快速、准确的复位,在伸缩杆22的周围均布有若干个第四弹簧23,第四弹簧23的一端固定在地面上,另一端固定在挡板21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在不使用时,上井盖2和下井盖3处于闭合的状态,伸缩机构和复位机构均位于上凹槽4和下凹槽5内,当矿井发生爆炸,产生的冲击力,将上井盖2冲开,连接上井盖2和下井盖3的伸缩机构和复位机构将上井盖2拉住,伸缩机构和复位机构上的第一弹簧10和第二弹簧14使上井盖2在被冲开后能够快速复位;而连接下井盖3的缓冲机构能够对下井盖3进行限位,避免下井盖3倾斜,而且缓冲机构上的第四弹簧23也能够快速对下井盖3进行复位;而且设置在上井盖2内壁的导向块18能够将爆炸产生的冲击力进行分流,减小冲击力,使气流从上井盖2和下井盖3之间的缝隙跑出,从而加快上井盖2和下井盖3快速的复位,从而避免风流短路。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