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施工用通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12487发布日期:2019-11-12 23:33阅读:70来源:国知局
一种隧道施工用通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隧道施工用通风装置。



背景技术:

在铁路、公路和城市地铁工程等隧道施工中,通风是不可缺少的技术环节,在机械化作业情况下,通风为洞内施工地点供给新鲜空气、排除粉尘及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创造良好的劳动环境,保障施工人员的健康与安全;同时,通风也是维持隧道内的机电设备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对于各种长隧道施工来说,通风常常对整个工程的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起不可忽视的作用,现有通风方式有自然通风和纵向式通风,自然通风指通过隧道内经过的汽车的活塞作用与自然风的作用,将有害气体和烟尘从隧道内排除。纵向式通风是从一个洞口引进新鲜空气,通过另一个洞口排除污染空气的方式。

自然通风存在的问题是,其受限于隧道内车流量的大小,且自然风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会影响隧道内的气流交换;纵向式通风存在的问题是,空气污染程度由入口向出口方一向呈线性增加,入口处污染浓度最小,出口内测污染浓度大,遇火灾情形会导致出口处浓度高,排烟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提高通风效果的隧道施工用通风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隧道施工用通风装置包括第一通风管组件,第一通风管组件包括第一主管体和多个外排气管体,多个外排气管体从第一主管体伸出,且每个外排气管体与第一主管体连通;第一主管体的延伸端部具有外进气口,第一通风管组件还包括设置在第一主管体内且朝向外进气口的第一风机;第一主管体上开设有多个内排气口,多个外排气管体和多个内排气口均沿第一主管体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且每个外排气管体的正下方均设有一个朝向该外排气管体的内排气口。

由上述方案可见,内排气口位于隧道内,外进气口和外排气管体均设置在隧道外,正常使用时,外部空气从外进气口进入第一主管体,并从内排气口排除并到达隧道内;当隧道内发生火灾时,浓烟则从内排气口进入第一主管体,并通过多个外排气管体排除至隧道外,保证在火灾或其他灾情发生时隧道内依然保持通风,通风效果有效提高。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通风管组件还包括进风口保护箱,进风口保护箱与第一主管体连接且进风口保护箱的底部与外进气口连通;进风口保护箱具有锥形顶部,进风口保护箱的周壁设置有多个进风长孔。

由上可见,进风口保护箱的设置能有效阻挡雨水,防止雨水从进风口进入第一主管体。

进一步的方案是,在进风口保护箱的周壁上设置有多个遮挡凸起,遮挡凸起从周壁的外壁面朝外并向下倾斜延伸,进风口保护箱在每个进风长孔的上方均设置有一个遮挡凸起。

由上可见,遮挡凸起的设置放置雨水进入进风长孔,防止雨水进入第一主管体。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通风管组件还包括设置在第一主管体内的过滤组件,在第一主管体的延伸方向上,过滤组件设置在第一风机与内排气口之间;过滤组件包括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沿第一主管体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

由上可见,外界空气在进入隧道前经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过滤,能保证进入隧道内的空气的质量。

进一步的方案是,过滤组件还包括单向挡风板部件,在第一主管体的延伸方向上,外进气口、第一风机、第一滤网、第二滤网和单向挡风板部件依次设置。

由上可见,单向挡风板部件的设置能对从外部进入的气流进行稳定化。

进一步的方案是,在外排气管体的延伸方向上,外排气管体具有远离第一主管体的第一外排气口;第一通风管组件还包括从第一外排气口的上方对第一外排气口遮挡的第一挡板,第一挡板与外排气管体之间形成第二外排气口,第一通风管组件还包括设置于第二外排气口处的第三滤网。

由上可见,第一挡板和第三滤网的设置能有效防止雨水以及灰尘从第一外排气口进入第一主管体。

进一步的方案是,在外排气管体的延伸方向上,外排气管体在其与第一主管体相连的一端设置外排气入口;第一通风管组件还包括第二挡板,第二挡板安装于第一主管体内,且第二挡板可摆动至第一位置,第一位置为第二挡板对外排气入口遮挡的位置。

由上可见,在未发生火灾时,可控制第二挡板遮挡外排气入口,防止从外进气口进入并过滤后的空气又从外排气管体排除,影响通气效果。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通风管组件还包括安装在内排气口处的气孔面板,气孔面板上设置有多个排气长孔,多个排气长孔沿气孔面板的周向均匀布置,排气长孔与第一主管体连通。

由上可见,气孔面板的设置能进一步稳定气流。

进一步的方案是,隧道施工用通风装置还包括第二通风管组件,第二通风管组件包括第二主管体、第三主管体和水洗池;第二主管体上设置有多个内进气口,第二通风管组件还包括设置在第二主管体内的第二风机;在第二主管体的延伸方向上,第二主管体的一端具有第一水洗连通口,且第一水洗连通口、第二风机和多个内进气口依次设置;在第三主管体的延伸方向上,第三主管体的第一端具有第二水洗连通口,第三主管体的第二端具有第三外排气口;第一水洗连通口和第二水洗连通口均连通至水洗池内。

由上可见,第二通风管组件能将隧道内的空气进行水洗过滤后送至外界。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通风管组件还包括设置在第二主管体内且位于第一水洗连通口与第二风机之间的消音棉。

由上可见,消音棉的设置能有效减少第二风机运行时产生的噪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隧道施工用通风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放大图。

图4为图1中C处的放大图。

图5为图1中D处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隧道施工用通风装置实施例中气孔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E处的放大图。

图8为图1中F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隧道施工用通风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隧道施工用通风装置包括第一通风管组件1和第二通风管组件2,第一通风管组件1用于将外界空气抽入隧道1000中,第二通风管组件2用于将隧道1000中的空气排除外界,第一通风管组件1设置在隧道1000的顶部,第二通风管组件2设置在隧道1000的底部。

第一通风管组件1包括第一主管体10和多个外排气管体11,多个外排气管体11从第一主管体10伸出,且每个外排气管体11与第一主管体10连通;第一主管体10的延伸端部具有外进气口101,第一通风管组件1还包括设置在第一主管体10内且朝向外进气口101的第一风机61;第一主管体10上开设有多个内排气口102,内排气口102朝下设置并朝向隧道1000的使用空间;多个外排气管体11和多个内排气口102均沿第一主管体10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且每个外排气管体11的正下方均设有一个朝向该外排气管体11的内排气口102。

结合图1和图2,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第一通风管组件1还包括进风口保护箱4,进风口保护箱4与第一主管体10连接且进风口保护箱4的底部与外进气口101连通;进风口保护箱4具有锥形顶部41,进风口保护箱4的周壁42的四周周面上均设置有多个沿水平延伸的进风长孔421,且在每一周面上多个进风长孔421沿垂向排列;锥形顶部41呈四棱锥状,且锥形顶部41的外周面积大于周壁42的外周面积,故锥形顶部41的四周在周壁42的上方形成屋檐状凸出部411。

进风口保护箱4在周壁42上设置有多个长条状的遮挡凸起43,遮挡凸起43从周壁42的外壁面朝外并向下倾斜延伸,进风口保护箱4在每个进风长孔421的上方均设置有一个遮挡凸起43。进风口保护箱4的设置能有效阻挡雨水,防止雨水从外进气口101进入第一主管体10。

结合图1和图3,图3为图1中B处的放大图。第一通风管组件1还包括设置在第一主管体10内的过滤组件5,在第一主管体10的延伸方向上,过滤组件5设置在第一风机61与内排气口102之间;过滤组件5包括第一滤网51、第二滤网52和单向挡风板部件53,在第一主管体10的延伸方向上,外进气口101、第一风机61、第一滤网51、第二滤网52和单向挡风板部件53依次设置。第二滤网52的目数大于第一滤网51的目数;单向挡风板部件53包括支撑板531、横梁532、摆杆533和单向挡风板534,支撑板531沿第一主管体10的截面设置在第一主管体10中,支撑板531上设置有通风口530,横梁532垂直于支撑板531连接在支撑板531上,摆杆533和单向挡风板534相互固定连接,摆杆533可摆动地连接在横梁532上。单向挡风板534对通风口530遮挡但不封闭,气流通过通风口530后与单向挡风板534碰撞而达到稳定气流的效果。

结合图1和图4,图4为图1中C处的放大图。在外排气管体11的延伸方向上,外排气管体11具有远离第一主管体10的第一外排气口111;第一通风管组件1还包括从第一外排气口111的上方对第一外排气口111遮挡的第一挡板141,第一挡板141的底部具有多个支脚142,支脚142与外排气管体11的端面连接,在相邻的两个支脚142之间、且在第一挡板141与外排气管体11之间形成第二外排气口140,第一通风管组件1还包括设置于第二外排气口140处的第三滤网143,第三滤网143为金属拦网。由于外排气管体11的上端伸出于隧道1000之外,位于外排气管体11上端的第一外排气口111与外接可产生气体交流。

结合图1和图5,图5为图1中D处的放大图。在外排气管体11的延伸方向上,外排气管体11在其与第一主管体10相连的一端设置外排气入口112;第一通风管组件1还包括固定块151和第二挡板152,固定块151固定安装于第一主管体10的顶壁内侧面上,第二挡板152通过转轴可摆动地安装于固定块151上,第二挡板152可摆动至第一位置,第一位置为第二挡板152对外排气入口112遮挡的位置。

结合图1和图6,第一通风管组件1还包括安装在内排气口102处的气孔面板13,气孔面板13上设置有与第一主管体10连通的四个排气长孔131、四个排气长孔132和四个排气长孔133;四个排气长孔131沿气孔面板13的周向均匀布置,四个排气长孔132沿气孔面板13的周向均匀布置,四个排气长孔133沿气孔面板13的周向均匀布置。且从气孔面板13指向外周的方向上,排气长孔131、排气长孔132和排气长孔133依序排列,排气长孔131延伸长度短于排气长孔132、排气长孔132延伸长度短于排气长孔133。

参见图1,第二通风管组件2包括第二主管体20、第三主管体30和水洗池8;第二主管体20上设置有多个内进气口21,第二通风管组件2还包括设置在第二主管体20内的至少两台第二风机62;在第二主管体20的延伸方向上,第二主管体20的一端具有第一水洗连通口22,且第一水洗连通口22、第二风机62和多个内进气口21依次设置;在第三主管体30的延伸方向上,第三主管体30的第一端具有第二水洗连通口31,第三主管体30的第二端具有第三外排气口32,第三外排气口处设置有标识管。第一水洗连通口22和第二水洗连通口31均连通至水洗池8内。

第二通风管组件2还包括设置在第二主管体20内且位于第一水洗连通口22与第二风机62之间的消音棉71和消音棉72,消音棉71贴装在第二主管体20的内壁底部,消音棉72贴装在第二主管体20的内壁顶部,消音棉71和消音棉72之间形成通道70。

结合图1、图7和图8,图7为图1中E处的放大图,图8为图1中F处的放大图。第一主管体10通过吊挂组件91和固定组件92固定在隧道1000顶壁上,第二主管体20和第三主管体30通过固定组件92固定在隧道1000的底壁上。以第一主管体10为例,吊挂组件91包括固定安装于隧道1000顶壁的固定件911,从固定件911伸出的吊索912,第一主管体10穿过吊索912后,调节套装在吊索912外的套环913以减小吊索912的空间,使第一主管体10稳固地位于吊索912中。以第二主管体20为例,固定组件92包括固定在隧道1000内壁面的固定件921、固定箍922和锁紧螺栓923,固定箍922换套第二主管体20后,固定箍922的延伸两端通过锁紧螺栓923固定在固定件921上,从而实现对第二主管体20的环抱固定。

内排气口102位于隧道内,外进气口101和外排气管体11均设置在隧道外,正常使用时,外部空气从外进气口101进入第一主管体10,并从内排气口102排除并到达隧道1000内;当隧道内发生火灾时,浓烟则从内排气口102进入第一主管体10,并通过多个外排气管体11排除至隧道外,保证在火灾或其他灾情发生时隧道内依然保持通风;第二通风管组件2能将隧道1000内的空气进行水洗过滤后送至外界,通风效果有效提高。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