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煤机滚筒用螺旋叶片、采煤机滚筒及采煤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44944发布日期:2020-04-28 20:03阅读:531来源:国知局
一种采煤机滚筒用螺旋叶片、采煤机滚筒及采煤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综采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采煤机滚筒用螺旋叶片、采煤机滚筒及采煤机。



背景技术:

随着煤炭的不断开采,中厚煤层越来越少,薄煤层工作面的开采越来越多,薄煤层采煤机的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而滚筒采煤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采煤机械。

滚筒采煤机通过滚筒对煤进行截割,然后进行装煤。但是,薄煤层采煤机的滚筒的筒体直径较小,滚筒的螺旋叶片比较小,导致容煤空间比较小,装煤能力弱,装煤效果差,影响刮板机的推移,从而影响整个综采工作面的协调工作,另外装煤能力弱导致煤炭堵塞时,需要人工去装煤,提高了工人的工作强度,同时也影响了煤炭开采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种种不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提出一种采煤机滚筒用螺旋叶片、采煤机滚筒及采煤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采煤机滚筒用螺旋叶片,沿着从靠近工作面的一端向远离工作面的一端,依次包括呈一体化的第一叶片、第二叶片和第三叶片,所述第二叶片的螺旋升角小于第一叶片的螺旋升角,且第二叶片的螺旋升角大于第三叶片的螺旋升角。

进一步,所述第一叶片距工作面的距离为0-470mm,且第一叶片的螺旋升角为14.5-16°。

进一步,所述第二叶片距工作面的距离为470-730mm,且第二叶片的螺旋升角为12.5-14.5°。

进一步,所述第三叶片距工作面的距离为730-1200mm,且第三叶片的螺旋升角为11.4-12.5°。

进一步,所述第一叶片的螺旋升角为15°,所述第二叶片的螺旋升角为13°,所述第三叶片的螺旋升角为12°。

进一步,所述第一叶片、第二叶片和第三叶片均采用高强钢q420或高强钢q690c制成。

另,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采煤机滚筒,包括筒体、端盘以及上述的螺旋叶片,所述端盘连接在所述筒体的一端,所述螺旋叶片连接在筒体的外周面,且所述第一叶片靠近端盘设置。

另,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采煤机,包括上述的采煤机滚筒。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结构新颖,螺旋叶片采用变升角结构,充分发挥螺旋升角对装煤能力的影响,提高装煤效率,同时,降低重量及能耗,使滚筒在截割过程中受力均匀,从而波动性小,有利于截割,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采煤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螺旋叶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第一叶片、2-第二叶片、3-第三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基于

本技术:
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它类同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此外,以下实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词,例如“上”“下”“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词是用来说明而非限制本发明创造。

下面结合附图和较佳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采煤机滚筒用螺旋叶片,沿着从靠近工作面的一端向远离工作面的一端,依次包括呈一体化的第一叶片1、第二叶片2和第三叶片3,所述第二叶片2的螺旋升角小于第一叶片1的螺旋升角,且第二叶片2的螺旋升角大于第三叶片3的螺旋升角。

螺旋叶片的螺旋升角过小,会造成落煤堆积在螺旋叶片上,对螺旋叶片压力增大,导致摩擦力增大,不利于输煤。同时,螺旋叶片的螺旋升角过大,落煤所受轴向推移力变小,也不利于装煤。发明人在长期实践中,通过优选得出:所述第一叶片1距工作面的距离为0-470mm,且第一叶片1的螺旋升角为14.5-16°。所述第二叶片2距工作面的距离为470-730mm,且第二叶片2的螺旋升角为12.5-14.5°。所述第三叶片3距工作面的距离为730-1200mm,且第三叶片3的螺旋升角为11.4-12.5°。具体的,所述第一叶片1的螺旋升角为15°,所述第二叶片2的螺旋升角为13°,所述第三叶片3的螺旋升角为12°。也就是说,螺旋叶片采用变升角结构。同时,为了减轻重量,所述第一叶片1、第二叶片2和第三叶片3均采用高强钢q420或高强钢q690c制成。

一种采煤机滚筒,包括筒体、端盘以及上述的螺旋叶片,所述端盘连接在所述筒体的一端,所述螺旋叶片连接在筒体的外周面,且所述第一叶片靠近端盘设置。

一种采煤机,包括上述的采煤机滚筒。

以上已将本实用新型做一详细说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即凡依本申请范围所作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采煤机滚筒用螺旋叶片,其特征在于,沿着从靠近工作面的一端向远离工作面的一端,依次包括呈一体化的第一叶片、第二叶片和第三叶片,所述第二叶片的螺旋升角小于第一叶片的螺旋升角,且第二叶片的螺旋升角大于第三叶片的螺旋升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片距工作面的距离为0-470mm,且第一叶片的螺旋升角为14.5-1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叶片距工作面的距离为470-730mm,且第二叶片的螺旋升角为12.5-14.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螺旋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叶片距工作面的距离为730-1200mm,且第三叶片的螺旋升角为11.4-12.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螺旋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片的螺旋升角为15°,所述第二叶片的螺旋升角为13°,所述第三叶片的螺旋升角为12°。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所述的螺旋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片、第二叶片和第三叶片均采用高强钢q420或高强钢q690c制成。

7.一种采煤机滚筒,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端盘以及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螺旋叶片,所述端盘连接在所述筒体的一端,所述螺旋叶片连接在筒体的外周面,且所述第一叶片靠近端盘设置。

8.一种采煤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采煤机滚筒。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采煤机滚筒用螺旋叶片、采煤机滚筒及采煤机,螺旋叶片沿着从靠近工作面的一端向远离工作面的一端,依次包括呈一体化的第一叶片、第二叶片和第三叶片,所述第二叶片的螺旋升角小于第一叶片的螺旋升角,且第二叶片的螺旋升角大于第三叶片的螺旋升角,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螺旋叶片采用变升角结构,充分发挥螺旋升角对装煤能力的影响,提高装煤效率,同时,降低重量及能耗,使滚筒在截割过程中受力均匀,从而波动性小,有利于截割,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采煤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冯顺宇;刘国强;刘鹏飞;樊周强;魏靖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郑州煤机智能工作面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20
技术公布日:2020.04.2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