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井仪器连接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39558发布日期:2020-10-09 18:07阅读:50来源:国知局
测井仪器连接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井测量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测井仪器连接工具。



背景技术:

在油井开采之前需要进行测井以获得该油井的地质资料,在测井过程中,需要使用输送管柱将测井仪器下放到井内。

目前,测井现场常使用的方法是使用套管接箍定位器分别与输送管柱和测量仪器通过螺纹连接,从而通过输送管柱将测量仪器下放到井内。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实现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使用套管接箍定位器连接测量仪器和输送管柱,当测量过程中出现卡阻现象导致套管接箍定位器断裂时,测量仪器滞留在井内,需要先将测量仪器从井内打捞出才能继续进行测井工程,这增加了后期打捞和继续测井的时间,影响了测井工程的效率,而且断裂的套管接箍定位器无法再使用,既浪费零件,又增加了测井工程的工程造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测井仪器连接工具,可在连接断裂后快速打捞出测井仪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测井仪器连接工具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顶丝,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输送管柱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靠近第二部分的外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相对;

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二部分套在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第一部分上,且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第一部分的外壁上设置有连接槽,且所述连接槽与所述第一连接孔位置相对,所述顶丝适于插入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连接槽内,以使得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第二部分与测井仪器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第一部分包括头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头部连接,所述连接部的直径小于所述头部的最大直径,打捞器与所述头部和连接部形成的结构形状吻合。

可选择地,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一部分设置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二部分设置有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内壁设置有螺纹,从而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一部分与所述输送管柱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腔体被配置为放置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第一部分。

可选择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挡板和外壁,所述挡板与所述外壁为一体,所述挡板用于隔离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

可选择地,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第一部分还包括卡接部,所述卡接部与所述连接部的远离所述头部的一端连接,所述卡接部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二部分的内径。

可选择地,所述连接槽设置在所述卡接部的外壁上,所述顶丝的长度大于所述连接槽的底部距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内壁之间的距离。

可选择地,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第二部分包括主体部和尾部,所述主体部的最大直径大于所述第二腔体的内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二部分适于卡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卡接部的连接处。

可选择地,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尾部设置有外螺纹,从而与所述测井仪器螺纹连接。

可选择地,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尾部还设置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用于放置密封圈以密封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测井仪器的连接处。

可选择地,所述连接槽的内壁上设置有螺纹,所述顶丝的外壁上设置有螺纹,所述顶丝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螺纹连接。

可选择地,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第一部分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连通位置相对的两个所述连接槽,所述顶丝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二部分的内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的第二部分套在第二连接件的第一部分上,且第一连接件第二部分的外壁和第二连接件第一部分的外壁上位置相对地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孔和连接槽,通过在该第一连接孔和连接槽内插入顶丝即可连接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这样方便对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连接和拆开。通过该工具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可分别与输送管柱、测井仪器连接。顶丝作为连接装置,当拉力达到一定值之后,顶丝断开,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分开,从而将第二连接件滞留在井内。而第二连接件的第一部分包括头部和连接部,头部的最大直径大于连接部的直径,使用与该第二连接件结构相吻合的打捞器连接,即可将打捞器与第二连接件的第一部分卡接,进而可快速地将滞留在井内的测井仪器打捞出。该工具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以节省打捞出滞留在井内的测井仪器的时间,从而提高测井效率。而且断裂的只是顶丝,只需要更换顶丝还可重复使用该连接工具,降低了该工具的工程造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测井仪器连接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测井仪器连接工具中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测井仪器连接工具中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测井仪器连接工具中另一种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测井仪器连接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打捞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表示:

1——第一连接件;11——挡板;12——外壁;101——第一连接孔;102——第一腔体;103——第二腔体;

2——第二连接件;21——头部;22——连接部;23——卡接部;24——主体部;25——尾部;201——第一连接槽;202——密封槽;203——第二连接孔;

3——顶丝;

4——打捞器;41——第一空腔;42——第二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性实施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标记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实施例中的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

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他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结构的例子。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测井仪器连接工具,该工具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顶丝。第一连接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与输送管柱连接,第二连接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连接件的第二部分的外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孔,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相对;第一连接件的第二部分套在第二连接件的第一部分上,且第二连接件的第一部分的外壁上设置有连接槽,且连接槽与第一连接孔位置相对,顶丝适于插入第一连接孔与连接槽内,以使得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可拆卸地连接,第二连接件的第二部分与测井仪器连接;第二连接件的第一部分包括头部和连接部,连接部与头部连接,连接部的直径小于头部的最大直径,打捞器与头部和连接部形成的结构形状吻合。

该连接工具中第一连接件的第二部分套在第二连接件的第一部分上,且第一连接件第二部分的外壁和第二连接件第一部分的外壁上位置相对地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孔和连接槽,通过在该第一连接孔和连接槽内插入顶丝即可连接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这样方便对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连接和拆开。通过该工具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可分别与输送管柱、测井仪器连接。顶丝作为连接装置,当拉力达到一定值之后,顶丝断开,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分开,从而将第二连接件滞留在井内。而第二连接件的第一部分包括头部和连接部,头部的最大直径大于连接部的直径,使用与该第二连接件结构相吻合的打捞器连接,即可将打捞器与第二连接件的第一部分卡接,进而可快速地将滞留在井内的测井仪器打捞出。该工具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以节省打捞出滞留在井内的测井仪器的时间,从而提高测井效率。而且断裂的只是顶丝,只需要更换顶丝还可重复使用该连接工具,降低了该工具的工程造价。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测井仪器连接工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测井仪器连接工具中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测井仪器连接工具中另一种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测井仪器连接工具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测井仪器连接工具中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打捞器的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测井仪器连接工具,该连接工具包括第一连接件1、第二连接件2和顶丝3。第一连接件1与输送管柱连接,第一连接件1的第二部分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孔101。

例如,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件1可为两端都具有凹槽的圆管,第一连接件1的第二部分与第二连接件2连接,从而将第一连接件1和第二连接件2连接为一体。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件1可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部分(未在图中示出)和第二部分(未在图中示出),第一连接件1的第一部分与输送管柱连接,由于在将测井仪器下放到井内时,整个工具为竖直连接,因此第一部分即为上部分,第二部分即为下部分。在第一连接件1的第二部分上可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孔101,该多个第一连接孔101可沿圆周方向间隔均匀地第一连接件1的外壁上,且贯穿第一连接件1的厚度。

参见图1,第一连接件1的第二部分套在第二连接件2的第一部分上,且第二连接件2第一部分的外壁上可设置有连接槽201,且该连接槽201与第一连接孔101位置相对,顶丝3适于插入第一连接孔101与连接槽201内,以使得第一连接件1与第二连接件2可拆卸地连接,第二连接件2的第二部分与测井仪器连接。

例如,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件1的第二部分套在第二连接件2的第一部分上,在第二连接件2第二部分的外壁上设置有多个连接槽201,且每个连接槽201可均对应一个第一连接孔101,将第一连接孔101与连接槽201对齐,使用顶丝3插入第一连接孔101和连接槽201内,从而可连接第一连接件1和第二连接件2。这样在使用完该连接工具后拔出顶丝3,方便安放第一连接件1和第二连接件2,而且在使用前也方便安装。

第二连接件2的第二部分与测井仪器连接,那么在使用该工具连接测井仪器和输送管柱时,顶丝3即为整个连接工具的实际受力点,因此顶丝3的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工具的强度。即使由于顶丝3受力过大导致断裂,第一连接件1和第二连接件2分开,也不会对第一连接件1和第二连接件2造成损坏,第一连接件1和第二连接件2还可重复使用,只需要更换顶丝3即可。

参见图1,第二连接件2的第一部分包括头部21和连接部22,连接部22与头部21连接,连接部22的直径小于头部21的最大直径,打捞器与头部21和连接部22形成的结构形状吻合。

例如,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连接件2可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部分(未在图中示出)和第二部分(未在图中示出),其中第一部分可包括头部21和连接部22。头部21可为圆台形,且从上到下直径逐渐减小,连接部22可为圆柱形,且该圆柱体直径可略小于圆台的最大直径。

参见图6,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打捞器4的形状可为圆柱体形,且包括两个空腔,从上到下可依次为第一空腔41和第二空腔42,第一空腔41的内径可大于第二空腔42的内径,且第二空腔42的内径可略小于头部21的最大直径。

在使用该打捞器4将滞留在井内的第二连接件2和测井仪器打捞出井外时,可使用输送管柱与打捞器4连接,控制打捞器4向下移动,头部21先进入打捞器4的第二空腔42内,在打捞器4持续向下移动的过程中,打捞器4与头部21发生相对移动。由于头部21的直径逐渐增大,打捞器3的下端会发生轻微的扩张。当头部21的最大直径处进入第一空腔41内时,第一空腔41与第二空腔42的台阶卡在头部21与连接部22的台阶处,从而将打捞器4与第二连接件2卡接。然后控制打捞器4向上移动,进而将第二连接件2和测井一起打捞出井外。

这样即使顶丝3断裂,可将第二连接件2的第一部分作为打捞径,将打捞器4与头部21和连接部22连接,即可快速将滞留在井内的第二连接件2和测井仪器打捞出。

或者,头部21也可为圆台和圆柱体连接而成,该圆柱体的直径可与圆台的最大直径相等,该圆柱体与连接部22连接。或者,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其他实现方式中,头部21也可为其他形状。

参见图1,第一连接件1的第一部分可设置有第一腔体102,第一连接件1的第二部分可设置有第二腔体103,第一腔体102的内壁可设置有螺纹,从而该第一连接件1的第一部分可与输送管柱螺纹连接,第二腔体103可被配置为第二连接件2的第一部分。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件1可为两端分别具有一个腔体的圆柱体形,第一腔体102也就是位于上方的腔体,该第一腔体102的内壁上可设置有螺纹,从而可与输送管柱螺纹连接。第二腔体103可位于第一腔体102的下方,第一连接件1和第二连接件2连接时,第二连接件2的头部21和连接部22可位于第二腔体103内。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其他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件1与输送管柱也可通过卡接或其他合理的方式连接。参见图1,第一连接件1可包括挡板11和外壁12,该挡板11可与外壁12为一体,且该挡板11用于隔离该第一腔体102和第二腔体103。

第一腔体102与第二腔体103可为被挡板11分隔开的两个空腔,也就是说该第一连接件1的纵截面可呈h型。例如,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件1原本可为一个实心的圆柱体,将该实心圆柱体的两端分别开出一个空腔,该两个空腔即可分别为第一腔体102和第二腔体10,两个空腔之间的实心部分即可为挡板11。

该挡板11与位于挡板11上方的第一连接件1的外壁12可为第一连接件1的第一部分,外壁12的位于挡板11下方的部分即可为第一连接件1的第二部分。

或者,外壁12的位于挡板11上方的部分可为第一连接件1的第一部分,挡板11与外壁12的位于挡板11下方的部分即可为第一连接件1的第二部分。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例如参见图5,第一连接件1可为空心圆柱体,也就是第一腔体102和第二腔体103可为连通状态。

参见图3,第二连接件2的第一部分还可包括卡接部23,卡接部23可与连接部22固定连接,卡接部23可小于第一连接件1的第二腔体103的内径。

例如,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卡接部23可位于连接部22的下方,也就是第二连接件2的第一部分从上到下可依次为头部21、连接部22和卡接部23,该卡接部23也可为圆柱体形,且该圆柱体形的直径可略小于第一腔体102的内径,从而方便将第一连接件1的第二部分套在头部21、连接部22和卡接部23上,而且,第二腔体103的深度可大于头部21、连接部22和卡接部23形成的结构的长度。

参见图1和图3,连接槽201可设置在卡接部23上,且顶丝3的长度可大于连接槽201的底部距第一连接件1的外壁之间的距离。

例如,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卡接部23的直径可大于头部21的最大直径,从而卡接部23与第一连接件1的第二腔体103的内壁距离最近,因此连接槽201可设置在卡接部23上,这样可以节省制作顶丝3所使用的材料,还可以保证顶丝3受力均匀。

当然,本申请对于连接槽201的位置并不仅限于上述的卡接部23上,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其他实现方式中,连接槽201也可设置在连接部22上,从而可相应的增长顶丝3的长度。

或者,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将卡接部23设计为直径小于或等于连接部22的直径。

为了方便顶丝3的安装和取出,可将顶丝3的长度设计为大于连接槽201的底部距第一连接件1的内壁之间的距离,从而即使顶丝3滑到连接槽201内也可保证第一连接件1与第二连接件2的连接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孔101和连接槽201可设置有内螺纹,顶丝3可设置有外螺纹,将第一连接件1、第二连接件2和顶丝3通过螺纹连接,这样可增强三者之间的连接强度。

具体地,参见图2,第一连接孔101可分为第一部分1011和第二部分1012。以第一连接件1的纵截面为例,第一部分1011可位于左侧,第二部分1012可位于右侧,且第一部分1011的内径可大于第二部分1012的内径,第二部分1012的内径可等于连接槽201的内径。顶丝3可为一字螺栓或十字螺栓,将第一连接孔101和连接槽201对齐,使用相应的工具将顶丝3拧进第一连接孔101和连接槽201内,使得该螺栓的螺杆部分位于第一连接孔101的第二部分1012和连接槽201内,螺栓的头部可位于第一连接孔101的第一部分1011,从而可避免顶丝3突出的部分划伤人或井壁。

参见图3,第二连接件2的第二部分可包括主体部24和尾部25,主体部24的最大直径可大于第二腔体103的内径,第一连接件1的第二部分可适于卡在主体部24和卡接部23的连接处。

例如,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主体部24可由圆柱体和圆台组成,且圆柱体可与卡接部23连接,圆台位于圆柱体的下方。圆柱体的直径可等于圆台的最大直径,且大于第一连接件1的第二腔体103的内径,从而主体部24的圆柱体可与卡接部23的连接处可形成台阶,当将第一连接件1的第二部分套在第二连接件2的第一部分上时,第一连接件1第二部分的端面可位于该台阶处。

参见图1和图3,第二连接件2的尾部25可设置有外螺纹,从而可与测井仪器螺纹连接。

例如,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尾部25整体可呈圆柱体形,且外壁可设置有螺纹,通过螺纹与测井仪器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其他实现方式中,第二连接件2也可通过其他方式与测井仪器连接。

参见图1和图3,第二连接件2的尾部25还可设置有密封槽202,该密封槽202可用来放置密封圈以密封第二连接件2与测井仪器的连接处。

例如,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尾部25的外壁上可设置有多个密封槽202,在该密封槽202内放置密封圈,连接第二连接件2和测井仪器时,密封圈可用来密封第二连接件2与测井仪器的连接处。

参见图5,第二连接件2的第一部分上可设置有第二连接孔203,该第二连接孔203连通位置相对的两个连接槽201,顶丝3的长度可大于第一连接件1的第二部分的内径。

例如,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可将位于卡接件23同一径向线上的两个连接槽201连通,从而形成第二连接孔203,也就是该第二连接孔203的纵轴线可与卡接件23的纵轴线垂直,且该第二连接孔203的纵轴线可经过卡接件23的横截面的圆心。

第一连接件1的第二部分上可设置有相对的两个第一连接孔101,且当第一连接件1套在第二连接件2上时,该两个第一连接孔101的轴线可与第二连接孔2的轴线重合,然后直接用长顶丝3穿过对齐后的第一连接孔101和第二连接孔203,从而连接第一连接件1和第二连接件2,该长顶丝3的长度可大于第二腔体103的内径。当第二连接件2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孔203,且该多个第二连接孔203在第二连接件2的圆心处连通时,可先使用该长顶丝3穿过其中一个第二连接孔203及其相对的两个第一连接孔101。然后使用几个长度相对较短的顶丝3穿过其他的第二连接孔203及其相对的一个第一连接孔102,且这几个顶丝3的长度可略大于第二腔体103的半径。也就是这几个长度较短的顶丝3的一端与长度最长且贯穿整个第二连接孔203的顶丝3接触,另一端延伸出第一连接孔101。

或者,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直接使用几个长度略大于第二腔体103半径的顶丝3穿过对应的一个第一连接孔101和第二连接孔201,使得该多个顶丝3的一端在第二连接件2的圆心处相互抵触。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