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煤机机身及超大采高采煤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12621发布日期:2020-08-05 00:58阅读:542来源:国知局
一种采煤机机身及超大采高采煤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采煤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采煤机机身及超大采高采煤机。



背景技术:

现今煤炭的开采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滚筒式采煤机作为综采工作面机械化开采的核心设备,其运行稳定性、故障率等直接影响着煤炭开采效率。针对我国多地区种的特厚煤层,急需研究开发一种截割效率高、牵引力大、行走速度快、大功率、大采高、高性能、高可靠性采煤机。

由于采煤机工作环境复杂、恶劣,在工作过程中经常遇到不均匀、不连续、不规则的不同性质的煤岩将引起采煤机机身的载荷变化不均匀,经常面对各种冲击负荷,从而产生机身跳动等振动现象,致使采煤机机身上的一些关键部件(如机械零件、液压元件和电气元件等),在工作中常常出现因过载振动过大而损坏,导致机器工作可靠性和使用寿命降低。

有鉴于此,提供一种机身刚性高的采煤机机身及超大采高采煤机成为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采煤机机身,包括左牵引部、右牵引部、电控箱和行走箱;

所述左牵引部固定安装在所述电控箱的左侧,所述右牵引部固定安装在所述电控箱的右侧;

所述左牵引部和所述右牵引部的前侧分别安装有一个所述行走箱;

在所述左牵引部和所述右牵引部的后侧分别安装有一个滑靴支腿;

两个所述滑靴支腿相应地布置在两个所述行走箱的后侧;

在两个所述行走箱之间连接有至少一条拉杆,在两个所述滑靴支腿之间也连接有至少一条所述拉杆。

进一步地,所述拉杆为箱式拉杆。

进一步地,在沿着前后方向上,所述左牵引部、所述右牵引部和所述电控箱的截面呈t型。

进一步地,在所述滑靴支腿与对应的所述行走箱之间连接有桥式加强梁。

进一步地,所述桥式加强梁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与所述滑靴支腿和所述行走箱连接;

在所述螺栓上连接有螺母,在所述螺母与所述桥式加强梁之间设置有防松垫片。

进一步地,所述防松垫片包括两片相对布置的第一垫片和第二垫片,在所述第一垫片和所述第二垫片上分别设置有锯齿部;

所述第一垫片固定在所述桥式加强梁上,所述第二垫片连接在所述第一垫片与所述螺母之间;

所述第一垫片上的锯齿部与所述第二垫片上的锯齿部咬合。

进一步地,所述行走箱包括箱体和行走机构;

所述行走机构铰接在所述箱体上,并位于所述箱体的下方;

所述行走机构中设置有用于轨道配合的滑槽。

进一步地,在所述滑槽内还设置有用于与齿条配合的齿轮。

进一步地,在所述滑槽的槽壁上还设置有多片保护垫片。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超大采高采煤机,包括前述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采煤机机身。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采煤机机身及超大采高采煤机,通过将左牵引部、电控箱、右牵引部固定连接,将行走箱固定连接在左牵引部和右牵引部上,并在左牵引部和右牵引部之间通过拉杆连接,提高整体的结构强度和刚性,不仅提高了采煤机支撑腿的刚度和抗振动能力,有效改善采煤机整体的受力情况,提高了采煤机在工作中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采煤机机身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左牵引部沿着前后方向的断面图;

图3为在滑靴支腿与行走箱之间连接有桥式加强梁的示意图;

图4为在螺栓上安装有防松垫片的示意图;

图5为行走箱的主视图;

图6为图5所示的行走箱的侧视图;

图7为滑靴支腿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采煤机机身,包括左牵引部1、右牵引部3、电控箱2和行走箱4。

左牵引部1固定安装在电控箱2的左侧,右牵引部3固定安装在电控箱2的右侧。

左牵引部1和右牵引部3的前侧分别安装有一个行走箱4。

在左牵引部1和右牵引部3的后侧分别安装有一个滑靴支腿5。

两个滑靴支腿5相应地布置在两个行走箱4的后侧。

在两个行走箱4之间连接有至少一条拉杆6,在两个滑靴支腿5之间也连接有至少一条拉杆6。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采煤机机身可以用于超大采高采煤机上,超大采高采煤机的采高大于7m,可以达到8.8m

该采煤机机身包括左牵引部1、电控箱2、右牵引部3、行走箱4、滑靴支腿5和拉杆6。

左牵引部1和右牵引部3固定安装在电控箱2的左右两端。左牵引部1和右牵引部3的上方铰接有用于安装截割滚筒的摇臂11。

牵引部为行走-牵引机构及其驱动装置的总称。

电控箱2用于安装电器元件,例如电机等。

行走箱4为牵引部的一部分,用于安装行走机构,使得采煤机能够在运输机的轨道上行走。

在图1所示的前后方向上,在左牵引部1和右牵引部3的前侧分别安装有一个行走箱4,在左牵引部1和右牵引部3的后侧分别安装有一个滑靴支腿5,两个滑靴支腿5相应地布置在两个行走箱4的后侧。一个滑靴支腿5与一个行走箱4前后间隔布置。

如图7所示,滑靴支腿5包括支腿主体51和铰接在支腿主体51下方的导向滑靴52,用于采煤机机身的行走。支腿主体51固定安装在左牵引部1和右牵引部3上。

至少一条拉杆6连接在两侧的行走箱4之间。拉杆6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与两侧的行走箱4连接,以增加两个行走箱4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至少一条拉杆6连接在两侧的滑靴支腿5之间。拉杆6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与两侧的滑靴支腿5连接,以增加两个行走箱4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拉杆6可以为压夜拉杆,能够伸缩。

由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采煤机机身,通过将左牵引部、电控箱、右牵引部固定连接,将行走箱固定连接在左牵引部和右牵引部上,并在左牵引部和右牵引部之间通过拉杆连接,提高整体的结构强度和刚性,不仅提高了采煤机支撑腿的刚度和抗振动能力,有效改善采煤机整体的受力情况,提高了采煤机在工作中的稳定性。

较佳地,拉杆6为箱式拉杆,箱式拉杆是指截面为矩形的拉杆,其抗弯能力强,可以将两侧的行走箱4牢固地连接在一起。箱式拉杆对左右两侧的行走箱4、左右两侧的滑靴支腿5进行预紧,抵消了采煤机行走时的反作用力,提升了三段式机身的紧固刚性。

较佳地,在沿着前后方向上,左牵引部1、右牵引部3和电控箱2的截面呈t型。如图2所示,左牵引部1顶面的后侧具有向上延伸的延伸部12,用于安装驱动摇臂11的油缸。左牵引部1底面的后侧具有向下延伸的延伸部,用于安装滑靴支腿5。如此使得左牵引部1的截面呈横置的t字型,提高了左牵引部1的结构强度。右牵引部3与左牵引部1结构类似,也呈横置的t字型结构,提高了右牵引部3的结构强度。电控箱2的顶面的后端具有向上延伸的延伸部,其底面的后端具有向下延伸的延伸部,使得电控箱2的截面呈横置的t字型,提高了电控箱2的结构强度。

较佳地,如图3所示,在滑靴支腿5与对应的行走箱4之间连接有桥式加强梁7。桥式加强梁7紧固在滑靴支腿5与行走箱4的顶端之间,提高了滑靴支腿5与行走箱4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改善了整个结构的刚度,

较佳地,如图3-4所示,桥式加强梁7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71与滑靴支腿5和行走箱4连接。

在螺栓7上连接有螺母72,在螺母72与桥式加强梁7之间设置有防松垫片73。

桥式加强梁7的一端通过至少一根螺栓71与滑靴支腿5连接,其另一端通过至少一根螺栓71与行走箱4连接。

为了防止螺母72松动,在每个螺栓71上都设置有防松垫片73,可以避免螺母72松动脱落。

较佳地,如图4所示,防松垫片73包括两片相对布置的第一垫片731和第二垫片732,在第一垫片731和第二垫片732上分别设置有锯齿部733。第一垫片731固定在桥式加强梁7上,第二垫片732连接在第一垫片731与螺母72之间。第一垫片731上的锯齿部733与第二垫片732上的锯齿部733咬合。

防松垫片73包括第一垫片731和第二垫片732,第一垫片731固定在桥式加强梁7上,第二垫片732夹紧在第一垫片731与螺母72之间,并使得第一垫片731上的锯齿部733与第二垫片732上的锯齿部733咬合,从而防止第二垫片732转动,避免螺母72松动脱落。

较佳地,如图5-6所示,行走箱4包括箱体41和行走机构42。行走机构42铰接在箱体41上,并位于箱体41的下方。行走机构42中设置有用于轨道配合的滑槽421。

滑槽421用于与运输机上的导轨或轨道配合,将滑槽421扣在导轨上,从而可以沿着导轨移动,使得采煤机机身实现行走。

较佳地,如图5-6所示,在滑槽421内还设置有用于与齿条配合的齿轮422,齿轮422可以与运输机的导轨/轨道上的齿条配合,在箱体41内设置有用于驱动齿轮422转动的驱动电机,使得齿轮422可以在齿条上转动,从而带动采煤机机身移动。

较佳地,如图5-6所示,在滑槽421的槽壁上还设置有多片保护垫片433,可以对滑槽421的槽壁提供保护,减少与导轨的碰触磨损。保护垫片433可以为金属垫片,也可以为塑料垫片。

结合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超大采高采煤机,包括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采煤机机身。

本申请中,将采高在3.5m-7m之间的采煤机称为大采高采煤机,将采高超过7m的采煤机称为超大采高采煤机。

本申请中的超大采高采煤机的采高可以为8.8米,为超大采高采煤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采煤机机身及超大采高采煤机,设计合理,可靠性高,实用性强,整机刚性好,抗振动能力强,从而保证采煤机稳定运行。整机工作稳定性好,能够有效解决大采高重型采煤机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机身高、自重大带来的故障率。

根据需要,可以将上述各技术方案进行结合,以达到最佳技术效果。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