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回填工业危险废物的岩洞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731029发布日期:2020-08-05 01:25阅读:4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回填工业危险废物的岩洞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涉及固体垃圾处置领域,具体涉及工业危险废物的填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垃圾填埋场分为三类:危险废物填埋场、无害废物填埋场、惰性垃圾填埋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危险废物的产生量增长迅速,种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危险废物的危害性较一般固体废物更大,且具有污染后果难以预测和处置技术难度大等特点,因此一直是世界各国固体废物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危险废物一般经焚烧后成为飞灰、焚烧残渣类危险废物,长期以来危险废物填埋场的选址是社会敏感问题,主要是社会公众对危险废物处置场的恐惧心理引发的“邻壁效应”。

解决危险废物处置建设场地普遍存在的征地难的问题,利用地下空间进行危险废物填埋,相对隐蔽,深埋地下,公众可接受度相对较高,同时避免了大规模占用土地,纠纷少,但目前大规模利用地下空间填埋危险废物国内尚无先例。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回填工业危险废物的岩洞,包括分区公共巷道及至少一个连接至分区公共巷道的填埋硐室,分区公共巷道和填埋硐室内均有防护池,防护池内放置工业危险废物。

防护池底板防渗系统由下向上:基岩、碎石渣碾压层、钢筋防渗混凝土保护层、混凝土找坡层、观察层复合土工网、保护层土工布,hdpe防渗层、保护层土工布、渗滤液导流层卵石层、防堵过滤层土工布,工业危险废物以固化体吨袋形式置于防堵过滤层土工布上。

分区公共巷道和填埋硐室内均设有通道供人行巡视检查、管路维修,通道内布置渗滤液导流总管和导气管,分区公共巷道和填埋硐室底板在左右两侧布置截渗沟。

截渗沟位于分区公共巷道和填埋硐室内两侧底部,具有排液功能为疏排池底围岩含水、隔断四周围岩裂隙水、导出上部围岩滴水,固化体吨袋外罩hdpe膜,将顶板滴水通过截渗沟导进地下水和掘进涌水收集池。

固化体吨袋产生的气体汇集与填埋硐室顶部,流通到分区公共巷道中,分区公共巷道设风机配导气管,导气管经公共巷道敷设至回风巷道出地表。

一种回填工业危险废物的岩洞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硐门及其扩修

在山体岩石区设立或扩建已有的水平硐门,以满足井巷运输车的要求为准;

2)公共巷道及分区公共巷道

开拓分区公共巷道宽度、墙高、净断面达预定标准;分区公共巷道底板双侧留设截渗沟,开拓运输巷道一侧留设排水沟加设盖板,开拓运输巷道后期用于填埋废物的两侧设截渗沟;

3)建设填埋硐室

多个填埋硐室分布于分区公共巷道两侧,采用喷射混凝土支护;

4)渗滤液储存系统

设渗滤液储存系统于水平硐口附近,包括渗滤液收集池、电气控制室;

5)地下水和掘进涌水储存系统

地下水和掘进涌水储存系统位于水平硐口附近,包括掘进涌水收集池、电气控制室;

6)设置风机硐室,移动变电室和照明分配硐室、分接箱硐室。

步骤3)的建设填埋硐室中,按深度要求掘进出填埋硐室,平整填埋硐室底面,并在填埋硐室底面两侧开设截渗沟,在截渗沟内制做混凝土层及防渗层后,以截渗沟为导向沟为填埋硐室后期施工送入或送出的物料的平板物料车导向。

平板物料车包括平板及平板底面两侧的的导向架,导向架的固定座固定在平板底面,固定座两个固板通过定轴连接,过定轴上穿设有上球形件,上球形件通过外设的上套与动板可转动连接,动板还穿设有下球形件,下球形件通过外设的下套与侧架可转动连接,侧架设有侧接触面,动板底端设有底架;截渗沟防渗层上设临时支撑板分别为导向架的侧架和底架提供支撑面。

填埋硐室的施工过程中使用平板物料车承载物料s,用截渗沟为平板物料车导向,填埋硐室从内向外逐步将不需要的临时铺设的支撑板从截渗沟内拆除,恢复截渗沟的排液功能。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的优点:

1)本发明首次提出设置岩洞型危险废物处置场,不仅避免占用未来日益珍贵土地资源,减轻公众对危险废物处置场的恐惧心理,缓解危险废物填埋场选址中的“邻壁效应”,解决危险废物处置建设场地普遍存在的征地难的问题,引领危险废物处置行业新的发展方向,未来应用前景广阔。

另外,在岩洞内存放危险品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存储空间稳定,受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影响小的天然优势,其本身在安全性能上远超现有技术中一般的存储方式。

2)建设填埋硐室时使用了平板物料车,相对于其他具有轮系结构承载物料车来说,使用截渗沟为导向沟的平板物料车的导向架嵌入截渗沟内从而能够充分降低承载物料车的高度,这使得可以运输更大高度的建材物料,而且也不用担心平板物料车运输方向偏离。截渗沟防渗层上设临时支撑板分别为导向架的侧架和底架提供支撑面,不论侧架还是底架与截渗沟的接触都是面接触,可以很好的分散物料压力,而且导向架有两个球形件,使得导向架能够根据截渗沟内临时支撑板的实际情况微调接触面,使得侧架和底架均能充分的与临时支撑板贴合。特别是,导向架的侧架对整个平板物料车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平板物料车两侧的导向架在与两侧截渗沟侧壁等同压力接触时,导向架能够在横向上根据截渗沟侧壁实际情况进行弹性的浮动,防止因截渗沟变形而导致的导向架卡阻,从而使平板物料车将更平稳运行,因此,使用截渗沟为导向沟的平板物料车同时有能运输高大物料,无需另外设置运输轨道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示例矿区及其内的岩石断层与岩洞填埋区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固化/稳定化处理工艺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分区公共巷道与填埋硐室平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填埋硐室截面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填埋硐室施工过程中截面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平板物料车的导向架剖面图;

图7是本发明的平板物料车的导向架侧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平板物料车的仰视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00-填埋硐室,200-分区公共巷道,11-实心砖墙,12-固化体吨袋,13-截渗沟,131-截渗沟侧壁,132-截渗沟底壁,14-防护池底板,15-防潮防水层,16-防护池,21-平板物料车,22-导向架,23-固定座,231-固板,232-定轴,24-上球形件,25-上套,26-动板,27-下球形件,28-下套,29-支承架,291-侧架,292-侧接触面,293-底架,31-顶板,32-卷簧,33-弹臂,s-物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危险废物固化/稳定化处理

固化/稳定化技术是将有毒有害污染物转变为低溶解性、低迁移性及低毒性的物理、化学特性比较稳定的物质。固化/稳定化技术稳定废物成分的机理是废物和凝结剂间的化学键合力、凝结剂对废物的物理包容、凝结剂水合产物对废物的吸附等共同作用。使废物转变为不可流动固体或形成紧密固体,改变废物的渗透性、可压缩性和强度。

1)水泥固化技术

水泥是一种无机胶结剂,经水化反应生成凝胶,并逐步硬化形成水泥固化体,将有害废物颗粒包容、封闭在固化体内。采用水泥固化处理各种含有重金属的污泥十分有效。主要是水泥具有较高的ph值,使得废物中的重金属离子在碱性条件下生成难溶于水的氢氧化物或碳酸盐等。某些重金属离子可以被固定在水泥基体的晶格中,因此,水泥固化广泛用于处理各类重金属(镉、铬、铜、铅、镍、锌等)有效地防止重金属的浸出。

水泥固化法的优点是:

a.水泥搅拌、处理技术已相当成熟;

b.对废物中化学性质的变动具有相当的承受能力;

c.可由水泥与废物的比例来控制固化体的结构缺点与不透水性;

d.无需特殊设备、处理成本低。

2)药剂稳定化技术

药剂稳定化技术是通过药剂和重金属间的化学键合力的作用,形成长期稳定化产物,在填埋场环境下不会再浸出,减少对环境的长期影响。另外,药剂稳定化技术增容率低,可以有效地降低填埋场库容,但费用较高。飞灰、焚烧残渣类危险废物主要含有重金属,该类废物稳定化的药剂有有机高分子稳定化药剂和硫代硫酸钠、硫化钠等无机稳定化药剂,有机高分子稳定化药剂主要有重金属稳定螯合剂。

本实施例中考虑到经济性、长期稳定性等具体情况,选用以水泥固化为主、药剂稳定化为辅的综合技术,其中药剂选用处理效果较好的重金属稳定螯合剂作稳定剂。

固化/稳定化处理物料衡算表

2.危险废物接收及存放

本实施例中,对焚烧残渣类危险废物接收形态及要求为:颗粒较小可采用粉粒体运输车装卸的焚烧残渣类危险废物一般要求产废单位采用粉粒体运输车分装运输,其余焚烧残渣类废物要求产废单位采用规格不大于0.9m×0.9m×1.1m的吨袋包装。

根据废物的性质、数量、成分等的不同又将废物存放区分成若干个子存放区,并按以下要求存放:

1)每个子存放区的规划占地面积原则上为6m×6m,堆高4层,每层高度控制在1m。量多的废物占2~3个子存放区,量少的废物占一个小存放区。

2)盛装危险废物的容器上必须粘贴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的标签,注明废物产生单位及其地址、电话、联系人、废物化学成分、危险情况、安全措施等,标志一律朝外,标志、标牌应并排粘贴,并位于其容器、箱、桶的竖向的中部的明显位置。

3)不相容的危险废物必须分开存放于不同的子存放区。

3.危险废物填埋选址

对于根据危险废物填埋工程,目前能够参考技术标准有《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的4.8条要求,场址的地质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a.能充分满足填埋场基础层的要求;

b.现场或其附近有充足的粘土资源以满足构筑防渗层的需要;

c.位于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主要补给区范围之外,且下游无集中供水井;

d.地下水位应在不透水层3米以下;

f.天然地层岩性相对均匀、渗透率低;

g.地质构造相对简单、稳定,没有断层。

并且,场址选择应避开下列区域:破坏性地震及活动构造区;海啸及涌浪影响区;湿地和低洼汇水处;地应力高度集中,地面抬升或沉降速率快的地区;石灰熔洞发育带;废弃矿区或塌陷区;崩塌、岩堆、滑坡区;山洪、泥石流地区;活动沙丘区;尚未稳定的冲积扇及冲沟地区;高压缩性淤泥、泥炭及软土区以及其他可能危及填埋场安全的区域。

岩洞,是指在天然地层岩性相对均匀、渗透率低的区域挖掘的孔洞;地质构结构相对简单、稳定,没有断层。岩洞基本满足危险废物填埋的上述要求,之后需对岩洞进行改造,使之更加适于危险废物填埋,如须提高防渗能力或排渗能力等。

4.危险废物地下填埋

根据地下填埋场特点和相关规范要求,适宜采用单元化操作,每个岩洞填埋硐室初步确定为长15m、宽4.79m、高4.8m(净空)的直墙三心拱硐室,填埋硐室相对独立,与分区公共巷道连接;填埋硐室内设钢筋混凝土防护池(下部为钢筋混凝土,上部为非粘土实心砖墙),池底根据规范要求设置防渗结构(渗滤液导排),危废固化体吨袋码放在防护池中,上部盖hdpe防渗膜,防护池与硐室壁不接触,留有150mm间隙,下部设截渗沟,若硐室内在维护期间出现渗滴水现象,可通过截渗沟导流至地下水收集池,实现清污分流。防护池的设置实现了危废固化体与硐室壁的空间隔离,同时防止了吨袋倾倒,固化体散落。

为提高地下空间利用率,分区公共巷道在后期也进行填埋作业,但由于围岩沉降、防护膜破损、吨袋塌落、管路堵塞或塌落等意外情况均有可能发生,定期巡视、尽早发现意外,从源头杜绝渗滤液污染是必要的,因此分区公共巷道设置人行道。

为防止填埋单元内的有害气体气体积聚,设置专用导气管路排至地表安全处。

填埋场通风采用全断面通风和局部通风相结合的方式,地下填埋场整体通风采用全断面通风,填埋硐室进行作业时增加局扇通风,确保填埋过程空气安全,填埋硐室和填埋巷道经过封闭后,定期巡检时应先进行导气通风操作,确保区域内气体达标安全后进入。

填埋场填埋硐室内填埋采用临时照明设备,公共巷道架设照明线路。

填埋场渗滤液收集后,排至渗滤液处理间进行处理。地下水和掘进涌水经检测合格后排放,不达标进矿井水处理车间或渗滤液处理车间处理。

填埋场人员、车辆均由170m平硐口进入,填埋场分区开拓,分区填埋,减少两者相互干扰。

在地下填埋场掘进施工中,分区公共巷道所服务的填埋硐室要求填埋后支护结构稳定、固化体堆垛稳定、侧帮顶板无渗滴水、地板渗滤液产生量正常、地板渗滤液观察层无异常(渗滤液不应流出、地下水流出量不应太大)、填埋硐室无需修补时再观察六个月确认稳定后方可进行分区公共巷道的填埋作业。分区公共巷道填埋前应确认顶板和侧帮无渗漏滴水时方可进行填埋作业。

填埋硐室和巷道(分区公共巷道)填埋固化体后渗滤液产生量突然过大(超过平均水平2倍),应查看填埋硐室和巷道(分区公共巷道)侧帮顶板是否突然出现大量渗滤水点。若出现侧帮顶板大量渗漏水的情况应对照施工记录,查明原因,采取补救措施。若侧帮顶板大量渗漏水的情况不存在,还应通过底板观察层和截渗沟查看地下水是否通过底板上涨到防渗层,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填埋硐室和巷道(分区公共巷道)填埋固化体后渗滤液产生量突然过小(低于平均水平1/2),应通过底板观察层查明渗滤液是否通过破损的防渗膜渗漏到观察层。若存在渗滤液膜破损的情况,应对照施工记录,查明原因,采取补救措施。防渗膜铺设过程中发现防渗膜破损,应按照防渗膜铺设规程修补或废弃整块重新铺设未损伤的。

地下填埋场主要填埋对象为经过固化/稳定化处理的焚烧残渣固化体。地下填埋场主要有填埋硐室、填埋巷道(利用分区公共巷道)、开拓运输巷道,渗滤液收集池、地下水和掘进涌水储存池等组成,填埋场位于170m水平。

焚烧残渣固化体为本项目固化线产生,固化体包装形式为防漏集装袋(吨袋),填埋吨袋尺寸的情况下暂按0.9×0.9×0.9m考虑,固化体采用专用运输车地表运送至地下填埋场填埋硐室入口,利用专用随车吊将吨袋卸载至填埋硐室入口处的分区公共巷道,随后用小吊车将固化体堆放于填埋硐室的防护池内。码垛和防渗层作业交替进行。单元堆满后防护池端墙封口。因填埋用的小吊车需要向厂家订制改造,码垛和防渗层作业交替步距暂按4.5m考虑。

分区内各填埋硐室堆放完毕后并观察6个月后,填埋硐室内填埋块稳定、渗滤液排放正常、岩壁滴水无须处理,此时可进行分区公共巷道填埋作业。填埋作业顺序同填埋硐室。当分区公共巷道填埋完成后两端用石棉板或钢木大门封口。

运营后期,部分开拓运输巷道在所有单元和分区公共巷道堆填固化体后经设计院、原环评单位等部门专项论证后方可进行填埋固化体作业,填埋完成后同样用石棉板或钢木大门封口。

地下危废填埋场在国内属首例,填埋机械、填埋作业、防渗层铺设、渗滤液导管安装无同类工程参考,本实施例中对防渗施工首次提出填埋硐室防渗形式采用钢筋混凝土外壳与柔性人工衬层组合的刚性结构。

填埋硐室底部防渗结构由下向上依次为:岩石基底、抗渗钢筋混凝土250mm、混凝土找坡层100mm、观察层复合土工网6mm、保护层土工布1000g/m2,hdpe防渗层2.5mm、保护层土工布1000g/m2、渗滤液导流层卵石厚度200mm、防堵过滤层土工布400g/m2、危废吨袋。侧帮防渗系统由外向里依次为:基岩、结构支护100mm或250mm(视围岩稳定性确定)、隔离空间150mm、下部地脚0.6m、抗渗钢筋混凝土250mm厚上部非粘土实心砖240mm厚砌筑墙体、防水砂浆10mm,防护层土工布1000g/m2、hdpe防渗层2.5mm、防护层土工布1000g/m2。

自下而上各层作用:混凝土防渗保护层做基岩保护,同时也是上部hdpe膜破损后的观察层。

混凝土找坡层100mm:渗滤液发黏,设2%的找坡保证渗滤液流动迅速。

观察层复合土工网:构成渗滤液迅速流动的空间。

土工布:保护hdpe膜上下不受损。

hdpe膜:隔离渗滤液并将其收集、导排。

固化体产生的气体汇集与填埋硐室顶部,流通到分区公共巷道中,分区公共巷道设风机配导气管,导气管经公共巷道敷设至回风巷道出地表。

固化体产生的渗滤液通过卵石导流层汇聚于填埋硐室的渗流液导流管路,经由单元的渗流液导流管路自流到分区公共巷道的渗流液管路并自流到硐门附近的渗滤液收集池。观察层应定期取样检测,若发现水质污染超标应采取应急措施查找原因,修补漏洞,防止渗滤液污染扩散。填埋硐室内若出现渗滴水通过截渗沟路自流到硐门附近的地下水和掘进涌水收集池。

设置防护池和截渗沟之后,填埋硐室净宽4.89m,净断面21.91m2,防护池底部防渗结构基本不变,混凝土防护裙底高0.6m,厚度160mm,固化体吨袋码放在填埋硐室内与侧帮不直接接触、留有安全间隙100mm,为增加吨袋堆放的稳固性,用尼龙网罩或包装带将吨袋堆整体网牢;吨袋码堆外覆盖厚度2.2mm复合土工膜,硐室四周铺设倒流管的上部围岩滴水。

底部防渗混凝土之上依次为混凝土找坡层100mm、观察层复合土工网6mm、保护层土工布1000g/m2,hdpe防渗层2.5mm、保护层土工布1000g/m2、三维复合排水网格、防堵过滤层土工布400g/m2、网罩、固化体吨袋。

分区公共巷道前期作为运输巷道使用,采用喷射混凝土支护,底板碎石渣碾平即可行驶各种车辆。当分区内各填埋硐室堆放完毕后应观察6个月的时间,填埋硐室内填埋块稳定、渗滤液排放正常,此时可进行分区公共巷道防护池施工。

分区公共巷道设钢筋混凝土防护池,净长度通常为31.9m,两个池子之间留有1m人行间隔,人行间隔正对单元硐口;防护池净宽2.75m,池子净高3.28m。防护池侧壁与围岩之间留有0.75m的通道。防护池底板防渗系统由下向上:基岩、钢筋防渗混凝土保护层250mm、混凝土找坡层100mm、观察层复合土工网6mm、保护层土工布1000g/m2,hdpe防渗层2.5mm、保护层土工布1000g/m2、渗滤液导流层卵石厚度200mm、防堵过滤层土工布400g/m2、固化体吨袋。

分区公共巷道内的通道,供人行巡视检查、管路维修,通道内布置渗滤液导流总管,进口处布置导气管,底板布置截渗沟。截渗沟宽300mm深350mm,疏通池底围岩含水、隔断四周围岩裂隙水、导出上部围岩滴水,连通单元截渗沟将填埋硐室内的围岩滴水导出。

固化体吨袋外罩2.2mm的hdpe膜,将顶板偶然滴水通过截渗沟导进地下水和掘进涌水收集池。

渗滤液通过pvc管路导进渗滤液池。

为进一步扩大井下空间利用率,部分开拓运输巷道在填埋硐室和分区公共巷道全部完成填埋工作后,经观察论证后作为填埋巷道利用。

进行填埋作业的主运输巷道设钢筋混凝土防护池,净长度通常为22.3m,两个池子之间留有1m人行间隔;防护池净宽2.76m,池子净高3.28m。防护池侧壁一侧与围岩之间留有0.75m的通道。

防护池底板防渗系统由下向上:基岩、碎石渣碾压层、钢筋防渗混凝土保护层300mm、混凝土找坡层100mm、观察层复合土工网6mm、保护层土工布1000g/m2,hdpe防渗层2.5mm、保护层土工布1000g/m2、渗滤液导流层卵石厚度200mm、防堵过滤层土工布400g/m2、固化体吨袋。

填埋主运输巷道内的通道,供人行巡视检查、管路维修,通道内布置渗滤液导流总管和导气管,底板布置截渗沟。截渗沟宽300mm深350mm,另一侧截渗沟宽150mm,深350mm,疏排池底围岩含水、隔断四周围岩裂隙水、导出上部围岩滴水,连通单元截渗沟将围岩滴水导出。

固化体吨袋外罩2.2mm的hdpe膜,将顶板滴水通过截渗沟导进地下水和掘进涌水收集池。

渗滤液通过pvc管路导进渗滤液池。

6.岩洞的施工方法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回填工业危险废物的岩洞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硐门及其扩修

设立或扩建已有的水平硐门,以满足井巷运输车的要求为准;

2)公共巷道及分区公共巷道

开拓分区公共巷道宽度、墙高、净断面达预定标准;分区公共巷道底板双侧留设截渗沟,开拓运输巷道一侧留设排水沟加设盖板,开拓运输巷道后期用于填埋废物的两侧设截渗沟;

3)建设填埋硐室

多个填埋硐室分布于分区公共巷道两侧,采用喷射混凝土支护;

4)渗滤液储存系统

设渗滤液储存系统于水平硐口附近,包括渗滤液收集池、电气控制室;

5)地下水和掘进涌水储存系统

地下水和掘进涌水储存系统位于水平硐口附近,包括掘进涌水收集池、电气控制室;

6)设置风机硐室,移动变电室和照明分配硐室、分接箱硐室。

在填埋硐室的施工中,物料的运输是相对难以解决的问题,一般运输车辆可以在公共巷道及分区公共巷道内行驶及装卸货,但填埋硐室是分支区域,空间较小,运输车辆难以驶入。针对该问题,本实施例提出步骤3)的建设填埋硐室中,按深度要求掘进出填埋硐室,平整填埋硐室底面,并在填埋硐室底面两侧开设截渗沟,在截渗沟13内制做混凝土层及防渗层后,以截渗沟为导向沟为填埋硐室后期施工送入或送出的物料的平板物料车导向。相对于其他具有轮系结构承载物料车来说,使用截渗沟为导向沟的平板物料车21的导向架22嵌入截渗沟内从而能够充分降低承载物料车的高度,从而可以运输更大高度的建材物料,而且也不用担心平板物料车运输方向偏离。

导向架22是平板物料车21的重要创新点,平板物料车21包括平板及平板底面两侧的导向架22,导向架22的固定座23固定在平板底面,固定座23两个固板231通过定轴232连接,过定轴232上穿设有上球形件24,上球形件24通过外设的上套25与动板26可转动连接,动板26还穿设有下球形件27,下球形件27通过外设的下套28与侧架291可转动连接,侧架291设有侧接触面292,动板26底端设有底架293;截渗沟13防渗层上设临时支撑板分别为导向架22的侧架291和底架293提供支撑面。一般具有轮系的平板物料车在使用时,车轮与地面接触为点接触,压力集中在接触点上,这不适合用于本实施例中的截渗沟,因为这会压溃截渗沟内的防水层。而导向架22的支承架29包括两个支撑面,一个是侧架一个是底架,不论侧架还是底架与截渗沟的接触都是面接触,可以很好的分散物料压力,而且导向架22有两个球形件,使得导向架22能够根据截渗沟内临时支撑板的实际情况微调接触面,使得侧架和底架均能充分的与临时支撑板贴合。

进一步,申请人发现,导向架的侧架对整个平板物料车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平板物料车21两侧的导向架22在与两侧截渗沟侧壁131等同压力接触时,平板物料车将更平稳运行,因此,在平板物料车21底面中部设有卷簧32,同时向两侧提供等值压力。导向架22能够在平板物料车21的与前进方向垂直的横向上滑动,平板物料车21底面中部设有卷簧32,卷簧32两侧对称设置两个弹臂33,每个弹臂33将导向架22在横向上向外偏压,并保持导向架22的侧架291与截渗沟13的截渗沟侧壁131压力接触。

填埋硐室的施工过程中使用平板物料车21承载物料s,用截渗沟13为平板物料车21导向,填埋硐室从内向外逐步将不需要的临时铺设的支撑板从截渗沟13内拆除,恢复截渗沟13的排液功能。因此,使用截渗沟为导向沟的平板物料车21同时有能运输高大物料,无需另外设置运输轨道等优点。

7.设计中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本实施例中,根据岩洞施工的特点,在井下巷道支护、危险品存储、管道防腐、电气设备安全措施等方面,制定安全生产措施,确保施工生产安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