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钻孔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岩土工程勘察用钻孔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科学越来越快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水平也越来越高,但是在开发的同时人们还需要想到的是会不会破坏自然界的生态,是否会在开发之后出现不可逆转的情况,这样的开发往往都会伴随着先勘探研究后进行合理的开发,比如人们对岩土工程勘探的技术,但是现有的岩土工程勘察用钻孔装置大都由于重量较轻,在对岩土进行钻孔作业时,很容易因为岩土太硬而将钻孔装置顶起,影响正常钻孔作业过程,同时在钻孔的过程中,由于移动轮的作用,使得装置容易发生位移,容易造成钻孔过大,使得工作效率降低,并且在使用时,不便于调节钻头的位置,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岩土工程勘察用钻孔装置,具有便于调节对钻头的位置进行调节,稳定性好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岩土工程勘察用钻孔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壳体,所述壳体的内壁两侧均开设有第一滑槽,一个所述第一滑槽内固定连接有第一滑杆,所述第一滑杆上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套,另一个所述第一滑槽内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所述第一滑槽内固定连接有轴承,轴承内活动穿设有转轴,所述螺纹杆的底端与转轴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上螺纹连接有螺纹筒,所述螺纹筒与第一滑套之间固定连接有同一个横板,所述横板上开设有第二滑槽和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槽位于第二滑槽的上方,且所述第三滑槽与第二滑槽相连通,所述第二滑槽内固定连接有第二滑杆,所述第二滑杆上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套,所述第二滑套的正面通过第一固定件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滑套的上表面通过第二固定件固定连接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滑槽内设置有齿板,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齿轮,所述齿板与齿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钻头本体,所述底板的两端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配重块,所述底板的下表面设置有抓地齿,所述抓地齿的数量有多个,所述底板上开设有通孔和凹槽,凹槽内固定连接有电动缸,所述电动缸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移动轮。
优选的,所述壳体上开设有通风孔,所述通风孔内分别设置有防尘网和散热扇,所述防尘网位于通风孔的外侧。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正面设置有观察窗和控制器,所述壳体的右侧设置有蓄电池和控制把手。
优选的,所述底板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位于凹槽的两侧,且两个所述限位槽内均滑动连接有限位块,所述固定板的两侧分别与两个限位块的一侧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蓄电池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导线分别与散热扇、电动缸、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和第三电机电性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配重块、电动缸和抓地齿的设置,按动控制器,控制器控制电动缸的伸长或缩短,电动缸缩短时将移动轮拉动至凹槽内,此时抓地齿与地面相搭接,可以增加与地面的抓地力,并且在配重块的配合下可以降低因为岩土太硬而将钻孔装置顶起的风险,通过第三电机、齿板和齿轮的设置,第三电机转动时带动齿轮转动,齿轮在齿板表面转动,从而带动第二滑套在第二滑杆上移动,从而可以调节钻头本体的位置,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路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1、底板;2、配重块;3、抓地齿;4、壳体;5、观察窗;6、控制器;7、控制把手;8、电动缸;9、限位槽;10、移动轮;11、限位块;12、固定板;13、螺纹杆;14、螺纹筒;15、第一电机;16、散热扇;17、防尘网;18、通风孔;19、第三电机;20、第二电机;21、钻头本体;22、第一滑杆;23、第一滑套;24、第二滑杆;25、第二滑槽;26、齿板;27、第三滑槽;28、横板;29、第一滑槽;30、通孔;31、蓄电池;32、第二滑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岩土工程勘察用钻孔装置,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壳体4,所述壳体4的内壁两侧均开设有第一滑槽29,一个所述第一滑槽29内固定连接有第一滑杆22,所述第一滑杆22上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套23,另一个所述第一滑槽29内设置有第一电机15,所述第一电机15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13,所述第一滑槽29内固定连接有轴承,轴承内活动穿设有转轴,所述螺纹杆13的底端与转轴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13上螺纹连接有螺纹筒14,所述螺纹筒14与第一滑套23之间固定连接有同一个横板28,所述横板28上开设有第二滑槽25和第三滑槽27,所述第三滑槽27位于第二滑槽25的上方,且所述第三滑槽27与第二滑槽25相连通,所述第二滑槽25内固定连接有第二滑杆24,所述第二滑杆24上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套32,所述第二滑套32的正面通过第一固定件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20,所述第二滑套32的上表面通过第二固定件固定连接有第三电机19,所述第三滑槽27内设置有齿板26,所述第三电机19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齿轮,所述齿板26与齿轮啮合连接,通过第三电机19、齿板26和齿轮的设置,第三电机19转动时带动齿轮转动,齿轮在齿板26表面转动,从而带动第二滑套32在第二滑杆24上移动,从而可以调节钻头本体21的位置,使用方便,所述第二电机20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钻头本体21,所述底板1的两端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配重块2,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设置有抓地齿3,所述抓地齿3的数量有多个,通过配重块2、电动缸8和抓地齿3的设置,按动控制器6,控制器6控制电动缸8的伸长或缩短,电动缸8缩短时将移动轮10拉动至凹槽内,此时抓地齿3与地面相搭接,可以增加与地面的抓地力,并且在配重块2的配合下可以降低因为岩土太硬而将钻孔装置顶起的风险,所述底板1上开设有通孔30和凹槽,凹槽内固定连接有电动缸8,所述电动缸8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12,所述固定板1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移动轮10。
具体的,所述壳体4上开设有通风孔18,所述通风孔18内分别设置有防尘网17和散热扇16,所述防尘网17位于通风孔18的外侧,通过通风孔18和散热扇16的设置,便于将勘探钻孔时产生的热量及时排出壳体4。
具体的,所述壳体4的正面设置有观察窗5和控制器6,所述壳体4的右侧设置有蓄电池31和控制把手7,通过观察窗5的设置,便于观察钻头本体21的工作情况。
具体的,所述底板1上开设有限位槽9,所述限位槽9位于凹槽的两侧,且两个所述限位槽9内均滑动连接有限位块11,所述固定板12的两侧分别与两个限位块11的一侧固定连接。
具体的,所述蓄电池31通过导线与控制器6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6通过导线分别与散热扇16、电动缸8、第一电机15、第二电机20和第三电机19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按动控制器6控制电动缸8伸长,电动缸8将移动轮10推出凹槽,之后推动控制把手7将此装置移动至需要使用的地方,随后在按动控制器6控制电动缸8的缩短,电动缸8缩短将移动轮10收进凹槽,此时抓地齿3与地面搭接,增加了此装置的抓地力,并且在配重块2的作用下,降低因为岩土太硬而将钻孔装置顶起的风险,之后通过控制器6控制第三电机19的工作,第三电机19带动齿轮在齿板26表面转动,从而带动第二滑套32的移动,进而对钻头本体21的位置进行调节,调节完毕后,通过控制器6控制第二电机20的工作,第二电机20带动钻头本体21的转动,随后,通过控制器6控制第一电机15的工作,第一电机15带动螺纹杆13转动,螺纹杆13转动使得螺纹筒14在其表面发生位移,螺纹筒14带动固定板12和钻头本体21的移动,从而便于勘探钻孔工作,使用方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