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掘进工作面捕尘装置

文档序号:32177078发布日期:2022-11-15 17:53阅读:57来源:国知局
一种掘进工作面捕尘装置

1.本实用新型属于煤矿掘进工作面除尘、捕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掘进工作面捕尘装置。


背景技术:

2.矿尘中游离的sio2的含量是危害人体健康的决定性因素,其含量越高,危害越大。矿尘会污染工作场所,危害人体健康,引起职业病;某些矿尘(如煤尘)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爆炸;矿尘会加速机械设备的磨损,大大缩短精密仪器的使用寿命;矿尘会降低工作场所的能见度,从而引发工伤事故。除尘、捕尘是降低粉尘浓度的有效方法。
3.煤矿掘进工作面是井下产尘量最大的地方,通常使用通风除尘,小粒径粉尘会随着风流排出,而较大粒径的粉尘会慢慢沉降在巷道底部,无法随风流排出,造成工作场所的污染。因此,开发一种用于捕获沉降粉尘的装置,对实现降低粉尘浓度、优化工作环境,意义重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捕获掘进工作面产生的粒径较大的粉尘,防止较大粒径的粉尘沉降在巷道底部,污染工作环境,有效提高井下除尘率,降低粉尘造成事故的发生率。
5.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掘进工作面捕尘装置,捕尘装置面向掘进工作面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仅顶部开口的捕尘仓,捕尘装置上设置有用于与掘进设备连接的安装部,捕尘装置通过安装部设置于掘进设备上、且捕尘仓迎掘进工作面。
6.进一步地,若干个捕尘仓竖向排成一列,捕尘仓与捕尘仓之间无缝相接。
7.进一步地,捕尘装置包括底板,底板上分布有若干个水平的、与底板呈夹角连接的扇叶,扇叶与底板围成v型的槽,槽的两端封闭;底板的上端连接有用于将捕尘装置正向悬挂在掘进设备上的第一链条和第一挂环,底板的下端连接有用于将捕尘装置倒挂的第二链条和第二挂环。
8.进一步地,若干个扇叶与底板的夹角均相同,扇叶之间的间距相同。
9.进一步地,若干个扇叶的两端对齐,还包括防逸板,防逸板的底边与底板连接、一侧板面与扇叶相接。
10.进一步地,防逸板的顶边与扇叶的顶边平齐。
11.进一步地,底板、扇叶、防逸板一体连接。
12.进一步地,底板、扇叶、防逸板是记忆橡胶一体浇筑成型。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
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掘进工作面捕尘装置,由底板、扇叶、防逸板、第一挂环、第二挂环、第一链条、第二链条构成。掘进机掘进过程中,通过第一挂环将捕尘装置挂在机器两旁,捕尘装置随掘进机一同运动,发生沉降的粉尘沉降在两片扇叶之间。扇叶高度均为 3cm,可捕获沉降的粉尘并防止通风过程中风流在扇叶之间形成涡流从而引起二次扬尘。防
逸板能够防止粉尘捕获过程中粉尘从底板两侧逃逸。
15.本实用新型用于井下掘进工作面沉降粉尘的捕获,是一种可以直接使用的捕尘装置,易安放、好收集,最终降低井下粉尘浓度。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截面示意图。
18.图中:1-第二挂环;2-第二链条;3-第一链条;4-第一挂环;5-底板;6-防逸板;7-扇叶。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一种掘进工作面捕尘装置,捕尘装置面向掘进工作面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仅顶部开口的捕尘仓,捕尘装置上设置有用于与掘进设备连接的安装部,捕尘装置通过安装部设置于掘进设备上、且捕尘仓迎掘进工作面。
21.若干个捕尘仓竖向排成一列,捕尘仓与捕尘仓之间无缝相接。
22.如图1、图2所示;捕尘装置包括底板5,底板5上分布有若干个水平的、与底板5呈夹角连接的扇叶7,扇叶7与底板5围成v型的槽,槽的两端封闭;底板5的上端连接有用于将捕尘装置正向悬挂在掘进设备上的第一链条3和第一挂环4,底板5的下端连接有用于将捕尘装置倒挂的第二链条2和第二挂环1,捕尘装置倒挂时用于将捕尘仓内的粉尘倾倒。
23.若干个扇叶7与底板5的夹角均相同,扇叶7之间的间距相同。若干个扇叶7的两端对齐,还包括防逸板6,防逸板6的底边与底板5连接、一侧板面与扇叶7相接。防逸板6的顶边与扇叶7的顶边平齐。
24.底板5、扇叶7、防逸板6一体连接。具体的,底板5、扇叶7、防逸板6是记忆橡胶一体浇筑成型。底板5长100cm、宽100cm、厚1cm;扇叶7的截面为钝角三角形,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扇叶7与底板5的夹角为45度,扇叶7长99cm,底板5上共包含34个扇叶7。每个扇叶7的0~1.4cm高度刷红漆,1.4~3cm高度为记忆橡胶的黑色。防逸板6的高度为3cm、厚度5mm。第一挂环4、第二挂环1均为半径2cm不锈钢圆环,挂环均通过长度为5cm的不锈钢细铁链与底板相连。
25.扇叶7的高度均为3cm,可捕获沉降的粉尘并防止通风过程中风流在扇叶7之间形成涡流从而引起二次扬尘,扇叶7的截面为钝角三角形,能够防止因人为踩踏以及倾倒过程中导致的粉尘逃逸。
26.将扇叶0~1.4cm位置刷成红色一方面是能够更好的观察粉尘捕获情况,另一个作用是作为粉尘溢出的安全线,当红色部分刚好被粉尘覆盖时,粉尘堆积的截面积为3.64cm2,当捕尘装置竖直提起时,扇叶内粉尘堆积的最大截面积为3.75cm2,因此可以保证
捕获的粉尘在捕尘装置与地面形成90度时不会溢出。
27.在掘进机尾部安装一个高度一米的可卸式粉尘暂存箱,暂存箱有两个可悬挂挂环的钩子,驾驶位的两侧紧贴地面焊接两根1m长的钢条,将捕尘装置上的第一挂环挂在钢条上,捕尘装置随着掘进机的工作缓慢前进。掘进过程产生大量粉尘,细小的粉尘被风流带离掘进工作面,颗粒较大的粉尘在多种力的作用下沉降,当量粒径越大,沉降距离越短,若产尘粒径范围较大,可适当增加捕尘装置的数量。发生沉降的粉尘沉降于捕尘装置的两片扇叶之间,由于扇叶与底板的夹角小于90度,所以粉尘被捕获以后不会发生移动。待捕尘装置上有可视红色油漆被粉尘覆盖时,即粉尘堆积高度达到1.4cm以后手动取下第一挂环,双手提起捕尘装置来到掘进机尾部,将第二挂环悬挂在粉尘暂存箱的钩子上,而后抬起捕尘装置将扇叶间的粉尘缓慢倒入粉尘暂存箱,最后关闭粉尘暂存箱,取下捕尘装置重新将第一挂环挂在钢条上。
28.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掘进工作面捕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捕尘装置面向掘进工作面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仅顶部开口的捕尘仓,捕尘装置上设置有用于与掘进设备连接的安装部,捕尘装置通过安装部设置于掘进设备上、且捕尘仓迎掘进工作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掘进工作面捕尘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的捕尘仓竖向排成一列,捕尘仓与捕尘仓之间无缝相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掘进工作面捕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捕尘装置包括底板(5),底板(5)上分布有若干个水平的、与底板(5)呈夹角连接的扇叶(7),扇叶(7)与底板(5)围成v型的槽,槽的两端封闭;底板(5)的上端连接有用于将捕尘装置正向悬挂在掘进设备上的第一链条(3)和第一挂环(4),底板(5)的下端连接有用于将捕尘装置倒挂的第二链条(2)和第二挂环(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掘进工作面捕尘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的扇叶(7)与底板(5)的夹角均相同,扇叶(7)之间的间距相同。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掘进工作面捕尘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的扇叶(7)的两端对齐,还包括防逸板(6),防逸板(6)的底边与底板(5)连接、一侧板面与扇叶(7)相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掘进工作面捕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逸板(6)的顶边与扇叶(7)的顶边平齐。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掘进工作面捕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板(5)、扇叶(7)、防逸板(6)一体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掘进工作面捕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板(5)、扇叶(7)、防逸板(6)是记忆橡胶一体浇筑成型。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煤矿掘进工作面除尘、捕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掘进工作面捕尘装置;捕尘装置包括底板,底板上分布有若干个水平的、与底板呈夹角连接的扇叶,扇叶与底板围成V型的槽,槽的两端封闭;底板的上端连接有用于将捕尘装置正向悬挂在掘进设备上的第一链条和第一挂环,底板的下端连接有用于将捕尘装置倒挂的第二链条和第二挂环。掘进机掘进过程中,通过第一挂环将捕尘装置挂在机器两旁,捕尘装置随掘进机一同运动,发生沉降的粉尘沉降在两片扇叶之间。扇叶高度均为3cm,可捕获沉降的粉尘并防止通风过程中风流在扇叶之间形成涡流从而引起二次扬尘。防逸板能够防止粉尘捕获过程中粉尘从底板两侧逃逸。获过程中粉尘从底板两侧逃逸。获过程中粉尘从底板两侧逃逸。


技术研发人员:陈涛 赵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太原理工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2.03.25
技术公布日:2022/1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