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盾构隧道下穿联络通道的加固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76169发布日期:2023-01-25 11:44阅读:21来源:国知局
一种盾构隧道下穿联络通道的加固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盾构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盾构隧道下穿联络通道的加固体结构。


背景技术:

2.在隧道的建设中,根据有关规定,当隧道区间大于600m时,应设置一处联络通道用来安全疏散乘客、消防和隧道排水等。联络通道的施工风险较大,一直是隧道施工建设中最易发生事故的地方,所以有效的加固方式对联络通道施工来说十分重要。
3.因联络通道施工的特殊环境要求,常常会采用较为完善的技术进行开挖施工,常用的方法一般有冻结法、顶管法、盾构法等,施工时不仅要考虑自身结构和地面建筑的安全,更要确保主隧道的稳定性不能受到影响,因此一定要在进行充分的加固措施条件下进行施工,确保施工安全及减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4.联络通道加固通常使用冻结法、深层搅拌桩以及高压旋喷桩等方法来加固土体,人工冻结法若冻胀融沉控制不好易造成地面沉降,且冻结法施工造价较高;深层搅拌桩法机械设备较大,占地面积大,不适用于本工程;高压旋喷桩施工时浆液易污染环境,不适用在本工程的湿地公园内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盾构隧道下穿联络通道的加固体结构,旨在解决联络通道开挖的安全稳定性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盾构隧道下穿联络通道的加固体结构,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平行隧道,且两个平行隧道通过联络通道进行连通,联络通道下方设有下部隧道,下部隧道位于两个平行隧道之间,所述下部隧道的顶部土体设有扇形分布的下部隧道洞内深孔注浆加固层,两个平行隧道相对一侧的土体设有扇形分布的平行隧道洞内深孔注浆加固层,在平行隧道的管片预留吊装孔内注浆在联络通道的下方形成联络通道下部注浆加固层。
8.优选地,所述下部隧道洞内深孔注浆加固层位于下部隧道的顶部,其加固区域的截面形状呈扇形,该扇形区域以竖直面为中心,中心夹角为180
°
,加固深度为2m,加固长度为开挖段前后共15m。
9.优选地,所述平行隧道洞内深孔注浆加固层的加固范围为两平行隧道相对一侧的120
°
范围,其一个起始点为竖直面,加固深度为2m。
10.优选地,所述联络通道下部注浆加固层利用钻机钻孔注浆加固,钻机钻注角度分别为17
°
、22
°
、28
°
、35
°
和45
°
,注浆浆液扩散半径为0.6m,加固深度为2m。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1)通过对下部区间隧道顶部进行二次深孔注浆加固,可以有效控制联络通道施工对下部既有隧道的影响;
13.(2)通过对联络通道底部进行注浆加固,可以有效控制联络通道开挖时的稳定性;
14.(3)对开挖洞门处进行注浆加固,可以有效控制联络通道开挖时的安全稳定性,防止开挖对平行隧道造成水平位移影响。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具体直观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者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结构示意图。
17.图中:联络通道1、平行隧道2、下部隧道3、平行隧道洞内深孔注浆加固层4、下部隧道洞内深孔注浆加固层5、联络通道下部注浆加固层6。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19.以某市轨道交通n号线规划设计为例,该轨道交通区间为三线并行区间,上部区间为主线左右线隧道,下部区间为出入场隧道,在出入场线始发后,先始发右线,后始发左线。
20.联络通道上跨出入场隧道,采用机械法施工,联络通道与下部出入场隧道最小间距仅为4.89m,盾构穿越的土层为:

2粉砂夹粉土、

1粉质粘土、

1粘土。其中

2粉砂夹粉土层,该层透水性较好,且具有微承压性。
21.参照图1,一种盾构隧道下穿联络通道的加固体结构,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平行隧道2,且两个平行隧道2通过联络通道1进行连通,联络通道1下方设有下部隧道3,下部隧道3位于两个平行隧道2之间,下部隧道3的顶部土体设有扇形分布的下部隧道洞内深孔注浆加固层5,两个平行隧道2相对一侧的土体设有扇形分布的平行隧道洞内深孔注浆加固层4,在平行隧道2的管片预留吊装孔内注浆在联络通道1的下方形成联络通道下部注浆加固层6。
22.本实施方案中,下部隧道洞内深孔注浆加固层5位于下部隧道3的顶部,其加固区域的截面形状呈扇形,该扇形区域以竖直面为中心,中心夹角为180
°
,加固深度为2m,加固长度为开挖段前后共15m。
23.本实施方案中,平行隧道洞内深孔注浆加固层4的加固范围为两平行隧道2相对一侧的120
°
范围,其一个起始点为竖直面,加固深度为2m。
24.本实施方案中,联络通道下部注浆加固层6利用钻机钻孔注浆加固,通过左侧平行隧道2的右侧隧道管片上的吊装孔对联络通道1左侧下部土体加固,通过右侧平行隧道2的左侧隧道管片上的吊装孔对联络通道1右侧下部土体加固,钻机钻注角度分别为17
°
、22
°
、28
°
、35
°
和45
°
,注浆浆液扩散半径为0.6m,加固深度为2m。
2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盾构隧道下穿联络通道的加固体结构,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平行隧道(2),且两个平行隧道(2)通过联络通道(1)进行连通,联络通道(1)下方设有下部隧道(3),下部隧道(3)位于两个平行隧道(2)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隧道(3)的顶部土体设有扇形分布的下部隧道洞内深孔注浆加固层(5),两个平行隧道(2)相对一侧的土体设有扇形分布的平行隧道洞内深孔注浆加固层(4),在平行隧道(2)的管片预留吊装孔内注浆在联络通道(1)的下方形成联络通道下部注浆加固层(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盾构隧道下穿联络通道的加固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隧道洞内深孔注浆加固层(5)位于下部隧道(3)的顶部,其加固区域的截面形状呈扇形,该扇形区域以竖直面为中心,中心夹角为180
°
,加固深度为2m,加固长度为开挖段前后共15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盾构隧道下穿联络通道的加固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行隧道洞内深孔注浆加固层(4)的加固范围为两平行隧道(2)相对一侧的120
°
范围,其一个起始点为竖直面,加固深度为2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盾构隧道下穿联络通道的加固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联络通道下部注浆加固层(6)利用钻机钻孔注浆加固,钻机钻注角度分别为17
°
、22
°
、28
°
、35
°
和45
°
,注浆浆液扩散半径为0.6m,加固深度为2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盾构隧道下穿联络通道的加固体结构,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平行隧道,且两个平行隧道通过联络通道进行连通,联络通道下方设有下部隧道,下部隧道位于两个平行隧道之间,所述下部隧道的顶部土体设有扇形分布的下部隧道洞内深孔注浆加固层,两个平行隧道相对一侧的土体设有扇形分布的平行隧道洞内深孔注浆加固层。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下部区间隧道顶部进行二次深孔注浆加固,可以有效控制联络通道施工对下部既有隧道的影响;通过对联络通道底部进行注浆加固,可以有效控制联络通道开挖时的稳定性;对开挖洞门处进行注浆加固,可以有效控制联络通道开挖时的安全稳定性,防止开挖对平行隧道造成水平位移影响。防止开挖对平行隧道造成水平位移影响。防止开挖对平行隧道造成水平位移影响。


技术研发人员:刘彬 杨平 柴栋 丁程 杨军 姜红峰 王文恺 程姿洋 王加辉 李洪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交一公局第八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1.02
技术公布日:2023/1/2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