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低冲击能指数的预折纹钢带吸能装置及其加工方法

文档序号:37544133发布日期:2024-04-08 13:46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超低冲击能指数的预折纹钢带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安装在液压支架底侧外部或顶端外部,包括上夹板、预折纹钢带吸能构件及下夹板;所述上夹板与液压支架相连,所述预折纹钢带吸能构件固定装夹在上夹板与下夹板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低冲击能指数的预折纹钢带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折纹钢带吸能构件包括预折纹钢带和多孔吸能块;所述预折纹钢带整体采用回曲式构型,预折纹钢带的带宽方向与上夹板和下夹板相垂直;所述多孔吸能块数量若干,若干多孔吸能块均匀分布在预折纹钢带的回曲空间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超低冲击能指数的预折纹钢带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折纹钢带的回曲式构型由一张等宽长直平板折压而成,预折纹钢带的折线分为正折线和反折线,预折纹钢带的回曲转弯处由过渡三角形衔接,过渡三角形之间的折线也分为正折线和反折线;所述预折纹钢带上包括三角形板块、梯形板块和平行四边形板块,各个板块与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均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超低冲击能指数的预折纹钢带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折纹钢带的回曲转弯处根据折线方向的不同,分为菱形模式拐角回曲转弯单元和纺锤形模式拐角回曲转弯单元;在所述预折纹钢带的带宽方向上,预折纹钢带的折纹阵列采用单列、双列或三列形式。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超低冲击能指数的预折纹钢带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折纹钢带的回曲式构型分为u形中脊外凸单元和u形中脊内凹单元;所述u形中脊外凸单元等分为两个l形中脊外凸单元;所述u形中脊内凹单元等分为两个l形中脊内凹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超低冲击能指数的预折纹钢带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中脊外凸单元的钢带中脊折痕线朝向外侧,u形中脊外凸单元的钢带边脊折痕线朝向内侧;所述u形中脊内凹单元的钢带中脊折痕线朝向内侧,u形中脊内凹单元的钢带边脊折痕线朝向外侧;所述l形中脊外凸单元的钢带中脊折痕线朝向外侧,l形中脊外凸单元的钢带边脊折痕线朝向内侧;所述l形中脊内凹单元的钢带中脊折痕线朝向内侧,l形中脊内凹单元的钢带边脊折痕线朝向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超低冲击能指数的预折纹钢带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当相邻所述u形中脊外凸单元之间呈90°相位角时,相邻u形中脊外凸单元之间通过l形中脊内凹单元过渡衔接;当相邻所述u形中脊内凹单元之间呈90°相位角时,相邻u形中脊内凹单元之间通过l形中脊外凸单元过渡衔接。

8.权利要求7所述的超低冲击能指数的预折纹钢带吸能装置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超低冲击能指数的预折纹钢带吸能装置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带预折纹成型装置包括基座、导向辊、进给辊、成型模具、正反丝杠、第一丝母滑台、第二丝母滑台、成型驱动电机、第一换向电机及第二换向电机;所述导向辊、进给辊及成型模具顺序布设在基座上方;所述成型模具包括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所述第一模具凸模端的钢带边脊折痕线朝向外侧,第一模具凹模端的钢带边脊折痕线朝向内侧;所述第二模具凸模端的钢带边脊折痕线朝向内侧,第二模具凹模端的钢带边脊折痕线朝向外侧;所述正反丝杠、第一丝母滑台、第二丝母滑台、成型驱动电机、第一换向电机及第二换向电机均位于基座下方;所述正反丝杠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在基座底部,所述成型驱动电机的电机轴与正反丝杠一端同轴固连;所述第一丝母滑台的丝母端与正反丝杠的正旋螺纹段连接,所述第二丝母滑台的丝母端与正反丝杠的反旋螺纹段连接;所述第一换向电机竖直固装在第一丝母滑台的滑台端,第一换向电机的电机轴向上延伸至基座上方,所述第一模具与第一换向电机的电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换向电机竖直固装在第二丝母滑台的滑台端,第二换向电机的电机轴向上延伸至基座上方,所述第二模具与第二换向电机的电机轴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超低冲击能指数的预折纹钢带吸能装置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一中,利用钢带预折纹成型装置将直钢带预制成直列式方波曲线构型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技术总结
一种超低冲击能指数的预折纹钢带吸能装置及其加工方法,装置包括上夹板、预折纹钢带吸能构件及下夹板,预折纹钢带吸能构件包括预折纹钢带和多孔吸能块;预折纹钢带整体采用回曲式构型,多孔吸能块均匀分布在预折纹钢带的回曲空间内。加工方法为:利用钢带预折纹成型装置将直钢带预制成直列式方波曲线构型,随后焊接制作预折纹钢带,将制作好的预折纹钢带焊接到下夹板上,装入多孔吸能块后,再焊接上夹板。在轴向压溃过程中,能够依照预想趋势发展变形,可稳定提供恒定支撑力,具有吸收能量效率高的特点,并且预折纹钢带吸能装置位于液压支架底端外部,在冲击地压发生后,无需更换液压立柱,只需单独更换预折纹钢带吸能装置即可,降低了支护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肖永惠,潘一山,张建卓,赵显昆,郭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辽宁大学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4/7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