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428668发布日期:2024-03-25 19:18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装置还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紧结构(40)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装置还包括定位结构(50),所述定位结构(50)的至少部分可运动地设置,以通过调整所述定位结构(50)的位置,使所述定位结构(50)具有与所述第一转动杆(42)接触以阻止所述第一转动杆(42)转动的第一限位位置和释放所述第一转动杆(42)的第一释放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结构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结构(50)还包括第一柔性套筒(54),所述第一柔性套筒(54)固定套设在所述第一转动杆(42)上,所述第一配合部件(53)朝向所述第一柔性套筒(54)的端面具有第一弧形槽(531),所述第一弧形槽(531)与所述第一柔性套筒(54)的外周面相互配合,以通过所述定位部件(52)带动所述第一配合部件(53)运动至所述第一弧形槽(531)与所述第一柔性套筒(54)的外周面相互抵接的位置,以使所述第一转动杆(42)停止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装置还包括多个固定块(60),多个所述固定块(60)一一对应地设置在多个所述支撑部件(21)的自由端,各个所述固定块(60)朝向所述巷道断面(1)的端面上设置有凹槽(61),所述凹槽(61)内可转动地设置有至少一个内轮(62),所述柔性部件(30)分别与各个所述固定块(60)的至少一个所述内轮(62)接触,以在各个所述支撑部件(21)的运动过程中,所述柔性部件(30)相对于各个所述支撑部件(21)可滑动地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内轮(62)包括轮主体(621)和分别位于所述轮主体(621)两侧的限位部(622),所述柔性部件(30)分别与至少一个所述内轮(62)的所述轮主体(621)的外周面可滑动地接触,并通过两个所述限位部(622)对所述柔性部件(30)沿所述内轮(62)的轴向方向的位移进行限位止挡;其中,两个所述限位部(622)的外周面均凸出于所述轮主体(621)的外周面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的外周面上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过绳槽(11)和固定杆(12),所述柔性部件(30)穿过所述过绳槽(11)后依次与各个所述支撑部件(21)的自由端可滑动地接触之后,所述柔性部件(30)与所述固定杆(12)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装置还包括驱动结构(70),所述驱动结构(70)包括: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部件(71)上设置有第三齿轮(710),所述驱动杆(72)上固定设置有第四齿轮(720),所述第三齿轮(710)与第四齿轮(720)相互啮合;所述驱动杆(72)的一端设置有第五齿轮(721),所述第二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装置还包括刹车结构(80),所述刹车结构(80)的至少部分可运动地设置,以通过调整所述刹车结构(80)的位置,使所述刹车结构(80)具有与所述第二转动杆(73)接触以阻止所述第二转动杆(73)转动的第二限位位置和释放所述第二转动杆(73)的第二释放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刹车结构(80)包括: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刹车结构(80)还包括第二柔性套筒(84),所述第二柔性套筒(84)固定套设在所述第二转动杆(73)上,所述第二配合部件(83)朝向所述第二柔性套筒(84)的端面具有第二弧形槽(831),所述第二弧形槽(831)与所述第二柔性套筒(84)的外周面相互配合,以通过所述刹车部件(82)带动所述第二配合部件(83)运动至所述第二弧形槽(831)与所述第二柔性套筒(84)的外周面相互抵接的位置,以使所述第二转动杆(73)停止转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装置还包括转向结构(90),所述转向结构(90)包括: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支护装置,该装置包括壳体、支撑组件及柔性部件;支撑组件包括多个支撑部件,多个支撑部件依次间隔地设置在壳体的外周面上,各个支撑部件可伸缩地设置,以使各个支撑部件的自由端用于与巷道断面抵接;柔性部件的两端相对于壳体固定设置,柔性部件的至少部分处于收纳状态,柔性部件依次与各个支撑部件的自由端可滑动地接触,以在各个支撑部件的运动过程中,柔性部件的处于收纳状态的部分逐渐伸展,直至各个支撑部件的自由端带动柔性部件与巷道断面接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人工利用木板对巷道进行支护的方式效率较低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潘吉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国能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3/24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