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幅式刨吸泥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87364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全幅式刨吸泥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厂沉淀池中清除沉淀泥的吸泥机。
现有的吸泥机由行走底盘通过连接柱与桁架连接,下桁架向下连有多组刮板及其吸泥口,靠行走底盘在池台上的移动使下桁架的各组吸泥口将池底的沉淀泥通过虹吸或泵吸排出沉淀池。由于各组吸泥口口径较小,一般先靠各组对应的刮板将池底沉淀泥刮集到各组吸泥口处才能被吸口吸走。而池底沉淀泥的含水率都在97%以上,即它们的比重和粘度接近于水,故用刮板不易刮集,反而还会使沉淀泥受刮板扰动而变稀,增加水耗和能耗,增加后续工序的负担。而且由于这类吸泥机的吸泥口较小,并且一个吸泥口要承担吸取1-1.5米宽范围内的沉淀泥,则一旦某一吸泥口堵塞,则该段区域的沉淀泥无法吸走此外,现有的吸泥机刮板需专设下桁架来承重,故其造价高,遇有稍微硬结的沉淀泥,因无法刨削而易损坏,使用寿命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吸口长,吸泥功能好,不易堵塞,且造价低,并有一定刨削能力,使用寿命长的全幅式刨吸泥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一种全幅式刨吸泥机,它包括有行走底盘(1)、连接柱(2),行走底盘(1)可在沉淀池(3)的池台上行走,行走底盘(1)两端向下连有两根连接柱(2),其特征在于两连接柱(2)下端连有一根整体式吸泥口(4),该吸泥口(4)为卧式封闭钢管,其朝沉淀池(3)池底的管壁上开有长度等于管长的槽口(5),作为沉淀泥入口,吸泥口(4)上壁连有输泥管(6),以将沉淀泥排出。
本实用新型首次采用卧置钢管做为整体式吸泥口,则吸泥无需用刮板刮集,既省去了刮板及下桁架,又使沉淀泥不受扰动不会变稀,且卧管吸泥口朝池底的圆弧面与池底组成一渐缩的流道,故具有导流功能,使吸取的沉淀泥来自最底部的区域,大大提高了排泥浓度,吸泥功能好,可降低水耗和能耗。且吸泥口的槽口具有一定的刨削能力,可以对付稍微硬结的沉淀泥。本实用新型的吸泥口吸口长,不易堵塞。且它自身为一整体,又无刮板的载荷,无需另设下桁架来承重,故耗材少,造价低,结构也更加合理、简单,制造容易,不易损坏,使用寿命长。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
图1中A—A放大断面图。

图1、2,本实用新型的卧式封闭钢管的直径为150--400mm,吸泥口(4)的长度略小于矩形沉淀池(3)的池宽或圆形沉淀池的(3)的池半径。这样对于矩形沉淀池(3),行走底盘(1)两端头在池台上行走,它带动卧置钢管的吸泥口(4)在池底平移,将沉淀泥从吸泥口(4)的槽口(5)中吸入,并由吸泥口(4)上管壁的输泥管(6)排出。对于圆形沉淀池(3),行走底盘(1)的一端固定在池中心引出的基座上,另一端在池台上行走,则行走底盘(1)转动时带动卧置钢管的吸泥口(4)在池底转动,亦将沉淀泥排出,吸泥效果十分理想,由于吸泥口(4)为一大直径卧置钢管,则其内可每隔1—3m设置间隔板(7),以增加吸泥口(4)的钢度和强度,不易损坏,相应的吸泥口(4)的被各间隔板(7)分隔的各段空腔上壁连有各自的输泥管(6),以排出沉淀泥。间隔板(7)可为带孔间隔板,使得吸泥口(4)内各腔之间连通,保征吸泥均衡。吸泥口(4)槽口(5)处弧形管壁与池底夹角仅有5—7度,其有良好的刨削功能,可以对付一定的池底板结泥,扩展了吸泥机的功能。
权利要求1.一种全幅式刨吸泥机,它包括有行走底盘(1)、连接柱(2),行走底盘(1)可在沉淀池(3)的池台上行走,行走底盘(1)两端向下连有两根连接柱(2),其特征在于两连接柱(2)下端连有一根整体式吸泥口(4),该吸泥口(4)为卧式封闭钢管,其朝沉淀池(3)池底的管壁上开有长度等于管长的槽口(5),作为沉淀泥入口,吸泥口(4)上壁连有输泥管(6),以将沉淀泥排出。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幅式刨吸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泥口(4)的卧式封闭钢管的直径为150-400mm其底面管壁的槽口(5)宽度为15-40mm,吸泥口(4)的长度略小于矩形沉淀池(3)的池宽或圆形沉淀池(3)的池半径。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幅式刨吸泥机,其特征在于吸泥口(4)卧式封闭钢管内可每隔1-3m设置间隔板(7),以增加吸泥口(4)的钢度和强度,相应地吸泥口(4)的被各间隔板(7)分隔的各段空腔上壁连有各自的输泥管(6),以排出沉淀泥。
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幅式刨吸泥机,其特征在于吸泥口(4)内的间隔板(7)可为带孔间隔板,使得吸泥口(4)内各腔之间连通,保证吸泥均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厂沉淀池中清除沉淀泥的吸泥机,其行走底盘通过两连接柱连有一根整体式吸泥口,该吸泥口为卧式封闭钢管,其朝沉淀池池底的管壁上开有长度等于管长的槽口,作为沉淀泥入口,吸泥口上壁连有输泥管,以将沉淀泥排出。
文档编号E02F3/88GK2228930SQ9524042
公开日1996年6月12日 申请日期1995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1995年8月31日
发明者曹瑞德 申请人: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