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对洞体的病害面进行整治的方法_2

文档序号:9197721阅读:来源:国知局
3上开始凹槽。然后在凹槽中设置第二钢筋混凝土层61,在此期间可以将部分的角钢62埋设在第二钢筋混凝土层61中,以能够初步固定角钢62,减少在固定角钢62时其产生窜动的可能性。在第二钢筋混凝土层61凝固后,通过地脚螺栓63将角钢62固定在第二钢筋混凝土层61中,然后通过连接螺栓65将防护件I固定在角钢62上。待固定好防护件I后,设置第一钢筋混凝土层64,直至第一钢筋混凝土层64埋设角钢62和防护件I的端部。如此设置,施工方便,可以提高防护件I的固定牢固性,并减少混凝土或砂石进入到例如波纹管内的可能性。该操作步骤可以被应用在涵洞的病害面的防护中,以便于设置。
[0036]在步骤三中,当防护件I的端部远离地面3时,则预固定件优先选用固定在洞体2上的锚杆。在一个例子中,防护件I的底端与地面3(钢轨面31)之间的距离小于6.2m。此时先通过锚杆将防护件I的端部固定在洞体2上,然后在洞体2上浇注第一钢筋混凝土层,直至埋设锚杆和防护件I的端部。其中,第一钢筋混凝土层与洞体2的表面平齐。该操作步骤可以被应用在铁路隧道的病害面的防护中,这样不仅可以防止防护件I妨碍其他部件的设置,而且还能保证防护件I的受力安全。
[0037]在另一个例子中,如图3所示,防护件I的底端与地面3 (钢轨面31)之间的距离h大于或等于6.2m。先通过锚杆将防护件I的端部固定在洞体2上,然后在洞体2上浇注第一钢筋混凝土层,直至埋设锚杆和防护件I的端部。其中,第一钢筋混凝土层的横截面(垂直于洞体2的长度方向的截面)可以成“L”形,以通过第一钢筋混凝土层支撑防护件I。通过上述方式设置,可以提高防护件I的固定牢固性,并减少混凝土或砂石进入到例如波纹管内的可能性。该操作步骤可以被应用在铁路隧道的病害面的防护中,以减少防护件I的用量,从而节省成本,并通过第一钢筋混凝土层支撑防护件1,以保证防护件I的受力安全。
[0038]在步骤四中,可以先在防护件I和洞体2之间设置注浆管5,通过注浆管5向防护件I和洞体2之间的缝隙进行注浆,以使注浆液能够填充满缝隙。在具体的注浆过程中可以分两次注浆。待第一次注浆液凝固后再进行第二次注浆。其中,第一次注浆的体积量占总注浆的体积量的75% -85%。这样,可以使缝隙中的气体有效地逸出,从而提高注浆质量。
[0039]另外,在步骤一之前还包括在防护件I的外周壁且从内到外(远离防护件I的方向)依次涂设防腐层和绝缘层。在设有防腐层时,可以提高防护件I的防腐性。当需要从洞体2中通入高压电缆时,可以通过设置绝缘层来提高防护件I的绝缘性,从而减少防护件I被击穿并产生连电的可能性。在一个例子中,防腐层优选为镀锌层,以节省成本,并提高抗腐蚀性。绝缘层包括从内到外设置的热熔塑层和绝缘漆层,以进一步提高绝缘性。热熔塑层的厚度为0.2-0.4mm。可以在将各波纹板或波纹管固定连接之前涂设防腐层、热熔塑层和绝缘漆层。
[0040]在步骤四之后还包括,在防护件I和洞体2之间打设锚杆,以提高防护件I的牢固性。该步骤可以被应用于铁路隧道中。当然,也可以在对缝隙注浆之前,在防护件I和洞体2之间打设销杆。
[0041]如图6所示,图6为整治完成时的洞体2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该方法包括步骤一,在洞体2的病害面铺设防护件1,以及步骤二,在防护件I和洞体2之间的缝隙进行注浆。在该方法中省去对防护件I的端部预固定的步骤,因此进一步简化施工过程,省事省力。该方法尤其适用于对洞体较小(高度小于Im)的涵洞的病害面的防护。
[0042]进一步地,在步骤一中,防护件I设有多个。并且各个防护件I的两个侧端均设有向内弯折的弯折边11。具体施工时,先将各防护件I的首端和尾端例如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形成筒状结构。然后通过设置在弯折边11的螺栓将相邻的两个防护件I连接。待固定完成后,将防护件I推入洞体中并放置在地面上。最后对防护件与洞体之间的缝隙进行注浆。通过上述方式设置,结构简单,尤其适用于对小涵洞的病害面的防护。在防护件I为波纹管时,可以在相邻两个波纹管之间并位于内侧的缝隙中填充石墨,以防止在缝隙存留雨水等。
[0043]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主权项】
1.一种用于对洞体的病害面进行整治的方法,包括: 步骤一,在所述洞体的病害面铺设防护件;以及 步骤二,对所述防护件与所述洞体之间的缝隙进行注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一和步骤二之间包括: 步骤Si,在所述防护件的端部设置预固定件;以及 步骤s2,在所述防护件的端部设置第一钢筋混凝土层,直至所述防护件的端部和所述预固定件均埋设在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层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所述预固定件为角钢,其中先在地面的凹槽中设置第二钢筋混凝土层,并通过地脚螺栓将所述角钢固定在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层,然后将所述防护件固定在所述角钢上,最后通过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层埋设所述角钢和所述防护件的端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所述预固定件为锚杆,其中先通过锚杆将所述防护件的端部固定在洞体上,然后在洞体上设置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层O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一之前还包括,在所述防护件的外周壁且从内到外依次涂设防腐蚀层和绝缘层。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件包括波纹管或波纹板。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一中,所述防护件的底端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大于4.5m,其中,在所述防护件的底端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小于6.2m时,所述防护件的在距离地面小于6.2m的管段嵌设在所述洞体中。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一中还包括,在所述防护件和洞体之间设置用于接受从所述病害面滴落的水滴并延伸至所述洞体的底部的导水管,并且所述导水管的底部穿过所述防护件而至外侧。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一中还包括,在所述防护件和洞体之间布置沿洞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与外界连通的排气管。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二中分两次注浆,其中第一次注浆的体积量占总注浆的体积量的75% -85%。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一中,先将所述防护件的首端和尾端固定,然后再将所述防护件放置在位于所述洞体下方的地面上。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洞体为隧道或涵洞的洞体。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用于对洞体的病害面进行整治的方法包括步骤一,在洞体的病害面铺设防护件;以及步骤二,对防护件与洞体之间的缝隙进行注浆。在该方法中直接在洞体的病害面铺设防护件并固定即可,因此省事省力。而且防护件为波纹管或波纹板时,成本较低、结构简单,能够根据需要被弯折成所需的形状,因此便于铺设,能够进一步减少施工人员的工作量。
【IPC分类】E21D11/10
【公开号】CN104912571
【申请号】CN201510284182
【发明人】马伟斌, 韩自力, 张千里, 蔡德钩, 付兵先, 郭小雄, 张俊俭, 尹成斐, 韩文璋, 田英, 程建平, 马超锋, 陈锋, 柳墩利, 程爱君, 李尧, 牛亚彬, 闫鑫
【申请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
【公开日】2015年9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5月28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