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拔预应力锚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95150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拔预应力锚杆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一种抗拔预应力锚杆。它是由六角螺母、托盘、止浆塞、溢浆孔、预应力筋、中空杆体、锚固端、锚固螺母组成。锚杆杆头设有受力易变形的树脂锚固端,锚杆杆体包括混凝土浆液、中空杆体和内部的预应力筋。该结构的预应力通过旋转锚杆尾部的六角螺母施加。该结构适用于地下工程支护,能够解决传统锚杆易滑落、抗拉强度不足等问题。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施工,能够极大的提高地下工程支护体的强度。
【专利说明】
_种抗拔预应力锚杆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抗拔预应力锚杆,有助于提高支护体的支护强度,该锚杆可以广泛适用于地下工程的支护,尤其大埋深高应力巷道支护。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煤炭资源得到了加速地开采利用,浅部资源逐渐面临枯竭,因此不少规划长远、产量巨大的深部矿井正在建设中。建井期间遇到了一些不同于浅部的难题,例如深部岩石强流变性,高应力,岩石的裂隙比较发育,围岩的弹性变形能较大。在开拓巷道中遇到一些地层为弱胶结软岩。锚杆支护作为一种主动支护形式,能及时加固围岩,提高围岩强度及其承载能力,支护效果好,支护成本低,有利于工作面端头维护,便于实现综采面高产高效。传统的锚杆对于弱胶结软岩不能很好的发挥支护作用,因此亟需一种新技术,新手段取代原有的支护方式,解决在深部巷道中尚应力等冋题,提尚支护体的强度,提尚围岩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0003]针对上述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施加预应力并不易脱落的锚杆,提高巷道围岩支护体的强度。
[0004]一种抗拔预应力锚杆,是由六角螺母、托盘、止浆塞、溢浆孔、预应力筋、中空杆体、锚固端和锚固螺母组成。杆体头部设受力易变形的锚固端,其内部装有树脂药卷。中空的杆体内部设有预应力筋,当注浆浆液强度达到设计强度时旋转杆尾的六角螺母对杆体施加预应力。
[0005]作为改进,该锚杆杆体上均匀分布溢浆孔。
[0006]作为改进,中空杆体表面的溢浆孔为直径为3_的圆形孔。
[0007 ]作为改进,预应力筋采用直径4mm的冷拔无缝钢筋。
[0008]作为改进,注浆浆液选用C40普通硅酸盐水泥。
[000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结构解决了传统锚杆未达到设计强度值发生拉断破坏的问题,在锚杆作用之前,通过张拉预应力筋给锚杆杆体一个预应力,因此提高了锚杆的抗拉强度;同时,锚杆端部的锚固头为受力易变形结构,锚杆安装就位后,通过施加轴力使得锚固头变形扩大且内部的树脂药卷溢出,从而克服了易脱落的难题。
【附图说明】
[0010]图1一种抗拔预应力锚杆示意图;
[0011]图2—种抗拔预应力锚杆效果图;
[0012]附图标记:(I)六角螺母;(2)托盘;(3)止浆塞;(4)溢浆孔;(5)预应力筋;(6)中空杆体;(7)锚固端;(8)锚固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0013]参见图1、图2,说明如下:该锚杆与普通锚杆的施工工艺基本相同,首先根据开挖面大小确定锚杆的参数,例如长度、直径等。其次将锚杆按设计打入钻孔中,并施加轴向力使得树脂胶卷从锚固端释放出来,同时锚固端受力变形扩大,以此来达到抗拔的效果;第二步,利用注浆设备向杆体内部注浆,并使浆液沿着溢浆孔渗入到围岩裂隙中,以此达到加固松动围岩的效果,提高围岩的稳定性;然后,当浆液的强度满足设计要求时,通过旋转杆体尾部的六角螺母对杆体施加预应力,预应力具体大小依照工程需要和预应力筋的承载力确定。
[0014]一种抗拔预应力锚杆,是由六角螺母I,托盘2,止浆塞3,溢浆孔4,预应力筋5,中空杆体6,锚固端7和锚固螺母8组成,其特征在于杆体头部设受力易变形的锚固端7,内部装有树脂药卷锚固剂,中空杆体6表面设有用于注浆的溢浆孔4,预应力通过旋转六角螺母I施加。
[0015]作为改进,该锚杆杆体上均匀分布溢浆孔。
[0016]作为改进,中空杆体表面的溢浆孔为直径为3_的圆形孔。
[0017]作为改进,预应力筋采用直径4_的冷拔无缝钢筋。
[0018]作为改进,注浆浆液选用C40普通硅酸盐水泥。
【主权项】
1.一种抗拔预应力锚杆,是由六角螺母(I)、托盘(2)、止浆塞(3)、溢浆孔(4)、预应力筋(5)、中空杆体(6)、锚固端(7)和锚固螺母(8)组成,其特征是:杆体头部设受力易变形的锚固端(7),内部装有树脂药卷锚固剂,中空杆体(6)表面设有用于注浆的溢浆孔(4),预应力通过旋转六角螺母(I)施加。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一种抗拔预应力锚杆,其特征是:中空杆体(6)表面的溢浆孔(4)为直径为3mm的圆形孔。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一种抗拔预应力锚杆,其特征是:注浆浆液选用C40普通硅酸盐水泥。
【文档编号】E21D21/00GK205477689SQ201620229209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3日
【发明人】魏勋贺, 王中原
【申请人】山东科技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