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55206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泵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泵,尤其涉及可容易地排出混入筒内的空气的泵。
背景技术
泵是加压输送水等液体的机器,是将液体从吸入口(流入口)吸入后从吐出口(流出口)吐出的机器。泵有各种类型,作为其类型中的一种,离心式泵广为所知。离心式泵是通过叶轮将水等液体急速加速后输出到外周部的蜗壳内的机器。换句话说,离心式泵是用通过转动叶轮得到的离心力加压输送液体的机器。这种离心式泵能够实现高流量及高扬程,且效率也高,因此,作为泵的形式被广泛采用。
一方面,众所周知,出售有各种各样的个人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内装有CPU和存储器等。CPU具有随时钟频率的增高,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随之增高的倾向。因此,有必要将CPU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向外部排出。
过去,一般作为CPU的排热机构,采用了组合散热器和风扇的空冷系统。但是,在采用了该空冷系统的个人计算机上,存在发生噪音的主要原因即“摩擦风音”问题。为了极力降低这种“摩擦风音”,开发有在CPU的冷却方面采用了水冷系统的个人计算机并引起瞩目。
上述离心式泵,在这种水冷系统中,用于加压输送水。这种离心式泵具有将从设置于筐体(筒)中央部的吸入口(流入口)供给的水(液体)利用转动的叶轮的离心力加压输送,并从设置于筐体(筒)的外周部上的吐出口(流出口)吐出的结构。其结果,若出于某种原因空气混入到离心式泵的筒内,该空气因离心力滞留于筐体(筒)的中央部。若这种滞留的空气量增大,存在离心式泵的效率(性能)显著下降(劣化)的缺点。因而,一直在通过各种方法进行向外部排出滞留于筐体内的空气的工作。
例如,提出的方案有从转子的叶片入口径向内侧的后面管套设置环流孔,使滞留于转子内部的空气可靠地排出的泵(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特开2001-153083号公报)。
另一方面,已知有为了避免从吸入口(流入口)到叶轮的流道的由管道的急剧扩大而导致的压力损失,而具有在筐体的中央部使圆筒管朝叶轮方向延伸的结构的离心式泵。
下面,参照图1及图2,对具有这种结构的离心式泵进行说明。图示的离心式泵10,作为下述的转动驱动叶轮的电动机采用DC无电刷电动机。
图示的离心式泵10具备在筐体(将在后面叙述)中心沿预定的中心轴O方向(在图示的例中为上下方向)延伸的固定轴11,通过轴承13,转子15转动自如地安装于该固定轴11上。转子15具有转动自如地安装于轴承13上的朝中心轴O方向延伸的圆筒部151、在该圆筒部151的上端沿与中心轴O方向正交的方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圆环部153及固定于该圆环部153的下面的外周端上的与固定轴11同心的圆环状的永久磁铁155。该永久磁铁155沿圆周方向被磁化。
固定轴11的下端,通过下述的下外壳的支撑部,固定于沿与中心轴O方向正交的方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大致圆形平板状的基板17上。在该基板17的主面(上面)17a上,固定而安装有DC无电刷电动机的定子19。定子19,具有以固定轴11为中心,放射状地延伸的多个定子铁心191及分别卷绕在各个定子铁心191上的定子线圈193。
在定子19和转子15之间配置有下外壳21。详细地说,下外壳21具有固定并支撑固定轴11的下端部的大致呈圆柱状的下支撑部211;与转子15的圆筒部151的下面隔着预定的空间互相面对地、从下支撑部211的上端部一侧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第一圆环部212;与转子15的圆筒部151的外周面隔着预定的空间互相面对地、从第一圆环部212的外周端向上方延伸的第一圆筒部213;与转子15的圆板部153的下面隔着预定的空间互相面对地、从第一圆筒部213的上端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第二圆环部214;与转子15的永久磁铁155的内周面隔着预定的空间互相面对地、从第二圆环部214的外周端向下方延伸的第二圆筒部215;与转子15的永久磁铁155的下面隔着预定的空间互相面对地、从第二圆筒部215的外周下端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第三圆环部216;与转子15的永久磁铁155的外周面隔着预定的空间互相面对地、从第三圆环部216的外周端向上方延伸的第三圆筒部217及从该第三圆筒部217的上周端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第四圆环部218。
定子19配置于在下外壳21的第一圆筒部213、第二圆环部214及第二圆筒部215之间形成的空间内。另一方面,转子15的永久磁铁155配置于在下外壳21的第二圆筒部215、第三圆环部216及第三圆筒部217之间形成的空间内。因此,转子15的永久磁铁155和定子19配置成将下外壳21的第二圆筒部215夹在中间且互相面对。
下外壳21具有与固定轴11同心地、从第四圆环部213的上面的内周缘附近向上方突出的圆环状凸出部219。该圆环状凸出部219的外周壁上配置有环状的密封橡胶23。
在转子15的圆环部153的上面固定有以固定轴11为中心、沿半径方向放射状地延伸的多个叶片157。由这些多个叶片157和上述圆环部153及上述圆筒部151构成叶轮。换句话说,转子15由叶轮和永久磁铁155构成。
转子15配置于在上述的下外壳21和下述的上外壳25之间形成的空间内。
下面,除了图1及图2之外还参照图3至图5,详细地说明上外壳25的结构。上外壳25具备固定并支撑固定轴11的上端部的圆筒状的上支撑部251;只从该上支撑部251离开预定距离,并在与上支撑部251之间形成流道用空间的圆筒管252;覆盖上述多个叶片157地从圆筒管252沿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盖状部253;以及,与下外壳21的第四圆环部218的上面互相面对地从盖状部253的外周下端沿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圆环部254。
上述上外壳25进一步具备用于吸入(流入)水等液体的吸入管(流入管)256和吐出(流出)液体的吐出管(流出管)257。
吸入管(流入管)256沿与中心轴O正交的方向(半径方向或水平方向)延伸而配置于盖状部253的上面,并在上外壳25的中央部通过吸入口(流入口)256a与上述圆筒管252连接。因此,液体在吸入管256中沿半径方向从外侧流入内侧,并在吸入口256a沿中心轴O方向垂直弯曲而通过圆筒管252引出到叶轮上。
吐出管(流出管)257在与中心轴O正交的面(水平面)内延伸并配置于圆环部254的上面,通过吐出口(流出口)257a与上外壳25的盖状部253在其外周部连接。因此,由转动的叶轮而加压输送的液体通过吐出口(流出口)257a,从盖状部253的外周部流过吐出管257,沿水平方向吐出。
另外,圆筒管252的上端被圆板状的盖258封闭。还有,圆环部254在其下面一侧具有圆环状的凹部254a。该圆环状的凹部254a上插入有下外壳21的圆环状凸出部219和环状密封橡胶23,并封闭夹在下外壳21和上外壳25之间的空间。总之,由下外壳21和上外壳25的组合,构成了离心式泵10的筒(筐体)。
在图6中表示组合了上外壳25和转子15的装配体的剖视图。在图7中表示上外壳25的圆管252和转子15的多个叶片157之间的配置关系。关于上外壳25中的吸入管(流入管)256到叶轮之间的流道,为了避免因急剧扩大管路而导致的压力损失,使圆筒管252延伸到靠近叶轮的位置。

发明内容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现有的离心式泵10中,如图8的箭头A所示那样,液体沿半径方向(水平方向)在吸入管(流入管)256中从外侧流向内侧,并通过吸入口(流入口)256a流入圆筒管252内,又如图8的箭头B所示那样,在圆筒管252内,沿中心轴O的方向流向下方。
与此相对,混入现有的离心式泵10内的空气,在该离心式泵10的运行过程中,因液体的离心力,被集中在中心轴O方向上。但,因圆筒管252的存在,该混入的空气,在图8的C的虚线圆所示的位置上,作为气泡滞留在圆筒管252的外周部上。换句话说,由于该滞留的空气(气泡)不进入流道内的情况,因此,在离心式泵10运行期间,作为气泡长时间滞留于圆筒管252的外周部上。
因此,在现有的离心式泵10中,存在其性能显著下降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即使空气混入筒内也能够迅速恢复其性能的新型的泵。
根据本发明得到的泵,其特征在于,具有绕中心轴O可转动地配置的转子15A、15B,即在上面153a具备相对上述中心轴偏心的大致环状部件158、158A的上述转子及收放该转子的筒21、25A、25B,即与上述中心轴同心并具有与上述大致环状部件的外周壁158b滑动相接的筒状内周壁253b的上述筒,且在上述筒的筒状内周壁253b和上述大致环状部件的外周壁158b之间形成有液体流道P1、P2。
在上述泵中,上述筒的筒状内周壁253b也可以使之构成为,具有互相靠近设置的吸入口256a和吐出口257a,从上述吸入口吸入的液体通过上述流道从上述吐出口吐出。
上述大致环状部件158,可以固定安装在上述转子上。在这种情况下,上述泵15A理想的是进一步具备从上述吸入口和上述吐出口之间的上述筒的筒状内周壁向上述流道中滑动自如地突出的滑块27;以及使该滑块的前端部接触上述大致环状部件的外周壁地对上述滑块加力的加力部件28。上述加力部件例如可由弹簧构成。
上述转子15B还可以在其上面具备相对上述中心轴O偏心设置且具有与上述大致环状部件158A的内周壁158c滑动相接的筒状外壁159c的筒状部件159。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大致环状部件158A滑动自如地设置于上述转子的上面153a上。上述泵10B可以进一步具备从上述吸入口和上述吐出口之间的上述筒的筒状内周壁向上述流道中突出的大致三角形状的凸起29,且上述大致环状部件158A可以具有与上述凸起滑动相接的大致三角形状的凹陷部158d。
另外,上述转子15A、15B可以具有与上述中心轴O同心的圆环状的永久磁铁155。在这种情况下,上述泵具备通过上述筒配置于上述永久磁铁的相对面上的定子19。
在本发明中,在转子上面具备相对中心轴偏心的大致环状部件,收放该转子的筒具有与中心轴同心且与大致环状部件的外周壁滑动相接的筒状内周壁,因此,即使空气混入筒内也能迅速恢复其性能。


图1是表示现有离心式泵的外观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图1的沿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将使用于图1所示的离心式泵上的上外壳从底面一侧的一个方向观察的立体图。
图4是将使用于图1所示的离心式泵上的上外壳从底面一侧的另一个方向观察的立体图。
图5是使用于图1所示的离心式泵上的上外壳的沿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使用于图1所示的离心式泵上的组合了上外壳和转子的装配体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表示使用于图1所示的离心式泵上的上外壳的圆管和转子的多个叶片之间的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现有离心式泵的动作的上外壳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相关的泵的外观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图9的沿X-X线的分解剖视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泵的装配剖视图。
图12是使用于图9所示的泵上的转子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转子的俯视图。
图14是图13的沿XIV-XIV线的剖视图。
图15是图12所示的转子的正视图。
图16是用于说明图9所示的泵的运行的剖视图。
图17是将使用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泵上的转子连同轴承一起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图17所示的转子的立体图。
图19是用于说明具备图17所示的转子的泵的运行的剖视图。
图中10A、10B-泵,11-固定轴,13-轴承,15A、15B-转子,153-圆环部,153a-上面,158、158A-大致环状部件,158a-上面,158b-外周壁,158c-内周壁,158d-凹陷部,17-基板,19-定子,21-下外壳,25A、25B-上外壳,253A-盖状部,253a-上侧内壁,253b-筒状内周壁,254-圆环部,256-吸入管(流入管),256a-吸入口(流入口),257-吐出管(流出管),257a-吐出口(流出口),27-滑块,28-弹簧(加力部件),29-凸起,O-中心轴。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适用本发明的泵的基本结构,与参照图1及图2说明的现有的离心式泵10相同,不同点在于转子和上外壳的结构。因此,对与图1及图2所示的部件具有相同的性能的部件附注同一参照符号,下面,为了简化说明,只对与现有的离心式泵10相异之处进行说明。
下面参照图9至图11,说明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相关的泵10A。图9是表示泵10A的外观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图9的沿X-X线的分解剖视图。图11是图10所示的泵10A的装配剖视图。
如上所述,泵10A,除了转子与上外壳如下述那样变更的地方以外,具有与图1及图2所示的现有的离心式泵10相同的结构。因此,对转子及上外壳分别附注参照符号15A及25A。
图示的转子15A,除了取代多个叶片157具备大致环状部件158以外,具有与现有的转子15相同的结构。如下述那样,大致环状部件158,从中心轴O偏心而设置于转子15A的圆环部153的上面253a上。
一方面,上外壳25A,除了取消圆筒管252的同时,如下述那样,盖状部变更以外,具有与现有的上外壳25相同的结构。因此,对盖状部附注参照符号253A。
相对现有的盖状部253覆盖多个叶片157,盖状部253A具有与上述环状部件158的上面158a滑动相接的上侧内壁253a。还有,盖状部253A,具有与中心轴O同心并如下述那样与大致环状部件158的外周壁158b滑动相接的筒状内周壁253b。由此,在作为筒的一部分的盖状部253A的筒状内周壁253b与大致环状部件158的外周壁158b部之间的空间构成液体流道。
相对在现有的上外壳25中吸入管(流入管)256沿与中心轴O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半径方向或水平方向)延伸而配置在盖状部253的上面上,在相关本实施例的上外壳25A中,吸入管(流入管)256在与中心轴O的方向正交的面(水平面)内延伸而配置在圆环部254的上面上。另外,吐出管(流出管)247与现有的上外壳25的情况相同,在与中心轴O的方向正交的面(水平面)内延伸而配置在圆环部254的上面上。总之,吸入管(流入管)256和吐出管247(流出管)配置成在水平面内互相靠近且平行。
还有,吸入管(流入管)256通过下述的吸入口(流入口)与上外壳25A的盖状部253A连接,吐出管(流出管)257也通过下述的吐出口(流出口)与上外壳25A的盖状部253A连接。换句话说,吸入口(流入口)与吐出口(流出口)在盖状部253A的筒状内周壁253b上,互相靠近而设置。由此,从吸入口(流入口)吸入的(流入的)液体,通过上述流道从吐出口(流出口)吐出(流出)。
在图示的泵10A中,大致环状部件158固定安装于转子15A(圆环部153)上。泵10A,进一步具备滑块27和弹簧28,滑块27从吸入口(流入口)与吐出口(流出口)之间的盖状部253A的筒状内周壁253b滑动自如地向上述流道中突出。弹簧28向滑块27加力,以使滑块27的前端部接触大致环状部件158的外周壁158b。总之,弹簧28作为向滑块27加力的加力部件起作用。
另外,上外壳25A,在吸入管(流入管)256和吐出管(流出管)247之间的圆环部254的上面,具备滑动自如地收放弹簧28和滑块27的收放部259。
下面,将本实施例的转子15A连同轴承13一起表示在图12至图15中。图12是转子15A的立体图。图13是转子15A的俯视图。图14是图13的沿XIV-XIV线的剖视图。图15是转子15A的正视图。
如图12至图15所示那样,可知大致环状部件158相对中心轴O偏心而设置在转子15A的圆环部153的上面153a的上面。这样,转子15A的大致环状部件158相对中心轴O偏心,而理想的是加厚大致环状部件158,以使转子15A的重心与中心轴O一致。由此,能够实现振动较少的泵10A。
还有,泵10A利用现有的离心式泵10的结构,因此,能够实现部件的通用化,并能够缩短开发周期。由此,通过增加种类,能够降低成本。
这种结构的泵10A为自给式泵,因此,即使空气混入筒内也能迅速恢复其性能。由此,能够提高泵10A的信赖性。
下面,参照图16说明本实施例的泵10A的运行。图16中,吸入管(流入管)256和吐出管(流出管)257配置于泵10A的左侧。因此,吸入口(流入口)256a和吐出口(流出口)257a也互相靠近设置于上外壳25A的盖状部253A的筒状内周壁253b的左侧壁上。如上所述那样,在盖状部253A的筒状内周壁253b和大致环状部件158的外周壁158b之间构成液体流道。该流道,由从盖状部253A的筒状内周壁253b向该流道中突出的滑块27,如下述那样,被分割成两个空间(包块)。
图16(A)表示大致环状部件158的外周壁158b与上外壳25A的盖状部253A的筒状内周壁253b在其左侧壁滑动相接,即只用滑块27的前端部滑动相接的状态。这里,为了便于说明,将该图16(A)中的转子15A的旋转角设为0°。图16(B)、(C)及(D)分别表示,使转子15A绕中心轴O从图16(A)的状态沿箭头D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180°、270°时的状态。
如图16(A)所示的那样,在转子15A的旋转角为0°的状态下,作为上述流道只存在一个包块P1。下面,将该包块P1命名为第一包块。该第一包块P1与吸入口(流入口)256a和吐出口(流出口)257a相通。该第一包块P1表示其容积为最大时的状态。
在该状态中,若转子15A按顺时针方向D旋转,则如箭头E所示那样,第一包块P1内的液体从吸入口(流入口)256a流向吐出口(流出口)257a。
如图16(B)所示那样,若转子15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则大致环状部件158的外周壁158b与上外壳25A的盖状部253A的筒状内周壁253b在其深处内壁滑动相接。其结果,第一包块P1的容积减少,因此,其内部的液体如箭头E所示那样,通过吐出口(流出口)257a从吐出管257吐出(流出)。与此同时,作为上述流道,崭新地形成与吸入口(流入口)256a相通的第二包块P2。其结果,如箭头F所示那样,通过吸入口(流入口)256a,液体从吸入管(流入管)256被吸入(流入)到第二包块P2内。
如图16(C)所示那样,若转子15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则大致环状部件158的外周壁158b与上外壳25A的盖状部253A的筒状内周壁253b在其右侧壁上滑动相接。其结果,第一包块P1的容积进一步减少,因而其内部的液体如箭头E所示那样,通过吐出口(流出口)257a从吐出管(流出管)257吐出(流出)。另一方面,第二包块P2其容积增大,因而液体如箭头F所示那样,通过吸入口(流入口)256a从吸入管(流入管)256被吸入(流入)到第二包块P2内。
如图16(D)所示那样,若转子15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270°,则大致环状部件158的外周壁158b与上外壳25A的盖状部253A的筒装内周壁253b在其跟前侧壁上滑动相接。其结果,第一包块P1的容积更进一步减少,因而其内部的液体如箭头E所示那样,通过吐出口(流出口)257a从吐出管(流出管)257吐出(流出)。另一方面,第二包块P2其容积进一步增大,因而液体如箭头F所示那样,通过吸入口(流入口)256a从吸入管(流入管)256被吸入(流入)到第二包块P2内。
若从图16(D)的状态使转子15A进一步沿顺时针方向旋转90°,则返回到图16(A)的状态。接着,重复同样的运行。
如此,在泵10A中,偏心的大致环状部件158与上外壳25A及滑块27联动形成膨胀室P2及压缩室P1。而且,利用转子15A的旋转,膨胀室P2的体积增加而压缩室P1的体积减少,并将液体从吸入口(流入口)256a吸入而从吐出口(流出口)257a吐出(流出)。由于泵10A是自给式泵,即使空气混入筒内,也能迅速恢复泵10A的性能。其结果,能够提高泵10A的信赖性。
另外,转子15A的圆环部153可以直接贴接在永久磁铁155上,也可以与永久磁铁155成型为一体。由此,能够实现转子15A的小型化。还有,使下外壳21夹在中间配置电动机的定子19和永久磁铁155,因此,能够完全分离泵流道与电气系统。因此,能够提高泵10A的耐久性。
下面参照图17及图18说明使用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泵10B上的转子15B。图17是将转子15B连同轴承13一起表示的分解立体图。图18是转子15B的装配立体图。
泵10B的基本结构与参照图9至图11说明的泵10A相同,而转子15B的结构不同于图12所示的转子15A。因此,对于与转子15A具有同样性能的部分附注同一参照符号。下面,说明其不同点。
转子15B具备转子15A的大致环状部件158如下述那样变更的大致环状部件158A。转子15B在圆环部153的上面153a上相对中心轴O偏心,而且,进一步具备具有与大致环状部件158A的内周壁158c滑动相接的筒状外壁159a的筒状部件159。该筒状部件159固定安装于圆环部153的上面153a上。
图12所示转子15A的大致环状部件158固定安装于圆环部153的上面153a上,而本实施例的转子15B的大致环状部件158A滑动自如地设置于转子15B的圆环部153的上面153a上。
还有,在泵10B中,其上外壳的结构,从泵15A的上外壳25A多少作了变更。因此,对上外壳附注参照符号25B。上外壳25B与上外壳25A不同,没有收放部259。
泵10B,代替滑块27及弹簧28具备下述的大致三角形状的凸起29。该凸起29从吸入口(流入口)256a和吐出口(流出口)257a之间的上外壳25B的盖状部253A的筒状内壁253b向上述流道中突出。该大致环状部件158A具有与该凸起29滑动相接的大致三角形状的凹陷部158d。
这种结构的泵10B利用现有的离心式泵10的结构,因此,能够实现部件的通用化,并能缩短开发周期。由此,可通过充实门类降低成本。
由于这种结构的泵10B是自给式泵,即使空气混入筒内,也能迅速恢复其性能。由此,能够提高泵10B的信赖性。
下面参照图19,说明本实施例的泵10B的运行。在图19中,吸入管(流入管)256和吐出管(流出管)257互相靠近设置于泵10B的左侧。因此,吸入口(流入口)256a和吐出口(流出口)257a也互相靠近设置于上外壳25B的盖状部253A的筒状内周壁253b的左侧壁上。如上所述,在上外壳25B的盖状部253A的筒状内周壁253b和大致环状部件158A的外周壁158b之间构成液体流道。该流道如下述那样,由从盖状部253A的筒状内周壁253b向该流道中突出的凸起29,能够分割成两个空间(包块)。
图19(A)表示大致环状部件158A的外周壁158b与上外壳25B的盖状部253A的筒状内周壁253b在其左侧壁滑动相接,即凸起29大致收放于大致环状部件158A的凹陷部158d内的状态。这里,为了便于说明,将该图19(A)中的转子15B的旋转角设定为0°。图19(B)、(C)及(D)各自表示使转子15B绕中心轴O从图19(A)的状态按箭头D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180°、270°时的状态。
如图19(A)所示那样,在转子15B的旋转角为0°的状态下,作为上述流道只存在一个包块P1。下面,将该包块P1命名为第一包块。该第一包块P1与吸入口(流入口)256a和吐出口(流出口)257a相通。第一包块P1表示其容积为最大时的状态。
在该状态中,若转子15B按顺时针方向D旋转,则第一包块P1内的液体如箭头E所示那样,从吸入口(流入口)256a流向吐出口(流出口)257a。
如图19(B)所示那样,若转子15B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则大致环状部件158A的外周壁158b与上外壳25B的盖状部253A的筒状内周壁253b在其内部深处侧壁上滑动相接。其结果,第一包块P1的容积减少,因而其内部的液体如箭头E所示那样,通过吐出口(流出口)257a从吐出管(流出管)257吐出(流出)。与此同时,作为上述流道,崭新地形成与吸入口(流入口)256a相通的第二包块P2。其结果,如箭头F所示那样,通过吸入口(流入口)256a,液体从吸入管(流入管)256被吸入(流入)到第二包块P2内。
如图19(C)所示那样,若转子15B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则大致环状部件158A的外周壁158b与上外壳25B的盖状部253A的筒状内周壁253b在右侧壁上滑动相接。其结果,第一包块P1的容积进一步减少,因而其内部的液体如箭头E所示那样,通过吐出口(流出口)257a从吐出管(流出管)257吐出(流出)。另一方面,第二包块P2其容积进一步增大,因而液体如箭头F所示那样,通过吸入口(流入口)256a从吸入管(流入管)256被吸入(流入)到第二包块P2内。
如图19(D)所示那样,若转子15B按顺时针方向旋转270°,则大致环状部件158A的外周壁158b与上外壳25B的盖状部253A的筒状内周壁253b在其跟前侧壁上滑动相接。其结果,第一包块P1的容积更进一步减少,因而其内部的液体如箭头E所示那样,通过吐出口(流出口)257a从吐出管(流出管)257吐出(流出)。另一方面,第二包块P2其容积进一步增大,因而液体如箭头F所示那样,通过吸入口(流入口)256a从吸入管(流入管)256被吸入(流入)到第二包块P2内。
若从图19(D)的状态,进一步使转子15A沿顺时针方向旋转90°,则返回到图19(A)的状态。接着,重复同样的运行。
如此,在泵10B中,偏心的大致环状部件158A与上外壳25B及凸起29联动形成膨胀室P2及压缩室P1。而且,利用转子15B的旋转,膨胀室P2的体积增加而压缩室P1的体积减少,并将液体从吸入口(流入口)256a吸入而从吐出口(流出口)257a吐出(流出)。由于泵10B是自给式泵,即使空气混入筒内,也能迅速恢复泵10B的性能。其结果,能够提高泵10B的信赖性。
以上通过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当然,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优选实施方式上。例如,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作为加力部件使用了弹簧,当然,也可以使用弹簧以外的加力部件。
权利要求
1.一种泵,其特征在于,具有绕中心轴可旋转地配置的转子,即在上面具备相对所述中心轴偏心的大致环状部件的所述转子;以及收放该转子的筒,即与所述中心轴同心并具有与所述大致环状部件的外周壁滑动相接的筒状内周壁的所述筒,在所述筒的筒状内周壁和所述大致环状部件的外周壁之间构成液体流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的筒状内周壁,具有互相靠近设置的吸入口和吐出口,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液体通过所述流道从所述吐出口吐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致环状部件,固定安装于所述转子上,所述泵还具备从所述吸入口和所述吐出口之间的所述筒的筒状内周壁滑动自如地向所述流道中突出的滑块;以及使该滑块的前端部接触所述大致环状部件的外周壁地对所述滑块加力的加力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力部件由弹簧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在其上面还具备相对于所述中心轴偏心设置且具有与所述大致环状部件的内周壁滑动相接的筒状外壁的筒状部件,所述大致环状部件滑动自如地设置于所述转子的上面上,所述泵还具备从所述吸入口和所述吐出口之间的所述筒的筒状内周壁向所述流道中突出的大致三角形状的凸起,所述大致环状部件具有与所述凸起滑动相接的大致三角形状的凹陷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具有与所述中心轴同心的圆环状的永久磁铁,所述泵具备通过所述筒配置于所述永久磁铁的相对面上的定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空气混入到筒内也能迅速恢复其性能的新型的泵。绕中心轴O可旋转地配置的转子(15A),具备相对中心轴偏心的大致环状部件(158)。收放转子的上外壳(25A)与中心轴同心且具有与大致环状部件的外周壁(158b)滑动相接的筒状内周壁(253b)。在上外壳的筒状内周壁和大致环状部件的外周壁之间构成液体流道(P1、P2)。上外壳的筒状内周壁(253b)具有互相靠近设置的吸入口(256a)和吐出口(257a)。从吸入口吸入的液体通过流道从吐出口吐出。
文档编号F04D13/02GK1971054SQ200610126459
公开日2007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06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24日
发明者沼宫内贵之, 上保恒雄, 日比谷利一郎, 清水敏晴 申请人: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