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57946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离心泵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记载的特征的离心泵装置。
背景技术
上述类型的离心泵装置通常在加热设备中用作循环泵,但也可以用在其 它领域中。尽管这种类型的系统通常压力密封地构成,但常常不能避免在循 环的液体中夹带气体特别是空气,空气适合在离心泵连续运行前适当地从系 统中排出。对此,在这种系统中设置气体分离装置属于现有技术。
随着系统集成度的增加,人们试图将这种气体分离装置集成到离心泵装
置中(DE 199 20 780A1),通常在吸入侧、在吸入接管和泵入口即吸入口之 间集成。对此,在现有技术中,在吸入侧加长泵壳体并通过具有中心孔的所 谓导流板(Deflektorplatte)分出一分离腔,在吸入侧流入的液体首先进入该 分离腔中并在液体集中吸到泵吸入口之前,减缓其流动的速度。在减缓腔 (Bemhigimgsraum)中,安装位置的上侧连接一所谓的快速排气装置,它具 有一排气阀,通过该排气阀从液体中分离出的气体自动排到大气中。为了避 免在快速排气装置区域形成紊流或其它快速液体流(这会阻碍分离过程,即 气体与液体的分离),通常在导流板上设置引导装置,遮挡其余流体的减缓 腔区域。
这种公知结构的缺点在于, 一方面气体分离通常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在 导流板上设置引导装置在安装时要准确对准,以使引导装置处于壳体内的规 定位置。

发明内容
根据背景技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述类型的离心泵装置,其 构造一方面改善了气体分离情况,另一方面简化了装置的制造特别是安装。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给出的特征实现。本发明优选的结构由从 属权利要求、以下的描述和附图给出。
本发明的离心泵装置包括设置在吸入侧、用于从待输送的液体中分离气 体的装置。该气体分离装置具有折流体,该折流体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待输送 液体的吸入侧流动路径上,并在壳体侧与泵吸入口相距一定距离。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主要构思在于,在用于输送液体的吸入侧流动路径 上,即在从吸入接管进入的液体流到装置壳体的区域中设置折流体,该折流 体设置成,使得完全或部分流入的液体流经该折流体,更确切地说,在壳体 内形成的液体流的一部分冲撞到该折流体的折流面上并优选基本与其垂直 冲撞。惊奇地发现,通过使壳体内的一部分液体冲撞到折流体上,实现了特 别有效和良好的气体分离。对此,或者折流体的一部分由流入壳体的液体的 一部分冲撞,或者在折流体足够小时,流体的一部分完全流经它。但适合这 样设置,即,不使所有的流体都冲撞到折流体上。特别地,折流体的边缘区 域对于该分离过程尤其起作用,其中边缘区域的压力比产生分离过程。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折流体在壳体侧与泵吸入口相距一定距离。这一方 面实现了通过折流体的流体技术基本不会影响泵的流入区域,即吸入口,另
一方面,在折流体之后的经分离的气体在缓冲(beruhigten)区域可进一步无 干扰地上升到设置于上方的浮子壳体,该折流体可在壳体侧固定,特别地, 在例如壳体构成为塑料注塑件时,通常与相应的壳体部分呈一体。这种结构 的很大优点在于,将泵壳体与气体分离装置并由此与气体分离壳体分开的折 流板呈旋转对称且呈板形地构成,这不仅简化了制造,特别还简化了安装, 因为不需要象现有技术那样使得板在圆周方向对准。
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该装置壳体包括泵壳体,其承接叶轮且具 有吸入口;以及气体分离壳体,其与吸入口相邻,该泵壳体与气体分离壳体
通过隔板分开。根据本发明的折流体设置在气体分离壳体内并具有折流面, 该折流面基本沿着径向或平行于径向对准,并优选与叶轮的轴线平行。这样 对准的折流面特别有效且在壳体尺寸较小时能够有效进行气体分离。
优选的是,折流体构成为翼肋件(Rippe),该翼肋件的至少一侧、优选 两侧或三侧与气体分离壳体连接。典型地,该翼肋件在与隔板(折流板)相 对的端壁上进行固定,翼肋件优选与该端壁构成为一体。根据翼肋件的延伸 情况,可以从圆周壁延伸到圆周壁。优选的是,翼肋件通过吸入口以一定距
离从圆周壁延伸到圆周壁。
为了能够价廉地制造和安装该装置的壳体特别是输送液体的壳体部件, 优选的是,气体分离壳体和泵壳体分别一体地构成为铸件。适合的是,该折 流体形成气体分离壳体的一部分。在折流体构成为翼肋件时,气体分离壳体
无咬边地(hinterschneidungsfrei)构成;或至少构成为,使得在注塑时不必 使用可丢弃的型芯。由此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实现,特别是翼肋件形式的折流 体沿工具的拉延方向无咬边地构成。
有益地,在泵壳体与气体分离壳体通过隔板分开时,适合的是,折流体 设置成与隔板相距一定距离,以便允许在折流体与泵吸入口相距足够大距离 的区域中形成涡流。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结构,折流体可以呈角度(abgewinkdt)地构成,使 得折流面部分彼此形成夹角。折流面部分所夹的角度在90°—270°之间,优 选在135。一225。之间。特别地,在气体分离壳体的型芯(Auskemung)由可 丢弃的拉型芯(Ziehkemen)构成时, 一次或多次弯折构成翼肋件是特别适 合的。此外,可以借助弯折的翼肋件,改变翼肋件上方的缓解腔尺寸。
特别适合的是,折流体与隔板不平行并以一定距离终结,而且折流体与 隔板之间的距离随着与叶轮轴线的径向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即折流体的延伸 随着径向距离的增加沿叶轮轴线的方向或与其平行地加大。
适合的是,泵壳体与气体分离壳体构成和设置为,使得泵壳体与气体分 离壳体通过基本呈圆形的内部结构彼此对准,气体分离壳体具有在圆周侧连 接的、用于输送液体的接管(Einlass)。在泵壳体与气体分离壳体之间可以 通过装入折流板实现分离功能,其中该折流板可构成为旋转对称的板,它在 安装时在圆周方向不对齐。
在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中,设置基本呈圆柱形的浮子壳体,该浮子壳体 设置和构成为用于装入排气阀。浮子壳体外周穿过气体分离壳体的壁,其中 浮子壳体的、位于气体分离壳体内的壳体部分具有穿孔,而位于气体分离壳 体外的壳体部分封闭地构成。圆柱形的浮子壳体由此集成到装置壳体中,其 中该穿孔设置成,使得在气体分离壳体中自然上升的分离气体进入穿孔区域 并由此进入浮子壳体。在浮子壳体中以公知的方式设置由浮子控制的排气 阀。这种也称作快速排气装置的部件属于公知技术,在此不作详细描述。
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涡流(其是在气体分离壳体内形成的流体)到达浮 子壳体的区域,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形成折流体的翼肋件经气体分离 壳体的、通常与泵叶轮的横向轴线重合的中心纵向轴线向外延伸到浮子壳体 附近或向外延伸越过浮子壳体,从而翼肋件同时对该区域形成流体遮蔽,在 该区域分离的气体从气体分离壳体流入浮子壳体。
优选的是,形成折流体的翼肋件可以一定距离设置在气体分离壳体的中 心纵向轴线或泵叶轮的旋转轴线下方,这种结构特别适合于流体从下方竖直 地或从下方侧切向地流入气体分离壳体的情况。
优选的是,泵装置的吸入侧接管设置在气体分离壳体上,即使得该接管 通向折流体的下方。泵装置的安装位置总是通过空气分离壳体来确定,该泵 装置必须连接在该气体分离壳体的上部且其圆柱形壳体必须借助基本竖直 的轴设置。
典型地,根据本发明的折流体具有至少一个对准进入流体的折流面,但
它不必要是封闭的,也可以想到,翼肋件呈梳形(kammartig),即形成梳形 的翼肋件,从而其边缘长度被加大多倍,这在流体撞击时能产生特别好的脱 气效果。
特别优选的是,折流体的入流侧,也就是实质上的折流面,相对于流入 气体分离壳体的液体的流动方向的角度Y约在20°—90°之间,优选在45°_ 90°之间。对此,流动方向不必是液体从吸入侧接管流入气体分离壳体的方 向,必要时流体可以先流到导流装置或壳体部件,由此,在流体到达折流体 之前流体转向。根据本发明,在转向后的流动方向与折流体之间形成角度Y。
另外,折流体适合设置成,使得折流体相对于输送流体至少部分地遮盖 浮子壳体的穿孔,并由此在该区域使液体减速,以有利于良好的脱气。
根据本发明,折流体完全或局部沿流动方向朝向壳体的吸入侧接管。在 对准的情况下,"沿流动方向朝向壳体的吸入侧接管"在本发明中理解为,折 流体朝向经由吸入接管进入壳体的液体的流动方向。如果吸入接管直线地进 入壳体,在字面上理解,该折流体与该吸入接管对准。如果例如通过弯曲的 接管使得流体在吸入侧进入气体分离壳体,那么该折流体沿着流动方向设 置。
对此,在气体分离壳体内的折流体的结构或尺寸选择为,使得经吸入侧
接管流入气体分离壳体的输送液体的30%至70%撞击到折流体上,而输送 液体的其余部分流过折流体进入壳体,也许会撞击到壳体壁上。翼肋件距吸 入侧接管的距离越大,撞击流体与折流体之间的覆盖度越大。由此惊奇地发 现,这种结构可以对进入装置壳体的液体进行特别有效的脱气。
特别对于吸入接管和压力接管直列布置的直列泵,但也针对吸入侧接管 相对于气体分离壳体基本径向设置的离心泵装置,优选的是,吸入侧接管相 对于气体分离壳体的端侧壁倾斜设置成,使得吸入侧进入的液体既流到端侧 壁上又流到折流体上。通过使流体流到端侧壁上,适合在壳体内进行流体导 向并由此进行特别良好的脱气。由于装置壳体通过实际位于泵壳体之前的气 体分离壳体的结构比没有这种气体分离壳体的通常的装置壳体沿叶轮的轴 线方向要长,所以吸入侧接管和压力侧接管均可以倾斜构成,这也可以针对 直列结构。


下面参照附图示出的实施例进一步描述本发明。其中
图1—21是具有不同设置的折流体、吸入侧接管和浮子壳体的分离壳体 的示意图22—30是具有不同设置的折流体、吸入侧接管和浮子壳体的俯视示 意图31是示出了泵壳体、与其连接的气体分离壳体以及隔板和泵叶轮的 立体分解图32是图31所示壳体在朝着排气壳体的叶轮轴线的方向的端视图; 图33是沿图32的断面线D-D的截面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2翼肋件 3浮子壳体
5泵壳体 6泵叶轮
8孑L,中心开口 9压力侧接管 11流动方向 12开口,穿孔
14气体分离壳体的圆周壁 Y折流面与流动方向之间的角度
1吸入侧接管
4气体分离壳体
7隔板
10纵向轴线
13气体分离壳体的端壁
a折流面部分之间的角度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21示出了吸入侧接管1可能的设置情况、翼肋件2形式的折流体以 及相对于气体分离壳体4的浮子壳体3。所示的结构不仅限于此,这只是借 助实例有助于理解。
所述泵装置的基本结构包括一未示出的装有电机的电机壳体、 一与该电 机壳体相连的泵壳体5以及一与该泵壳体相连的气体分离壳体4。电机轴以 公知的方式驱动泵叶轮6,该泵叶轮6可转动地支承在泵壳体5内。在吸入 侧,泵壳体5与气体分离壳体4通过一隔板7隔开,该隔板插入到上述壳体 部件之间并具有一中心孔8,该中心孔8构成泵吸入口。隔板7构成为旋转 对称的环形盘。压力侧接管9设置在泵壳体5上,而吸入侧接管1设置在气 体分离壳体4上。在图32—34所示实施方式中,接管1和9呈直列布置, 这在热循环泵中是常见的。这种接管的布置也只是举例说明,图1一21以及 图22—30示出了吸入侧接管1不同的布置形式。
在图l一3和图16 — 1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吸入侧接管1设置在气体分 离壳体4的下侧并构成为,使得流体通过吸入侧接管1沿径向进入。根据图 1_3的实施例具有翼肋件2,该翼肋件2穿过壳体的纵向轴线10延伸,并 在三侧固定,即在端侧和气体分离壳体4的两圆周侧固定。
在示意图中示出的翼肋件的布置可以作如下理解
用实线表示的翼肋件的布置和结构特别有利地考虑了吸入侧接管1的布 置、由此形成的流入流体的方向11以及浮子壳体3的设置。
用虚线和点划线表示这样一界限,可在该界限中基于上述情况选择翼肋 件的分布,从而达到有益的气体分离效果。
下面连续示出了浮子壳体3的三种不同布置的情况,例如在图1中从气 体分离壳体4向泵壳体5的方向观察设置在浮子壳体3左上侧,在图2中浮 子壳体3设置在上侧,而在图3中浮子壳体3设置在右上侧,浮子壳体3分 别插到气体分离壳体4外周壁上的多孔形式的开口 12中。
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浮子壳体3连接在气体分离壳体4的左上侧, 浮子壳体3的开口 12如其它所有实施方式一样相对于流动方向11由翼肋件 2隔离。对于图1结构特别有利的翼肋件2 (用实线表示)沿端壁从圆周壁
到圆周壁横向穿过气体分离壳体4并穿过壳体的纵向轴线10延伸。图1中 的点划线表示,对于下方的给定流入方向,图1中位于纵向轴线IO右侧上
的翼肋件部分替代平直(gerad)分布而向下倾斜45°分布。图1中的虚线表 示,翼肋件2可以呈两部分分布,其两部分相对于优选的翼肋件布置(实线 表示的)在纵向轴线10的右侧和左侧向上倾斜约45°分布,以实现有效的气 体分离效果。在图l的实施例中,在流体从下方径向流入壳体且浮子壳体3 连接在气体分离壳体4的左上方时,位于纵向轴线10左侧的翼肋件部分可 设置在水平线与向上倾斜约45°分布的假想线之间的区域,而位于纵向轴线 10右侧的翼肋件部分可以处于向上倾斜45°与向下倾斜45°之间。
如图3所示,对于在右上方设置的浮子壳体3,可以镜向对称地设置, 而对于图2所示的浮子壳体3位于上中部的设置情况,纵向轴线10右侧和 左侧的两翼肋件部分仅呈水平分布或相对于水平面向上倾斜45°分布。
在这里省去了翼肋件布置的细节,由此参见图1一21以及图22 — 30,其 分别针对浮子壳体的三种不同的设置情况,采用实线表示优选翼肋件的结构 和设置,而采用虚线或点划线则表示翼肋件可能的设置界线。
在图4一6的实施方式中,吸入侧接管1在图中从下方向左侧倾斜地设 置,使得流体基本径向地即对准纵向轴线IO地流入壳体。在图7 — 9的实施 方式中,流体同样径向地但从左侧约呈9点的位置流入。在图10 — 12的实 施方式中,吸入侧接管1虽然设置在与图4一6相同的位置,但其定向是竖 直的,使得进入壳体的流体不朝向纵向轴线IO,而是切向向上定向。如所示 的实施方式,在这种布置情况下,翼肋件2不必从气体分离壳体的一圆周侧 穿到其另一圆周侧,在图10中它终结于穿过泵吸入口的位置上。但该翼肋 件也可以如图IO中的虚线所示,穿到另一圆周侧。
在图13 — 15的实施方式中,吸入侧接管1设置在与图4_6或图10_12 所示实施例相同的位置,但使得流体基本切向地更具体地说水平地进入。对 于这种结构有利的是,翼肋件形成为从一圆周侧穿到另一圆周侧。在图19 一2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也采用了相应的流入方式。其示出了,翼肋件不必穿 过纵向轴线10分布,而可以平行移动,如这还可以借助图16—18比较图1 一3所示。
图1一21所示翼肋件的所有实施方式的相同之处在于,翼肋件距隔板7
具有一定距离。借助图22—30可以看出,翼肋件相对于隔板如何适当地分 布构造,其中示出了浮子壳体设置的三种变型,它们对应于图1一3,图4一 6和图7 — 9等三种设置。在图22—30中还分别示出了流入口 11,它们在图 22—24中对应于图7—9所示的流入口。在图25—27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吸 入侧接管1设置在气体分离壳体的下侧,参见图l一3或图16—18所示。在 图28—30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吸入侧接管倾斜连接到气体分离壳体上,特 别地可参见图4 —6所示。
如图22_30所示,翼肋件总是只覆盖经吸入侧接管流入气体分离壳体4 中的流体的一部分,约占整个喷束横截面的30—50%。在此,图22—30还 示出了该翼肋件至少延伸到圆柱形排气壳体的直线延伸方向(Flucht)上或 之外,由此在直接经吸入侧接管流入的流体之前遮盖排气壳体的开口。
借助图31—33示出了图l和图25示意性示出的实施方式的细节。它涉 及一种直列式壳体,其中吸入侧接管1通向气体分离壳体4的下侧,即如图 33所示形成与纵向轴线10不垂直而略微倾斜于气体分离壳体4的端侧13的 流向11。气体分离壳体4具有基本呈圆柱形的内部轮廓,且除了向前封闭装 置壳体的端壁13之外还具有圆周侧壁14,该圆周侧壁14的端侧与对准的泵 壳体5连接。在气体分离壳体4与泵壳体5之间装入导风板式的隔板7,它 使得两壳体部件4, 5在功能上彼此分开。在隔板7上的中心开口 8形成泵 吸入口。在泵壳体5内,以公知的方式设置图31所示的泵叶轮6,它由未示 出的电机驱动,该电机连接在泵壳体5的另一侧(图33的右侧)。
泵壳体的上侧具有压力侧接管9,它与吸入侧接管1直列布置,该接管 l通向气体分离壳体4中。
在气体分离壳体内,具有翼肋件2,它作为用于进入壳体4的流体的折 流体。该翼肋件2从圆周侧壁14延伸到壳体的纵向轴线10并延伸到相对置 的圆周侧壁14。该翼肋件与气体分离壳体4构成为一体,且如图33所示, 还连接到端壁13上,而且距隔板7具有一定距离。从图33中可以看出,该 翼肋件2沿轴线10的方向或与其平行不同距离地延伸,如图25可以看出, 该翼肋件2在轴线10的区域有极少的伸长,在该区域从吸入侧接管1进入 的一部分流体碰到翼肋件2的下侧,并且该翼肋件2继续延伸到与圆周侧壁 14相碰的位置。 在翼肋件2的上面,浮子壳体3穿入气体分离壳体4中,该浮子壳体3 同样地基本上构成为圆柱形,其纵向轴线与垂直相交于轴线10的径向线平 行。该浮子壳体3中具有一可浮子控制的端气阀(Endgasungsventil),在此 未示出其细节,而其工作方式是在气体聚集在浮子壳体内时浮子下降并由 此开启位于上侧的阀,直到在其中聚集的气体向外排放并通过旁通液体使得 浮子提升,而关闭该阔门。
浮子壳体3具有通向气体分离壳体的开口 12,该开口 12通过多个穿孔 构成,这些穿孔位于在气体分离壳体4内的浮子壳体3的区域中。特别地如 图33所示,穿孔12在流动方向11上被翼肋件2遮挡,使得流入气体分离 壳体4的流体可不直接进入浮子壳体3 。
在图31—3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浮子壳体3、气体分离壳体4和泵壳体 5为一体的注塑件,该隔板7从泵壳体的安装侧装入其中,如图31的分解图 所示。但也可以分成两个壳体部件并通过插入隔板7构成。
上述的离心泵装置在驱动其泵叶轮6时在吸入侧接管1与压力侧接管9 之间产生压差,由此液体沿流动方向11经吸入侧接管1流入气体分离壳体4。 液体流入时,流入液体的约40%撞击到通过翼肋件2下侧形成的折流面上, 而其余的液体流过翼肋件2。流动方向11与折流面之间的角度y在这里为 75°。图31—33所示的翼肋件2呈角度地构成,即绕轴线IO形成两侧折流面
(Prallflachenseite),它们朝向吸入侧接管l,所夹的角度a在此为243°。 在气体分离壳体4内,通过构成和设置上述翼肋件2来实现输送液体的脱气, 在此,在壳体4内的气体上升并通过排气壳体3壁上的穿孔12进入排气壳 体3内,并在此处通过浮子控制的排气阀自由排出。由于翼肋件2位于吸入 侧接管1与穿孔12之间,可确保输送液体不直接到达穿孔12的区域,而总 是在那里缓解流动,使得已经从液体中分离的气体在该区域聚集并可以分离 出。此外,流入气体分离壳体4中的液体经由隔板7上的、形成泵吸入口的 中心孔8进入泵壳体5并进入叶轮6的吸入口 ,该吸入口使得流体再通过泵 壳体5转向输送到压力侧的接管9。
权利要求
1、一种离心泵装置,包括设置于吸入侧的、用于从待输送液体中分离气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气体分离装置具有折流体(2),该折流体(2)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待输送液体的吸入侧流动路径上,并在壳体侧与泵吸入口(8)相距一定距离。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离心泵装置的壳 体包括泵壳体(5),其承接叶轮(6)且具有吸入口 (8);以及气体分离壳体(4),其与该吸入口 (8)相临,该泵壳体(5)与该气体分离壳体(4) 通过隔板(7)分开,该折流体(2)设置在该气体分离壳体(4)内并具有 折流面,该折流面基本沿径向或平行于径向对准,并优选平行于叶轮轴线 (10)对准。
3、 如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离心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折流体构 成为翼肋件(2),该翼肋件的至少一侧、优选两侧或三侧与该气体分离壳 体(4)连接。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离心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翼肋件(2)从圆 周壁延伸到圆周壁。
5、 如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离心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气体分离 壳体(4)和该泵壳体(5) —体构成,且该折流体(2)形成该气体分离壳 体(4)的一部分。
6、 如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离心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气体分离 壳体(4)和该泵壳体(5)构成为塑料注塑件,该折流体(2)设置和构造 成在工具的拉延方向无咬边。
7、 如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离心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翼肋件(2) 呈角度地构成,使得形成的折流面部分所夹的角度在90°—270°之间,优选 在135。一225。之间。
8、 如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离心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折流体(2) 与该隔板(7)之间的距离随着距叶轮轴线(10)的径向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9、 如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离心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泵壳体(5) 与该气体分离壳体(4)通过基本呈圆形的内部结构彼此对准,其中该气体 分离壳体(4)具有在圆周侧连接的、用于输送液体的接管(1)。
10、 如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离心泵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一基本呈圆柱形的浮子壳体(3),该浮子壳体(3)设置成用于装入排气阀,并且 该浮子壳体(3)的外周穿过该气体分离壳体(4)的壁(13, 14),其中该 浮子壳体(3)的、位于该气体分离壳体(4)内的壳体部件具有穿孔(12), 而位于该气体分离壳体(4)外的壳体部件封闭地构成。
11、 如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离心泵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该折流 体的翼肋件(2)经该气体分离壳体(4)的中心纵向轴线(10)向外延伸至 该浮子壳体(3)的附近或更远。 '
12、 如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离心泵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该折流 体的翼肋件(2)以一定距离设置在该气体分离壳体(4)的中心纵向轴线(10) 的下方。
13、 如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离心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气体分离 壳体(4)具有该离心泵装置的吸入侧接管(1),该吸入侧接管(1)通向 该折流体(2)的下方。
14、 如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离心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翼肋件(2) 呈梳形。
15、 如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离心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折流体的 入流侧相对于流入该气体分离壳体(4)的液体的流动方向(11)的角度Y 在20。一90。之间,优选在45。一90。之间。
16、 如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离心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折流体(2) 相对于输送流体至少部分地遮盖该浮子壳体(3)的穿孔(12)。
17、 如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离心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折流体(2) 完全或局部沿流动方向朝向该气体分离壳体(4)的吸入侧接管(1)。
18、 如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离心泵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该气体分 离壳体(4)内的折流体(2)设置成,经由壳体吸入侧接管(1)流入的输 送液体的30%至70%撞击到该折流体(2)上。
19、 如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离心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吸入侧接 管(1)相对于该气体分离壳体(4)的端侧壁(13)倾斜地设置成,使得吸 入侧进入的输送液体既流到该端侧壁(13)上又流到该折流体(2)上。
20、如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离心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隔板(7) 构成为旋转对称的板形部件。
全文摘要
一种离心泵装置,包括设置于吸入侧的、用于从待输送的液体中分离气体的装置。该气体分离装置具有折流体(2),该折流体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待输送液体的吸入侧流动路径(11)上,并在壳体侧与泵吸入口相距一定距离。
文档编号F04D29/42GK101096954SQ20071012629
公开日2008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29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29日
发明者本特·多辛 申请人:格伦德福斯管理联合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