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89226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风扇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扇固定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计算机设备上 可达到避震效果的风扇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计算机主机进行散热的方式是于机板上直接装设一散热风扇,以通过 散热风扇形成气流而将机壳中的热气排出,并将冷空气送进机壳中以进行吸热 并散热的效果。但是于现有技术中,散热风扇大多以螺丝锁固的方式固定于机 板上,因此在散热风扇运转而产生震动时,此震动会通过风扇与机板的接触而 传递至整个计算机设备中。而其中高频的震动会影响装设于机板上的硬式磁盘 驱动器的运作,会使得硬式磁盘驱动器于高速运转中进行存取动作时.其读写 头会碰撞磁道而造成损坏。因此,为了避免影响计算机设备的运作,尤其是避 免造成硬盘的损坏,必须于风扇与机板之间施用一避震措施。
如中国台湾第M283493号公告专利中所揭露的一种散热风扇避震结构,其 中于一电子设备内安装至少一散热风扇,以提供电子设备内各组件散热用,散 热风扇的四角落处设有结合孔,并于结合孔装设有由吸震材料所制成的避震元 件,再以例如螺栓或铆钉等固结元件穿过结合孔及固定架上的穿孔,进而固设 于电子设备的固定架上,以使固结元件与结合孔之间包覆着避震元件,以达到 避震效果。于上述现有技术中,虽以达到些许的减震效果,但由于其散热风扇 仍然是直接接触于固定架,而固定架也直接接触于机板,因此仍有不少的震动 会被传递出去,其减震效果依然有限。此外,与现有技术中所用固定风扇的固 定架及锁固风扇的固结元件都不具有弹性或吸震效果,因此,很容易随着风扇 运作时的震动而产生共振,进而影响硬盘的运作及具有造成硬盘损坏的可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风扇固定结构,用以承载风扇的框架由弹性线材所制成,且风扇与框架之间以及框架与机板之间均不直接 接触而以具有吸震功能的避震件相接触,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减震效果不佳 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所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种风扇固定结构,用以固定一 风扇,以使风扇固设于一板体上,风扇固定结构包含有一固定框架、 一侧板、 一旋转框架以及多个第一避震件。固定框架用以承载风扇,其中固定框架由一 弹性线材弯折而形成,并且连接于板体。侧板固设于板体,而旋转框架由弹性 线材弯折而形成,且旋转框架枢接于侧板的顶端,以使旋转框架可选择性地被 掀开或扣合于固定框架。各第--避震件包含有 一固定部及一吸震部,固定部固 定于风扇的固定孔内,而吸震部抵靠于固定框架或旋转框架,借以固定风扇于 固定框架或旋转框架之间,并通过第一避震件、旋转框架、固定框架吸收或隔 离风扇产生的振动。
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所提供的风扇固定结构中的固定框架及旋转框架, 其本身由弹性线材所制成,因此,当接触于运转中的风扇时,可利用自身的弹 件变形而削减风扇所产生的震动。此外,利用第一避震件连接风扇及固定框架 及旋转框架,并且利用第二避震件连接固定框架及板体,可以避免风扇、固定 框架或旋转框架与板体之间直接的刚性接触,而避免引发板体的共振。本实用 新型利用多重的减震结构相互配合而达到良好的避震效果,以将计算机设备或 硬盘因风扇震动而造成的损害降至最低。
以上的关于本实用新型内容的说明及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示范与 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且提供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更进一步的解释。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固定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固定结构的组合示意图;以及 图3至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固定结构的操作步骤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0:固定框架 102:限位结构
110:旋转框架 112:扣合部
114:握持部 120:侧板121:连接座 130:第一避震件 134:吸震部 200:风扇 300:板体
122、 304:凹槽
132:固定部 140:第二避震件 201:固定孔 302:支撑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 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照图1及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扇固定结构, 用以固定一风扇200,以使风扇200固设于一板体300上。其中板体300可为 计算机机壳的一部份,或是设置于计算机机壳中的构件。
再参阅图1及图2所示,风扇固定结构包含一固定框架100、 -侧板120、 一旋转框架110以及多个第一避震件130。固定框架100由 一弹性线材弯折而 形成,并9.连接于板体300,用以承载风扇200。侧板120固设于板体300卜, 而旋转框架110也由另一弹性线材弯折而形成,且旋转框架110枢接于侧板 120的顶端,以使旋转框架110可选择性地被掀开或扣合于固定框架100。各 第一避震件130包含一固定部132及一吸震部134,其中固定部132固定于风 扇200的二端面,而吸震部134抵靠于形成固定框架100或旋转框架110的弹 性线材,且吸震部134的外周缘更形成槽沟,使弹性线材可嵌入其中,形成固 定效果,借以使第一避震件130不会沿着垂直于弹性线材的方向移动。当旋转 框架110扣合于固定框架100时,第一避震件130可固定风扇200于固定框架 100及旋转框架110之间。且第一避震件130及弹性线材都可吸收风扇运转产 生的震动,减少传递至板体300的振动量。其中弹性线材可为一金属线材。
再参阅图1及图2所示,旋转框架110还包含一扣合部112及一握持部 114。扣合部112以弯折形成旋转框架110的弹性线材而形成,用以扣合固定 框架100上缘,借以使旋转框架110扣合于固定框架100。握持部114以弯折 形成旋转框架110的弹性线材而形成,用以供一使用者握持,以让使用者容易 地对旋转框架110施以一外力,以使旋转框架110可被掀开或被扣合于固定框 架100上。当旋转框架110扣合于固定框架100上时,固定框架100及旋转框架110之间可形成一容置区域,用以容置风扇200。且设置于风扇200 二端面 的各第一避震件130分别抵靠于固定框架100或旋转框架110,而固定风扇 200。
再参阅图1及图2所示, 一般常见的风扇200的两端面均分别具有多个固 定孔201,且固定孔201通常形成于风扇200端面的四个角落。第--避震件130 的固定部132用以插入并固定于固定孔201中,而使第一避震件130的吸震部 134露出于风扇200的端面。旋转框架110扣合于固定框架100时,第一避震 件130的吸震部134可接触并抵靠于形成固定框架100或旋转框架UO的弹性 线材,借以固定风扇200于固定框架100及旋转框架110之间。
再参照图1及图2所示,为了避免固定框架100内的风扇200于使用时所 产生的震动影响计算机设备或电子装置的运作,就必须削减固定框架100传递 至板体300的震动。因此,于本实用新型中还具有第二避震件140,借以进一 步隔离固定框架100与板体30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包含多个支撑座302, 固设于板体300上,各第二避震件140设置于板体300的支撑座302 h。其中 各专樘庳302具有一凹槽304。各第二避震件140分别嵌固于各支撑庳302的 凹槽304,借以使第二避震件140固定于板体300的支撑座302。第二避震件 140被固定框架100的弹性线材穿过,而设置于固定框架100上,且第二避震 件140可被调整至与支撑座302凹槽304相对应的位置,以使第二避震件140 可嵌合于凹槽304中。通过第二避震件140设置于固定框架100,固定框架100 连接于板体300的支撑座302,以将固定框架100固定于板体300,于风扇200 运作时,以第二避震件达到额外减震的效果。于本实施例中,第二避震件140 及第一避震件130的吸震部134均由避震材质所组成,其中,避震材质可例如 为一橡胶材质、 一泡棉材质或一如保丽龙的聚合物材质。
又如图2所示,侧板120还包含有二连接座121,分别对应于侧板120的 两侧。且各连接座121也具有一凹槽122。因此,固定框架122对应于侧板120 的部分,也设置对应于二连接座121的第二避震件140。此二第二避震件140 可嵌合于二连接座121的凹槽122,使二第二避震件140设置于侧板120的连 接座131。由于第二避震件140被固定框架100的弹性线材穿过,而设置于固 定框架100上,因此固定框架100可通过二第二避震件140固定于侧板120。
再参照图1及图2,为要使第一避震件130的吸震部134接触并抵靠于形成固定框架100及旋转框架110的弹性线材时,不会沿着平行于弹性线材的方 向滑动,需要对第 -避震件130的吸震部134进行限位,以达到将风扇200 定位及固定的效果。旋转框架110及固定框架上122用以接触吸震部134的位 置,分别形成有多个限位结构102,其中限位结构102为于弹性线材上弯折而 成一凹陷区域,匹配于各第一避震件130的吸震部134,使吸震部134嵌入限 位结构102中,借以在平行于弹性线材的方向固定第一避震件130,使吸震部 134抵靠于固定框架100或旋转框架110时被限位。
接着,请参阅图3至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固定结构的操作步骤 示意图。当欲于板体300上安装风扇200时,首先,使旋转框架110保持开启, 使固设有多个第-一避震件130的风扇200装入固定框架100中,并且使风扇 200下方的第一避震件130的吸震部134对应于固定框架110上的各限位结构 102。再施以一外力使旋转框架IIO扣合于固定框架IIO上,并且利用旋转框 架110的扣合部112使旋转框架110扣住固定框架100的上缘,此时,旋转框 架110的各限位结构102紧密接触于风扇200上方的第一避震件130的吸震部 134。卜沭歩骤完成了利用本实用新型的风扇固定结构来达到风扇200的固定 效果。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 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做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 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 一种风扇固定结构,用以固定一风扇于一板体上,其特征在于,该风扇固定结构包含有一固定框架,该风扇承载于该固定框架,该固定框架为由一弹性线材弯折形成的框架,并且连接于该板体;一侧板,固设于该板体上;一旋转框架,该旋转框架为由另一弹性线材弯折而形成的框架,且该旋转框架枢接于该侧板的顶端,该旋转框架可选择性地被掀开或扣合于该固定框架;以及多个第一避震件,各该第一避震件包含有一固定部及一吸震部,该固定部固定于该风扇,该吸震部抵靠于形成该固定框架或该旋转框架的该弹性线材。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多个第二 避震件,设置于该板体上,且该第二避震件被该固定框架穿过而设置于该固定 框架上,该同定框架通过该第二避震件固定于该板体。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有多个支 撑座,固设于该板体上,各该第二避震件分别设置于各该支撑座。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扇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各该支撑座还包 含有一凹槽,各该第二避震件分别嵌固于各该支撑座的该凹槽。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至少一第 二避震件,设置于该侧板,且该第二避震件被该固定框架的弹性线材穿过而设 置于该固定框架上,该固定框架通过该第二避震件固定于该侧板。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扇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侧板包含有至 少一连接座,且该连接座具有 一凹槽,该第二避震件嵌固于该连接座的该凹槽。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固定结构框架,其特征在于,该旋转框架 及该固定框架上分别具有多个限位结构,该限位结构为于该弹性线材上弯折而 成的一凹陷区域,且各该限位结构匹配于各该第一避震件的吸震部,该吸震部 抵靠于该固定框架或旋转框架时被限位。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旋转框架包含 有至少一扣合部,该扣合部为由弯折形成该旋转框架的该弹性线材形成的部件,该扣合部扣合于该固定框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旋转框架包含有一握持部,且该握持部为由弯折形成该旋转框架的该弹性线材形成的部件, 该握持部供一使用者握持。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扇固定结构,用以固定一风扇,其中风扇的两端面分别具有多个固定孔。风扇固定结构包含有一固定框架、一侧板、一旋转框架以及多个第一避震件。固定框架由弹性线材弯折而形成,用以承载风扇。侧板固设于板体,且旋转框架由弹性线材弯折形成,且枢接于侧板的顶端,以可选择性地被掀开或扣合于固定框架。各第一避震件包含有一固定部及一吸震部,固定部固定于风扇的固定孔内,而吸震部抵靠于固定框架或旋转框架,以将风扇固定于固定框架或旋转框架,并吸收或隔离风扇产生的振动。
文档编号F04D29/66GK201133383SQ20072012811
公开日2008年10月15日 申请日期2007年7月20日 优先权日2007年7月20日
发明者陈文华 申请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