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扇壳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84646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散热扇壳座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扇框结构,尤其是一种具有静叶设计的散热扇壳座。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散热扇壳座通常具有静叶结构,以便利用静叶设计达到增压导 流的效果。如中国台湾公告第488497号《风扇增压导流装置》新型专利,揭示第一种具有 静叶的现有散热扇壳座。请参照图1所示,该散热扇壳座80具有一外框81,该外框81内 侧具有一承置部82,该承置部82可结合一动叶83,该动叶83借助一驱动装置85控制其旋 转,且该承置部82连接由数个静叶84所组成的导流装置,各该静叶84以辐射状布于该承 置部82四周,用以导出该动叶83旋转所产生的气流,以加强该气流的风压。然而,如图2所示,该外框81另设有一入风口 811及一出风口 812,各该静叶84分 别具有邻接该出风口 812的一底缘841,由于现有散热扇壳座80的各静叶84的底缘841切 齐于该外框81的出风口 812,导致该外框81内侧在接近该出风口 812的部位并无可集中气 流的结构设计;因此,该动叶83旋转所产生的气流在未经过集中的情况下,当该气流在通 过各该静叶84后,受到各该静叶84相对于该外框81的轴向形成倾斜设置状态,则会使该 气流立即扩散至不同方向,使该气流彼此之间将容易产生风切噪音,并造成各该静叶84用 以加强该气流的风压的效果仍相当有限。另外,上述虽仅以各该静叶84的底缘841切齐于该出风口 812为例提出说明;然 而,该散热扇壳座80仍有可能在实际生产制造的过程中,受限于各种制程上的不确定因素 (例如模具公差或品质控管等制程误差),使部分散热扇壳座的各静叶84的底缘841未完 全切齐于该出风口 812 (未绘示);故在此必须强调的是,该部分散热扇壳座即使因制程误 差而导致各该静叶84的底缘841与该出风口 812未完全切齐,但是该底缘841与该出风口 812之间仍不足以形成可用以导引集中该气流的结构设计。又,如中国台湾证书第1276743号《具导流静叶的扇框及风扇》发明专利,揭示第 二种具有静叶的现有散热扇壳座。如图3所示,该散热扇壳座90具有可供一动叶94结合 的一外框91,该外框91设有一入风口 911及一出风口 912,且该外框91内侧形成等间距 排列的数个静叶92,并于每两个静叶92之间再从该外框91的内缘各延伸出一翼形导流件 93,各该静叶92及各该翼形导流件93分别具有邻近该出风口 912的一底缘921、931 ;借助 各翼形导流件93与各静叶92之间的搭配,以减少紊流的产生,进而降低气流通过各静叶92 所可能产生的噪音。然而,该第二种现有散热扇壳座90虽利用各该翼形导流件93来达到减少噪音的 功能,但是却也必须在该外框91的内缘另形成数个翼形导流件93,故造成制作成型上的不 易,并相对导致整体制造成本的增加。再者,虽然该现有散热扇壳座90的各翼形导流件93 的底缘931并未切齐于该外框91的出风口 912,但是由于各该静叶92的底缘921仍是切齐 于该外框91的出风口 912 ;因此,同样会导致该外框91内侧在接近该出风口 912的部位并 无可集中气流的结构设计;当该动叶94旋转所产生的气流在未经过集中的情况下,将导致
3该气流在通过各该静叶92后则会立即扩散至不同方向,也造成该气流彼此之间将容易产 生风切噪音,且仍会影响各该静叶92用以加强该气流的风压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扇壳座,以供气流在通过各静叶后仍大致 可集中于同一方向,用以减少该散热扇壳座所可能产生的噪音及增加其风压。为达到前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所运用的技术手段有一种散热扇壳座,包含一外框、一承置部及数个静叶,该外框内具有一容置空间, 该容置空间两端分别形成一入风口及一出风口,该承置部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各该静叶结 合于该外框及该承置部之间。该外框的容置空间自该入风口朝向该出风口方向依序形成一 动叶区、一静叶区及一集流区,各该静叶位于该静叶区,且各该静叶分别具有朝向该入风口 的一第一端缘及朝向该出风口的一第二端缘,该集流区位于各该静叶的第二端缘与该出风 口之间。借此,以便利用该集流区有效的集中导引气流,进而达到减少噪音、增加风压及省 电等诸多功效。所述外框具有一轴向高度,各该静叶的第二端缘至该出风口之间具有一第一轴向 距离,各该静叶的第一端缘至第二端缘之间具有一第二轴向距离;其中该第一轴向距离占 该轴向高度的至少百分之二十,该第二轴向距离占该轴向高度的至少百分之十;或者,该第 一轴向距离也可等于该第二轴向距离。借此,该动叶区仍具有足够的空间可供容置具有预 定体积的一动叶,以便在不影响该动叶所能提供的风量的条件下进一步形成该集流区,进 而可确保该集流区的气流集中效果。所述外框具有一水平基准面,各该静叶具有朝向该入风口的一迎风面,该迎风面 邻接该第二端缘的一切线与该水平基准面之间具有一夹角,该夹角介于六十度至七十五 度。借此,使该动叶所产生的气流可较为集中且更不易扩散。所述全部静叶的第二端缘或部分静叶的第二端缘另形成一导流片,各该导流片朝 向该外框的出风口方向延伸至该集流区。借此,可利用各该导流片结合该集流区形成更佳 的气流集中功效。所述各该导流片垂直该外框的水平基准面。借此,使各该导流片用以防止该气流 扩散的效果更为显著。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相较于现有散热扇壳座具有提升风压及 风量的效果;换言之,在相同风压及风量的条件下,本发明散热扇壳座用于风扇领域时,更 兼可达到节能省电的效果。


图1 现有第一种散热扇壳座的立体分解图。图2 现有第一散热扇壳座在导入气流时的使用状态参考图。图3 现有第二种散热扇壳座的立体分解图。图4 本发明散热扇壳座的立体外观图。图5 本发明散热扇壳座在导入气流时的使用状态参考图。图6 本发明散热扇壳座的静叶呈倾斜设置的示意图。
4
图7 本发明散热扇壳座的静叶另形成有导流片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外框11容置空间113集流区 12入风口30、30,静叶31第一端缘33迎风面 40动叶811 入风口 812 出风口84静叶 841底缘91外框911入风口921底缘 93翼形导流件931底缘94动叶
111动叶区112静叶区 13出风口 20承置部 32第二端缘 321导流片 80散热扇壳座81外框 82承置部 83动叶 85驱动装置 90散热扇壳座 912出风口 92静叶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发明的较 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请参照图4及图5所示,本发明散热扇壳座至少包含一外框10、一承置部20及数 个静叶30。该外框10内具有一容置空间11,并于该容置空间11两端分别形成一入风口 12及 一出风口 13。又,该外框10的容置空间11自该入风口 12朝向该出风口 13方向依序可形 成一动叶区111、一静叶区112及一集流区113。该承置部20设置于该外框10的容置空间11,其主要大致位于该静叶区112 ;该承 置部20可供结合一动叶40及一定子(未绘示)等马达基本构件,使该动叶40可位于该动 叶区111,以便该定子在驱动该动叶40旋转动作时,该动叶40可自该入风口 12引入气流, 并依序导引该气流通过该动叶区111、该静叶区112及该集流区113,再使该气流可经由该 出风口 13流至外界空间,以达到预定的散热作用。各该静叶30结合于该外框10及该承置部20之间,例如各该静叶30的一端可结 合该承置部20的外侧周面,另一端则可结合该外框10的内侧周面;或者,其中部分静叶30 的一端也可选择不结合该承置部20的外侧周面或选择不结合该外框10的内侧周面。另外, 各该静叶30分别具有一第一端缘31及一第二端缘32,该第一端缘31朝向该外框10的入 风口 12,该第二端缘32朝向该外框10的出风口 13。又,请参照图5及图6所示,于如图所示的实施例中,界定该外框10具有一水平基 准面(S),该水平基准面(S)垂直于该动叶40的轴向,使该动叶40引入至该外框10内侧而 以轴向流动的气流也相对垂直于该水平基准面(S)。另外前述各该静叶30则具有朝向该入 风口 12的一迎风面33,该迎风面33邻接该第二端缘32的一切线(L)与该水平基准面(S) 之间具有一夹角(θ ),该夹角(θ )较佳介于六十度至七十五度,借此,使该动叶40旋转所 产生的气流在依序通过各该静叶30及该集流区113后,可较为集中且不易扩散。本发明散热扇壳座的主要结构特征在于各该静叶30位于该静叶区112,该集流 区113则位于各该静叶30的第二端缘32与该出风口 13之间,使该集流区113具有可集中 导引气流的功能;借此,如图5所示,当该动叶40旋转动作而自该入风口 12引入气流时,该 气流可在通过该静叶30后直接进入该集流区113,以便利用该集流区113集中该气流朝向
5同一个方向流动后,再将该气流经由该出风口 13导出以进行散热作用;因此,本发明散热扇壳座可确保该气流自该出风口 13导出后较为集中且不易产生扩散情形,除可避免该气 流彼此之间产生风切噪音外,并兼可提升各该静叶30用以加强该气流的风压的效果。更详言之,为确保该集流区113具有较佳的集中导引气流作用,请再参照图5所 示,当界定该外框10具有一轴向高度(H)时,在该动叶40的轴向上,各该静叶30的第二端 缘32至该出风口 13之间具有一第一轴向距离(hi),各该静叶30的第一端缘31至第二端 缘32之间则具有一第二轴向距离(h2);其中该第一轴向距离(hi)较佳占该轴向高度(H) 的至少百分之二十,该第二轴向距离(h2)较佳占该轴向高度(H)的至少百分之十;或者,也 可直接设定该第一轴向距离(hi)等于该第二轴向距离(h2);借此,使该动叶区111仍具有 足够的空间可供容置具有预定体积的该动叶40,以便在不影响该动叶40所能提供的风量 的条件下进一步形成该集流区113,使该动叶40旋转所产生的气流在通过该静叶30后,即 可利用该集流区113更有效的集中导引该气流,以达到如同前述的减少噪音及提升风压的 功效。又如图7所示,揭示本发明散热扇壳座的各静叶30’的另一实施方式,其主要由部 分静叶30’的第二端缘32另形成一导流片321 ;或者,也可依实际需求选择将全部静叶30’ 皆形成该导流片321(未绘示)。各该导流片321朝向该外框10的出风口 13方向延伸至该 集流区113,其中各该导流片321可如图所示切齐该出风口 13 ;或者,各该导流片321也可 选择不切齐该出风口 13 (未绘示),且各该导流片较佳垂直于如同前述的该外框10的水平 基准面(S)。借此,当该气流在通过该静叶30并直接进入该集流区113后,可利用该导流片 321的设计,使该气流更容易集中朝向同一个方向流动,同样可防止该气流自该出风口 13 导出后产生扩散情形。如上所述,本发明散热扇壳座与现有散热壳座均可应用于风扇领域,当两者实际 用于具有相同功率的风扇时,本发明散热扇壳座确实可利用该集流区113的设计,使本发 明相较于现有散热扇壳座具有提升风压及风量的效果;换言之,在相同风压及风量的条件 下,本发明散热扇壳座用于风扇领域时,更兼可达到节能省电的效果。
权利要求
一种散热扇壳座,包含一个外框、一个承置部及数个静叶,该外框内具有一个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两端分别形成一个入风口及一个出风口,该承置部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各该静叶结合于该外框及该承置部之间,其特征在于该外框的容置空间自该入风口朝向该出风口方向依序形成一个动叶区、一个静叶区及一个集流区,各该静叶位于该静叶区,且各该静叶分别具有朝向该入风口的一个第一端缘及朝向该出风口的一个第二端缘,该集流区位于各该静叶的第二端缘与该出风口之间。
2.依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扇壳座,其特征在于该外框具有一个轴向高度,各该静叶 的第二端缘至该出风口之间具有一个第一轴向距离,该第一轴向距离占该轴向高度的至少 百分之二十。
3.依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扇壳座,其特征在于该外框具有一个轴向高度,各该静叶 的第二端缘至该出风口之间具有一个第一轴向距离,各该静叶的第一端缘至第二端缘之间 具有一个第二轴向距离,该第一轴向距离占该轴向高度的至少百分之二十,该第二轴向距 离占该轴向高度的至少百分之十。
4.依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扇壳座,其特征在于该外框具有一个轴向高度,各该静叶 的第二端缘至该出风口之间具有一个第一轴向距离,各该静叶的第一端缘至第二端缘之间 具有一个第二轴向距离,该第一轴向距离等于该第二轴向距离。
5.依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散热扇壳座,其特征在于该外框具有一个水平基准 面,各该静叶具有朝向该入风口的一个迎风面,该迎风面邻接该第二端缘的一个切线与该 水平基准面之间具有一个夹角,该夹角介于六十度至七十五度。
6.依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扇壳座,其特征在于全部静叶的第二端缘或部分静叶的 第二端缘另形成一个导流片,各该导流片朝向该外框的出风口方向延伸至该集流区。
7.依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扇壳座,其特征在于该外框具有一个水平基准面,各该静 叶具有朝向该入风口的一个迎风面,该迎风面邻接该第二端缘的切线与该水平基准面之间 具有一个夹角,该夹角介于六十度至七十五度。
8.依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扇壳座,其特征在于各该导流片垂直该外框的水平基准
全文摘要
一种散热扇壳座,包含一外框、一承置部及数个静叶,该外框内具有一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两端分别形成一入风口及一出风口,该承置部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各该静叶结合于该外框及该承置部之间。该外框的容置空间自该入风口朝向该出风口方向依序形成一动叶区、一静叶区及一集流区,各该静叶位于该静叶区,且各该静叶分别具有朝向该入风口的一第一端缘及朝向该出风口的一第二端缘,该集流区位于该第二端缘与该出风口之间。借此,以便利用该集流区有效的集中导引气流,进而达到减少噪音、增加风压及省电等诸多功效。
文档编号F04D25/08GK101871463SQ20091013105
公开日2010年10月27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21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21日
发明者李明聪, 洪银树 申请人: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