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盘式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03376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斜盘式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斜盘式压缩机,该斜盘式压缩机具有斜盘、活塞、及滑履;该斜盘 以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该活塞随着该斜盘的旋转而进退移动;该滑履形成有端面部及 球面部,该端面部滑动接触在上述斜盘,该球面部滑动接触在形成于上述活塞的半球凹状 的滑动面。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已知这样的斜盘式压缩机,该斜盘式压缩机具有斜盘、活塞、及滑履; 该斜盘以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该活塞随着该斜盘的旋转而进退移动,并形成有半球凹 状的滑动面;该滑履形成有端面部及球面部,该端面部为平坦状,滑动接触在上述斜盘,该 球面部滑动接触在上述活塞的滑动面。作为这样的斜盘式压缩机,还已知这样的斜盘式压缩机(专利文献1 3),该斜盘 式压缩机在活塞的滑动面与滑履的球面部间形成楔形的空间,而且使润滑油、制冷剂流入 到该空间,进行它们的润滑。专利文献1 日本登录第4149056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1-3858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登录第38031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斜盘式压缩机的场合,形成于上述活塞的滑动面与滑履的 球面部间的空间微小,没有成为使润滑油、制冷剂积极地流入的结构。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斜盘式压缩机的场合,如形成于滑履的外周的凸缘部接近 活塞的滑动面的开口部,则该凸缘部阻止了润滑油流入到上述空间,不能获得充分的润滑。另外,在专利文献3的斜盘式压缩机的场合,在滑履的侧面形成锥状,在上述活塞 的滑动面与滑履的球面部间形成空间,但该空间朝滑动面的开口部开口,所以,不能在上述 空间保持润滑油,不能充分地获得润滑效果。鉴于这样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良好地进行上述滑履的润滑的斜盘式压缩 机。即,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的斜盘式压缩机具有斜盘、活塞、及滑履;该斜盘以旋转 轴为中心进行旋转;该活塞随着该斜盘的旋转而进退移动,并形成有半球凹状的滑动面; 该滑履形成有端面部及球面部,该端面部为平坦状,与上述斜盘滑动接触,该球面部与上述 活塞的滑动面滑动接触;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滑履的上述球面部与端面部间形成筒状部,而且,在该筒状部与端面部的 边界部分形成比该筒状部更向径向外方突出并与斜盘滑动接触的凸缘部,上述凸缘部位于包含上述活塞的半球凹状的滑动面的假想球面的内部,筒状部的 直径比上述活塞中的滑动面的开口部的直径小。
按照上述发明,使上述筒状部的直径比上述活塞中的滑动面的开口部的直径小,从而能够由活塞的半球凹状的滑动面和筒状部形成用于保持润滑油的空间,能够由该润滑 油使活塞与滑履的润滑良好。另外,使上述凸缘部位于包含上述活塞的半球凹状的滑动面的假想球面的内部, 从而使得该凸缘部不会堵塞活塞的半球凹状的滑动面的开口部而阻止润滑油流入到上述 空间,另一方面,上述凸缘部尽可能地阻止流入到了上述空间的润滑油排出到外部,所以, 能够在上述空间保持润滑油。


图1为斜盘式压缩机的剖视图。图2为第一实施例的滑履的放大剖视图。图3为第二实施例的滑履的放大剖视图。图4为第三实施例的滑履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 斜盘式压缩机3 斜盘4 活塞4a 滑动面5 滑履11 球面部12 端面部13筒状部14 凸缘部S 假想球面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说明图示实施例。图1表示斜盘式压缩机1的内部结构,表示了旋转轴2、斜 盘3、多个活塞4、及多个滑履5 ;该旋转轴2枢支在图中未表示的箱体;该斜盘3安装在该 旋转轴2 ;该多个活塞4在箱体的未图示的缸孔内进退移动;该多个滑履5在各活塞4的内 部相互面对地设置,同时,夹持上述斜盘3。上述斜盘3相对于旋转轴2倾斜地固定,或能够改变斜盘3的倾角,各活塞4由2 个滑履5夹持。另外,在斜盘3的与上述滑履5滑动接触的部分形成所需要的喷镀层、电镀 层、树脂涂层等涂层。而且,能够用于本发明的斜盘3的构成不限于上述,也可使用以往公知的各种斜盘。在上述活塞4相互面对地形成半球凹状的滑动面4a,上述滑履5 —边相对于该滑 动面4a摇动,一边将上述斜盘3的旋转变换成活塞4的进退移动。而且,具有这样的构成的斜盘式压缩机1已经公知,更详细的说明省略。图2表示图1中的II部的放大剖视图,上述滑履5具有滑动接触在上述活塞4的滑动面4a的球面部11、滑动接触在斜盘3的端面部12、形成于上述球面部11与端面部12 间的筒状部13、及围绕该筒状部13与端面部12的边界部分从而滑动接触在上述斜盘3的 凸缘部14。上述滑履5除了铁系、铜系、铝系材料外, 还能够用烧结材料、树脂材料等制造,最 好通过锻造SUJ2而制造。上述球面部11的直径为d4,比上述活塞4中的滑动面4a的开口部的直径d3小。 另外,在上述球面部11的顶部形成不与上述活塞4的滑动面4a接触的逃逸部1 la,这样,润 滑油流入到形成于滑动面4a与逃逸部Ila间的空间。上述端面部12中的与斜盘3的滑动接触面和上述凸缘部14中的与斜盘3的滑动 接触面平滑地连接,另外,在凸缘部14中的斜盘3侧的外周端形成逃逸部14a。另外,上述端面部12的滑动接触面虽然未在图中表示,但实际上其中央朝斜盘3 侧鼓出一些,这样,将润滑油引入到端面部12与斜盘3间。另外,在与上述斜盘3的滑动接 触面侧形成不与斜盘3滑动接触的逃逸部14a。在本实施例的滑履5的上述筒状部13中,端面部12侧的直径d2比球面部11的 直径d4大,该直径d2比上述活塞4的滑动面4a的开口部的直径d3小。也可使端面部12 侧的直径d2与球面部11的直径d4为相同直径。另外,上述筒状部13的外周面,形成为该筒状部13的位于球面部11与端面部12 的中间部分的部分朝径向外方鼓出的鼓出部13a,在该鼓出部13a与上述凸缘部14间形成 直径比该鼓出部13a更小的缩颈部13b。具体地说,上述鼓出部13a的直径d5比上述球面部11的直径d4及筒状部13的 端面部12侧的直径d2大。另外,上述筒状部13的外周面的表面粗糙度比上述球面部11及端面部12中的、 与活塞4及斜盘3的滑动接触面的表面粗糙度更粗。本实施例的凸缘部14的外周端设置成使处于包含上述活塞4的滑动面4a的用点 划线表示的假想球面S的内部。特别是从滑履5的动作稳定性考虑,最好使上述凸缘部14的直径dl与上述筒状 部13中的端面部12侧的直径d2的关系成为dl/d2彡1. 05地成形。另外,上述凸缘部14的外周端从该凸缘部14的基部朝外周成为薄壁地形成,详细 地说,上述凸缘部14中的活塞4侧的形状从与筒状部13的边界部分朝外周往上述斜盘3 侧倾斜地形成。按照具有这样的构成的斜盘式压缩机1,通过上述斜盘3旋转,上述滑履5相应于 斜盘3的角度一边倾斜一边沿活塞4的滑动面4a滑动,将斜盘3的旋转变换成活塞4的往 复运动。另外,按照本实施例的滑履5,上述凸缘部14位于滑动面4a的假想球面S的内侧 地形成,所以,即使由斜盘3的旋转使滑履5倾斜,上述凸缘部14也不与活塞4的滑动面4a 干涉。另一方面,如图2的图示下方所示那样,如滑履5摇动,凸缘部14接近滑动面4a, 则由滑动面4a、筒状部13、及凸缘部14形成空间S。即,能够按位于假想球面S内侧的上述空间s的量减小滑履5的容积,能够相应地比现有的滑履减轻重量,所以,能够尽可能地防止伴随着活塞4的往复运动的敲击负荷导 致的上述斜盘3的涂层的磨损。另外,通过减轻重量,能够防止滑履5与斜盘3的间隙增大导致的滑履5的姿势变 得不稳定,同时,在某些场合省略涂层的一部分或全部,从而能够抑制斜盘3的成本。具体地说,例如能够使用记载于国际公开公报W0/2002/075172号、日本特开 2006-161801号的那样的斜盘。另外,上述敲击负荷导致的振动能够由上述凸缘部14的变形加以吸收,特别是通 过朝外周使壁厚变薄地形成凸缘部14,能够良好地抑制伴随着上述敲击负荷的振动,由端 面部12与斜盘3间的润滑油良好地形成油膜。下面,说明流过斜盘式压缩机1的内部的润滑油、制冷剂的移动。在这里,说明这 样的状态,即,上述活塞4在图2中从图示左方向右方移动,这样,上述滑履5—边沿图示顺 时针方向旋转,一边倾斜为最大角度。首先,在滑履5的图示下方侧,凸缘部14接近活塞4的滑动面4a的开口部侧,但 凸缘部14位于上述滑动面4a的假想球面S的内部,所以,该滑动面4a的开口部不被堵塞。为此,上述润滑油、制冷剂从凸缘部14的外周端与活塞4的滑动面4a的开口部间 流入到由上述滑动面4a、筒状部13、凸缘部14形成的上述空间s。另外,由于上述筒状部13的外周面的表面粗糙度成形得比上述滑动面4a、球面部 11粗,所以,如流入到了上述空间s的润滑油、制冷剂附着在筒状部13的外周面,则滞留在 该筒状部13的表面。下面,滑履5朝图示顺时针方向旋转,所以,附着在筒状部13的外周面的润滑油、 制冷剂借助于由滑履5的旋转产生的惯性力和由斜盘式压缩机1内的气氛产生的阻力,从 图示左方朝右方向流动,在上述空间s的内部产生由润滑油、制冷剂形成的朝图示顺时针 方向的对流。结果,附着于上述筒状部13的外周面的润滑油、制冷剂积存在形成于上述筒状部 13与凸缘部14的边界的凹状的凹坑中,另外,混入在润滑油、制冷剂中的杂质也积存在该 凹状的凹坑中。另外,按照本实施例的的滑履5,上述筒状部13的中间部分形成为上述鼓出部 13a,能够由邻接于该鼓出部13a地形成的缩颈部13b积存更多的润滑油、制冷剂,另外,能 够积存更多的杂质。另外,由于上述凸缘部14的壁厚朝外周形成得较薄,所以,积存在上述凹状的凹 坑内的润滑油、制冷剂在沿该凸缘部14流动后,从上述凸缘部14的逃逸形状14a与斜盘3 间流入到滑履5与斜盘3间,对它们进行润滑。另一方面,积存在上述凹状的凹坑中的杂质因积存在该凹状的凹坑中的润滑油、 制冷剂的表面张力而不能越过上述凸缘部14流动,阻止了该杂质流入到滑履5与斜盘3 间。在滑履5朝图示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场合,在滑履5的图示上方侧,上述凸缘部14 向从活塞4的滑动面4a远离的方向移动,借助于由滑履5的旋转产生的惯性力和由斜盘式 压缩机1内的气氛产生的阻力使附着于上述筒状部13的外周面的润滑油、制冷剂从图示右 方朝左方流动。
6
结果,附着于上述筒状部13的外周面的润滑油、制冷剂从上述筒状部13朝球面部 11流动,另外,积存在上述凹状的凹坑中的润滑油、制冷剂越过上述鼓出部13a向球面部11流动。另一方面,积存在上述凹状的凹坑中的杂质由上述鼓出部13a阻止向球面部11侧 移动,阻止该杂质进入到上述球面部11与活塞4的滑动面4a间。图3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斜盘式压缩机101的剖视图,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 同,表示图1的II部的放大剖视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 构成部分,标注将原来标注于该构成部分的符号与100相加而得到的符号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滑履105的筒状部113具有从端面部112朝球面部111缩径的锥形, 该筒状部113中的端面部112侧的直径d2比球面部111的直径d4小,而且比活塞104的 滑动面104a的开口部的直径d3小。上述凸缘部114的外周端与第一实施例的滑履5同样,从滑履105的动作的稳定 性考虑,最好位于包含活塞104的滑动面104a的假想球面S的内部,另外,上述凸缘部114 的直径dl和上述筒状部113中的端面部112侧的直径d2满足dl/d2 ^ 1. 05的关系地成形。另外,上述凸缘部114的外周端相对于该凸缘部114的基部朝球面部111侧突出 地形成。按照具有这样的构成的滑履105的斜盘式压缩机1,即使滑履105随着斜盘103 的旋转在活塞104的滑动面104a的内部摇动,上述凸缘部114也不接近活塞104的滑动面 104a。为此,流过斜盘式压缩机1的内部的润滑油、制冷剂从上述凸缘部114的外周端与 活塞104的滑动面104a的开口部间流入到由筒状部113与滑动面104a形成的空间s。换言之,凸缘部114不接触滑动面104a的开口部的更外周部分,不堵塞该开口部, 所以,不阻止润滑油流入到上述空间s。此后,润滑油从活塞104的滑动面104a通过滑履105的筒状部113流往上述凸缘 部114侧,此后,沿该凸缘部114再次向滑动面104a流动,所以,润滑油能够在上述空间s 内循环。结果,能够在上述空间s内保持润滑油,由该润滑油能够良好地进行上述活塞104 的滑动面104a与滑履105的球面部111的润滑。另外,上述凸缘部114由于外周端朝球面部111突出,所以,能够使上述润滑油的 流动朝向上述空间s的内部,能够防止润滑油容易地从上述凸缘部114的外周端与活塞104 的滑动面104a的开口部间排出。另外,伴随着上述活塞104的往复动作的敲击负荷能够由上述凸缘部114的变形 吸收,能获得对伴随着敲击负荷的振动加以抑制的效果,而且,能够借助于凸缘部114的变 形由端面部112与斜盘103间的润滑油良好地形成油膜。另外,通过将上述筒状部113形成为从端面部112朝球面部缩颈的锥状,能够增大 上述空间s,能够吸收更多的润滑油,同时有助于进一步减轻重量。附着在上述筒状部113的外周面的润滑油、制冷剂积存在形成于上述筒状部113 与凸缘部114的边界的凹状的凹坑,混入到润滑油、制冷剂的杂质也能够积存在该凹状的凹坑。按照本实施例的滑履105,上述凸缘部114的外周端朝球面部111突出,所以,能够 在上述凹状的凹坑积存更多的润滑油、制冷剂,另外,能够积存更多的杂质。图4为表示设于第三实施例的斜盘式压缩机201的滑履103的剖视图,基本上具 有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构成。对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构成部分采用加上了 200的符 号,省略详细说明。该滑履205相对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滑履5,筒状部213中的鼓出部213a的位 置位于球面部211侧,上述缩颈部213b在上下方向变宽地形成。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相对于第一实施例的滑履1,能够在上述缩颈部13b中积存 更多的润滑油、制冷剂。另外,在上述球面部211及端面部212的中央分别朝滑履205的内部形成凹部 211a、212a,由积存在该凹部211a、212a的润滑油、制冷剂获得良好的润滑性能。这样的凹部211a、212a也可设于上述第二实施例中的滑履105。记载于上述实施的滑履5、105、205为一例,也能够使用适当组合了上述实施例的滑履。例如,在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滑履5,也可设置第二实施例的滑履105中的朝活塞 104侧突出的凸缘部114,另外,也可使第二实施例中的滑履105的筒状部113的表面粗糙 度比球面部、端面部112的表面粗糙度粗。另外,在上述第一、第二实施例中,上述球面部11、111的直径d4形成为这样的直 径,该直径使得,如上述斜盘3、103相对于活塞4、104倾斜,则该球面部11、111从活塞4、 104的滑动面4a、104a的开口部露出。相对于此,该直径d4也可形成为这样的直径,该直径使得,即使斜盘3、103相对于 活塞4、104取最大倾角,球面部11、111也不从活塞4、104的滑动面4a、104a露出。这样, 能够使滑履5、105的动作稳定。另外,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分别在上述筒状部13、213形成鼓出部13a、213a,将筒 状部113形成为锥形,但上述筒状部13、113、213的外周面与斜盘及活塞中的哪一个都不滑 动接触,所以,也可为不实施加工的自由成形形状。
权利要求
一种斜盘式压缩机,具有斜盘、活塞、及滑履;该斜盘以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该活塞随着该斜盘的旋转而进退移动,并形成有半球凹状的滑动面;该滑履形成有端面部及球面部,该端面部为平坦状,与上述斜盘滑动接触,该球面部与上述活塞的滑动面滑动接触;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滑履的上述球面部与端面部间形成筒状部,而且,在该筒状部与端面部的边界部分形成比该筒状部更向径向外方突出并与斜盘滑动接触的凸缘部,上述凸缘部位于包含上述活塞的半球凹状的滑动面的假想球面的内部,筒状部的直径比上述活塞中的滑动面的开口部的直径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盘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筒状部的外周面,形成为该 筒状部的球面部与端面部的中间部分朝径向外方鼓出的鼓出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斜盘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筒状部的外周面还在该鼓 出部与上述凸缘部间形成直径比该鼓出部小的缩颈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盘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筒状部具有从端面部朝球 面部缩径的锥形。
5.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斜盘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凸缘部的 壁厚从该凸缘部的基部朝外周逐渐形成为薄壁。
6.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斜盘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凸缘部的 外周端相对于该凸缘部的基部朝球面部侧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1 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斜盘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筒状部的 表面粗糙度比上述球面部及端面部的表面粗糙度粗。
8.根据权利要求1 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斜盘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凸缘部的 直径dl和上述筒状部的端面部侧的直径d2满足dl/d2 彡 1. 05的关系。
9.根据权利要求1 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斜盘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筒状部中 的球面部侧的直径被设定为这样的直径,该直径使得,当斜盘相对于活塞呈最大倾角时,上 述球面部不从上述活塞的滑动面的开口部露出。
全文摘要
斜盘式压缩机(1)具有斜盘(3)、活塞(4)、及滑履(5);该斜盘(3)以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该活塞(4)随着该斜盘的旋转而进退移动,并形成有半球凹状的滑动面;该滑履(5)形成有端面部(12)及球面部(11),该端面部(12)为平坦状,滑动接触在上述斜盘,该球面部(11)滑动接触在上述活塞的滑动面(4a)。在上述滑履的、上述球面部与端面部间形成筒状部(13),同时,围绕该筒状部与端面部的边界部分形成与上述斜盘滑动接触的凸缘部(14),上述凸缘部位于包含上述活塞的滑动面的假想球面S的内部,筒状部的直径(d2)比上述活塞中的滑动面的开口部的直径(d3)小。能够良好地进行滑履的润滑。
文档编号F04B27/08GK101868623SQ200980100849
公开日2010年10月20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26日 优先权日2009年1月30日
发明者八田政治, 秋月政宪, 野村谕, 金光博 申请人:大丰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