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21882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风扇框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框架,特别是涉及一种风扇框架。
背景技术
参阅图1,为一种现有的散热风扇1,包含一外框10,该外框10具有一内壁面101, 并由该内壁面101围绕界定出一容置空间11,该散热风扇1更包含一设置在该容置空间11 中并绕设有线圈的定子12、一具有一转动轴14且与该定子12相互枢接的转子13,以及多 个环设于该转子13外围的叶片15。当该转子13旋转并带动所述叶片15转动时,所述叶片15产生的气流会撞击至该 外框10的内壁面101上而产生一风切噪音。另外,由于该内壁面101为一平滑面,因此当所述叶片15产生的气流撞击至该内 壁面101上时,也会让气流形成扰流,导致风量无法提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减少风切声同时提高风量的风扇框架。本实用新型风扇框架,用于供一扇叶轮枢接,该风扇框架包含一中空状壳座,及一 设置于该壳座上的基板。该壳座包括一面环墙、一个由该环墙所围绕界定并供该扇叶轮容置的容置空间, 及多个间隔突伸于该环墙上的突肋,而该环墙具有一个入风面、一个出风面,及一个连接于 该入风面与该出风面间的连接面,该入风面及出风面是往远离彼此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 突肋突伸于该环墙上,以使该环墙形成阶梯式倾斜的态样,两相邻突肋间则形成对应的凹 陷部,该基板设置于该环墙上并封挡该容置空间的一侧且供该扇叶轮枢接,该基板包括多 个连通该容置空间的出风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较佳地,前述的风扇框架,其中所述突肋间隔突伸于该环墙的入风面上。较佳地,前述的风扇框架,其中所述突肋间隔突伸于该环墙的出风面上。较佳地,前述的风扇框架,其中该环墙还具有至少一个形成于该连接面上的凹槽。较佳地,前述的风扇框架,其中该环墙还具有多个间隔形成于该连接面上的凹槽。较佳地,前述的风扇框架,其中该环墙还具有至少一个形成于该连接面上的凸块。较佳地,前述的风扇框架,其中该环墙还具有多个间隔形成于该连接面上的凸块。较佳地,前述的风扇框架,其中所述突肋交错地突伸于该入风面上。较佳地,前述的风扇框架,其中所述突肋交错地突伸于该出风面上。较佳地,前述的风扇框架,其中该基板还包括一个供该扇叶轮枢接的安装部,及多 个由该安装部向外延伸并连接于该环墙上的连接部,每一出风口是由该安装部、两相邻连 接部,及该环墙所围绕界定的。较佳地,前述的风扇框架,其中每一个连接部为扇叶状,而使该基板呈一个静叶轮的形态。较佳地,前述的风扇框架,其中每一个连接部为肋条状。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借该环墙上所述突肋间所形成的凹陷部,可以有效 减少气流流动时撞击于该环墙上所产生的噪音,同时也能减少气流的扰流现象,进而增加 出风量。

[0021]图1是--立体分解图,说明现有散热风扇的框架;[0022]图2是--立体图,说明本实用新型风扇框架的第一较佳实施例[0023]图3是--局部立体图,辅助说明图2;[0024]图4是--局部立体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种形态;[0025]图5是--立体图,说明本实用新型风扇框架的第二较佳实施例[0026]图6是--立体图,说明该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另一种形态;[0027]图7是--立体图,说明本实用新型风扇框架的第三较佳实施例[0028]图8是--立体图,说明该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另一种形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在本实用新型被详细描述之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组件以 相同的编号来表示。参阅图2,为本实用新型风扇框架2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用于供一扇叶轮3枢接,该 风扇框架2包含一中空状壳座21,及一设置于该壳座21上且供该扇叶轮3枢接的基板22。参阅图2、3,该壳座21包括一环墙211、一由该环墙211所围绕界定并供该扇叶轮 3容置的容置空间212,及多个间隔突伸于该环墙211上的突肋213,该环墙211具有一入 风面214、一出风面215,及一连接于该入风面214与该出风面215间的连接面216,该入风 面214及出风面215是往远离彼此的方向倾斜延伸的,而所述突肋213间隔突伸于该入风 面214上,以使该入风面214形成阶梯式倾斜的态样,两相邻突肋213间则形成对应的凹陷 部 217。要特别说明的是,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突肋213只形成于该入风面214上,当然也 可以视实际制造情形,使所述突肋213形成于该出风面215上,或是该入风面214及出风面 215上皆形成有所述突肋213,不以本实施例所公开的内容为限。再参阅图2,该基板22设置于该环墙211上并封挡该容置空间212的一侧,并包括 一供该扇叶轮3枢接的安装部221、多个由该安装部221向外延伸并连接于该环墙211上的 连接部222,及多个连通该容置空间212的出风口 223,每一出风口 223是由该安装部221、 两相邻连接部222,及该环墙211所围绕界定的。于本实施例中,每一连接部222为扇叶状 而使该基板22呈一静叶轮的形态,当然每一连接部222也可以是肋条状,不以此为限。借所述突肋213间所形成的凹陷部217,使得当扇叶轮3旋转所产生的气流从入风 面214进来而撞击环墙211时,有部份气流可被凹陷部217所吸收,所以能有效降低气流撞 击于该环墙211上所产生的噪音,产生类似吸音的效果,同时也能减少气流的扰流现象,进而增加出风量。另外,当所述连接部222为扇叶状而使该基板22呈一静叶轮的形态时,还 能达到增加风压的效果。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突肋213如图3所示地环状设置而突伸于该入风面214上,当 然所述突肋213也可以如图4所示以交错设置的方式突伸于该入风面214上,而能达成同 样的功效。参阅图5,为本实用新型风扇框架2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大致类似前述该第一较佳 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该环墙211还具有一个形成于该连接面216上的凹槽218,于本实 施例中,该凹槽218呈环凹状。借此,除了可以达成前述降低噪音与扰流,增加出风量的效果外,该环墙211上的 凹槽218还能有效降低气流撞击于该环墙211上所产生的噪音,而提供与所述凹陷部217 相同的作用,进而更为加强降低噪音与扰流的效果。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于该连接面216上形成凹槽218,在实际实施时,也 可以是如图6所示,于该连接面216上环设一凸块219,使该凸块219周围的连接面216的 区域相对该凸块219对应形成类似图5的凹槽218的态样,同样可以达成前述降低噪音与 扰流,增加出风量的效果。参阅图7,为本实用新型风扇框架2的第三较佳实施例,大致类似前述该第二较佳 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该连接面216上间隔形成有多个凹槽218,每一凹槽218呈水滴状 的结构。借此,除了可以达成与前述该第二较佳实施例相同的功效外,也提供另一种不同 的实施态样供使用者选择。另外,本实施例也可以是如图8所示,于该连接面216上间隔形 成有多个凸块219,同样能达成前述降低噪音与扰流,增加出风量的功效。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该出风面215、入风面214,及所述突肋213的配置,可 以有效减少气流撞击于该入风面214或出风面215上所产生的噪音,产生类似吸音的效果, 同时也能减少气流的扰流现象,进而增加出风量,再配合所述凹槽218或凸块219的设置, 还能加强前述降低噪音与扰流的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风扇框架,用于供一个扇叶轮枢接,该风扇框架包含一个中空状壳座,及一个设 置于该壳座上的基板,该壳座包括一面环墙,及一个由该环墙所围绕界定并供该扇叶轮容 置的容置空间,该基板设置于该环墙上并封挡该容置空间的一侧且供该扇叶轮枢接,该基 板包括多个连通该容置空间的出风口,其特征在于该壳座还包括多个突伸于该环墙上的 突肋,而该环墙具有一个入风面、一个出风面,及一个连接于该入风面与该出风面间的连接 面,该入风面及出风面是往远离彼此的方向倾斜延伸的,所述突肋突伸于该环墙上,以使该 环墙形成阶梯式倾斜的态样,两相邻突肋间则形成对应的凹陷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肋间隔突伸于该环墙的入风 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肋间隔突伸于该环墙的出风 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框架,其特征在于该环墙还具有至少一个形成于该连 接面上的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框架,其特征在于该环墙还具有多个间隔形成于该连 接面上的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框架,其特征在于该环墙还具有至少一个形成于该连 接面上的凸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框架,其特征在于该环墙还具有多个间隔形成于该连 接面上的凸块。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肋交错地突伸于该入风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肋交错地突伸于该出风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框架,其特征在于该基板还包括一个供该扇叶轮枢接 的安装部,及多个由该安装部向外延伸并连接于该环墙上的连接部,每一出风口是由该安 装部、两相邻连接部,及该环墙所围绕界定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风扇框架,其特征在于每一个连接部为扇叶状,而使该基 板呈一个静叶轮的形态。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风扇框架,其特征在于每一个连接部为肋条状。
专利摘要一种风扇框架,该风扇框架包含一中空状壳座,及一设置于该壳座上的基板。该壳座包括一环墙、一由该环墙所围绕界定的容置空间,及多个突伸于该环墙上的突肋。该环墙具有一入风面、一出风面,及一连接于该入风面与该出风面间的连接面,该入风面及出风面是往远离彼此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突肋突伸于该环墙上,以使该环墙形成阶梯式倾斜态样,两相邻突肋间则形成对应的凹陷部。借所述突肋间所形成的凹陷部,能有效减少气流流动时撞击于该环墙上产生的噪音,同时也能减少气流的扰流现象,进而增加出风量。
文档编号F04D29/52GK201891676SQ201020655219
公开日2011年7月6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13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13日
发明者吴信贤, 许志聪, 陈建荣 申请人:元山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