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轮压缩机和涡轮冷冻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23410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涡轮压缩机和涡轮冷冻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涡轮压缩机和涡轮冷冻机。本申请基于2010年3月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0-519 主张优先权,并在此援引其内容。
背景技术
作为冷却或冷冻水等冷却对象物的冷冻机,已知具备压缩并排出冷却剂气体的涡轮压缩机的涡轮冷冻机。该涡轮冷冻机具备的涡轮压缩机,例如如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9-185713)所描述的那样,通过自由地旋转的叶轮与前述叶轮的周围形成的扩压器协调动作而压缩冷却剂气体。另外,经由与前述扩压器连通的涡旋室将涡轮压缩机压缩的冷却剂气体排出至外部。扩压器和涡旋室通过设置成包围叶轮的叶轮壳体形成。一般地,上述的叶轮壳体通过砂模铸造制造。在砂模铸造时,铸造后需要从涡旋室内除去铸砂。上述的叶轮壳体中,形成涡旋室的一部分的壳体本体部、设置在叶轮的背面侧并与本体部协调动作而形成涡旋室的隔壁板分别分体成形。因此,涡旋室内的铸砂能够经由隔壁板的设置位置而除去。然而,为分体成形壳体本体部和隔壁板,构成叶轮壳体的零件的数量增加,产生在壳体本体部上组装隔壁板的工序。结果,存在叶轮壳体的制作的工时和成本增加,涡轮压缩机和涡轮冷冻机的制造的工时和制造成本增加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前述的问题而做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削减制造的工时和制造成本的涡轮压缩机和具备该涡轮压缩机的涡轮冷冻机。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方案。本发明的涡轮压缩机,通过自由地旋转的叶轮和形成于前述叶轮周围的扩压器协调动作而压缩气体,经由与扩压器连通的涡旋室将压缩的气体排出至外部,前述涡轮压缩机具备叶轮壳体,由设置成包围叶轮且形成涡旋室的一部分的本体部和设置在叶轮的背面侧的隔壁板一体地成形而构成;和护罩盖,设置成在本体部的内侧包围叶轮,与本体部协调动作而形成涡旋室。本发明的涡轮压缩机的涡旋室通过叶轮壳体的本体部和护罩盖形成。因此,在通过砂模铸造制造叶轮壳体时,可借助护罩盖的设置位置除去涡旋室内的铸砂。另外,本发明的叶轮壳体为一体地成形本体部和隔壁板的结构。即,本体部和隔壁板统一成形,无需在本体部上组装隔壁板的工序。结果,削减叶轮壳体的制作的工时和制作成本。另外,优选的是,本发明的涡轮压缩机中,本体部具备与护罩盖接触的内周面,护罩盖具备与内周面嵌合的环状的嵌合框部;设置成在嵌合框部的内侧和叶轮之间隔开规定的间隙的环状的护罩部;将嵌合框部和护罩部连结并与隔壁板协调动作而形成扩压器的隔壁板相向部。
4
另外,优选的是,本发明的涡轮压缩机中,嵌合框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内周面紧密接触并嵌合。另外,优选的是,本发明的涡轮压缩机中,护罩盖具备将嵌合框部和护罩部连结并沿护罩部的径向延伸的多个增强部。另外,优选的是,本发明的涡轮压缩机具备沿叶轮的旋转轴线方向调整护罩盖相对于叶轮壳体的位置的调整部。另外,优选的是,本发明的涡轮压缩机中,涡旋室的内周面由护罩盖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和本体部的内周面的一部分形成,由护罩盖的外周面形成的涡旋室的内周面部分比由本体部的内周面形成的涡旋室的内周面部分配置在更靠近叶轮的旋转轴线侧,且沿涡旋室的内周面向扩压器侧突出。另外,优选的是,本发明的涡轮压缩机中,护罩盖进一步具备吸入流向前述叶轮的气体的吸入口,护罩盖从吸入口插入本体部,在吸入口侧固定在本体部上。另外,优选的是,本发明的涡轮压缩机中,扩压器通过叶轮壳体和护罩盖形成。另外,优选的是,本发明的涡轮冷冻机,具备使压缩的冷却剂冷却液化的凝缩器、 通过使液化冷却剂蒸发并从冷却对象物夺去气化热而冷却冷却对象物的蒸发器、压缩由前述蒸发器蒸发的冷却剂并将其向凝缩器供给的压缩机,该压缩机具备上述的涡轮压缩机。根据本发明,能够获得以下效果。根据本发明,能够削减叶轮壳体的制造的工时和制造成本。结果,涡轮压缩机和具备该涡轮压缩机的涡轮冷冻机具有能够削减制造的工时和制造成本的效果。


图1为显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涡轮冷冻机的概略构成的框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涡轮压缩机的水平截面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压缩机单元的水平截面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1压缩级的水平截面图; 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护罩盖的正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图1至图5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在以下说明中使用的各附图中, 为使各部件成为能识别的大小,适当地变更了各部件的比例。图1为显示本实施例的涡轮冷冻机Sl的概略构成的框图。本实施例的涡轮冷冻机Sl例如设置在大厦或工厂内,用以生成空调用的冷却水。如图1所示,涡轮冷冻机Sl具备凝缩器1、节能器2、蒸发器3和涡轮压缩机4。向凝缩器1供给作为压缩的气体状态的冷却剂的压缩冷却剂气体XI,通过凝缩器 1冷却液化压缩冷却剂气体XI,使其成为冷却剂液X2。另外,如图1所示,凝缩器1经由压缩冷却剂气体Xl流经的流路Rl与涡轮压缩机4连接,经由冷却剂液X2流经的流路R2与节能器2连接。流路R2上设置有用于对冷却剂液X2进行减压的膨胀阀5。节能器2临时贮留通过膨胀阀5减压的冷却剂液X2。节能器2经由冷却剂液X2 流经的流路R3与蒸发器3连接,并经由通过节能器2产生的冷却剂的气相成分X3流经的流路R4与涡轮压缩机4连接。流路R3上设置有用于对冷却剂液X2进行进一步减压的膨胀阀6。另外,流路R4与涡轮压缩机4连接,以便向涡轮压缩机4所具备的后述的第2压缩级22供给气相成分X3。蒸发器3通过使冷却剂液X2蒸发并从水等冷却对象物夺去气化热,对冷却对象物进行冷却。蒸发器3经由通过冷却剂液X2蒸发而产生的冷却剂气体X4流经的流路R5与涡轮压缩机4连接。流路R5与涡轮压缩机4所具备后述的第1压缩级21连接。涡轮压缩机4将冷却剂气体X4压缩成为压缩冷却剂气体Xl。涡轮压缩机4如上所述经由压缩冷却剂气体Xl流经的流路Rl与凝缩器1连接,并经由冷却剂气体X4流经的流路R5与蒸发器3连接。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涡轮冷冻机Sl中,经由流路Rl向凝缩器1供给的压缩冷却剂气体Xl被凝缩器1液化冷却而成为冷却剂液X2。冷却剂液X2经由流路R2被供向节能器2时被膨胀阀5减压,以减压状态临时贮留在节能器2中后,经由流路R3被供向蒸发器3时被膨胀阀6进一步减压。S卩,以2次减压状态被供向蒸发器3。供给到蒸发器3的冷却剂液X2,被蒸发器3蒸发而成为冷却剂气体X4,经由流路 R5被供向涡轮压缩机4。供给到涡轮压缩机4的冷却剂气体X4被涡轮压缩机4压缩而成为压缩冷却剂气体XI,再经由流路Rl被供向凝缩器1。冷却剂液X2贮留于节能器2时产生的冷却剂的气相成分X3经由流路R4被供向涡轮压缩机4,与冷却剂气体X4 —起被压缩而成为压缩冷却剂气体XI,经由流路Rl被供向凝缩器1。涡轮冷冻机Sl中,在冷却剂液X2于蒸发器3蒸发时,通过从冷却对象物夺去气化热,进行冷却对象物的冷却或冷冻。接着,就本实施例的特征部分即涡轮压缩机4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图2为本实施例的涡轮压缩机4的水平截面图。图3为本实施例的压缩机单元20 的水平截面图。图4为本实施例的第1压缩级21的水平截面图。另外,图5为本实施例的护罩盖(shroud cover)的正面图。省略图4中入口导叶21f及其驱动机构21g的描述,以假想线表示第1叶轮21a和旋转轴23。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涡轮压缩机4具备马达单元10、压缩机单元20和齿轮单元30。马达单元10具有输出轴11,并具备作为驱动压缩机单元20的驱动源的马达12、 包围马达12并设置有上述马达12的马达壳体13。作为驱动压缩机单元20的驱动部,不限于马达12,例如也可为内燃机。马达12的输出轴11由固定于马达壳体13的第1轴承14和第2轴承15自由旋转地支撑。压缩机单元20具备吸入并压缩冷却剂气体X4(参照图1)的第1压缩级21和将第1压缩级21压缩的冷却剂气体X4进一步压缩作为压缩冷却剂气体Xl (参照图1)而排出的第2压缩级22。如图3所示,第1压缩级21具备第1叶轮21a(叶轮),对从推力方向供给的冷却剂气体X4赋予动能,并沿径向将其排出;第1扩压器21b (扩压器),通过将由第1叶轮21a向冷却剂气体X4赋予的动能转换为压力能量而进行压缩;第1涡旋室21c (涡旋室), 将通过第1扩压器21b压缩的冷却剂气体X4向第1压缩级21的外部导出;吸入口 21d,吸入冷却剂气体X4,并将其向第1叶轮21a供给。第1扩压器21b、第1涡旋室21c和吸入口 21d的一部分通过包围第1叶轮21a的第1叶轮壳体21e形成。后面将描述第1叶轮壳体21e和第1涡旋室21c的细节。在压缩机单元20内,设有跨第1压缩级21和第2压缩级22延伸的旋转轴23。第 1叶轮21a固定在旋转轴23上,并在传递给旋转轴23的马达12 (参照图2~)的旋转动力的作用下旋转。另外,第1压缩级21的吸入口 2Id上,设置有用于调节第1压缩级21的吸入容量的多个入口导叶21f。各入口导叶21f在固定于第1叶轮壳体21e上的驱动机构21g的作用下自由地旋转,以便能够改变从冷却剂气体X4的流动方向观察的面积。另外,第1叶轮壳体21e的外部设置有与驱动机构21g连结的、旋转驱动各入口导叶21f的叶片驱动部M (参照图2)。第2压缩级22具备第2叶轮22a,对被第1压缩级21压缩后从推力方向供给的冷却剂气体X4赋予动能,并沿径向将其排出;第2扩压器22b,通过将通过第2叶轮2 赋予冷却剂气体X4的动能转换为压力能量压缩并排出压缩冷却剂气体Xl ;第2涡旋室22c, 将从第2扩压器22b排出的压缩冷却剂气体Xl向第2压缩级22的外部导出;导入涡旋室 22d,将被第1压缩级21压缩的冷却剂气体X4导向第2叶轮22a。第2扩压器22b、第2涡旋室22c和导入涡旋室22d通过包围第2叶轮22a的第2 叶轮壳体2 形成。第2叶轮22a以与第1叶轮21a背对背的方式固定在上述旋转轴23上,在传递给旋转轴23的马达12的旋转动力的作用下旋转。第2涡旋室22c与用于向凝缩器1供给压缩冷却剂气体Xl的流路Rl (参照图1) 连接,向流路Rl供给从第2压缩级22导出的压缩冷却剂气体XI。第1压缩级21的第1涡旋室21c与第2压缩级22的导入涡旋室22d,经由与第1 压缩级21和第2压缩级22分体设置的外部配管(未图示)连接。经由该外部配管向第2 压缩级22供给被第1压缩级21压缩的冷却剂气体X4。以如下方式构成上述的流路R4(参照图1)连接在该外部配管上,经由外部配管向第2压缩级22供给节能器2产生的冷却剂的气相成分X3。旋转轴23在第1压缩级21与第2压缩级22之间的空间25中由固定在第2叶轮壳体2 上的第3轴承沈和固定在第2叶轮壳体22e的齿轮单元30侧的第4轴承27 (参照图幻自由旋转地支撑。旋转轴23上设置有用于抑制从导入涡旋室22d向齿轮单元30 侧的冷却剂气体X4的流动的迷宫式密封件23a。详细说明第1叶轮壳体21e和第1涡旋室21c的构成。如图4所示,第1压缩级 21的第1叶轮壳体21e上设置有护罩盖28。第1叶轮壳体21e为由设置成包围第1叶轮21a且形成第1涡旋室21c的一部分的壳体本体部21h(本体部)和设置在第1叶轮21a的背面侧的隔壁板21i —体地成形的结构。第1叶轮壳体21e通过砂模铸造而成形。壳体本体部21h具备成形为包围第1叶轮21a的环状且接触护罩盖28的内周面21j。内周面21j以从吸入口 21d侧观察时为圆形的方式成形。隔壁板21i成形为圆环板状,配置在第1叶轮21a的设置位置与空间25之间。隔壁板21i的中央部设置有以包围旋转轴23的方式设置的、用于抑制从第1叶轮21a侧向空间25的冷却剂气体X4的流动的第 2迷宫式密封件四。第1涡旋室21c由护罩盖28的外周面和壳体本体部21h的内周面形成。更详细地说,护罩盖观的嵌合框部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形成第1涡旋室21c的内周面的一部分 (即内周面的位于第1压缩级21的内径侧的部分)。另外,壳体本体部21h的内周面的一部分形成第1涡旋室21c的内周面的一部分(即内周面的位于第1压缩级21的外径侧的凹状的部分)。另外,与由壳体本体部21h的内周面形成的第1涡旋室21c的内周面的一部分相比,嵌合框部28a配置在更靠近旋转轴23侧,沿第1涡旋室21的内周面向扩压器侧突出ο如前所述,护罩盖28设置成在壳体本体部21h的内侧包围第1叶轮21a,并与壳体本体部21h协调动作形成第1涡旋室21c。更详细地说,护罩盖观为由与内周面21j嵌合的环状的嵌合框部^a、设置成在嵌合框部^a的内侧与第1叶轮21a之间隔开规定的间隙的环状的护罩部^b、将嵌合框部 28a和护罩部28b连结并与隔壁板21i协调动作形成第1扩压器21b的隔壁板相向部28c 一体地成形的结构。嵌合框部28a和护罩部28b成形为大致圆筒状,隔壁板相向部28c成形为圆环板状。因此,能够实现护罩盖28的轻量化。嵌合框部28a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与内周面21 j紧密接触而嵌合。因此,能够防止并抑制冷却剂气体X4从第1涡旋室21c经由嵌合框部28a与内周面21 j的嵌合部流出。另外,能够降低将护罩盖观嵌合于内周面21 j时所需的力。护罩盖观在固定部^d(调整部)固定在壳体本体部21h上。更详细地说,护罩盖观从吸入口 21d侧(即内周面21j侧)插入壳体本体部21h,在固定部^d (调整部)从吸入口 21d侧固定在壳体本体部21h上。另外,固定部^d的嵌合框部28a上设置有在与壳体本体部21h的固定中使用的凸缘部^e。凸缘部28e成形为从嵌合框部的吸入口 21d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圆环框状。护罩盖观利用沿旋转轴23的轴线方向贯通凸缘部^e的多个螺栓^f固定在壳体本体部2 Ih上。另外,固定部28d还作为沿第1叶轮21a的旋转轴线方向调整护罩盖观相对于第 1叶轮壳体21e的位置的调整部使用。具体而言,凸缘部28e与壳体本体部21h之间夹有规定的金属薄板29 (所谓垫片),通过调整金属薄板四的厚度、块数等,能够沿第1叶轮21a 的旋转轴线方向调整护罩盖观的位置。通过调整护罩盖观的位置,能够最适当地调整护罩部^b与第1叶轮21a之间的间隙,能够确保安全的第1叶轮21a的旋转和第1压缩级 21的高压缩效率。如图4和图5所示,护罩盖28具备将嵌合框部28a和护罩部28b连结的、沿护罩部 28b的径向延伸的多个肋增强部)。护罩盖28例如通过铸造成形,但能够在铸造后对护罩部28b和隔壁板相向部^c的第1叶轮21a侧的面进行机械加工(切削加工等)。通过设置多个肋^g,护罩部28b和隔壁板相向部^c的强度增加。结果,能够防止机械加工时振动等的发生。
8
就第1叶轮壳体21e的制造进行说明。如上所述,第1叶轮壳体21e通过砂模铸造成形。砂模铸造时,在铸造后,需要从第1涡旋室21c内除去铸砂。由于本实施例的第1涡旋室21c通过壳体本体部21h和护罩盖28形成,所以能够借助护罩盖28的设置位置除去第1涡旋室21c内的铸砂。另外,本实施例的第1叶轮壳体21e为一体地成形壳体本体部21h和隔壁板21i 的结构。即,壳体本体部21h和隔壁板21i统一成形,不需要将隔壁板21i组装在壳体本体部21h上的工序,能够削减第1叶轮壳体21e的制造的工时和成本。可根据第1叶轮21a的大小和形状等准备多个种类的护罩盖观。具备涡轮压缩机4的涡轮冷冻机Sl (参照图1)中,存在为确保规定的冷却能力而改变第1叶轮21a的大小和形状、第1扩压器21b的宽度等的情况。本实施例中,通过根据第1叶轮21a的大小和形状、第1扩压器21b的宽度等准备多个种类的护罩盖观,能够确保涡轮冷冻机Sl的规定的冷却能力。接着,再次利用图2进行说明。齿轮单元30用于将马达12的旋转动力传递给旋转轴23,具备固定在输出轴11上的平齿轮31、固定在旋转轴23上并与平齿轮31啮合的小齿轮32和容纳平齿轮31和小齿轮32的齿轮壳体33。平齿轮31与小齿轮32相比具备较大的外径,通过使平齿轮31和小齿轮32协调动作,以使旋转轴23的转速相对于输出轴11的转速增加的方式,将马达12的旋转动力传递至旋转轴23。不限于该传递方法,可以设定多个的齿轮的直径,以便旋转轴23的转速相对于输出轴11的转速相等或降低。齿轮壳体33与马达壳体13和第2叶轮壳体2 分体成形,且分别与马达壳体13 和第2叶轮壳体2 连结。在齿轮壳体33的内部,形成有用于容纳平齿轮31和小齿轮32 的容纳空间33a。另外,齿轮壳体33中设置有回收并贮留向涡轮压缩机4的滑动部供给的润滑油的油罐34。接着,就本实施例的涡轮压缩机4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经由平齿轮31和小齿轮32,将马达12的旋转动力传递至旋转轴23,由此旋转驱动压缩机单元20的第1叶轮21a和第2叶轮22a。第1叶轮21a被旋转驱动后,第1压缩级21的吸入口 21d呈负压状态,冷却剂气体X4从流路R5经由吸入口 21d流入第1压缩级21。流入第1压缩级21的内部的冷却剂气体X4从推力方向流入第1叶轮21a,通过第 1叶轮21a赋予其动能并沿径向将其排出。通过第1扩压器21b将动能转换为压力能量,由此压缩从第1叶轮21a排出的冷却剂气体X4。经由第1涡旋室21c,将从第1扩压器21b排出的冷却剂气体X4导出至第1压缩级21的外部。经由未图示的外部配管,向第2压缩级22供给导出至第1压缩级21的外部的冷却剂气体X4。向第2压缩级22供给的冷却剂气体X4,经由导入涡旋室22d从推力方向流入第2 叶轮22a,通过第2叶轮2 赋予其动能并沿径向将其排出。通过第2扩压器22b将动能转换为压力能量,由此将从第2叶轮2 排出的冷却剂气体X4进一步压缩成压缩冷却剂气体XI。
经由第2涡旋室22c,将从第2扩压器22b排出的压缩冷却剂气体Xl导出至第2 压缩级22的外部。经由流路Rl向凝缩器1供给导出至第2压缩级22的外部的压缩冷却剂气体XI。至此涡轮压缩机4的动作结束。因此,根据本实施例,能够获得以下效果。根据本实施例,壳体本体部21h和隔壁板21 i统一成形,无需将隔壁板21 i组装在壳体本体部21h上的工序。结果,能够削减第1叶轮壳体21e的制造的工时和制造成本。而且,具有能够削减涡轮压缩机4和涡轮冷冻机Sl的制造的工时和制造成本的效果。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上述的实施例中描述的各构成部件的各种形状组合等仅为举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 可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和其它改变。本发明不受前述说明的限定,仅由权利要求书限定。例如,上述实施例的涡轮压缩机4为具备第1压缩级21和第2压缩级22的2级压缩型的涡轮压缩机,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为1级压缩型或3级以上的多级型。另外,上述实施例的涡轮压缩机4在涡轮冷冻机Sl中使用,但也可以用作例如向内燃机供给压缩空气的增压器。
权利要求
1.一种涡轮压缩机,通过自由地旋转的叶轮和形成于所述叶轮周围的扩压器协调动作而压缩气体,经由与所述扩压器连通的涡旋室将压缩的气体排出至外部,所述涡轮压缩机具备叶轮壳体,由设置成包围所述叶轮且形成所述涡旋室的一部分的本体部和设置在所述叶轮的背面侧的隔壁板一体地成形而构成;和护罩盖,设置成在所述本体部的内侧包围所述叶轮,与所述本体部协调动作而形成所述涡旋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具备接触所述护罩盖的内周面,所述护罩盖具备与所述内周面嵌合的环状的嵌合框部;设置成在所述嵌合框部的内侧与所述叶轮之间隔开规定的间隙的环状的护罩部;和将所述嵌合框部和所述护罩部连结并与所述隔壁板协调动作而形成所述扩压器的隔壁板相向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轮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嵌合框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内周面紧密接触并嵌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轮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护罩盖具备将所述嵌合框部和所述护罩部连结并沿所述护罩部的径向延伸的多个增强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涡轮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护罩盖具备将所述嵌合框部和所述护罩部连结并沿所述护罩部的径向延伸的多个增强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轮压缩机具备沿所述叶轮的旋转轴线方向调整所述护罩盖相对于所述叶轮壳体的位置的调整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轮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轮压缩机具备沿所述叶轮的旋转轴线方向调整所述护罩盖相对于所述叶轮壳体的位置的调整部。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涡轮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轮压缩机具备沿所述叶轮的旋转轴线方向调整所述护罩盖相对于所述叶轮壳体的位置的调整部。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涡轮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轮压缩机具备沿所述叶轮的旋转轴线方向调整所述护罩盖相对于所述叶轮壳体的位置的调整部。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涡轮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轮压缩机具备沿所述叶轮的旋转轴线方向调整所述护罩盖相对于所述叶轮壳体的位置的调整部。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轮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涡旋室的内周面由所述护罩盖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和所述本体部的内周面的一部分形成,由所述护罩盖的外周面形成的所述涡旋室的内周面部分比由所述壳体本体部的内周面形成的所述涡旋室的内周面部分配置在更靠近所述叶轮的旋转轴线侧,沿所述涡旋室的内周面向扩压器侧突出。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轮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护罩盖进一步具备吸入流向所述叶轮的气体的吸入口,所述护罩盖从所述吸入口插入所述本体部,在所述吸入口侧固定在所述本体部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扩压器通过所述叶轮壳体和所述护罩盖形成。
14.一种涡轮冷冻机,具备使压缩的冷却剂冷却液化的凝缩器、通过使液化的所述冷却剂蒸发并从冷却对象物夺去气化热而冷却所述冷却对象物的蒸发器和压缩由所述蒸发器蒸发的所述冷却剂并将其向所述凝缩器供给的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备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涡轮压缩机。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涡轮压缩机,通过自由地旋转的叶轮和形成于该叶轮周围的扩压器协调动作而压缩气体,经由与扩压器连通的涡旋室将压缩的气体排出至外部,具备叶轮壳体,由设置成包围叶轮且形成涡旋室的一部分的本体部和设置在叶轮的背面侧的隔壁板一体地成形而构成;和护罩盖,设置成在本体部的内侧包围叶轮并与本体部(21h)协调动作形成涡旋室。
文档编号F04C29/02GK102192147SQ201110055629
公开日2011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9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9日
发明者杉谷宗宁, 栗原和昭 申请人:株式会社 Ihi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