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体组合式双螺杆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50899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分体组合式双螺杆泵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泵类,尤其涉及一种分体组合式双螺杆泵。
双螺杆泵按作用原理来说属于容积泵类型,由啮合转动的螺杆输送液体。被传送的液体在泵壳里一直向前运动,并当螺杆均匀转动时可以保证液流连续不断,而不产生涡流和起泡。其优点是作用可靠,有自吸能力,工作中无噪音和效率高。双螺杆泵广泛应用于输送石油、润滑油、重油和具有润滑性能的其它石油产品。双螺杆泵早在50-60年代国外就已研究开发生产,并且广泛应用。由于国外双螺杆泵设计的泵壳是整体的,内部结构复杂,铸造难度大,使用中不能含有砂粒,否则内部残存的砂粒可能导致螺杆泵卡死。清砂工作繁重,并且不易处理干净。另外主动螺杆、从动螺杆两端轴承的润滑是通过螺杆中心很长的轴向孔及径向孔回油系统来实现的,该结构会造成加工难度大且削弱螺杆工作强度。这种泵的结构形式在1982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内部资料《化工与通用机械参考资料》P85-86页作了介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铸造工艺简单、清砂方便、加工制作容易、生产成本低、使用寿命长的分体组合式双螺杆泵。
现有的双螺杆泵由整体泵壳、主动螺杆、从动螺杆、衬套、轴承座、一对摩擦轮、密封压盖、后盖等组成。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将现有的整体泵壳改进设计成前端盖、泵体、后端盖三部分,在泵体两侧面分别设置前端盖、后端盖,用螺栓联接紧固,组成泵壳,回油系统在前后端盖及泵体内实现,即在泵体的进油口及前端盖分别设置与轴承座相通的回油管路,在泵体出油口及后端盖设置与后盖腔相通的回油管路。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比较,其优点是1、由于将整体泵壳分成前端盖、泵体、后端盖三部分,铸造变得简单,前端盖、泵体、后端盖清砂方便,易于处理干净,不会因为现有的整体泵壳因砂粒处理不净,而导致螺杆泵卡死、损坏现象的发生。
2、在泵体进出油口及前、后端盖分别设置了与轴承座及后盖腔相通的回油管路,构成回油系统,避免了加工难度大、要求高的螺杆轴向深孔的加工,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螺杆工作强度,延长了使用寿命。
3、拆装方便,易于清洗。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1所示,在泵体1的两侧面分别设置了前端盖2、后端盖3。为了便于安装定位,泵体1两侧而及前端盖2、后端盖3的接触面设计成凹凸接口。安装步骤①将主动螺杆4与从动螺杆5同时装入泵体1内;②将装有衬套6的前端盖2及后端盖3对位安装于泵体1两侧,用螺栓紧固,组成泵壳;③轴承座7装在前端盖2上,将轴承8装入主动螺杆4及轴承座7内,并用圆螺母锁紧;④将一对摩擦轮9安装在主动螺杆4、从动螺杆5上,并用圆螺母紧固;⑤主动螺杆4的伸出部分装上机械密封10,然后装上密封压盖11,并用螺栓紧固;⑥装上后盖12,并用螺栓紧固。后盖12设计成外凸的球面形,更能承受高压油的压力。
如图2所示,在泵体1的进油口及前端盖2设置了回油管路13,与轴承座7相通,这样高压腔14里的高压油从衬套6与主从螺杆之间的间隙渗透到轴承座7内,再由回油管道13流回低压腔15,从而润滑了轴承。在泵体1的出油口与后端盖3同样设置了回油管路13,与后盖腔16相通,高压腔14里的高压油通过衬套6与主从螺杆之间间隙渗透到低压腔15,同样润滑了轴承(结合
图1看)。使用时从泵体1进油口进来的低压油,通过主从螺杆啮合转动输送到高压腔14,从泵体1出油口流出。
权利要求1.一种包括泵体、前端盖、后端盖、主动螺杆、从动螺杆、衬套、轴承座、一对摩擦轮、密封压盖、后盖的分体组合式双螺杆泵,其特征在于泵体两侧面分别设置前端盖、后端盖,用螺栓联接紧固,组合成泵壳;在泵体的进油口及前端盖设置与轴承座相通的回油管路,在泵体出油口及后端盖设置与后盖腔相通的回油管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组合式双螺杆泵,其特征在于泵体两侧面与前端盖、后端盖的接触面设计成凹凸接口。
3.根据权利要求所述的分体组合式双螺杆泵,其特征在于后盖设计成外凸的球面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分体组合式双螺杆泵,包括泵体、前端盖、后端盖、主动螺杆、从动螺杆、衬套、轴承座、一对摩擦轮、密封压盖、后盖,其主要特征在于在泵体的两侧面分别设置前端盖、后端盖,用螺栓联接紧固,组合成泵壳;在泵体的进出油口及前、后端盖设置回油管路,分别与轴承座及后盖腔相通,润滑轴承。本实用新型与整体双螺杆泵比较,铸造工艺简单,加工方便,使用寿命长。
文档编号F04C2/16GK2384005SQ9921814
公开日2000年6月21日 申请日期1999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1999年7月25日
发明者袁道幸 申请人:袁道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