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18731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压系统的制作方法
液压系统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于2009年6月2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12/476,973、以及于2009年 6月2日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PCT/US09/45984的优先权,上述两个申请通过引用整体结合入本文。
背景技术
液压系统可包括多个液压负载,每个所述液压负载可具有可随时间变化的不同的流量和压力要求。液压系统可包括泵以便将加压流体流供应至液压负载。泵可具有可变的或固定的排量配置。固定排量泵往往比可变排量泵更小、更轻、且更便宜。通常,固定排量泵在泵运行的每个周期中输送确定量的流体。可通过调节泵的速度来控制固定排量泵的输出量。关闭或限制固定排量泵的出口会导致系统压力相应增加。为避免对液压系统过度加压,固定排量泵通常利用压力调节器或卸荷阀以在泵的输出超过多个液压负载的流量要求期间控制系统内的压力水平。液压系统还可包括多个阀以便控制加压流体向多个负载的分配。


图IA是示范性阀组的侧向剖视图,所述阀组包括主级阀组(main-stage manifold)和先导阀组(pilot valve manifold)。图IB是图IA中的主级阀组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图IC是图IA中的主级阀组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图2A是采用多个主级阀的示范性主级阀组的图解,所述多个主级阀布置成并联的构型。图2B是图2A中并联的阀构型的示意图。图3A是采用多个主级阀的示范性主级阀组的图解,所述多个主级阀布置成星形构型。图;3B是图3A中星形的阀构型的示意图。图4是图IA中的共线的阀构型的示意图。图5是采用多个主级阀的示范性主级阀组的示意图,所述多个主级阀布置成分组共线构型。图6A是采用多个主级阀的示范性主级阀组的图解,所述多个主级阀布置成环形构型。图6B是图6A中环形的阀构型的示意图。图7A是采用多个主级阀的示范性主级阀组,所述多个主级阀布置成2X2共轴构型。图7B是图7A中共轴的阀构型的示意图。图8是阀组件的示意图,所述阀组件具有沿主级阀的纵向侧外置的先导阀。
图9是阀组件的示意图,所述阀组件具有邻近主级阀一端外置的先导阀。图10是阀组件的示意图,所述阀组件具有内置于主级阀的先导阀。图11是示范性液压系统的示意图,所述液压系统包括多个主级阀,每个所述主级阀采用了用于开启主级阀的先导阀和用于关闭主级阀的回位弹簧。图12是示范性液压系统的示意图,所述液压系统包括多个主级阀,每个所述主级阀采用了用于开启主级阀的先导阀和用于关闭主级阀的共用回压阀。图13是示范性液压系统的示意图,所述液压系统包括多个主级阀,每个所述主级阀采用了用于开启主级阀的先导阀和用于关闭主级阀的先导阀。图14是示范性液压系统的示意图,所述液压系统包括多个主级阀,多个主级阀采用了用于开启和关闭主级阀的多个先导阀。图15提供了标识各种选项以便控制主级阀的运行的逻辑表,所述主级阀为图14 所示的示范性液压系统采用的主级阀。图16是图14所示的示范性液压系统的示意图,所述液压系统采用偏压元件以便将主级阀芯预压至关闭位置。图17提供了标识各种选项以便控制主级阀的运行的逻辑表,所述主级阀为图16 所示的示范性液压系统采用的主级阀。图l&i和图18b提供了标识各种附加选项以便控制主级阀的运行的逻辑表,所述主级阀为图16所示的示范性液压系统采用的主级阀。图19A是示范性主级阀的剖视图,所述主级阀采用一体化的压力辅助机构,所述机构构造成开启主级阀以响应上游压力。图19B是图19A中的主级阀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示出的主级阀布置在关闭位置。图19C是图19B所示主级阀的一部分的视图,所述主级阀布置在开启位置。图20A是示范性主级阀的剖视图,所述主级阀采用一体化的压力辅助机构,所述机构构造成关闭主级阀以响应上游压力。图20B是图20A所示主级阀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所述主级阀布置在关闭位置。图20C是图20B所示主级阀的一部分的视图,所述主级阀布置在开启位置。图21A是示范性主级阀的剖视图,所述主级阀采用一体化的压力辅助机构,所述机构构造成开启主级阀以响应下游压力。图21B是图21A中的主级阀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所述主级阀布置在关闭位置。图21C是图21B所示主级阀的一部分的视图,所述主级阀布置在开启位置。图22A是示范性主级阀的剖视图,所述主级阀采用一体化的压力辅助机构,所述机构构造成关闭主级阀以响应下游压力。图22B是图22A中的主级阀的一部分的视图,所述主级阀布置在关闭位置。图22C是图22B所示主级阀的一部分的视图,所述主级阀布置在开启位置。图23是阻尼系统的局部剖视图,主级阀采用所述阻尼系统以便降低冲击力,所述冲击力发生在主级阀的阀芯在关闭位置和开启位置之间移动时。图M是图23所示阻尼系统的放大的局部剖视图。图25A是阻尼系统的局部剖视图,主级阀采用所述阻尼系统以便降低冲击力,所述冲击力发生在主级阀的阀芯移至关闭位置时。
图25B是图25A中所见的阻尼环和阀芯的分解图。图沈是图IA和图4所示共线的阀配置与液压泵组件结合的局部剖视图。图27是图5所示分组共线的阀配置与液压泵组件结合的局部剖视图。图28A是采用多个主级阀的示范性主级阀组的局部剖视图,所述多个主级阀共用同一个阀芯和阀套(sleeve),且阀芯布置在第一位置。图28B是图28A所示的示范性主级阀组的局部剖视图,且阀芯布置在第二位置。图29A是采用阀芯致动表面的示范性主级阀组的局部剖视图,所述阀芯致动表面位于邻近阀芯外端面处。图29B是图29A所示示范性主级阀组的局部剖视图,所述主级阀组采用阀芯致动表面,所述阀芯致动表面位于邻近阀芯内端面处。图30是采用环形阀致动件的示范性主级阀组的局部剖视图。图31A是采用销形阀致动件的示范性主级阀组的局部剖视图。图31B是图31A所示主级阀组的末端局部剖视图。图32是集成的液压流体分配模块的示意图,所述模块用于使可压缩流体量最小化并改善系统运行效率。
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在参考下文的论述以及附图,它们详细示出了所公开的系统和方法的示例性实现方式。尽管附图描绘出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但附图并不一定要按比例,而可将某些特征件放大、移除、或部分剖开以更好地示出和说明所公开的设备。此外,本文所阐述的说明并不意在详尽无遗的或者将权利要求局限于或限制于在附图中所示和在下文详细说明中所公开的特定形式和构型。图IA示出示范性液压阀组20,所述阀组用于控制加压流体向多个液压负载的分配,所述多个液压负载具有可变的流量和压力要求。为便于论述,阀组20示为包括四个单独的阀,所述四个阀分别标识为主级阀30、32、34和36。尽管阀组20示为包括四个阀30、 32、34和36,但阀组20可视具体应用的要求而包括更少或更多的阀。每个主级阀可流体连接至一个或多个液压负载。作为示范,液压负载可包括但不限于多种液压致动设备,例如液压缸和液压马达。主级阀通过选择性地调节至各个液压负载的流体的压力和流量而控制液压负载的运行。阀30、32、34和36可适当地构造成使得阀能够互相连接成各种构型以组成主级阀组。在图IA所示的主级阀组构型中,主级阀以共线的方式排列在一起。术语“共线”指各个阀的阀芯大致布置成末端接末端的直线型方式。主级阀还可布置成多种其它构型,所述多种其它构型的范例将随后进行描述。示范性主级阀组可包括入口 42,高压流体通过所述入口进入阀组20。四个主级阀的每个各有一个出口,四个出口 44、46、48和50可流体连接至对应的液压负载。入口 42可流体连接至加压流体源,例如固定排量泵(未示出)。可采用多种泵构型,包括但不限于齿轮泵、叶片泵、轴向柱塞泵、和径向柱塞泵。但是应理解,也可采用其它能够产生加压流体的流动的设备。来自流体源的加压流体通过入口 42进入阀组20并通过出口 44、46、48和50 中的一个或多个而离开主级阀组。阀30、32、34和36选择性地控制加压流体从入口 42至各自出口 44、46、48和50的流动。阀30、32、;34和36的每一个可包括液压致动的滑阀(spool valve) 40。阀30、32、 34和36的每一个都包括阀体38和布置在阀体38之内的滑阀40。每个滑阀40可包括大致圆柱形的空心阀套和大致圆柱形的阀芯,所述阀套示为阀套64并相对于阀体38固定,所述阀芯示为阀芯66并可滑动地布置在阀套64的外侧周围。阀芯66可在阀套64的一部分长度上自由地来回移动。尽管通常使用术语“阀芯”和“阀套”来描述滑阀的部件,但这些术语并不总是一贯用于指代同样的部件。相应地,在本申请中,术语“阀套”应指代固定部件, 而术语“阀芯”应指代可相对于固定部件移动的部件。因此,对于当前描述的滑阀40,由于内部元件相对于阀体38固定,因此它应被称为“阀套”,而被描述成可相对于阀套移动的外部元件应被称为“阀芯”。另一方面,若外部元件相对于阀体固定,而内部元件可相对于外部元件移动,则内部元件将被称为“阀芯”,而外部元件将被称为“阀套”。阀套64和阀芯66的每一个都包括一系列孔口,所述孔口延伸通过各自部件的壁, 其中每个阀芯66包括一系列孔口 80,而每个阀套64包括一系列孔口 82。孔口 80和82大致布置成同一样式以使得当阀芯66布置成相对于阀套64处于开启位置时阀芯66内的孔口 80能够与阀套64内的孔口 82大致对齐,如图IC所示。可通过使阀芯66相对于阀套64 轴向滑动以使阀芯66内的孔口 80与阀套64内的孔口 82对齐而将阀30、32、34和36布置在开启位置(例如图IC所示的阀36)。这种布置允许加压流体穿过滑阀40流至阀30、32、 34和36的各自的出口 44、46、48、50。可通过使阀芯66相对于阀套64轴向滑动从而有意地使阀芯66与阀套64内的孔口不重合以阻断流体通过阀的流动而使阀芯66回位至关闭位置(例如图IA中所见的阀36)。四个阀30、32、34和36的每一个的阀芯66都在图IA中示为处于关闭位置。阀30、32、34和36可例如借助螺线管驱控的先导阀62而被液压致动。先导阀62 可包括流体连接至压力源的入口 92。转到图1B,先导阀62的出口 96可流体连接至流体腔室98,所述流体腔室至少部分地由阀芯66内的锯齿状区域100和阀体38的壁102限定。 每个阀芯66的锯齿状区域100包括大致竖直定向的表面108。对流体腔室98加压会向阀芯66的表面108施加大致轴向的力,所述力趋向于使阀芯66相对于阀套64轴向移位至开启位置。回到图1A,每个滑阀可采用偏压元件106以便将阀芯66从开启位置移至关闭位置,所述偏压元件可包括多种构型,例如卷簧和板簧。滑阀还可构造成使偏压元件阀芯66 从关闭位置移至开启位置。偏压元件106向阀芯66施加偏压力,所述偏压力可与在阀芯66 的对面端对流体腔室98加压而产生的偏压力大致反向。可通过充分地对流体腔室98加压以克服由偏压元件106产生的偏压力而将阀30、32、34和36布置在开启位置。这样做使得阀芯66相对于阀套64轴向滑动,从而将阀芯66的孔口 80与阀套64的孔口 82流体连接, 如图IC所示。当阀芯66内的孔口 80流体连接至阀套64内的孔口 82时,可借助止动件 110来控制阀芯66相对于阀套64的定位,所述止动件接合阀芯66的第一末端112,或接合阀芯66的另一合适的区域。也可采用其它机构来控制阀套64相对于阀芯66的定位。可通过调节先导阀62而将阀芯66定位在关闭位置,从而使流体腔室98降压。这允许由偏压元件106施加的偏压力将阀芯66轴向滑动至关闭位置。当阀芯66定位在关闭位置时,阀芯66内的孔口 80刻意与阀套64内的孔口 82轴向不重合。可通过让阀芯66的末端113或阀芯66的另一合适区域接合第二止动件114而控制阀芯66在关闭位置的定位, 所述第二止动件布置在止动件110对面。阀30、32、34和36可构造成使得内部或外部元件两者任一充当阀芯66。在图IA 所示的示范性主级阀中,内部元件充当阀套64,而外部元件充当阀芯66(即可相对于阀套移动)。但是作为可供选择的实例,内部元件可构造成充当阀芯66,而外部元件充当阀套 64。此外,阀30、32、34和36还可构造成使得内部和外部元件两者同时在相反方向上相对于彼此以及相对于阀体38移动。最后一种构型可产生较快的阀致动速度,但也会导致系统更加复杂。尽管加压流体的流动被描述成当处于开启位置时径向向外地穿过示范性阀30、 32、34和36,但应理解,主级阀组还可构造成使得流动径向向内地通过。在该种情况下,在图IA中标记为各个出口 44、46、48和50的通道将充当入口,而标记为入口 42的通道将充当出口。加压流体穿过阀30、32、34和36的方向并不取决于是内部还是外部阀元件充当阀芯,也不取决于当阀被致动时两个元件是否都可相对于彼此移动。阀30、32、34和36、以及先导阀62可具有分别的压力源或可共用同一压力源。在图IA所示的示范性阀组构型中,阀30、32、34和36、以及先导阀62示为共用同一压力源。 用于供应给阀30、32、34和36、以及先导阀62的加压流体通过入口 42进入主级阀组。入口 42流体连接至第一阀30的阀套64。阀30、32、34和36的阀套64可串联连接以形成细长的增压室(plenum) 120。先导阀组122流体连接至串列中最后的阀36的阀套64的下游端。先导阀组122包括先导供应通道124,一部分加压流体可从主级流体供应源通过所述先导供应通道放出并输送至先导阀62。每个先导阀62的入口 92可流体连接至先导供应通道124。当致动至少一个先导阀 62时,先导供应通道124内的一部分流体穿过先导阀62流至邻近阀芯66的流体腔室98, 由此将阀30、32、34和36的至少一个致动至开启位置。继续参考图1A,先导阀组122可包括止回阀130。止回阀130起的作用是控制输送至先导阀组122的加压流体的流动,并防止流体从先导阀组122回流至增压室120。止回阀130可具有多种构型中的任一种。图IA示出了一种这样的构型的范例,其中采用球型止回阀来控制前往和来自先导阀组122的流体流动。止回阀130包括球体132,所述球体选择性地接合先导阀组122的入口通道134。可设置弹簧136以便将球体132偏压至与先导阀组122的入口通道134接合。当止回阀130上的压力降超过了由弹簧136施加的偏压力时,球体132会脱离先导阀组122的入口通道134以允许加压流体从增压室120流动至先导阀组122。流体从液压阀组20流动至先导阀组122的速率取决于止回阀130上的压力降。压力降越大,流率越高。在止回阀130上的压力降小于弹簧136的偏压力的情况下,或在先导阀组122内的压力超过了增压室120内的压力的情况下,止回阀球体132将接合先导阀组122的入口通道134以防止流体在任一方向上穿过止回阀130。可选择弹簧136的弹簧刚度以防止止回阀130开启,直至在止回阀130上达到期望的压力降。先导阀组122还可采用过滤器140以除去来自液压流体的碎渣。过滤器140可布置在将先导阀62连接至阀组20的先导供应通道124内。可采用非常多种的过滤器140,包括但不限于带式过滤器和筒式过滤器,以及其它类型。带式过滤器具有成本效益优势,通常比筒式过滤器具有更小的包装外壳,并有可能能够承受更高的压力降。另一方面,筒式过滤器在被阻塞时可被替换,并通常比带式过滤器具有更大的过滤表面积,但也需要更大的包装外壳。先导阀组122还可包括蓄积器142以便储存用于致动阀30、32、34和36的加压流体。蓄积器142可具有多种构型的任一种。例如,图IA所示的一种形式可包括流体贮存器 144以便接纳和储存加压流体。贮存器144可流体连接至先导阀组122。蓄积器142可包括布置在贮存器144内的可移动活塞146。可调整活塞146在贮存器144内的定位以选择性地改变贮存器144的容积。诸如卷簧的偏压机构148在趋向于使贮存器144的容积最小的方向上压迫活塞146。偏压机构148施加偏压力,该偏压力与先导阀组122内的加压流体施加的压力反向。若这两个反向的力不平衡,则活塞146将移位以增加或减少贮存器144 的容积,由此使两个反向力之间恢复平衡。在至少某些情况下,贮存器144内部的压力水平相当于先导阀组122内的压力。若贮存器144内的压力超过了由偏压机构148产生的反向力,则活塞146将向偏压机构148移位,由此增加贮存器144的容积和可储存在蓄积器142 内的流体量。随着贮存器144持续充入流体,由偏压机构148产生的反向力也将增加至一程度,在该程度上偏压力和从贮存器144内部施加的反向压力基本相等。当两个反向力处于平衡时,贮存器144的容积将保持基本恒定。另一方面,致动一个或多个先导阀62通常将导致先导阀组122内的压力水平跌至贮存器144内的压力水平之下。这一事实加上活塞 146上的压力随后变得不平衡的事实,将导致储存在贮存器144内的流体被排至先导阀组 122以用于致动阀30、32、34和36。阀30、32、34和36可在阀组20内布置成多种构型,下文描述了多种阀配置的范例,包括但不限于如图2A和图2B所示的并联构型、如图3A和;3B所示的星形构型、如图IA 和图4所示的共线构型、如图5所示的分组共线构型、如图6A和图6B所示的环形构型、以及如图7A和7B所示的二乘二、2乂2、共轴构型。这些示出各种阀配置的附图的每个都包括阀组20的剖视图以及阀组20的一个或多个示意图(除了图5所示的分组共线配置),所述剖视图示出主级阀的配置,所述示意图示出流体穿过主级阀组和各个主级阀的方式。这些仅是少数可行的阀配置;在实践中还可视具体应用的要求而采用其它配置。示范性的阀配置并不意在以任何方式进行限制,因为也可采用其它配置。参考图2A,阀组220包括布置成并联构型的两个或多个阀230,其中各阀230的纵轴A-A排列成基本彼此平行。每个阀230的阀芯266和阀套264可布置成使得阀芯266 (可移动元件)是外部元件,而阀套264(固定元件)是内部元件。阀230还可构造成使得外部元件充当阀套沈4,而内部元件充当阀芯沈6。每个阀230的阀芯沈6的行程路径可基本彼此平行,所述行程路径与阀的纵轴大致重合。各阀芯266之间的行程路径可基本处于同一平面内。阀230可布置在阀组供应通道222的同一侧。同样参考图2B,每个阀230的入口 292可流体连接至阀组供应通道222。加压流体通过流体连接至压力源的入口 242进入阀组供应通道222。流体穿过阀组供应通道222流至各个阀230的入口四2。致动(即开启)一个或多个阀230允许加压流体从阀组供应通道222流至阀230的阀芯沈6的内部腔室232。流体从该处径向向外穿过阀套沈4内的孔口 280和阀芯沈6内的孔口观2,并可随后通过相应的液压回路被引导至液压负载。除了提供某些性能优势外,并联的阀配置还可通过简化机加工和装配的操作而降低制造成本。这种特定的配置还使得阀组220能够视具体应用的要求而易于改良成包括任何数量的阀。
参考图3A和图3B,阀组320可包括布置成星形构型的两个或多个阀330,其中阀 330可绕同一流动节点342的轴A-A布置成大致环形的样式。阀组320可包括一系列供应通道391,所述供应通道从同一流动节点342像车轮的辐条似地径向向外延伸,例如图:3B所示。阀330的入口 392流体连接至供应通道391。每个阀330的阀芯366和阀套364可布置成使得阀芯366(可移动元件)是外部元件且阀套364(固定元件)是内部元件,但是阀 330可构造成使得其功能相反。加压流体可通过可流体连接至压力源的入口 393而进入供应通道391。流体穿过供应通道391流至各个阀330的入口通道。致动(即开启)一个或多个阀330允许加压流体径向向外穿过阀套364内的孔口 380和阀芯366内的孔口 382并随后通过相应的液压回路流至液压负载。参考图IA和图4,阀30、32、34、36示为在阀组20内布置成共线构型,其中阀30、 32、34、36的阀套64沿同一纵轴A-A末端接末端地布置。图4是图IA所示阀组的示意图, 它示出通过阀组的流动路径。每个阀30、32、34、36的阀芯66和阀套64布置成使得阀芯 66(可移动元件)是外部元件,而阀套64 (固定元件)是内部元件。在这种构型中,阀套64 沿同一纵轴A-A连接在一起以形成连续的圆筒形供应通道91。加压流体通过流体连接至压力源的入口 42进入供应通道。致动(即开启)一个或多个阀30、32、34、36允许加压流体径向向外穿过阀芯66内的孔口 80和阀套64内的孔口 82流至互相连接的液压回路以便提供给液压负载。输送至特定的阀的流体在被输送至该特定阀之前穿过每个在前面的阀的阀套64。例如,输送至串列中最后的阀36的流体穿过每个在前面的阀30、32和34的阀套 64。共线的阀配置使主级入口体积最小化,这进而可改善液压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每个阀30的阀芯66的行程路径可排列成基本彼此平行,其中各阀芯66之间的行程路径可基本沿同一轴延伸。阀30、32、34和36的每一个可具有同一纵轴A-A,该纵轴可布置成基本平行于阀芯66的行程路径。纵轴A-A可以是在阀组20内由所有阀30、32、34和36共有的同一个轴。供应通道91可与阀的轴A-A基本重合。图5所示的包括阀组520的示范性阀配置是图4所示的共线阀配置的改良形式的示意图。这种被称为分组共线构型的配置可包括四个阀530,所述四个阀分成两对并布置在供应通道592的两侧。每一对阀530以上文针对共线配置所描述的方式末端接末端地布置。加压流体通过供应通道592供应至每一对阀530。加压流体可如前文针对共线阀配置所描述的、并如图IA和图4所示地穿过每一对阀530。应理解,每组阀530可包括少于或多于两个阀530。每个阀530的阀芯的行程路径可基本彼此平行。各阀芯的行程路径可基本沿同一轴延伸。例如,阀530可沿同一纵轴A-A布置,所述纵轴基本平行于阀芯的行程路径地延伸,从而使纵轴A-A成为阀组520内所有的阀530共有的轴。参考图6A和6B,阀组620可包括布置成环形构型的两个或多个阀630,所述环形构型类似于图3A和图;3B所示的配置。阀630可绕圆形增压室693的轴A-A布置成大致环形的样式。主级阀组620包括可流体连接至压力源的入口 692。入口 692将加压流体输送至圆形增压室693。阀630绕圆形增压室693布置并流体连接至圆形增压室693。每个阀 630的阀芯666和阀套664布置成使得阀芯666 (可移动元件)是外部元件,而阀套664 (固定元件)是内部元件。但是应理解,阀630还可构造成使得外部元件充当阀套664,而内部元件充当阀芯666。加压流体进入连接至压力源的入口 692。流体穿过入口 692流至圆形增压室693。当致动(即开启)一个或多个阀630时,加压流体从圆形增压室693通过阀630流动至出口 644。与前文所述的阀配置相反,加压流体径向向内地穿过阀芯666和阀套 664内的孔口流到阀套664的内部。阀套664的内部可流体连接至阀630的出口 644。出口 644可流体连接至液压负载。参考图7A和图7B,阀组720可包括布置成二乘二 QX幻共轴配置的多个阀730, 所述配置类似于图2A和图2B所示的配置。这种构型可包括布置在同一阀组供应通道793 的两侧的两组阀730。给定的一组阀730的纵轴A-A排列成大致彼此平行。每个阀730的阀芯766和阀套764布置成使得阀芯766(可移动元件)是内部元件,而阀套764(固定元件)是外部元件。但是应理解,阀730还可构造成使得内部元件充当阀套764,而外部元件充当阀芯766。每个阀730的入口 791流体连接至阀组供应通道793。加压流体通过流体连接至压力源的入口 792进入阀组供应通道793。流体穿过阀组供应通道793流至各个阀 730的入口通道791。致动(即开启)一个或多个阀730允许加压流体从阀组供应通道793 流至阀芯766的内部腔室732。流体从该处径向向外地穿过阀芯766内的孔口 780和阀套 764内的孔口 782,并可随后通过相应的液压回路被引导至液压负载。每个阀730的阀芯 766的行程路径可基本平行于至少一个其它的阀730,并可与至少一个其它的阀730基本位于同一平面内。每个阀730可与至少一个其它的阀730共有同一纵轴A-A。存在各种可选方法来将先导阀安装至主级阀。在图8至图10中示意性地示出三种示范性安装先导阀的可选方法。例如,如图8所示,先导阀862可在外部安装至相关的主级阀830的一侧。这种配置类似于图1所示的主级阀和先导阀配置。如图9所示,先导阀 962还可在外部安装至主级阀930的一端。如图10所示,先导阀1062还可至少部分地集成在主级阀1030之内。图IA至图10所示的阀配置可采用多种致动方案。图11示意性示出用于致动阀的一种配置的范例。这种配置利用先导阀1162和偏压元件(例如回位弹簧1106)以便控制对每个主级阀1130的致动。回位弹簧1106可具有多种构型的任一种,包括但不限于卷簧和板簧。可设置分别的压力源(例如泵1133和1135)以便将加压流体的流动分别供应至先导阀1162和主级阀1130。可设置压力调节器以控制压力源的排出压力。但是应理解, 先导阀1162和主级阀1130也可利用同一压力源。图1A、图2A和图3A示出了构造成利用同一压力源的一体化的先导阀1162和主级阀组的范例。继续参考图11,主级阀的运行可由先导阀1162和回位弹簧1106来控制。在一个范例中,先导阀1162可由一个或多个螺线管致动。螺线管可包括线圈,所述线圈当通电时将先导阀1162在开启位置和排空位置之间移动。将先导阀1162布置在开启位置允许来自泵1133的加压流体通过先导阀1162流动至主级阀1130。来自先导阀1162的加压流体使得主级阀1130的阀芯移至开启位置(例如前文针对图IA所述),由此允许加压流体从泵 1135通过阀1130流动至液压负载1137。将先导阀1162布置在排空位置使得先导阀阻停了用于开启阀1130的加压流体的流动,并将先导阀流体连接至低压贮存器1163。这允许回位弹簧1106的偏压力将主级阀1130的阀芯移回至关闭位置,由此阻断了加压流体至液压负载1137的流动。利用回位弹簧1106以使主级阀芯回位至关闭位置具有这样的优势在系统压力存在突降的情况下提供了故障安全机构。如果发生了那种情况,则回位弹簧1106将起到关闭阀1130的作用.
回位弹簧1106的大小可确定成在主级阀开启和关闭的响应时间之间实现期望的平衡。增加或减少回位弹簧1106的弹簧刚度可不同地影响开启和关闭的响应时间。例如, 对于给定的供应压力,增加弹簧刚度通常会致使关闭的响应时间相应减少而开启的响应时间相应增加。开启的响应时间相应增加是由于回位弹簧1106的偏压力趋向于抵抗先导阀控制的致动力的运动。可例如通过增加用于致动主级阀1130的压力而克服开启响应时间的相应增加,尽管这样做并不总是可行的可选方案。相反地,减少回位弹簧1106的弹簧刚度通常将致使关闭的响应时间相应增加而开启的响应时间相应减少。因而,回位弹簧1106 的尺寸可取决于各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先导阀控制的致动力、以及具体的应用所要求的期望的阀开启和关闭响应时间。参考图12,可通过省略主级回位弹簧1106,并代之以利用液压力来关闭主级阀 1230而改良图11所示的主级阀致动方案。可借助单个回压阀1232来控制用于关闭主级阀1230的回位压力。这种配置利用了共同压力源,示为泵1233。可设置压力调节器以控制压力源的排出压力。泵1233可用于供应开启和关闭主级阀1230所需的压力。这种构型的关闭响应时间大致与回压阀1232的压力输出成比例。增加回压阀1232的输出压力通常将使阀1230的关闭响应时间相应减少,而减少输出压力通常将致使响应时间相应增加。回压阀1232可构造成产生最小输出压力,该最小输出压力大于从先导阀1262排空流体所需的压力,从而使回压阀提供足够的压力以在期望的响应时间内将主级阀1230的阀芯移至关闭位置。可设置压力调节器1240以便控制从先导阀1232供应至主级阀1230的压力。压力调节器通过选择性地将先导阀1232的排出口 1242流体连通至低压贮存器1263而控制从先导阀1232排出的压力。当先导阀排出压力超过预先设定的压力时,压力调节器允许从先导阀1232排出的加压流体的至少一部分被引导回到贮存器1263。可设置分别的压力源 (例如泵1233和1235)以便将加压流体的流动分别供应至先导阀1262和主级阀1230。先导阀1262和主级阀1230还可利用同一压力源,例如图1A、图2A和图3A所示。主级阀1230的运行由先导阀1262和单个回压阀1232控制。在一个范例中,先导阀1262可由一个或多个螺线管致动。每个螺线管可包括线圈,所述线圈当通电时促使先导阀1262在开启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当布置在开启位置时,先导阀1262允许来自泵 1233的加压流体通过先导阀1262流动至主级阀1230。来自先导阀1262的加压流体致使主级阀1230的阀芯移至开启位置(例如,以针对图IA所描述的方式),由此允许加压流体从泵1235通过主级阀1230流动至液压负载1237。将先导阀1262布置在关闭位置阻停了用于开启主级阀1230的加压流体的流动。单个回压阀1232可用于控制将主级阀1230的阀芯移回至关闭位置所需的压力,由此阻断加压流体至液压负载1237的流动。继续参考图12,尽管这种配置并不利用回位弹簧来将主级阀芯移至关闭位置,但仍然可采用回位弹簧以在系统压力发生损失或突降的情况下提供故障安全机构以便关闭主级阀1230。由于回位弹簧并不是用作使主级阀芯回位至关闭位置的主要装置,因此回位弹簧的弹簧刚度可显著低于若压力源没有供应压力以关闭主级阀1230时所需的刚度。图13示出类似于图12中所示的主级阀控制方案。在图12所示构型的情况中,液压力而不是回位弹簧用于关闭主级阀1330。但与图12所示构型相反,这种构型利用分别的先导阀1332而不是单个回压阀(即图12中的阀1232)来控制输送至主级阀1330的压力以便关闭阀。因此每个主级阀1330可采用两个分别的先导阀1332和1362。先导阀1362控制主级阀1330的开启,而另一个先导阀1332控制主级阀1330的关闭。尽管这种配置并不利用回位弹簧来将主级阀芯移至关闭位置,但仍然可采用回位弹簧以在系统压力发生损失或突降的情况下提供故障安全机构以便关闭主级阀1330。由于回位弹簧并不是用作使主级阀芯回位至关闭位置的主要装置,因此回位弹簧的弹簧刚度可显著低于若压力源没有供应压力以关闭主级阀1330时所需的刚度。可设置分别的压力源(例如泵1333和1335)以便将加压流体的流动分别供应至先导阀1332和1362、以及阀1330。可设置压力调节器以控制压力源的排出压力。但是应理解,先导阀1332和1362以及主级阀1330还可利用同一压力源,例如图1A、图2A和图3A所示。主级阀1330的运行由先导阀1332和1362控制。在一个范例中,先导阀1332和 1362可由一个或多个螺线管致动。螺线管可包括线圈,所述线圈当通电时促使先导阀1332 和1362在开启位置和排空位置之间移动。当布置在开启位置时,先导阀1362允许来自泵 1333的加压流体通过先导阀1362流动至主级阀1330。来自先导阀1362的加压流体使得主级阀1330的阀芯移至开启位置,由此允许加压流体从泵1335通过主级阀1330流动至液压负载1337。将先导阀1362布置在排空位置阻停了用于开启主级阀1330的加压流体的流动,并将先导阀1362与贮存器1363流体连接。当先导阀1362布置在排空位置时,可开启先导阀1332以供应将主级阀1330的阀芯移回至关闭位置所需的压力,由此阻断加压流体至液压负载1337的流动。图14示意性示出了主级阀致动方案,所述方案利用了相邻主级阀阀芯1430的组合致动面积以使开启和关闭主级阀1430所需的先导阀1462的数量最小。可设置分别的压力源(例如泵1433和143 以便将加压流体的流动分别供应至先导阀1462和主级阀1430。 可设置压力调节器以控制压力源的排出压力。但是应理解,先导阀1462以及主级阀1430 还可利用同一压力源,例如图1A、图2A和图3A所示。每个主级阀1430可采用两个分别的先导阀1462。一个先导阀1462起到开启主级阀1430的作用,另一先导阀1462起到关闭主级阀1430的作用。位于阀串列末端的主级阀1430与相邻的主级阀1430共用一个先导阀 1462。例如,主级阀(1)(图14中的四个主级阀1430分别标识为阀(1)至阀G))与相邻的主级阀(2)共用先导阀B (图14中的五个先导阀1462分别标识为阀A至阀E),而主级阀 (4)与相邻的主级阀(3)共用先导阀D。位于阀串列中间的阀1430共用两个先导阀1462。 例如,主级阀(2)与相邻的主级阀(1)共用先导阀B,并与相邻的主级阀(3)共用先导阀C。先导阀1462可由一个或多个螺线管致动。螺线管可包括线圈,所述线圈当通电时可促使先导阀1462在开启位置和排空位置之间移动。当布置在开启位置时,先导阀1462 允许来自泵1433的加压流体通过先导阀1462流动至主级阀1430。将先导阀1462布置在排空位置而使先导阀流体连接至低压贮存器1463。共用的先导阀1462可起到同时向其中一个共用的阀1430施加开启压力和向另一共用的阀1430施加关闭压力的作用。例如,将先导阀B布置在开启位置允许来自泵1433的加压流体通过先导阀B流动至主级阀O)。当先导阀A和C布置在排空位置,来自先导阀B的加压流体致使主级阀O)的阀芯移至开启位置,由此允许加压流体从泵1433通过主级阀( 流动至液压负载1437。将先导阀B布置在开启位置同时向主级阀(1)施加了关闭压力。主级阀还可构造成使得共用的先导阀1462 起到同时施加开启压力至两个共用的主级阀1430或同时施加关闭压力至两个共用的主级阀1430的作用。例如,开启先导阀B可同时施加关闭压力至主级阀(1)和主级阀(2)两者。这种配置可通过利用单个先导阀1462控制两个主级阀1430的运行而使先导阀1462的数
量最小。图15的表1提供了逻辑表,该逻辑表标识了开启和关闭图14的每个主级阀1430 的各种控制方案。该表描述了各个先导阀的运行状态对相应主级阀的运行的影响。例如, 将先导阀A与压力连通(阀位置“1”)将开启主级阀(1)(阀位置“1”)。这对其余三个主级阀的位置没有影响,所述三个主级阀将保持在它们的先前位置(阀位置“LC”),前提是其余的先导阀开启以排空(阀位置“0”)。开启由主级阀(1)和(2)共用的先导阀B(阀位置 “1”)并开启先导阀A以排空(阀位置“0”)将致使主级阀⑴关闭(阀位置“0”)和主级阀(2)开启(阀位置“1”)。主级阀3和4将保持在它们的先前位置(阀位置“LC”),前提是相关的先导阀开启以排空。开启其它先导阀(即先导阀C、D和E)对主级阀运行的影响可很容易从图15的表1确定。图16示意性示出了类似于图14所示方案的主级阀致动方案。一处不同点在于添加了偏压元件1606,该偏压元件起到将主级阀1630的阀芯预压至关闭位置的作用。偏压元件1606还在系统压力发生损失或降低的情况下提供了故障安全机构以便关闭主级阀 1630。偏压元件1606还可使由于压力变化而导致的反馈效应最小化,所述压力变化可能发生在相邻主级阀1630被致动的时候。可设置分别的压力源(例如泵1633和1635)以便将加压流体的流动分别供应至先导阀1662和主级阀1630。可设置压力调节器以控制压力源的排出压力。先导阀1662以及主级阀1630还可利用同一压力源,例如图1A、图2A和图3A所示。每个主级阀1630(在图16中四个主级阀分别标识为阀(1)至阀G))可采用两个分别的先导阀1662(在图16 中五个先导阀分别标识为阀A至阀E)。一个先导阀1662起到开启主级阀1630的作用,而另一先导阀1662起到关闭主级阀1630的作用。位于阀串列末端的主级阀1630与相邻主级阀1630共用一个先导阀1662。例如,主级阀(1)与相邻的主级阀(2)共用先导阀B,而主级阀(4)与相邻的主级阀(3)共用先导阀E。位于阀串列中间的主级阀1630将共用两个先导阀1662。例如,主级阀O)与相邻的主级阀(1)共用先导阀B,而与相邻的主级阀(3) 共用先导阀C。先导阀1662可由一个或多个螺线管致动。螺线管可包括线圈,所述线圈当通电时可促使先导阀1662在开启位置和排空位置之间移动。当布置在开启位置时,先导阀1662允许来自泵1633的加压流体通过先导阀1662流动至主级阀1630。将先导阀1662布置在排空位置使先导阀流体连接至低压贮存器1663。共用的先导阀1662起到同时施加开启压力至其中一个共用的主级阀1630和施加关闭压力至另一个共用的主级阀1630的作用。例如, 将先导阀B布置在开启位置允许来自泵1633的加压流体通过先导阀B流动至主级阀(2)。 当先导阀A和C布置在排空位置时,来自先导阀B的加压流体致使主级阀O)的阀芯移至开启位置,由此允许加压流体从泵1633通过主级阀( 流动至液压负载1637。将先导阀B 布置在开启位置同时施加了关闭压力至主级阀(1)。偏压元件1606在系统压力发生损失或降低的情况下提供了故障安全机构以便关闭主级阀1630。主级阀还可构造成使得共用的先导阀1662起到同时施加开启压力至两个共用的主级阀或施加关闭压力至两个共用的主级阀1662的作用。例如,开启先导阀B可同时施加关闭压力至主级阀(1)和主级阀O) 两者。这种配置可通过利用单个先导阀1662控制两个主级阀1630的运行而使先导阀1662的数量最小。图17的表2提供了示范性的控制逻辑,所述控制逻辑用于控制图16所示控制方案所采用的主级阀1630的开启和关闭。例如,若先导阀A与压力连通(表2中的阀位置 “1”)且先导阀B至E开启以排空(表2中的阀位置“0”),这将致使主级阀⑴开启(表 2中的阀位置“1”)而其余的主级阀1630仍然关闭(表2中的阀位置“0”)。可从图17的表2中很容易确定各种其它先导阀操作顺序的效果。图18A和图18B的表3描述了示范性控制逻辑,所述控制逻辑可用在图16所示的控制方案中。不同于图17的表2中所提供的控制逻辑(其中在一个给定的时间仅开启一个主级阀),表3所提供的控制逻辑允许同时开启多个主级阀。可采用解释图17的表2中的控制数据相同的方式来解释图18A和图18B的表3中的控制数据。图19A至图22B示出了采用一体化压力辅助机构的多种示范性主级阀构型。一体化的压力辅助机构起的作用是根据压力辅助机构的具体构型而将主级阀的阀芯驱向开启位置或关闭位置,以响应预先设定的上游或下游压力的出现。为便于论述,外部元件充当阀芯,而内部元件充当阀套,且“上游压力”(Pu)代表出现在阀套内部的压力,而“下游压力”(Pd)代表包围阀芯外侧的区域内的压力。图19A示出了示范性压力辅助机构1910,所述压力辅助机构构造成开启阀1930以响应预先设定的上游压力Pu。图20A示出示范性压力辅助机构2010,所述压力辅助机构构造成关闭阀2030以响应预先设定的上游压力Pu。图21A示出示范性压力辅助机构2110, 所述压力辅助机构构造成开启阀2130以响应预先设定的下游压力Pd。图22A示出示范性压力辅助机构2210,所述压力辅助机构构造成关闭阀2230以响应预先设定的下游压力Pd。可通过在各自的压力辅助机构1910、2010、2110和2210内提供台阶1911、2011、 2111和2211而将压力辅助机构结合至主级阀内。如图19A至图22B中所示,每个台阶分别包括在对应的滑阀1966,2066,2166和2266内形成的台阶1912,2012,2112和2212。对应的台阶1914、2014、2114和2214分别结合至阀套1964,2064,2164和2264中。台阶致使反向的压力引起的轴向力施加在阀芯和阀套上,这趋向于致使阀根据压力辅助机构的具体构型而开启或关闭。反向力的量值至少部分地由台阶的尺寸确定。对于给定的压力降,台阶越大,反向力越大。继续参考图19A至图22B,台阶相对于阀套内孔口 (即孔口 1982、2082、2182和 2282)和阀芯内孔口(即孔口 1980、2080、2180和2280)的布置决定了压力辅助机构是对上游压力Pu还是下游压力Pd作出响应。若当阀关闭时台阶出现在阀套的孔口上,例如图19A 和图20A所示的构型,则压力辅助机构将对上游压力Pu作出响应。若当阀关闭时台阶出现在阀芯的孔口上,例如图21A和图22A所示的构型,则压力辅助机构将对下游压力Pd作出响应。如从图19A至图22B中可见,台阶的一侧可由阀芯限定,而台阶的对侧可由阀套限定。阀芯和阀套内的台阶至少部分地限定了当阀开启时在阀芯内孔口和阀套内对应孔口之间的流体通道1913、2013、2113和2213。压力辅助机构起到开启还是关闭阀的作用取决于台阶的阀芯部分布置在孔口的哪一侧。将台阶的阀芯部分布置成沿孔口的最接近回位弹簧的边缘,例如图19A和图21A所示的构型,将致使压力辅助机构在达到预先设定的压力时开启主级阀。将台阶的阀芯部分布置成沿孔口的远离回位弹簧的对侧边缘,例如图20A和图22A所示的构型,将致使压力辅助机构在达到预先设定的压力时关闭主级阀。参考图19A至图19C,当阀1930布置在关闭位置时(即图19A和图19B),压力辅助机构1910的台阶1911布置在阀套1964(固定元件)的孔口 1982上,因此压力辅助机构1910将对上游压力Pu(即在阀套1964的内部区域之内出现的压力)作出响应。图19B 是压力辅助机构1910的放大视图,它示出了阀芯1966内的台阶1912,以及阀套1964内的台阶1914。台阶1912的阀芯部分定位成沿孔口 1982并最接近回位弹簧1906。回位弹簧 1906可至少与阀芯1966连通,并起到将阀芯1966从开启位置(即图19C)驱向关闭位置 (即图19A和图19B)的作用。由此,出现在阀套1964的孔口 1982内的压力将趋向于推动台阶1912远离阀套1964的台阶1914,并朝向回位弹簧1906,由此当达到预先设定的压力时开启阀1930,例如图19C所示。如图19C所示,台阶1912和1914彼此协作以当阀1930布置在开启位置时至少部分地限定阀套1964的孔口 1982和阀芯1966的孔口 1980之间的流体通道1913。当阀1930 布置在开启位置时,台阶1912和1914可流体连接至孔口 1980和1982。当阀1930布置在关闭位置时,台阶1912和1914可基本上从孔口 1980流体断开,如图19A和19B所示,但仍流体连接至孔口 1982。参考图20A至图20C,当阀2030布置在关闭位置时(即图20A和图20B),压力辅助机构2010的台阶2011布置在阀套2064(固定元件)的孔口 2082上,因此压力辅助机构 2010将对上游压力Pu(即在阀套2064的内部区域之内出现的压力)作出响应。台阶2012 的阀芯部分2066定位成沿孔口 2082并最远离回位弹簧2006。回位弹簧2006起到将阀芯 2066从开启位置(即图20C)驱向关闭位置(即图20A和图20B)的作用。图20B是压力辅助机构2010的放大视图,它示出了当阀2030布置在关闭位置时阀芯2066内的台阶2012, 以及阀套2064内的对应台阶2014的布置。图20C是阀2030的放大视图,所述阀布置在开启位置,且阀芯2066的孔口 2080流体连接至阀套2064的孔口 2082。阀套2064的孔口 2082内出现的压力趋向于促使阀芯2066的台阶2012远离阀套2064的台阶2014并远离回位弹簧2006,由此在达到预先设定的压力时关闭阀2030,例如图20A和图20B所示。如图20C所示,台阶2012和2014彼此协作以当阀2030布置在开启位置时至少部分地限定阀套2064的孔口 2082和阀芯2066的孔口 2080之间的流体通道2013。当阀 2030布置在开启位置时(图20C),台阶2012和2014可流体连接至孔口 2080和2082。当阀2030布置在关闭位置时,台阶2012和2014可基本上从孔口 2080流体断开,如图20A和 20B所示,但仍流体连接至孔口 2082。参考图21A至图21C,当阀芯2166布置在关闭位置时(即图21A和图21B),压力辅助机构2110的台阶2111布置在阀芯2166(可移动元件)的孔口 2180上,因此压力辅助机构2110将对下游压力Pd(即出现在阀芯2166的外部区域周围的压力)作出响应。台阶 2111的阀芯部分定位成沿孔口 2180并最接近回位弹簧2106。回位弹簧2106起到将阀芯 2166驱向关闭位置(即图21A和图21B)的作用。图21B是压力辅助机构2110的放大视图,它示出了当阀2130布置在关闭位置时阀芯2166内的台阶2112以及阀套2164内的对应台阶2114的定位,而图21C是阀2130的放大视图,且阀芯2166布置在开启位置。出现在阀芯2166的孔口 2180内的压力趋向于推动台阶2112远离阀套2164的台阶2114并朝向回位弹簧2106,由此在达到预先设定的压力时开启阀2130,例如图21C所示。
如图21C所示,台阶2112和2114彼此协作以在阀2130布置在开启位置时至少部分地限定阀套2164的孔口 2182和阀芯2166的孔口 2180之间的流体通道2113。当阀2130 布置在开启位置时,台阶2112和2114流体连接至孔口 2180和2182。当阀2130布置在关闭位置时,台阶2112和2114可基本上从孔口 2180流体断开,如图2IA和2IB所示,但仍流体连接至孔口 2180。参考图22A至图22C,当阀芯布置在关闭位置时(即图22A和图22B),压力辅助机构2210的台阶2211布置在阀芯2266(可移动元件)的孔口 2280上,且因而压力辅助机构 2210将对下游压力Pd(即出现在阀芯2266的外部区域周围的压力)作出响应。图22B是压力辅助机构2210的放大视图,它示出了当阀2230布置在关闭位置时阀芯2266内的台阶2212以及阀套2264内的台阶2214的相对布置,而图22C是阀2230的放大视图,且阀芯 2266布置在开启位置。台阶2212的阀芯部分定位成沿孔口 2280并最远离回位弹簧2206。 回位弹簧2206起到将阀芯2266驱向关闭位置的作用,如图22A和图22B所示。由此,出现在阀芯2266的孔口 2280内的压力趋向于推动台阶2212远离阀芯2266的台阶2214并远离回位弹簧2206,由此在达到预先设定的压力时将阀2230驱向关闭位置。如图22C所示,台阶2212和2214彼此协作以在阀2230布置在开启位置时至少部分地限定阀套2264的孔口 2282和阀芯2266的孔口 2280之间的流体通道2213。当阀2230 布置在开启位置时,台阶2212和2214可流体连接至孔口 2280和2282。当阀2230布置在关闭位置时,台阶2212和2214可基本上从孔口 2282流体断开,如图22A和22B所示,但仍流体连接至孔口 2280。应注意,尽管压力辅助机构1910、2010、2110和2210示为布置在不是最远离就是最接近回位弹簧的孔口上,但压力辅助机构1910、2010、2110和2210的台阶可位于阀芯或套管中的孔口的任何一个上。同样,在另一范例中,压力辅助机构1910、2010、2110和2210 的台阶可位于沿阀芯或阀套的任何位置处,前提是压力辅助机构与阀套或阀芯的孔口流体连通。使主级阀在开启和关闭位置之间循环会在阀芯接触到限制阀芯行程的止动件时产生高冲击力。这不仅会产生不希望的噪音,而且还会影响主级阀的耐用性以及阀可受控的精确度。图23是采用了阀芯2366的示范性阀2330的图解,所述阀芯具有固定地附接至阀芯一端的阻尼件2312。阻尼件2312可由弹性屈服材料构成以便吸收在阀从开启位置移至关闭位置时出现的冲击力的至少一部分。阀2330的大致对面端可包括第二阻尼件2310, 所述第二阻尼件起到缓减在阀从关闭位置移至开启位置时出现的冲击力的作用。图对是主级阀芯2366的末端的放大视图,它示出了当阀布置在关闭位置时阻尼件2312的止动区域2311接触阀壳体2319的止动件2320。阀2330可包括相对于阀壳体2319固定的大致圆柱形的空心阀套2364,以及大致圆柱形的阀芯2366,所述阀芯可滑动地布置在阀套2364的外侧周围。阀芯2366可在阀套 2364的长度的一部分上在开启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自由地来回移动。图23和图M示出布置在关闭位置的阀2330。阀2330可采用偏压元件以便将阀芯2366从开启位置移至关闭位置,所述偏压元件示为回位弹簧2306。参考图23,阀套2364和阀芯2366可包括一系列孔口 2382和2380,所述孔口延伸通过各自部件的壁。当阀芯2366相对于阀套2364布置在开启位置时,阀芯2366内的孔口2380流体连接至阀套2364内的孔口 2382。当阀芯2366相对于阀套2364布置在关闭位置时,孔口 2380基本上与阀套2364内的孔口 2382流体断开。继续参考图23,在开启阀2330时产生的冲击力可通过由弹性屈服材料构造的阻尼件2310而缓减。合适的材料可包括但不限于工程塑料,例如具有约百分之二十碳纤维填充料的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阻尼件2310可包括接合阀芯2366的一端的支承面2308。阻尼件2310还可包括具有末端2317的止动区域2316,所述末端接合阀壳体 2319以限制主级阀芯2366在开启时的行程。开启阀2330使得阀芯2366将阻尼件2310向壳体2319移位。阻尼件2310可在冲击阀壳体2319时弹性变形以吸收冲击能量的至少一部分。阻尼件2310还可包括凸缘2313,所述凸缘接合偏压元件2306的一端。偏压元件的另一端接合阀壳体2319。阻尼件2310的至少一部分可布置在偏压元件2306之内。偏压元件2306起到将阀芯2366驱向关闭位置的作用。当阀芯2366移位离开开启位置时阻尼件 2310的末端2317从壳体2319脱离。参考图对,可通过由弹性屈服材料制成阻尼件2312而缓减当关闭阀2330时产生的冲击力。阻尼件2312的止动区域2311可包括肩部2314,当阀2330的阀芯2366移至关闭位置时所述肩部与在阀壳体2319内形成的止动件2320接合。肩部2314可以是阻尼件 2312的任何表面,当阀2330关闭时所述表面接触阀壳体的止动件2320的表面。阻尼件2312可弹性变形以吸收冲击能量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冲击能量在当阀 2330被关闭时阻尼件的肩部2314接触阀壳体的止动件2320时形成。当阀2330移至开启位置时肩部2314脱离止动件2320。用于阻尼件2312的合适材料可包括但不限于工程塑料,例如具有约百分之二十碳纤维填充料的聚醚醚酮。当在关闭阀2330时阻尼件2312冲击止动件2320的时候,弹性屈服材料弹性变形以吸收冲击能量的至少一部分并缓和冲击。 弹性屈服材料可以是与构成阀芯2366的其余部分所用的材料相同或不同的材料。参考图25A,可通过形成阀芯2566的一部分而缓减当关闭阀2530时产生的冲击力,所述部分接触阀壳体并由弹性屈服材料构成且能够吸收当关闭阀时产生的冲击力的至少一部分。阀2530可包括相对于阀体2519固定的大致圆柱形的空心阀套2564,以及大致圆柱形的阀芯2566,所述阀芯可滑动地布置在阀套2564外侧的周围。阀芯2566可在阀套 2564的长度的一部分上在开启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自由地来回移动。图25A示出阀2530 布置在关闭位置。阀套2564和阀芯2566可包括一系列孔口 2582和2580,所述孔口延伸通过各自部件的壁。孔口 2580和2582大致布置成同一样式以使得当阀芯2566相对于阀套2564布置在开启位置时阀芯2566内的孔口 2580能够与阀套2564内的孔口 2582大致对齐。当阀芯2566相对于阀套2564布置在关闭位置时,孔口 2580与阀套2564内的孔口 2582大致不对准。阀芯2566可包括阶梯状区域2518,所述区域与在阀壳体2519内形成的止动件 2510接合。阶梯状区域2518可包括附接至阀芯2566的环2512。在一个范例中,环2512 可由弹性屈服材料制成,例如工程塑料、具有约百分之二十碳纤维填充料的聚醚醚酮。但是应理解,还可采用其它大致弹性屈服的材料。图25B是阀芯2566的分解图,且弹性屈服环2512示为从阀芯2566拆下。当关闭阀2530时弹性屈服环2512冲击阀壳体2519内的止动件2510。当冲击止动件2510时弹性屈服环2512弹性变形以在关闭阀2530时吸收冲击能量的至少一部分。可通过将弹性屈服环2512 二次成型至阀芯2566而形成阀芯2566的弹性屈服部分。可通过为环2512设置至少一个向内延伸的凸台2516而将弹性屈服环2512固接至阀芯2566,所述凸台与在阀芯 2566内形成的对应缝隙2517接合。但是应注意,环2512也可以其它方式固接至阀芯2566。 例如,屈服环2512可与在阀芯2566内形成的环形圆周狭槽接合。参考图26,诸如图IA所示的采用共线的阀配置的阀组沈20可与泵组件沈10集成以便供应加压流体至一系列阀2630。这种配置使阀组体积最小化,这进而可改善包括泵组件沈10的液压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泵组件沈10可包括多种已知的固定排量泵的任一种,包括但不限于齿轮泵、叶片泵、轴向柱塞泵和径向柱塞泵。泵组件沈10可包括泵输入轴沈12以便驱动泵组件沈10。阀组沈20可包括多个液压致动的滑阀沈30。每个阀沈30可包括相对于阀组沈20 固定的大致圆柱形的空心阀套2664,以及可滑动地布置在阀套沈64外侧周围的大致圆柱形的阀芯沈66。阀芯沈66可在阀套沈64的长度的一部分之上在开启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自由地来回移动。阀套沈64和阀芯沈66的每一个可包括一系列孔口,所述孔口延伸通过各自部件的壁。阀芯沈66包括一系列孔口 2680,而阀套沈64包括一系列孔口沈82。孔口沈80 和沈82大致布置成同一样式以使得当阀芯沈66相对于阀套沈64布置在开启位置时阀芯 2666内的孔口沈80能够与阀套沈64内的孔口沈82大致对齐。图沈示出阀芯沈66布置在关闭位置,其中孔口 2680和沈82彼此大致不对准,以基本上限制阀芯沈66和阀套沈64 之间的流体连通。每个阀2630可采用偏压元件以便将阀芯沈66从开启位置移至关闭位置, 所述偏压元件示为回位弹簧2606。泵输入轴沈12从泵沈10伸出。泵输入轴沈12可纵向延伸通过增压室沈14,所述增压室由各个阀沈30的互相连接的阀套沈64形成。泵输入轴沈12的一端沈16延伸通过主级阀组沈20的端盖沈18,并可连接至外部动力源,例如发动机、电动马达、或另一种能够输出转矩的动力源。端盖沈18可附接至阀组沈20的壳体沈19,并可包括轴承沈21 (例如滚针轴承、滚子轴承、或套筒轴承)以便可旋转地支承泵输入轴2612的末端沈16。阀沈30可由螺线管驱控的先导阀沈62液压致动。先导阀沈62可流体连接至压力源,例如泵2660。先导阀沈62在开启时允许来自泵2660的加压流体通过先导阀沈62流动至阀沈30。来自先导阀沈62的加压流体致使阀沈30的阀芯沈66移至开启位置,由此允许加压流体从泵2610通过阀沈30流动至液压负载。关闭先导阀沈62使加压流体至阀 2630的流动停止,由此允许回位弹簧沈06将阀沈30的阀芯沈66移回至关闭位置。泵组件沈10可构造成允许流体通过入口通道沈27进入泵组件沈10。入口通道 2627可布置在泵组件上多个位置的任一个处,包括但不限于在泵组件2610的外圆周沈23 上、在泵组件2610的与阀组沈20相对的一侧沈25上、或任何其它合适的位置。为便于论述,入口通道沈27在图沈中示为沿泵的外圆周沈23布置。流体通过入口通道沈27进入泵组件沈10并在流体穿过泵组件沈10时径向向内地行进。加压流体可通过一个或多个排出口沈观离开泵组件沈10,所述排出口沿泵组件沈10的一侧沈沈布置。加压流体可从泵组件排入增压室沈14,所述增压室由各个阀沈30的互相连接的阀套沈64形成。加压流体可沿环形通道沈25行进至各个阀沈30,所述环形通道在阀套沈64的内壁沈27和输入轴沈12之间形成。致动一个或多个阀沈30至开启位置允许加压流体穿过阀芯沈66内的孔口洸80和阀套洸64内的孔口洸82流至阀洸30的出口洸四。图27示出了集成至阀组2720的泵组件2710,所述阀组采用图5所示的分组共线的阀配置。这种配置也使阀组入口体积最小,这进而可改善液压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在这种构型中,泵组件2710布置在两组阀2730之间。将泵组件2710布置在阀2730之间会需要将泵组件2710的入口 2727布置成沿泵组件2710的外圆周2723。但是,根据泵组件 2710的大小和构型,也可将泵入口 2727布置在泵的另一位置处。阀组2720可包括多个液压致动的滑阀2730。每个阀2730可包括相对于阀组2720 固定的大致圆柱形的空心阀套2764,以及可滑动地布置在阀套2764外侧周围的大致圆柱形的阀芯2766。阀芯2766可在阀套2764的长度的一部分之上在开启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自由地来回移动。阀套2764和阀芯2766的每一个可包括一系列孔口,所述孔口延伸通过各自部件的壁。阀芯2766包括一系列孔口 2780,而阀套2764包括一系列孔口 2782。孔口 2780 和2782大致布置成同一样式以使得当阀芯2766相对于阀套2764布置在开启位置时阀芯 2766内的孔口 2780能够与阀套2764内的孔口 2782大致对齐。每个阀2730可采用偏压元件以便将阀芯2766从开启位置移至关闭位置,所述偏压元件示为回位弹簧2706。阀2730可由螺线管驱控的先导阀2762液压致动。先导阀2762可流体连接至压力源,例如泵2760。先导阀2762在开启时允许来自泵2760的加压流体通过先导阀2762流动至阀2730。来自先导阀2762的加压流体致使阀2730的阀芯移至开启位置,由此允许加压流体从泵组件2710通过阀2730流动至液压负载。关闭先导阀2762使加压流体至阀的流动停止,并允许回位弹簧2706将阀芯2766移回至关闭位置。泵组件2710可包括泵输入轴2712,所述泵输入轴从泵组件2710的至少一侧向外伸出。泵输入轴2712纵向延伸通过增压室2714,所述增压室由各个阀2730的互相连接的阀套2764形成。泵输入轴2712的一端2716延伸通过阀组2720的端盖2718并可由轴承 2721可旋转地支承,所述轴承可包括例如滚针轴承、滚子轴承、或套筒轴承。端盖2718可附接至阀组2720的壳体2719,并可包括轴承2721。泵输入轴2712的末端2716可外露并连接至外部动力源,例如发动机、电动马达、或另一种能够输出转矩的动力源。泵组件2710还可构造成使泵输入轴2712从泵组件2710的两侧都伸出,在这种情况下泵输入轴2712的对面端2731可由安装至阀组端盖27 的轴承2722可旋转地支承,所述端盖附接至阀组壳体 2719。流体通过泵入口 2727进入泵组件2710,并在流体穿过泵组件2710时径向向内地行进。加压流体可通过一个或多个排出口 27 离开泵组件2710,所述排出口沿泵组件2710 的两侧27 和2727布置。加压流体可从泵组件2710排入增压室2714内,所述增压室由各个阀2730的互相连接的阀套2764形成。加压流体可沿环形通道2725行进至各个阀2730, 所述环形通道在阀套2764的内壁2727和泵输入轴2712之间形成。致动阀2730至开启位置允许加压流体通过阀芯2766内的孔口 2780和阀套沈64内的孔口 2782流动至阀2730 的出口 2729。图28A至图28B示出了用于控制向多个液压负载分配加压流体的阀组观20,所述多个液压负载具有不同的流量和压力要求。阀组观20包括采用单个阀套观64和单个阀芯 2866的一对阀观30和观32。尽管在图^A和图^B中阀组观20示为具有两个阀观30和2832,但应理解,在实践中阀组观20可至少部分地视具体应用的要求而包括更多个阀。每个阀观30和观32共用相对于阀组观20固定的大致圆柱形的空心阀套观64, 以及可滑动地布置在阀套观64外侧周围的大致圆柱形的阀芯观66。阀芯观66可在阀套 2864的长度的一部分之上在开启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自由地来回移动。阀套观64和阀芯观66的每一个可包括一系列孔口,所述孔口延伸通过各自部件的壁。阀芯观66包括一系列孔口观80,而阀套观64包括一系列孔口 2882。对于阀观30,阀套沘64的孔口沘80和对应的阀芯沘66的孔口沘82标记为组1,而对于阀沘32,阀套沘64 的孔口观80和对应的阀芯观66的孔口观82标记为组2。阀芯观66可相对于阀套观64 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轴向移动。当阀芯处于第一位置时,阀芯观66允许流体从阀套 2864的内部区域流至阀观30的出口观42 (图2躺,而当阀芯处于第二位置时,阀芯观66允许流体从阀套观64的内部区域流至阀观32的出口观44(图^B)。组1 (即阀观30)的孔口观80和观82大致布置成同一样式以使得当阀芯观66布置在第一位置时阀芯观66内的孔口观80能够与阀套观64内的孔口观82大致对齐(图28A)。类似地,组2 (即阀观32) 的孔口观80和观82大致布置成同一样式以使得当阀芯观66布置在第二位置时阀芯观66 内的孔口观80能够与阀套观64内的孔口观82大致对齐(图^B)。当阀芯观66布置在第一位置时(图28A),组2 (即阀观32)的孔口观80和观82不对准,从而使阀观32的阀芯观66与阀观32的阀套观64基本上流体断开。当阀芯观66布置在第二位置时(图^B), 组1(即阀观30)的孔口观80和观82不对准,从而使阀观30的阀芯观66与阀观30的阀套观64基本上流体断开。阀芯观66在图^A中示为处于第一位置,其中阀观30开启而阀观32关闭。可通过使阀芯观66相对于阀套观64轴向滑动而将阀观30布置在如图28B所示的关闭位置,这也同时开启了阀观32。开启阀观30或观32两者任一允许加压流体穿过阀观30和观32流至各自的出口观42和观44。关闭阀洲30或观32两者任一使得另一个阀开启。类似地,开启阀观30和观32的其中之一使得另一个阀关闭。阀组观20还可包括先导阀观62以便在第二位置和第一位置之间致动阀芯观66。 阀观30和观32可借助先导阀观62而液压致动,所述先导阀可以是螺线管驱控的先导阀。 先导阀观62可包括流体连接至压力源的入口 2863。可选择性地致动先导阀观62以允许将流体压力施加至阀芯观66的一端观65,从而将阀芯从阀观32开启而阀观30关闭的第二位置(图^B)移至阀观30开启而阀观32关闭的第一位置(图2躺。阀观30和观32还可采用偏压元件以便将阀芯观66在阀观30开启而阀观32关闭的第一位置(图28A)和阀观30关闭而阀观32开启的第二位置(图^B)之间移动,所述偏压元件示为回位弹簧观06。当阀芯观66布置在第一位置时(图^A),可借助止动件观11控制阀芯观66相对于阀套观64的定位,所述止动件与阀芯观66的第一末端观12或阀芯观66的另一合适区域接合。当阀芯观66布置在第二位置时(图^B),可借助第二止动件观13控制阀芯观66 相对于阀套观64的定位,所述第二止动件与阀芯观66的第二末端观15或阀芯观66的另一合适区域接合。在一个范例中,可通过将先导阀观62布置在开启位置,而使阀芯观66移至如图 28A所示的第一位置,这样使阀观30开启而阀观32关闭。将先导阀观62布置在开启位置使加压流体输送至腔室观98,所述腔室邻近阀芯观66的末端观15。由加压流体施加的力克服了由回位弹簧观06施加的偏压力并使阀芯观66向止动件观11移位并进入第一位置。 可通过关闭先导阀观62以使腔室观98降压而使阀芯观66回至关闭阀观30而开启阀观32 的第二位置(图观B)。这允许由回位弹簧观06施加的偏压力将阀芯观66轴向滑动至第二位置。阀组还可构造成使得将先导阀观62布置在开启位置而开启阀观32,将先导阀布置在关闭位置而开启阀观30,前提是回位弹簧观06布置在阀芯观66的另外一端。阀观30和观32可构造成使得内部或外部元件两者任一充当阀芯观66。在图28A 和图28B所示的示范性阀中,内部元件充当阀套观64,而外部元件充当阀芯观66 (即可相对于阀套移动)。但是应理解,在实践中,内部元件可构造成充当阀芯观66,而外部元件充当阀套观64。此外,阀观30和观32还可构造成使得内部和外部元件两者都同时相对于阀体移动。最后一种构型可产生更快的阀致动速度,但这样做可能有增加复杂性和成本的风险。尽管加压流体的流动被描述成当布置在开启位置时径向向外地穿过示范性阀 2830和观32,但应理解,主级阀组还可构造成使得流动径向向内地通过。在这种情况下,标记为各个出口观42和观44的通道将充当入口,而标记为入口观42的通道将充当出口。加压流体穿过阀观30和观32的方向并不取决于是内部还是外部阀元件充当阀芯,也不取决于当致动阀时是否两个元件都可相对于彼此移动。阀观30和观32以及先导阀观62可具有分别的压力源或可共用同一压力源。在图28A和图28B所示的示范性阀组构型中,阀观30和2832、以及先导阀观62示为共用同一压力源。用于供应给阀观30和2832、以及先导阀观62的加压流体通过入口观42进入主级阀组。入口观42流体连接至阀套观64。阀观30和观32可串联连接以形成细长的增压室观23。先导阀组观25流体连接至阀观32的阀套观64的下游端。先导阀组2825包括先导供应通道观27,加压流体的一部分可通过所述先导供应通道而从主级流体源流出并输送至先导阀观62。先导阀观62的入口观63可流体连接至先导供应通道观27。先导阀组观25可包括止回阀观70。止回阀观70起到控制输送至先导阀组观25 的加压流体的流动的作用,并防止流体从先导阀组观25回流至增压室观23。止回阀观70 可具有多种构型的任一种。一种构型的范例示于图28A和图^B,其中利用球型止回阀来控制前往和来自先导阀组2825的流体流动。止回阀观70包括球体观72,所述球体选择性地接合先导阀组2825的入口通道观74。可设置弹簧观76以便将球体观72偏压至与先导阀组2825的入口通道观74接合。当在止回阀洲70上的压力降超过了弹簧观76施加的偏压力时,球体观72将脱离先导阀组2825的入口通道观74,以允许加压流体从增压室观23 流动至先导阀组观25。流体从液压阀组观20流动至先导阀组2825的速率取决于止回阀观70上的压力降。压力降越大,流速越高。在止回阀观70上的压力降小于弹簧观76的偏压力的情况下,或在先导阀组观25内的压力超过液压阀组观20内的压力的情况下,止回阀观72将接合先导阀组观25的入口通道观74以防止流体在任一方向上穿过止回阀观70。可选择弹簧观76的弹簧刚度从而防止止回阀观70开启,直至在止回阀观70上达到期望的压力降。先导阀组2825还可包括蓄积器观90以便存储用于致动阀观30和观32的加压流体。蓄积器洲90可具有多种构型的任一种。例如可包括用于接纳和存储加压流体的流体贮存器观92。贮存器观92可流体连接至先导阀组观25。蓄积器观90可包括布置在贮存器2892内的可移动活塞观94。可调节活塞观94在贮存器观92内的定位以选择性地改变贮存器观92的容积。偏压机构观96(例如卷簧)在趋向于使贮存器观92的容积最小的方向上推动活塞观94。偏压机构观96施加偏压力,所述偏压力与出现在先导阀组观25内的加压流体施加的压力反向。若这两个反向力不平衡,则活塞观94将移位以增加或减少贮存器 2892的容积,由此使两个反向力之间恢复平衡。在至少某些情况下,贮存器观92内部的压力水平相当于先导阀组观25内的压力。若贮存器观92内的压力超过了由偏压机构观96产生的反向力,则活塞观94将向偏压机构观96移位,由此增加贮存器观92的容积和可储存在蓄积器观90内的流体量。随着贮存器观92持续充入流体,由偏压机构观96产生的反向力也将增加至一程度,在该程度上偏压力和从贮存器观92内施加的反向压力基本相等。当两个反向力处于平衡时,贮存器观92的容积将保持基本恒定。另一方面,致动先导阀观62 通常将导致先导阀组观25内的压力水平跌到贮存器观92内的压力水平之下。这一事实加上活塞观94上的压力此时不平衡的事实,将导致储存在贮存器观92内的流体被排至先导阀组观25以用于致动阀观30和观32。图29A示出了包括阀四30的阀组四20。阀四30采用了阀芯四66,所述阀芯包括致动件四09,所述致动件具有致动表面四10。阀四30可以是液压致动的滑阀,所述滑阀包括相对于阀组四20固定的大致圆柱形的空心阀套四64,以及可滑动地布置在阀套四64外侧周围的大致圆柱形的阀芯四66。阀芯四66可在阀套四64的长度的一部分之上在开启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自由地来回移动。阀套四64和阀芯四66的每一个可包括一系列孔口, 所述孔口延伸通过各自部件的壁,其中阀芯四66包括一系列孔口四82,而阀套四64包括一系列孔口四80。阀四30可由致动设备(例如先导阀)液压致动以便将阀芯四66从关闭位置移至开启位置。阀四30还可采用偏压元件以便将阀芯观66从开启位置移至关闭位置,所述偏压元件示为回位弹簧四06。将先导阀布置在开启位置使得加压流体的流动被输送至与致动表面四10流体连通的腔室四98。加压流体施加大致轴向的力至阀芯四66的致动表面 2910,这趋向于使阀芯四66相对于阀套四64在朝向回位弹簧四06的方向上轴向移位。关闭先导阀使腔室四98降压,由此允许回位弹簧四06将阀芯四66回位至关闭位置。致动件四09可位于阀芯四66的端部四14,所述端部与回位弹簧四06相对。阀芯 2966的孔口四82可包括纵轴A-A,其中可基本平行于轴A-A地测量代表孔口四82长度的尺寸L。致动表面四10还可包括厚度T,,其中厚度T,可小于孔口四82的尺寸L。阀芯四66的壁厚T可大于致动表面四10的壁厚T,,而在一个范例中壁厚T还可基本等于尺寸L。可选择壁厚T以使壁的偏转最小,所述偏转可因阀芯四66上的压力降而发生。例如,阀套四64的内部区域之内的压力可高于阀芯四66的外围周围的压力。在阀芯四66上发生的压力降可致使阀芯的壁向外偏转,偏转量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壁厚T、阀芯的材料特性、以及发生在阀芯上的压力降的量值。除了其它因素之外,可通过增加壁厚T而使壁的偏转最小。在至少一个范例中,可通过在壁厚T的一部分(例如壁厚T’ )上施加力而致动阀芯四66。施加至阀芯四66的力的量值大致是致动表面四10的面积以及所施加压力的量值的函数。增加所施加的压力或表面积两者任一将通常引起施加至阀芯四66的轴向致动力相应增加。可通过调整致动表面四10的厚度T’而控制致动力的量值。
致动表面四10可位于邻近阀芯四66的外表面四14处。可选地,如图29B所示, 致动表面四10,可位于邻近阀芯四66的内表面四16处。参考图29A和图29B两者,致动表面四10(图^A)和四10’ (图^B)提供了面积,加压流体可在阀芯四66上施加轴向力至所述面积以使阀芯滑入开启位置。施加至致动表面四10和四10,的压力将阀芯四66推入开启位置。图30是包括阀3030的阀组3020的图解。阀3030可以是液压致动的滑阀,所述滑阀包括相对于阀组3020固定的大致圆柱形的空心阀套3064,以及可滑动地布置在阀套 3064外侧周围的大致圆柱形的阀芯3066。阀芯3066可在阀套3064的长度的一部分之上在开启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自由地来回移动。阀套3064和阀芯3066的每一个可包括一系列孔口,所述孔口延伸通过各自部件的壁,其中阀芯3066包括一系列孔口 3080,而阀套3064 包括一系列孔口 3082。阀芯3066在图30中示为布置在关闭位置,其中阀芯3066的孔口 3080与阀套3064的孔口 3082基本上流体断开。将阀芯3066布置在开启位置(即在图30 中通过使阀芯向左滑动)使阀芯内的孔口 3080与阀套3064内的孔口 3082流体连接。阀3030可包括布置在阀芯3066的远端的致动件3008以便将阀芯3066在开启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移动。致动件3008可具有类似于图29B所示致动件四09的构型。在一个范例中,阀芯致动件3008可以是大致环形的圆环,所述圆环可借助连接件3010固定地附接至阀芯3066。致动件3008提供了致动表面3011,致动力可施加至所述表面以将阀芯从关闭位置驱至开启位置。阀3030还可包括偏压元件以便将阀芯3066从开启位置移至关闭位置,所述偏压元件示为回位弹簧3006。阀芯致动件3008可包括壁厚T,。类似于图29A至^B中所示,阀芯致动件3008 的厚度T,可小于阀芯3066的壁厚T,以获得期望的致动力,同时允许阀芯3066在阀芯3066 的包括孔口 3080的部分处保持期望的壁厚T。可通过改变阀芯致动件3008的厚度T’来改变致动阀芯3066所需的力。这种构型允许阀芯致动件3008的壁厚T’的大小确定成获得期望的致动力,且阀芯3066的壁厚T的大小确定成使阀芯3066的向外偏转最小。阀芯致动件3008可利用连接元件3010而连接至阀芯3066。连接元件3010可包括与阀芯致动件3008上的对应边缘3016接合的边缘3014、以及与阀芯3066上的对应边缘 3019接合的第二边缘3018。可用于将连接元件3010连接至阀芯3066和阀芯致动件3008 的其它方法包括但不限于钎焊、焊接和胶粘。所采用的连接方法的类型将至少部分地取决于所用材料的类型和连接的结构要求。阀组3020可包括与阀芯致动件3008的致动表面3010流体连通的致动腔室3012。 阀芯致动件3008可至少部分地位于致动腔室3012之内。还可设置致动流动端口 3014以便将加压流体供应至致动腔室3012以致动阀。致动流动端口 3014可流体连接至压力源, 例如泵。致动腔室3012接受来自致动流动端口 3014的流体压力。致动腔室3012内的流体压力提供了致动力,所述致动力用于将阀芯3066在阀组3020内轴向移至开启位置。可由位于致动腔室3012内的加压流体将致动力施加在阀芯致动件3008上以将阀芯3066向开启位置移置。加压流体可从致动腔室3012释放以允许回位弹簧3006将阀芯3066推入关闭位置。参考图31A,阀芯致动件3108的可供选择的构型包括至少一个销3102,所述销可与阀芯3166的致动远端3113连通。销3102可罩装在阀芯致动件壳体3106内,所述壳体充当导向件以便销3102在致动件壳体内轴向滑动。致动腔室3112位于邻近销3102的一端处。销3102的至少一部分与致动腔室3012流体连通。致动腔室3112接纳来自压力源的加压流体。加压流体提供致动力,所述致动力用于使阀芯3166在阀组3120内轴向移至开启位置。可由位于致动腔室3112之内的加压流体将致动力施加至销3102。施加在销3102的末端上的致动力将阀芯3166驱向开启位置。 可设置偏压元件以将阀芯3166驱回至关闭位置,所述偏压元件示为回位弹簧3106。在如图31B所示的一个示范性构型中,四个销3102可布置在致动件壳体3106内。 致动件壳体3106可固定地附接至阀壳体3115。致动件壳体3106还可构造成阀壳体3115 的一部分。应注意,尽管图31B示出四个销3102布置在致动件壳体3106内并彼此等距,但也可采用其它构型,所述其它构型采用不同数量的销或不同的分布。例如,销壳体3102可包括五个或更多个销3102,所述销以不相等的距离彼此间隔开。参考图1和图32,液压阀组20 (见图1A)可与泵3212集成以形成一体化的流体分配模块3210。将不同设备集成可通过减少存在于液压系统内的可压缩流体的量而改进系统效率,这进而可减少压缩存在于液压系统内的流体所需的总工作量。为清晰起见,在图32中利用相似的标号来标识流体分配模块3210的与液压阀组 20 一样的那些部件和特征件。流体分配模块3210可包括液压阀组20的控制阀30、32、34 和36。控制阀30、32、;34和36可布置在同一壳体3212内。可从壳体3212外部到达控制阀 30、32、34和36的各自的出口 44、46、48和50以便将各种液压负载(未示出)流体连接至流体分配模块3210。一个或多个控制阀还可采用螺线管驱控的先导阀以便致动各自的控制阀。可由固定排量泵3214提供加压流体,所述加压流体用于驱动流体连接至控制阀的各种液压负载(未示出)。泵3214可包括多种已知的固定排量泵的任一种,包括但不限于齿轮泵、叶片泵、轴向柱塞泵、和径向柱塞泵。泵3214包括驱动轴3216以便驱动泵。驱动轴3216可连接至外部动力源,例如发动机、电动马达、或另一种能够输出转矩的动力源。 泵3214的入口 3218可流体连接至流体贮存器(未示出)。液压阀组的入口 42可流体连接至泵3214的排出口 3220。尽管为便于论述而示出了单个泵3214,但流体分配模块3210可包括多个泵,每个所述泵具有它们各自的排出口,所述排出口流体连接至同一流体节点,从所述流体节点可向各个流体回路供应加压流体。多个泵可例如并联地流体连接以实现更高的流率,或例如当在给定的流率下希望更高压力时串联地流体连接。关于本文所述的过程、系统、方法等,应当理解,尽管这些过程等的步骤被描述为根据某一有序的顺序而发生,但在实践这些过程时,可以另一顺序执行所描述的步骤,该顺序不同于本文所述的顺序。还应理解,可同时执行某些步骤,可添加其它步骤,或可省略本文所述的某些步骤。换句话说,本文提供的对过程的描述是出于说明某些实施例的目的,而绝不应被理解为限制要求保护的发明。应理解前文的说明意在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前文的说明的基础上显然可理解除所提供的范例之外的许多实施例和应用。本发明的范围不应参考前文的说明而确定,而应代之以参考所附的权利要求、以及权利要求的等价条款的全部范围而确定。已预期和计划在本文所述的技术领域内出现未来的发展,且所公开的系统和方法将被结合入该种未来的实施例中。总之,应理解本发明能够经修改和变更,且仅受下文的权利要求限制。 所有在权利要求内所用的术语规定为赋予其最广泛而合理的解释以及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其普通含义,除非在本文中相反地作出了明确的指示。特别地,对例如 “一”、“这个”、“所述”等的单数冠词的使用应理解为陈述一个或多个所指代的元件,除非权利要求相反地陈述了明确的限制。
权利要求
1.一种阀系统,所述阀系统包括包括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的第一阀,第一阀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第一入口流体连接至第一出口,在所述第二位置第一入口与第一出口基本上流体断开;流体连接至第一阀的第二阀,第二阀是可操作的以便选择性地施加压力至第一阀从而将第一阀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0所述的阀系统,还包括流体连接至第一阀的第三阀,第三阀是可操作的以便选择性地施加压力至第一阀从而将第一阀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0所述的阀系统,其中第二阀是可操作的以便将第一阀从第二位置移至第一位置,且第三阀是可操作的以便将第一阀从第一位置移至第二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阀系统,还包括流体连接至第三阀的出口的第四阀和低压贮存器,第四阀是可操作的以选择性地允许从第三阀排出的流体的至少一部分从第三阀的出口流至低压贮存器。
5.根据权利要求0所述的阀系统,还包括第四阀,第四阀包括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第四阀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第二入口流体连接至第二出口, 在所述第二位置第二入口与第二出口基本上流体断开,第四阀流体连接至第三阀,第三阀是可操作的以便选择性地施加压力至第四阀从而将第四阀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阀系统,还包括偏压元件以便推动第一阀和第四阀中的至少一个进入第二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阀系统,其中第三阀是可操作的以便将第一阀从第一位置移至第二位置,并将第四阀从第二位置移至第一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阀系统,其中第三阀是可操作的以便将第一阀从第一位置移至第二位置,并将第四阀从第一位置移至第二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阀系统,还包括流体连接至第四阀的第五阀,第五阀是可操作的以便选择性地施加压力至第四阀从而将第四阀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0所述的阀系统,还包括流体连接至第一和第四阀的第一压力源、以及流体连接至第二、第三和第五阀的第二压力源。
11.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阀系统,其中第一压力源与第二压力源基本上流体断开。
12.根据权利要求0所述的阀系统,其中第三阀是可操作的以便将第四阀从第二位置移至第一位置,且第五阀是可操作的以便将第四阀从第一位置移至第二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0所述的阀系统,其中第二阀是可操作的以便将第一阀从第二位置移至第一位置,第三阀是可操作的以便将第一和第四阀从第一位置移至第二位置,且第五阀是可操作的以便将第四阀从第二位置移至第一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0所述的阀系统,还包括第四阀,第四阀包括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第四阀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在所述第一位置第二入口流体连接至第二出口,在所述第二位置第二入口与第二出口基本上流体断开;流体连接至第四阀的第五阀,第五阀是可操作的以便选择性地施加压力至第四阀从而将第四阀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以及流体连接至第四阀的第六阀,第六阀是可操作的以便选择性地施加压力至第四阀从而将第六阀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阀系统,其中第五阀将第四阀从第二位置移至第一位置, 且第六阀将第四阀从第一位置移至第二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阀系统,还包括流体连接至第一和第四阀的第一压力源、 以及流体连接至第二、第三、第五和第六阀的第二压力源。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阀系统,其中第一压力源与第二压力源基本上流体断开。
18.根据权利要求0所述的阀系统,还包括连接至第一阀的偏压元件以便推动第一阀进入第二位置。
19.根据权利要求0所述的阀系统,还包括流体连接至第一阀的第一压力源、以及流体连接至第二阀的第二压力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阀系统,所述阀系统包括第一阀,所述第一阀具有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第一阀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第一入口流体连接至第一出口,在所述第二位置第一入口与第一出口基本上流体断开。阀系统还可包括流体连接至第一阀的第二阀。第二阀是可操作的以便选择性地施加压力至第一阀从而将第一阀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文档编号F15B13/08GK102459920SQ201080033982
公开日2012年5月16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2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2日
发明者D·A·斯特雷奇 申请人:伊顿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