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结构及其串联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21314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减震结构及其串联风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有关一种减震结构及其串联风扇,特别是一种降低风扇于转动时所产生之震动的减震结构,及具有此减震结构的串联风扇。



背景技术:

于现今资讯技术蓬勃发展下,大量的资讯数据需要被计算、整合、传输与储存,为应付如此庞大的数据技术使得伺服器的基台因应而生;根据不同的计算能力,伺服器又分为工作群组级伺服器,部门级伺服器和企业级伺服器。

伺服器作为硬体来说,通常是指那些具有较高计算能力,能够提供给多个用户使用的电脑,和普通的PC相比,伺服器需要连续的工作在7X24小时环境。这就意味着伺服器需要更多的稳定性技术以确保资料传输。

伺服器内磁碟机为了确保读写的正确性,会侦测震动的大小,以回馈读写头的控制,如此将会影响读写的速度。各储存设备或伺服器厂商,为了追求最高的读写效率,就以硬碟的旋转震动(Rotation Vibration,RV)来评估硬碟震动的大小,一般如要提高读写效率,除了主动加强硬碟本身的结构特性外,也会被动的外加垫片或减震材质以降低震动对硬碟的影响。

另一震动来源即为伺服器内部所需之散热风扇,各风扇厂家也从主动的马达效率与扇叶着手改善降低震动传递至硬碟,或被动于风扇支架上加垫片或减震材质,以降低因风扇所造成的震动以提升硬碟读取效率。但整体来看效果依然有所局限,可能降低了震动却牺牲了散热能力,或是因为外加机构件而造成成本上升。

是以,要如何解决上述之问题与缺失,即为本案之发明人与从事此行业之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之方向所在。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为有效解决上述之问题,本发明之主要目的,提供一种可降低串联风扇运转时产生之震动现象的减震结构。

本发明另一目的为提供一种具有减震结构之串联风扇。

为达成上述之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减震结构,应用于一串联风扇包括一第一风扇具有至少一第一轴承,及一第二风扇具有至少一第二轴承,及一串接面在该第一风扇及第二风扇之间,该减震结构包含:一第一支撑体、一第二支撑体及一弹性元件,该第一支撑体具有一第一上端及一第一下端,该第一上端支撑该第一轴承;该第二支撑体具有一第二上端及一第二下端,该第二上端支撑该第二轴承;该弹性元件设置在该第一支撑体及该第二支撑体之间且跨越贯穿该串接面,该弹性元件具有一第一支撑端接触该第一下端,及一第二支撑端接触该第二下端。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串联风扇,其包含:一第一框体、一第二框体及一减震结构,该第一框体具有一第一开口及一第二开口,该第二开口设有一第一基座,该第一基座上设有一第一轴筒,该第一轴筒内设有至少一第一轴承,该第一轴筒外套设一第一定子组,该第一定子组对应一第一转子组,该第一转子组具有一第一心轴,该第一心轴插设在该第一轴筒内贯穿该第一轴承;该第二框体具有一第三开口及一第四开口,该第四开口设有一第二基座,该第二基座上设有一第二轴筒,该第二轴筒内设有至少一第二轴承,该第二轴筒外套设一第二定子组,该第二定子组对应一第二转子组,该第二转子组具有一第二心轴,该第二心轴插设在该第二轴筒内贯穿该第二轴承,该第二框体的第四开口对向该第一框体的第二开口对接并界定一串接面;该减震结构包含一第一支撑体、一第二支撑体及一弹性元件,该第一支撑体设于该第一轴筒内且位于该第一轴承的下方,具有一第一上端及一第一下端,该第一上端支撑该第一轴承;该第二支撑体设于该第二轴筒内且位于该第二轴承的下方,具有一第二上端及一第二下端,该第二上端支撑该第二轴承,该弹性元件设置在该第一支撑体及该第二支撑体之间且跨越贯穿该串接面,该弹性元件具有一第一支撑端接触该第一下端,及一第二支撑端接触该第二下端。

在一实施例,该第一下端形成一第一凸伸段,该第二下端形成一第二凸伸段,该第一支撑端位于该第一凸伸段内,该第二支撑端位于该第二凸伸段内。

在一实施例,该第一支撑体及该第二支撑体之间设有一支撑管体,该支撑管体具有一第一开口端面对该第一支撑体,及一第二开口端面对该第二支撑体,该第一下端形成一第一阶部及一第一限位部,该第二下端形成一第二阶部及一第二限位部,该支撑管件的第一开口端套设该第一阶部并对应该第一限位部,该支撑管件的第二开口端套设该第二阶部并对应该第二限位部。

在一实施例,该第一开口端界定一内径大于该第一阶部的一外径,该第二开口端界定一内径大于该第二阶部的一外径,该第一开口端与该第一限位部之间具有一轴向缓冲间隙,该第二开口端与该第二限位部之间具有一轴向缓冲间隙。

在一实施例,该弹性元件包括一液态阻尼器、一气压阻尼器或一弹簧阻尼器其中之一。

在一实施例,该第一框体及该第二框体为卡合或锁合或嵌合或黏合或扣合或滑轨其中之一方式结合。

【附图说明】

图1A为第一实施态样减震结构立体分解图;

图1B为第一实施态样减震结构组合剖面图;

图2A为串联风扇立体分解图;

图2B为串联风扇组合剖面图;

图2C为图2B之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A为第二实施态样减震结构立体分解图;

图3B为第二实施态样减震结构组合剖面图;

图3C为第二实施态样减震结构结合于串联风扇上之局部剖面图。

主要符号说明:

减震结构1

第一支撑体11

第一上端111

第一下端112

第一凸伸段1121

第一阶部1122

第一限位部1123

第二支撑体12

第二上端121

第二下端122

第二凸伸段1221

第二阶部1222

第二限位部1223

弹性元件13

第一支撑端131

第二支撑端132

支撑管件14

第一开口端141

第二开口端142

第一框体2

第一开口21

第二开口22

第一基座23

第一轴筒231

第一轴承2311

第一定子组24

第一转子组25

第一心轴251

第二框体3

第三开口31

第四开口32

第二基座33

第二轴筒331

第二轴承3311

第二定子组34

第二转子组35

第二心轴351

轴向缓冲间隙A

串接面B。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之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之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

图1A为第一实施态样减震结构立体分解图;图1B为第一实施态样减震结构组合剖面图;图2A为串联风扇立体分解图;图2B为串联风扇组合剖面图;图2C为图2B之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A为第二实施态样减震结构立体分解图;图3B为第二实施态样减震结构组合剖面图;图3C为第二实施态样减震结构结合于串联风扇上之局部剖面图。

如图1A及图1B所示,本发明之第一实施态样的减震结构1,包含一第一支撑体11、一第二支撑体12及一弹性元件13,该第一支撑体11具有一第一上端111及一第一下端112,该第一上端111及该第一下端112方向相互背离,且该第一下端112形成一第一凸伸段1121。

该第二支撑体12具有一第二上端121及一第二下端122,该第二上端121及该第二下端122方向相互背离,且该第二下端122形成一第二凸伸段1221。

该弹性元件13位于该第一支撑体11及该第二支撑体12之间,该弹性元件13具有一第一支撑端131及一第二支撑端132,该第一支撑端131接触该第一下端112,该第二支撑端132接触该第二下端122,该弹性元件13例如但不限制为一液态阻尼器、一气压阻尼器或一弹簧阻尼器。

前述该第一支撑端131位于该第一凸伸段1121内,该第二支撑端132位于该第二凸伸段1221内,该第一凸伸段1121及该第二凸伸段1221套于该弹性元件13的两端,防止弹性元件13因压缩后偏移的状况发生。

如图2A、图2B及图2C所示,并辅以参考图1A及图1B,为本发明之串联风扇,串联风扇包含了一第一框体2、一第二框体3及该减震结构1,该第一框体2具有一第一开口21及一第二开口22,该第二开口22设有一第一基座23,该第一基座23设有一第一轴筒231,该第一轴筒231内设有一第一轴承2311,该第一轴筒231外套设一第一定子组24,该第一转子组25与该第一定子组24对应,且具有一第一心轴251插设在该第一轴筒231内贯穿该第一轴承2311。

该第二框体3具有一第三开口31及一第四开口32,该第四开口32设有一第二基座33,该第二基座33设有一第二轴筒331,该第二轴筒331内设有一第二轴承3311,该第二轴筒331外套设一第二定子组34,该第二转子组35与该第二定子组34对应,且具有一第二心轴351插设在该第二轴筒331内贯穿该第第二轴承3311。

上述该第一框体2的第二开口22对向该第二框体3的第四开口32,且该第一框体2及第二框体3加以固定对接 ,该第二开口22及该第四开口32的对接面界定为一串接面B(如图2C),该第一框体2及该第二框体3以基座对基座的方式加以固定,该减震结构1位于该第一框体2及该第二框体3之间,该第一支撑体11设于该第一轴筒231内且位于该第一轴承2311下方,该第二支撑体12设于该第二轴筒331内且位于该第二轴承3311下方,该弹性元件13跨越贯穿该串接面B且两边分别位于该第一轴筒231及第二轴筒331内,上述该第一框体2及该第二框体3为卡合或锁合或嵌合或黏合或扣合或滑轨其中之一方式结合,在此实施例中,当串联风扇进行运转时,由第一转子组25及第二转子组35产生的震动,分别由该第一支撑体11及该第二支撑体12传递至弹性元件13将震动吸收。

如图3A、图3B及图3C所示,并辅以参考图2A及图2B,为本发明之第二实施态样的减震结构1,在本实施例中减震结构1包含一第一支撑体11、一第二支撑体12、一弹性元件13及一支撑管件14,当中该第一支撑体11的第一上端111及该第二支撑体12的该第二上端121如同第一实施例,故此不再赘述,其主要差异在于该第一支撑体11的第一下端112形成一第一阶部1122及一第一限位部1123,该第二下端122形成一第二阶部1222及一第二限位部1223,该支撑管件14的一第一开口端141套设该第一阶部1122并对应该第一限位部1123,该支撑管件14的一第二开口端142套设该第二阶部1222并对应该第二限位部1223。

前述该弹性元件13收容于该支撑管件14内,该第一开口端141界定一内径大于该第一阶部1122的一外径,该第二开口端142界定一内径大于该第二阶部1222的一外径,使该第一阶部1122及该第二阶部1222于该支撑管件14内进行轴向移动,该弹性元件13处于未受力状态下,该第一限位部1123及该第一开口端141之间具有一轴向缓冲间隙A,该第二限位部1223该第二开口端142之间具有一轴向缓冲间隙A,当该弹性元件13处于受力状态下,该轴向缓冲间隙A会缩短,且该第一限位部1123及该第二限位部1223分别与该支撑管件14相接触,该轴向缓冲间隙A的长或短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设定。

以上所述,本发明相较于习用串联散热风扇:

1、具有良好的吸震效果;

2、共用一组减震结构达到降低成本之优势。

以上已将本发明做一详细说明,惟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限定本发明实施之范围。即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作之均等变化与修饰等,皆应仍属本发明之专利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