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盘转动的液压变压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1782064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盘转动的液压变压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液压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盘转动的液压变压器。

背景技术:
恒压网络二次调节技术是当今液压传动领域的非常重要的节能方案。液压变压器是恒压网络二次调节技术的核心元件。《液压变压器的发展现状》总结归纳了液压变压器存在的技术难题,分别是“控制问题”、“振动与噪声”、“配流盘与后端盖的接口问题”。针对上述“振动与噪声”和“配流盘与后端盖的接口问题”,已有的发明专利申请提出采用内盘、外盘构成的组合式配流盘代替现有的单片式配流盘,提高了液压变压器的变压比,降低了柱塞腔内的压力激增。上述发明专利申请中外盘由摆动马达驱动实现转动,其缺点是液压变压器的径向尺寸较大,内盘与外盘摩擦接触面积较大,导致摩擦损失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内盘转动的的液压变压器,可有效地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如图1~图8所示,它包括前壳体1、后壳体10、前端盖18、后端盖13、旋转轴3、柱塞5、柱塞缸6、内盘15、外盘14,前端盖18通过弹簧档圈17安装在前壳体1的端部,前壳体1与后壳体10通过第一螺栓组8连接在一起,后壳体10与后端盖13通过第二螺栓组11连接在一起,旋转轴3通过第一轴承2和第二轴承4安装在前壳体1前段的中心腔内,柱塞缸6通过n个柱塞5的球头与旋转轴3后端面上的球窝相连接,柱塞缸6和n个柱塞5形成了n个柱塞腔7,n为正整数,旋转轴3和柱塞缸6,两者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以锐角α相交,其特征在于:如图1、2、3所示,制有外盘第一、第二内齿14.1、14.2的外盘14套装在制有内盘第一、第二外齿15.1、15.2的内盘15的外面,外盘14和内盘15安装在后壳体10左端的凹腔内,外盘14通过定位销9与后壳体10相连接,外盘14和内盘15的左端面分别与柱塞缸6右端的凹球面贴合,制有第一、第二外齿12.1、12.2的摆动马达转子12安装在制有后壳体第一、第二内齿10.1、10.2的后壳体10的中心孔内,其左端通过花键J与内盘15连接,其右端与后端盖13相抵触,摆动马达转子第一、第二外齿12.1、12.2和后壳体第一、第二内齿10.1、10.2位于后壳体10与摆动马达转子12之间的环形腔Q1内,将环形腔Q1分割为摆动马达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工作腔A1、B1、C1、D1分别与摆动马达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油口a1、b1、c1、d1连通。本发明优点及积极效果是:(1)内盘由摆动马达驱动,减小了液压变压器的径向尺寸。(2)内盘和外盘摩擦接触面积较小,摩擦损失小。(4)内盘由独立摆动马达驱动,易于实现伺服控制,实现液压变压器的高响应特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液压变压器的结构剖面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A—A剖视图。图3是图1中的B—B剖视图。图4(b)是后壳体的剖视图。图4(a)是图4(b)的左视图。图4(c)是图4(b)的右视图。图4(d)是图4(c)中的C—C剖视图。图4(e)是图4(c)中的D—D剖视图。图5(b)是内盘的正视图。图5(a)是图5(b)的左视图。图6(b)是外盘的正视图。图6(a)是图6(b)的左视图。图7(a)是摆动马达转子正视图。图7(b)是摆动马达转子的右视图。图8是内盘转动范围示意图。图中:1-前壳体,2-第一轴承,3-旋转轴,4-第二轴承,5-柱塞,6-柱塞缸,7-柱塞腔,8-第一螺栓组,8’-第一螺栓孔,9-定位销,9’-定位孔,10-后壳体,10.1-后壳体第一内齿,10.2-后壳体第一内齿,11-第二螺栓组,11’-第二螺栓孔,12-摆动马达转子,12.1-摆动马达转子第一外齿,12.2-摆动马达转子第二外齿,13-后端盖,14-外盘,14.1-外盘第一内齿,14.2-外盘第二内齿,15-内盘,15.1-内盘第一外齿,15.2-内盘第二外齿,16-隔套,17-弹簧挡圈,18-前端盖,19-第一弧形槽,20-第二弧形槽,21-第三弧形槽,22-第四弧形槽,23-第一油道,24-第二油道,25-第三油道,26-第四油道,27-定位孔,28-圆环槽,A1-摆动马达的第一工作腔,B1-摆动马达的第二工作腔,C1-摆动马达的第三工作腔,D1-摆动马达的第四工作腔,a1-摆动马达的第一油口,b1-摆动马达的第二油口,c1-摆动马达的第三油口,d1-摆动马达的第四油口,P1-内盘外齿的最高位置,P2-内盘外齿的最低位置,J-花键,Q1-环形腔,θ1-上止动角,θ2-下止动角。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前端盖18、后端盖13和前壳体1与后壳体10构成了斜轴式液压变压器的封闭容腔;前端盖18没有开通孔,旋转轴3在封闭的容腔的内转动,旋转轴3通过第一轴承2和第二轴承4安装在前壳体1的中心腔内,旋转轴3的轴线与柱塞缸6的轴线的夹角α=20°,旋转轴3和柱塞缸6同时旋转的过程中,柱塞5在柱塞腔7内发生伸缩运动,柱塞腔7实现吸油和排油;如图1、2、3所示,制有两个外齿的摆动马达转子12与后壳体10和后端盖13共同组成了一个双叶片摆动马达,双叶片摆动马达对后壳体的作用力呈对称式分布,外部高压油源和低压油源通过摆动马达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油口a1、b1、c1、d1给摆动马达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工作腔A1、B1、C1、D1供油和排油,摆动马达转子12通过花键J带动内盘15实现转动,摆动马达转子12的摆动角度等于内盘15的摆动角度,外盘的上止动角θ1=30°,外盘的下止动角θ2=30°;如图1、2所示,外盘14套装在内盘15的外面,外盘14和内盘15安装在后壳体10的左端的凹腔内,内盘第一、第二外齿15.1、15.2的齿顶面分别与外盘14的内圆面的配合间隙为4um,外盘第一、第二内齿14.1、14.2的齿顶面分别与内盘15的外圆面的配合间隙为4um,实现润滑且泄漏量小,内盘第一、第二外齿15.1、15.2和外盘第一、第二内齿14.1、14.2将圆环槽28分割成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弧形槽19、20、21、22;如图1所示,外盘15通过定位销9与后壳体10连接,外盘15无法相对后壳体10旋转,工作过程中内盘15和外盘14的右端面在压力油作用下分别与柱塞缸6后端的凹球面贴合,贴合面之间形成静压支承压密封区;如图8所示,外盘第一、第二外齿14.1、14.2分别所处圆环槽28的最高和最低位置,分别为柱塞缸6旋转过程中的上死点和下死点位置,降低了柱塞腔7内的压力激增;第一、第二油道23、24分别位于外盘第一外齿14.1的两侧,第三、第四油道25、26分别位于外盘第二外齿14.2的两侧,使内盘15的摆动角度范围最大;如图8所示,外盘第一、第二内齿14.1、14.2和内盘第一、第二外齿15.1、15.2在1/2齿高处的宽度为柱塞缸6后端面的油孔直径的1.5倍,避免了工作过程中相邻弧形槽之间通过柱塞缸6后端面的油孔实现连通,防止柱塞腔7内压力激增;如图1、8所示,圆环槽28和柱塞缸6的后端面的油孔所在的圆环面正对,且两者的内径和外径均相同,使整个油路避免出现较大的局部节流损失;如图1、4所示,后壳体10内开通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油道23、24、25、26,第一油道23通过第一弧形槽19与一个或多个柱塞腔7连通,第二油道24通过第二弧形槽20与一个或多个柱塞腔7连通,第三油道25通过第三弧形槽21与一个或多个柱塞腔7连通,第四油道26通过第四弧形槽22与一个或多个柱塞腔7连通;如图8所示,内盘15相对于外盘14旋转,使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弧形槽19、20、21、22的面积发生变化,导致液压变压器的第一油道23和第二油道24的压力比值发生变化;如图1所示,摆动马达转子12驱动内盘15转动,提高了液压变压器输出压力和输出流量的变化响应速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