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及净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15838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泵及净水设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了一种流体输送或使流体增压的机械,特别涉及一种泵及净水设备。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申请公布说明书CN205078440U公开了一种隔膜泵的减震消音结构,该减震消音结构包括隔膜泵,隔膜泵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连接有进水管和出水管,出水管和进水管均为软管,进水管的内部设置有用于支撑该进水管管壁的支撑件,出水管的外部设置有用于加强该出水管管壁强度的加强件。当隔膜泵工作产生震动时,由于进水管和出水管均为软性材料制成,其能够起到阻尼减震作用,避免出现过大的震动和共振而产生过大的噪音,即实现了消音的功能,也防止了产生过大的噪音污染环境。

上述减震消音结构通过隔膜泵与其它设备连接的出水管和进水管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震动和噪音,但是在隔膜泵的内部在对流体进行增压的过程中产生的水力振动并未得到削弱和抑制,该内部产生的水力振动会在隔膜泵内形成一定的压力脉动,该压力脉动最终会导致隔膜泵整体产生一定的震动以及噪音,影响隔膜泵的稳定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泵及净水设备,其能够有效减小泵内部产生的水力振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泵,其包括:

壳体;

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增压机构,所述增压机构形成有容积腔;

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容积腔相连通的导管,所述导管用于排出所述容积腔中的液体,所述导管的侧壁开设有贯穿孔;

设置在所述导管外的隔离件,所述隔离件与所述导管之间形成第一空腔,所述贯穿孔连通所述第一空腔与所述导管内部。

优选地,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出水口,所述导管一端与所述容积腔连通,所述导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水口连通,以使所述容积腔中的液体经过所述导管再自所述出水口流出。

优选地,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出水口,所述第一空腔与所述容积腔连通,所述导管与所述出水口连通,以使所述容积腔中的液体自所述第一空腔流入所述导管中,再自所述出水口流出。

优选地,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出水口,所述第一空腔与所述出水口连通,所述导管与所述容积腔连通,以使所述容积腔中的液体自所述导管流入所述第一空腔中,再自所述出水口流出。

优选地,所述隔离件由弹性材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弹性材料为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或三都平。

优选地,至少部分所述贯穿孔沿所述导管的周向分布,至少部分所述贯穿孔沿所述导管的轴向排列。

优选地,所述泵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对所述隔离件进行固定的固定件。

优选地,所述增压机构包括缸体,所述缸体上具有与所述容积腔连通的出口流道,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缸体之间形成与所述出口流道相连通的导流通道,所述导管与所述导流通道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隔离件的一端夹设于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壳体之间以使所述隔离件的一端与所述壳体之间达到密封。

优选地,所述固定件与所述隔离件之间具有间隙。

优选地,所述隔离件的另一端夹设于所述导管与所述固定件之间以使导管与所述隔离件的另一端之间达到密封。

优选地,所述缸体上具有与所述容积腔连通的进口流道,所述壳体上具有进水口,所述隔离件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第二空腔,所述进口流道与所述进水口之间通过所述第二空腔连通。

优选地,所述缸体上设置有控制所述进口流道开闭的第一开闭件。

优选地,所述缸体上设置有控制所述出口流道开闭的第二开闭件。

一种净水设备,所述净水设备包括如上述的泵。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显著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的泵在壳体内部连通增压机构的容积腔的导管上开设有大量贯穿孔,设置在导管外的隔离件与导管之间形成第一空腔,该第一空腔与导管内部相连通,自增压机构的容积腔中排出的流体的瞬时压力较大时,流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通过导管的贯穿孔流入第一空腔中,流体能够在第一空腔中得到缓冲进而使得流体的瞬时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变小,如此可以有效减小泵产生的压力脉动的幅值,进而减小了泵产生的水力振动以及因水力振动产生的噪音,进一步保证了隔膜泵的稳定运行。

附图说明

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泵的第一种局部剖下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泵的第二种局部剖下的整体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泵的导管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泵的隔离件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泵与导管的侧壁不具有贯穿孔和不具有隔离件的泵实验下压力脉动的对比图。

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

1、壳体;11、上壳体;12、下壳体;13、出水口;14、进水口;21、缸体;22、容积腔;23、出口流道;24、进口流道;25、第一开闭件;26、第二开闭件;27、活塞装置;28、隔膜;3、导管;31、贯穿孔;4、隔离件;5、第一空腔;6、第二空腔;7、固定件;71、导流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和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细节。但是,在此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而不能以任何方式理解成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技术人员可以构想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任意可能的变形,这些都应被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由于普通隔膜泵的内部在对流体进行增压的过程中产生的水力振动并未得到削弱和抑制,泵内部产生的水力振动会在隔膜泵内形成一定的压力脉动,该压力脉动会导致隔膜泵整体产生震动以及噪音,影响隔膜泵的稳定运行,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减小例如隔膜泵一类的泵在对流体进行增压中内部产生的水力振动,在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泵,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泵的第一种局部剖下的整体结构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泵的第二种局部剖下的整体结构图,如图1、图2所示,该泵,包括:壳体1;设置在壳体1内的增压机构,增压机构形成有容积腔22;设置在壳体1内并与容积腔22相连通的导管3,导管3用于排出容积腔22中的液体,导管3的侧壁开设有贯穿孔31;设置在导管3外的隔离件4,隔离件4与导管3之间形成第一空腔5,贯穿孔31连通第一空腔5与导管3内部。

本实用新型中的泵在壳体1内部连通增压机构的容积腔22的导管3上开设有大量贯穿孔31,设置在导管3外的隔离件4与导管3之间形成第一空腔5,该第一空腔5与导管3内部相连通,自增压机构的容积腔22中排出的流体的瞬时压力较大时,流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通过导管3的贯穿孔31流入第一空腔5中,一方面导管3上的大量贯穿孔31对流体起到了阻尼减振吸能的作用,另外一方面流体能够在第一空腔5中得到缓冲进而使得流体的瞬时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变小,如此可以有效减小泵产生的压力脉动的幅值,进而减小了泵产生的水力振动以及因水力振动产生的噪音,进一步保证了隔膜泵的稳定运行。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泵与导管3的侧壁不具有贯穿孔31和不具有隔离件4的泵实验下压力脉动的对比图,如图5所示,图5中X轴为泵的不同角度位置,Y轴为压力,导管3的侧壁不具有贯穿孔31和不具有隔离件4的泵为出现上下振动的曲线,可以看出在运行的过程中压力脉动的幅值较大,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泵为较为平稳的曲线,可以看出在运行过程压力脉动的幅值得到了大大减小,压力脉动的现象得以有效缓解。通过上述实验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泵可以有效减小泵产生的压力脉动的幅值,缓解压力脉动的现象,保证隔膜泵的稳定运行。

为了更好的了解本实用新型中的泵,下面将对其做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如图1、图2所示,壳体1可以大致被分成两大部分,其分别可以为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之间可以为可拆卸式安装。泵的部分其它零件可以安装在壳体1内部或者安装在上壳体11或下壳体12上。如图1所示,上壳体11上开设有出水口13和进水口14,进水口14用于导入流体,以使泵内部的增压机构对流体进行增压输出。出水口13则用于将泵内部的增压机构增压后的流体排出泵。

如图1、图2所示,增压机构安装在壳体1的内部,增压机构包括缸体21,缸体21上形成有体积可变的容积腔22,容积腔22可以为多个,多个容积腔22绕增压机构的轴线呈圆周分布,每一个缸体21上具有与容积腔22连通的出口流道23。缸体21上具有与容积腔22连通的进口流道24,隔离件4与壳体1之间形成第二空腔6,进口流道24与进水口14之间通过第二空腔6连通。

如图2所示,缸体21上设置有控制进口流道24开闭的第一开闭件25。如图1所示,缸体21上设置有控制出口流道23开闭的第二开闭件26。每一个第一开闭件25控制连通一个容积腔22的进口流道24的开闭。由于缸体21上开设的连通每一个容积腔22的出口流道23处于增压机构的中心位置,所以在缸体21外部设置一个第二开闭件26就能够满足控制所有出口流道23的目的。增压机构还包括设置在容积腔22外的对容积腔22进行密封的隔膜28,设置在容积腔22内的活塞装置27。如图1所示,隔膜28的边缘被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固定夹住,以保证上壳体11内的流体不会渗透至下壳体12中,如此保证水电分离,防止流体泄露至下壳体12中,影响安装在下壳体12上的电器元件。因此,本申请中的泵特别可以涉及一种隔膜泵。

当活塞装置27向下运动时,容积腔22体积增大,内部压力减小,此时第二开闭件26受压力影响紧贴在缸体21上,以使出口流道23呈关闭状态。由于第一开闭件25设置在容积腔22内,此时,第一开闭件25受压力影响向下运动,以使进口流道24呈打开状态。自壳体1的进水口14流入的液体通过第二空腔6流入进口流道24至容积腔22中。当活塞装置27向上运动时,容积腔22体积减小,内部压力增大,此时第二开闭件26受压力影响向上运动,远离缸体21壁面,以使出口流道23呈打开状态。第一开闭件25则受压力影响紧贴在缸体21壁面上,以使进口流道24呈关闭状态。在容积腔22的流体在活塞装置27的作用下压入出口流道23,进而流至导管3中。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导管3设置在壳体1内,其与容积腔22相连通,导管3用于排出容积腔22中的液体,导管3的侧壁开设有贯穿孔3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泵的导管3的立体图,如图3所示,当贯穿孔31为多个时,至少部分贯穿孔31沿导管3的周向分布,至少部分贯穿孔31沿导管3的轴向排列。开设多个贯穿孔31的目的在于,当导管3内部的流体通过贯穿孔31流出时,导管3能够起到阻尼减振吸能的作用。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泵的隔离件4的立体图,如图1、图2、图3所示,隔离件4设置在导管3外,隔离件4与导管3之间形成第一空腔5,贯穿孔31连通第一空腔5与导管3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管3的下端与缸体21上的出口流道23连通,导管3的上端与壳体1的出水口13连通,自缸体21中流出的流体流入导管3下端,大部分经过导管3后自导管3的上端流入壳体1的出水口13,最终流出泵。当自增压机构的容积腔22中排出的流体的瞬时压力较大时,部分流体在一定程度上则通过导管3的贯穿孔31流入第一空腔5中。所述隔离件4可以为非弹性材料制成或弹性材料制成。为了更好的减小泵内部产生的水力振动,隔离件4一般由弹性材料制成,其具体的材料可以选择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或三都平等,当然的,隔离件4的材料种类不限于上述描述,其它任何具有足够弹性的材料和满足使用寿命的材料均可以在本实施方式中进行使用。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技术精髓启示下,还可能做出其他的变更,但只要其实现的功能和效果与本申请相同或相似,均应涵盖于本申请保护范围内。热塑性弹性体是介于橡胶与树脂之间的一种新型高分子材料,热塑性弹性体所具有的橡胶与塑料的双重性能和宽广的特性,其产品既具备传统交联硫化橡胶的高弹性、耐老化、耐油性各项优异性能,同时又具备普通塑料加工方便、加工方式广的特点。三都平为热塑性硫化橡胶,其主要由二部分组成,一是塑料作为连续相,二是橡胶作为分散相,通常它需要与软化油或增塑剂与之配合,它具有良好的弹性和耐压缩变形性,耐环境、耐老化性等特点,与传统橡胶材料、其他TPE弹性体(包括TPR\SBS、SEBS、TPU等)材料或PVC等塑料材料相比,在综合性能和综合成本方面都具备一定的替代优势,从而为制品企业在产品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竞争力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为了更好的对隔离件4进行固定,保证隔离件4与壳体1之间的密封性等,如图1、图2所示,隔膜泵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壳体1内对隔离件4进行固定的固定件7。隔离件4的一端夹设于固定件7与壳体1之间以使隔离件4的一端与壳体1之间达到密封。隔离件4的另一端夹设于导管3与固定件7之间以使导管3与隔离件4的另一端之间达到密封。同时,固定件7与缸体21之间形成与出口流道23相连通的导流通道71,导管3与导流通道71相连通。通过该导流通道71可以将每一个容积腔22中流出的流体汇聚流向至导管3的下端。

当隔离件4为弹性材料时,自增压机构的容积腔22中排出的流体的瞬时压力较大下,流体会在一定程度上导管3的贯穿孔31流入第一空腔5中,此时,隔离件4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膨胀,以使第一空腔5体积略微增大一缓解流体的瞬时压力,如此也有效削弱了泵产生的压力脉动的幅值。为了充分发挥隔离件4形变的效果,固定件7与隔离件4之间具有间隙,如此,保证隔离件4拥有一定的膨胀空间。

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导管3设置在壳体1内,导管3的下端与容积腔22相连通,导管3用于排出容积腔22中的液体,导管3的侧壁开设有贯穿孔31,导管3的上端不与壳体1的出水口13连接。隔离件4设置在导管3外,隔离件4与导管3之间形成第一空腔5,贯穿孔31连通第一空腔5与导管3内部,第一空腔5与壳体1的出水口13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自缸体21的容积腔22中流出的流体流入导管3下端,经过导管3后自导管3的贯穿孔31流入第一空腔5中,最后通过壳体1的出水口13流出泵。在本实施方式中同样可以设置有固定件7,固定件7的设置方式与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第三种实施方式中,导管3设置在壳体1内,导管3的上端与壳体1的出水口13连接,导管3的下端不与容积腔22相连接,导管3的侧壁开设有贯穿孔31。隔离件4设置在导管3外,隔离件4与导管3之间形成第一空腔5,贯穿孔31连通第一空腔5与导管3内部,第一空腔5与缸体21的容积腔22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自缸体21的容积腔22中流出的流体流入第一空腔5中,再自导管3的贯穿孔31流入导管3中,最后通过导管3上端流入壳体1的出水口13最终流出泵。

在第四种实施方式中,导管3设置在壳体1内,导管3的下端与容积腔22相连接,导管3的侧壁开设有贯穿孔31。隔离件4设置在导管3外,隔离件4与导管3之间形成第一空腔5,贯穿孔31连通第一空腔5与导管3内部。导管3的上端和第一空腔5与壳体1的出水口13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自缸体21的容积腔22中流出的流体流入导管3下端。一部分流体经过导管3流向导管3上端,进而流向壳体1的出水口13;另一部分经过导管3后自导管3的贯穿孔31流入第一空腔5中,最后通过壳体1的出水口13流出泵。

本申请中的泵还包括设置在下壳体12上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用于对增压机构提供动力。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驱动机构可以包括电机,与电机相连接的偏心轮,与偏心轮传动连接的传动件等。电机带动偏心轮转动,在偏心轮的作用下,传动件产生上下的往复运动,传动件与缸体21内的活塞装置27为传动连接,在传动件的作用下,活塞装置27也产生上下的往复运动,进而使得整个泵运行以对流体进行输送或使流体增压。

本申请中,所述泵可以为一种容积泵,尤其可以为一种隔膜泵。所述容积泵是指利用泵缸内容积的变化来输送液体的泵。

在本申请中还提出了一种净水设备,该净水设备中包括有上述任一泵。净水设备可以是一些带有净水功能的净水机、净水机等。

本说明书中的上述各个实施方式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方式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照即可,每个实施方式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方式不同之处。描述组合的术语“基本由…构成”应该包括所确定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以及实质上没有影响该组合的基本新颖特征的其他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使用术语“包含”或“包括”来描述这里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的组合也想到了基本由这些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构成的实施方式。这里通过使用术语“可以”,旨在说明“可以”包括的所描述的任何属性都是可选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虽然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方式的形式上及细节上作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