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式油压均温制热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574812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竹节式油压均温制热装置及方法,特别是均衡制热的竹节式油压均温制热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均衡制热场合,如高精密液压机床、高精度仪器仪表、量规、平面平台、核电反应堆的恒温保护等,传统方式制热首热尾冷,温度分布不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竹节式油压均温制热装置及方法,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利用油压的均衡制热。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竹节式油压均温制热装置,其特征是:装置包括散热腔1(1)、散热腔2(2)、散热腔3(3)、发热节环块(4)、散热管道(5)、制热节环腔(6)、固定螺栓(7)、球形垫片(8),散热管道(5)内装有三个尺寸相同的发热节环块(4),每个发热节环块(4)和散热管道(5)配合形成三个通流体积相同的制热节环腔(6),两两发热节环块(4)之间等距形成等体积的散热腔1(1)、散热腔2(2)、散热腔3(3),发热节环块(4)和散热管道(5)通过固定螺栓(7)、球形垫片(8)连接组合成竹节式构件。

所述的发热节环块(4)在120°方向有三个在同一圆心环上的窄凸台,台内有固定螺纹孔,与散热管道(5)配合形成制热节环腔宽度b(9)和固定封油凸台(10)。

装置方法及有益效果:当油液按一定的压力p在规定的时间内流到左端发热节环块(4),经制热节环腔宽度b(9)、制热节环腔(6)流到与散热腔1体积相同的油液,此过程将产生压力阻力而损失功率,损失的功率根据热功当量转换成油液热量,其热量计算函数如下:

其中,

体积v为散热腔1的体积;

t为油液刚好流进散热腔1的体积所规定的时间;

p为流经发热节环块(4)所损失的压力;

q为在规定时间内流满散热腔1所需油液;

b为制热节环腔宽度,如果b值小一个数量级,则p值增加三次方数量级;

n1为油液流进左端发热节环块(4)且流满散热腔1损失的功率;

损失的功率根据热功当量形成油液的热量,该热量通过散热腔1对应的散热管道(5)散热,而散热腔1原有的油液通过中间发热节环块(4)同体积、同时间、同压力、同损失功率流入散热腔2并通过散热腔2对应的散热管道(5)散热,散热腔2原有的油液通过右端发热节环块4进入散热腔3,以此类推,故看似系统油液只推进一个腔却带来后边所有腔内的移动,由于每个腔内的功率损失一样、产生的热量一样、散热体积一样,所以散热也一样,达到首尾温度均衡,也有效节约能源。

优点:1、实现利用油压的均衡制热;2、通过首尾温度均衡,有效节约能源。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装置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竹节式油压均温制热装置,其特征是:装置包括散热腔1(1)、散热腔2(2)、散热腔3(3)、发热节环块(4)、散热管道(5)、制热节环腔(6)、固定螺栓(7)、球形垫片(8),散热管道(5)内装有三个尺寸相同的发热节环块(4),每个发热节环块(4)和散热管道(5)配合形成三个通流体积相同的制热节环腔(6),两两发热节环块(4)之间等距形成等体积的散热腔1(1)、散热腔2(2)、散热腔3(3),发热节环块(4)和散热管道(5)通过固定螺栓(7)、球形垫片(8)连接组合成竹节式构件。

所述的发热节环块(4)在120°方向有三个在同一圆心环上的窄凸台,台内有固定螺纹孔,与散热管道(5)配合形成制热节环腔宽度b(9)和固定封油凸台(10)。

工作原理:当油液按一定的压力p在规定的时间内流到左端发热节环块(4),经制热节环腔宽度b(9)、制热节环腔(6)流到与散热腔1体积相同的油液,此过程将产生压力阻力而损失功率,损失的功率根据热功当量转换成热量。损失的功率根据热功当量形成油液的热量,该热量通过散热腔1(1)对应的散热管道(5)散热,散热腔1原有的油液通过中间发热节环块(4)同体积、同时间、同压力、同损失功率、同散热段流入散热腔2,散热腔2原有的油液通过右端发热节环块4进入散热腔3,以此类推,故看似系统油液只推进一个腔却带来后边所有腔内的移动,由于每个腔内的功率损失一样、产生的热量一样、散热体积一样,所以散热也一样,达到首尾温度均衡,也有效节约能源。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竹节式油压均温制热装置及方法,装置包括散热腔、发热节环块、散热管道、制热节环腔、固定螺栓、球形垫片,散热管道内装有三个尺寸相同的发热节环块,每一个发热节环块和散热管道配合形成制热节环腔,三个通流体积相同的制热节环腔,两两发热节环块之间等距形成等体积相同的散热腔、发热节环块、散热管道通过固定螺栓、球形垫片连接组合成竹节式构件。油液通过制热节环腔所损失的功率按热功当量产生热量,该热量通过散热腔对应的散热管道散热,系统油液只推进一个腔却带来后边所有腔内的移动,由于每个腔内的功率损失一样、产生的热量一样、散热体积一样,所以散热也一样,达到首尾温度均衡,也有效节约能源。

技术研发人员:韩成春;席涤非;王烁;范庆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徐州工程学院
技术研发日:2017.02.08
技术公布日:2017.08.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