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叶风扇及其出风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19699阅读:537来源:国知局
无叶风扇及其出风筒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风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无叶风扇及其出风筒。



背景技术:

目前,无叶风扇喷嘴的设计大多是环形喷嘴,其设有用于接收基础气流的环形通道和用于喷射基础气流的环形排气口,还设有用于将外部空气引导至环形排气口附近、与从环形排气口喷射的基础气流混合的环形开口。该结构喷嘴在用户使用时存在如下缺点:

1、从环形排气口喷射的基础气流相对分散、不集中,使得在相对远距离使用时,从喷嘴产生的气流流速低、流量小,送风效果不理想,达不到快速凉爽使用者的目的。

2、环形通道的设计使得基础气流在喷嘴内部的走向呈环形,容易造成气流在通道中分布不均,进而影响气流喷射的均匀性。

3、占用空间大,不利于摆放使用和存储等。

4、噪音较大,特别是当需要风扇提供高速气流时,风扇组件的叶轮高速旋转切割空气产生的噪音尤为突出,大大影响使用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小巧、造型新颖美观的无叶风扇及其出风筒装置,其可提高风扇风力及有效送风距离,增加气流流速及喷射均匀性,且还能降低风扇噪音,减小占用空间,方便制作等。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无叶风扇的出风筒,包括一风筒和一喷嘴,所述风筒设有用于接收气流的进气口和内部通道,所述风筒的前端侧壁上开设有一纵向贯穿的开口,所述风筒内位于所述开口两侧的内壁表面分别设置有一纵向贯穿的限位凹槽,所述喷嘴包括嵌入所述开口的嘴部和分别嵌入所述对应限位凹槽的两个气流引导部,所述嘴部纵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处于同一直线上的出风窄缝,所述内部通道接收的气流借助两个气流引导部的导流作用自各所述出风窄缝向外喷射。

进一步的,各所述出风窄缝等宽且宽度为1-5mm。

进一步的,各所述出风窄缝等宽且宽度为1.5-3mm。

进一步的,所述的两个气流引导部均为倾斜翼板结构,二者相对设置呈内八字状,从而于两个气流引导部之间构建出一个前窄后宽的气流引导口。

进一步的,各所述出风窄缝均为平直口结构,所述嘴部于各所述出风窄缝的内端分别设置有一前窄后宽的集风口,所述集风口的窄端与所述对应的出风窄缝内端相连,所述集风口的宽端与所述气流引导口的窄端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集风口的两个侧壁均为自前而后向外倾斜的斜面,且所述的两个气流引导部之间的夹角大于所述集风口的两个侧壁之间的夹角。

进一步的,所述相邻的两个出风窄缝之间由一分隔筋隔开,所述分隔筋与所述出风窄缝的两侧壁连为一体,所述分隔筋的外端不凸出于所述出风窄缝的前端面,所述分隔筋的内端向内延伸至所述集风口的宽端。

进一步的,各所述气流引导部的两端均设置有与所述对应限位凹槽的两侧壁止挡配合的第一止挡卡位和第二止挡卡位。

进一步的,所述风筒为一金属材质的细长圆柱筒体结构,其上、下两端均设置有开口,其中上端开口由一圆形塑料密封盖盖合,下端开口即为所述进气口;所述喷嘴为一体成型的塑制结构。

一种无叶风扇,包括基座和由该基座承托的出风筒,所述基座内设有气流通道及用以产生气流的叶轮和电机,所述气流通道的进气端开口设于所述基座的外表面,而出气端则与所述出风筒相连,所述出风筒包括一风筒和一喷嘴,所述风筒设有用于接收气流的进气口和内部通道,所述风筒的前端侧壁上开设有一纵向贯穿的开口,所述风筒内位于所述开口两侧的内壁表面分别设置有一纵向贯穿的限位凹槽,所述喷嘴包括嵌入所述开口的嘴部和分别嵌入所述对应限位凹槽的两个气流引导部,所述嘴部纵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处于同一直线上的出风窄缝,所述内部通道接收的气流借助两个气流引导部的导流作用自各所述出风窄缝向外喷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首先,本发明将出风筒的排风口设计为纵向分布的出风窄缝结构,有利于使气流集中成一股向前喷射,从而提高风扇的风力及有效送风距离。

其次,本发明于出风筒壳体内设置的集风口和气流引导口,由于分别具有前窄后宽的渐变式导流结构,因此在引导壳体内气流至出风窄缝时能起到倍增气流流速的作用,从而加快气流的喷射速度,提高风量,达到快速凉爽使用者之目的。

再次,本发明出风筒体积小巧,不仅使用时占用空间小,利于摆放或存储,而且还有助于壳体内快速形成高压气流进行喷射,从而进一步提高气流的喷射速度。同时,本发明出风筒采用由风筒和喷嘴组成的分体结构,因此特别适合利用两种不同的材质来制作该出风筒,例如风筒采用金属材质,喷嘴采用塑料材质,从而使该出风筒更显高档美观,并方便产品的制作、提高产品的成品率等。

最后,本发明中出风筒的内部通道由于设计为纵向通道,因此可促进气流在通道内的均匀分布,进而确保气流喷射时的均匀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无叶风扇出风筒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无叶风扇出风筒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所述无叶风扇出风筒的正面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a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图3中b-b的剖视示意图。

图6是图3中c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中所述风筒的俯视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中所述喷嘴的俯视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所述无叶风扇的正面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d-d的剖视示意图。

图11是图9中e-e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8所示,作为本发明所述无叶风扇出风筒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其包括一风筒1和一喷嘴2,风筒1设有用于接收气流的进气口11和内部通道12,风筒1的前端侧壁上开设有一纵向贯穿的开口13,风筒1内位于开口13两侧的内壁表面分别设置有一纵向贯穿的限位凹槽14,喷嘴2包括嵌入开口13的嘴部21和分别嵌入对应限位凹槽14的两个气流引导部22、23,嘴部21纵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处于同一直线上的出风窄缝211,内部通道12接收的气流自各出风窄缝211向外喷射。

优选的,各出风窄缝211等宽且宽度为1-5mm。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各出风窄缝211等宽且宽度为1.5-3mm。

两个气流引导部22、23均为倾斜翼板结构,二者相对设置呈内八字状,从而于两个气流引导部22、23之间构建出一个前窄后宽的气流引导口3。各出风窄缝211均为平直口结构,嘴部21于各出风窄缝211的内端分别设置有一前窄后宽的集风口212,集风口212的窄端与对应的出风窄缝211内端相连,集风口212的宽端与气流引导口3的窄端相连。该结构中,气流引导口3将内部通道12中的气流导向集风口212的同时,可以起到倍增气流流速的作用,而集风口212在将气流导向出风窄缝211的同时可以起到将气流流速进一步增大的作用,从而形成高速喷流从出风窄缝211喷出。

集风口212的两个侧壁2121、2122均为自前而后向外倾斜的斜面,且两个气流引导部22、23之间的夹角大于集风口212的两个侧壁2121、2122之间的夹角。优选的,两个气流引导部22、23之间的夹角为90-150°,集风口212的两个侧壁2121、2122之间的夹角为30-60°。

相邻的两个出风窄缝211之间由一分隔筋24隔开,以便气流在喷射时的均匀分布。分隔筋24与出风窄缝211的两侧壁连为一体,分隔筋24的外端不凸出于出风窄缝211的前端面,分隔筋24的内端向内延伸至集风口212的宽端。

各气流引导部22、23的两端均设置有与对应限位凹槽14的两侧壁止挡配合的第一止挡卡位221、231和第二止挡卡位222、232。

风筒1为一金属材质的细长圆柱筒体结构,其上、下两端均设置有开口,其中上端开口10由一圆形塑料密封盖4盖合,下端开口即为所述进气口11;喷嘴2为一体成型的塑制结构。优选的,风筒1的直径为30-100mm,高度为300-1000mm。

本发明所述出风筒的结构原理为:利用一相对密闭的壳体来接收气流并使之形成具有一定气压的压力流,而后该压力流在气流引导口和集风口的压缩及导流作用下从壳体前端的出风窄缝挤出,从而形成高速喷流向外喷射。

如图9、图10和图11所示,作为本发明所述的无叶风扇,包括基座5和由该基座5承托的出风筒,基座5内设有气流通道51及用以产生气流的叶轮52和电机53,气流通道51的进气端开口511设于基座5的外表面,而出气端512则与出风筒相连,出风筒包括一风筒1和一喷嘴2,风筒1设有用于接收气流的进气口11和内部通道12,风筒1的前端侧壁上开设有一纵向贯穿的开口13,风筒1内位于开口13两侧的内壁表面分别设置有一纵向贯穿的限位凹槽14,喷嘴2包括嵌入开口13的嘴部21和分别嵌入对应限位凹槽14的两个气流引导部22、23,嘴部21纵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处于同一直线上的出风窄缝211,内部通道12接收的气流借助两个气流引导部22、23的导流作用自各出风窄缝211向外喷射。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及发明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