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柱塞泵的润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81458阅读:552来源:国知局
一种柱塞泵的润滑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液压泵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柱塞泵,特别是一种柱塞泵的润滑结构。



背景技术:

柱塞泵是液压系统的一个重要装置,柱塞泵被广泛应用于高压、大流量和流量需要调节的场合,诸如液压机、工程机械和船舶、农业机械和植保机械中等多个领域。其中,柱塞泵的工作原理是主要是通过曲轴旋转带动连杆、柱塞变为直线往复运动,以改变液缸容积周期性而达到吸入和排出液体的目的。

为保证柱塞在长期额定高速下能够往复运动,需要对柱塞进行润滑,现有柱塞润滑的润滑介质一般采用黄油。由于柱塞的往复运动剧烈,必须频繁的加入黄油才可防止柱塞磨损。但在实际中,高频度的保养维护往往不易达到,黄油的消耗很快,会产生干磨,缩短了柱塞的使用寿命,影响柱塞泵的性能。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0820088796.0】公开了一种柱塞泵,包括置于泵体中移动配合的泵轴,泵体端部连接有压盖,泵轴外壁还和v型密封圈及毛毡接触配合,在压盖中设有进油道,在泵体内、进油道的下方则设有贮油杯,该贮油杯的侧壁设有通油孔和毛毡连通,构成贮油式润滑机构。该柱塞泵使用了贮油杯,可以一次注入较多的润滑油进行贮存,毛毡则缓慢从贮油杯中吸油,这样可以较长时间的保持润滑,大幅减少了保养维护量,保证了柱塞泵的性能可靠性。

但是,上述柱塞泵的贮油式润滑机构存在以下缺陷:在上述贮油式润滑机构中,注入的润滑油由进油道进入到贮油杯中,然后再从贮油杯中的通油孔进入到毛毡中,也就是说,通油孔中的润滑油实际上是向泵轴方向流动的,那么,当一次性注入较多润滑油时,由于毛毡吸油量有限,毛毡来不及吸收的润滑油就会容易顺着毛毡慢慢渗流到泵轴上,当泵轴转动时,这些流到泵轴上的润滑油就容易被甩到泵轴、压盖、v型密封圈和泵体之间的密封间隙中渗出,从而导致柱塞泵出现漏油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柱塞泵的润滑结构,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保证一次注油能够对柱塞进行持久润滑的同时使得润滑油不容易出现渗漏。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柱塞泵的润滑结构,所述柱塞泵包括泵体和位于泵体内的柱塞,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结构包括设置在泵体上部的注油孔、定位在泵体内且套设在柱塞上的润滑毡圈和设置在泵体下部的漏油孔,所述润滑毡圈采用吸油材料制成并挡在注油孔和漏油孔之间,所述漏油孔的下方设置有与漏油孔相通的储油槽,所述润滑毡圈上具有吸油部一,所述吸油部一穿过漏油孔并伸入到储油槽内。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柱塞泵的润滑结构的工作原理是:当润滑油从注油孔注入时,由于润滑毡圈采用吸油材料制成并挡在注油孔和漏油孔之间,润滑油会从注油孔中流入到润滑毡圈上并被润滑毡圈吸收,当润滑毡圈吸油饱和时,通过在润滑毡圈上设计的吸油部一,吸油部一穿过漏油孔并伸入到储油槽内,这样多余吸收不掉的润滑油就能够沿着润滑毡圈并在吸油部一的导向作用下流入到储油槽中,也就是说,通过注油孔、润滑毡圈、漏油孔、储油槽四者之间的位置设计以及润滑毡圈上吸油部一的设计,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能够控制润滑油走向的导油路径,使得本润滑结构中的润滑油不容易流到泵体内的其他位置,而会流向润滑毡圈和储油槽,这样就使得润滑油不容易从泵体的其他位置渗漏出去,也使得本柱塞泵在使用时可以一次注入大量润滑油而不容易出现泄漏,有利于减少柱塞泵的注油频次;同时,随着柱塞泵的高速旋转,当润滑毡圈上的润滑油被消耗而处于非饱和状态时,此时吸油部一能够从储油槽中吸收润滑油到润滑毡圈本体中,也就是说,只需一次注入足够的润滑油,就能够保证润滑毡圈持久地处于饱和状态,从而保证润滑毡圈对柱塞的持久润滑,有利于减少柱塞泵的注油频次;因此,通过上述润滑结构,本柱塞泵能够一次注入大量润滑油,不仅能够保证柱塞润滑的持久性,又能够保证润滑油不容易出现渗漏。

在上述的柱塞泵的润滑结构中,所述润滑毡圈呈环状,所述吸油部一呈条状且吸油部一的长度大于润滑毡圈本体的径向厚度。通过以上对吸油部一的长度设计,能够延长润滑毡圈从储油槽中吸油的吸油时间,这样使得润滑毡圈能够保持更加合适的储油量,避免储油量过多而造成甩油现象,从而进一步防止润滑油出现渗漏。

在上述的柱塞泵的润滑结构中,所述润滑毡圈上还具有向注油孔方向延伸的吸油部二,所述吸油部二抵靠在注油孔下端孔口处。上述吸油部二的设计,能够将从注油孔流出的润滑油完整的导入到润滑毡圈中,再由润滑毡圈上的吸油部一导向储油槽,从而避免部分润滑油在注油孔下端的孔口处流入到泵体内的其他位置,进而进一步使得本润滑结构中的润滑油不容易出现渗漏。

在上述的柱塞泵的润滑结构中,所述润滑毡圈呈环状,所述吸油部一和吸油部二均位于润滑毡圈的外周面上,且所述吸油部一和吸油部二位于润滑毡圈的同一直径方向上。通过以上对吸油部一和吸油部二的位置设计,无论润滑油从吸油部一渗到吸油部二,还是从吸油部二渗到吸油部一,能够保证润滑毡圈两半的渗油均匀,这样使得润滑毡圈中的润滑油存储均匀,从而避免润滑毡圈与柱塞接触时摩擦不均而导致使用寿命下降,进而有利于提高对柱塞润滑的持久性。

在上述的柱塞泵的润滑结构中,所述润滑毡圈呈环状,所述吸油部二呈条状且吸油部二的长度小于润滑毡圈本体的径向厚度。通过以上对吸油部二的长度设计,能够缩短润滑毡圈从注油孔中吸油的吸油时间,使得润滑毡圈能够迅速的将注油孔的吸收而达到饱和,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注油速度,而且能够避免大量润滑油注入时来不及吸收而导致润滑油流向泵体内的其他位置而出现渗油现象。

在上述的柱塞泵的润滑结构中,所述泵体内固定有毡圈固定套,所述柱塞穿设在所述毡圈固定套内,所述毡圈固定套堵在注油孔和漏油孔之间,所述毡圈固定套一端的端部分别具有与漏油孔相通的限位凹口一和与注油孔限位凹口二,所述毡圈固定套的内壁上具有挡环部,所述润滑毡圈位于毡圈固定套一端的端口内,所述吸油部一穿过限位凹口一并伸入到漏油孔中,所述吸油部二穿过限位凹口二并堵在注油孔下端孔口处,所述润滑毡圈的一侧抵靠在挡环部上,所述润滑毡圈的另一侧抵靠在泵体内的壳体内。上述毡圈固定套用来固定润滑毡圈的位置,由于毡圈固定套堵在注油孔和漏油孔之间,这样使得注油孔内的润滑油只能通过吸油部二、润滑毡圈本体、吸油部一构成的导油路径进入到储油槽中,这样能够进一步避免润滑油跑到泵体的其他位置而出现渗油现象。

在上述的柱塞泵的润滑结构中,所述泵体包括曲轴箱体和固连在曲轴箱体上的缸体,所述柱塞的一端位于缸体内,所述柱塞的另一端位于曲轴箱体内,所述注油孔和漏油孔均位于曲轴箱体上,所述毡圈固定套和润滑毡圈均位于曲轴箱体内,所述储油槽固定在曲轴箱体上,所述曲轴箱体和缸体之间设置有密封垫片,所述润滑毡圈的一侧抵靠在挡环部上,所述润滑毡圈的另一侧抵靠在密封垫片上。由于润滑毡圈靠近曲轴箱和缸体的结合处,通过以上密封垫的设置,提高了曲轴箱体、柱塞、缸体之间的密封性,从而使得润滑毡圈上的润滑油不容易从该处渗出。

在上述的柱塞泵的润滑结构中,所述吸油材料为羊毛、棉或者木浆纤维。根据实际需要可以灵活选择上述吸油材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柱塞泵的润滑结构具有以下优点:本润滑结构通过设计注油孔、具有吸油部一和吸油部二的润滑毡圈、漏油孔、储油槽,使得本润滑结构一次润滑油就能够对柱塞进行持久的润滑,从而使得注油频次能够大大减少,减少了柱塞泵的保养维护量,同时能够保证一次注入大量润滑油时润滑油不容易出现渗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柱塞泵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柱塞泵中润滑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一。

图3是本柱塞泵中润滑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二。

图4是本柱塞泵中润滑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三。

图5是本柱塞泵中润滑结构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6是本柱塞泵的润滑结构中润滑毡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柱塞泵的润滑结构中毡圈固定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泵体;11、曲轴箱体;12、缸体;2、柱塞;3、注油孔;4、润滑毡圈;41、吸油部一;42、吸油部二;5、漏油孔;6、储油槽;7、毡圈固定套;71、限位凹口一;72、限位凹口二;73、挡环部;8、密封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具体来说,如图1和图4所示,本柱塞泵包括泵体1和位于泵体1内的柱塞2。泵体1包括曲轴箱体11和固连在曲轴箱体11上的缸体12,柱塞2的一端位于缸体12内,柱塞2的另一端位于曲轴箱体11内。如图2和图3所示,本润滑结构包括设置在曲轴箱体11上部的注油孔3、定位在曲轴箱体11内且套设在柱塞2上的润滑毡圈4和设置在曲轴箱体11下部的漏油孔5,润滑毡圈4采用羊毛、棉或者木浆纤维等吸油材料制成并挡在注油孔3和漏油孔5之间。漏油孔5的下方设置有与漏油孔5相通的储油槽6,储油槽6固定在曲轴箱体11上。

再如图3和图6所示,润滑毡圈4呈环状,且润滑毡圈4上具有吸油部一41,吸油部一41穿过漏油孔5并伸入到储油槽6内。润滑毡圈4上还具有向注油孔3方向延伸的吸油部二42,吸油部二42抵靠在注油孔3下端孔口处。其中,吸油部一41呈条状且吸油部一41的长度大于润滑毡圈4本体的径向厚度。吸油部二42也呈条状且吸油部二42的长度小于润滑毡圈4本体的径向厚度。吸油部一41和吸油部二42均位于润滑毡圈4的外周面上,且所述吸油部一41和吸油部二42位于润滑毡圈4的同一直径方向上。润滑毡圈4本体、吸油部一41和吸油部二42三者的轴向厚度相同。

更具体地,如图4、图5和图7所示,曲轴箱体11内固定有毡圈固定套7,柱塞2穿设在毡圈固定套7内,毡圈固定套7堵在注油孔3和漏油孔5之间。毡圈固定套7一端的端部分别具有与漏油孔5相通的限位凹口一71和与注油孔3相通的限位凹口二72。毡圈固定套7的内壁上具有挡环部73,曲轴箱体11和缸体12之间设置有密封垫片8,润滑毡圈4位于毡圈固定套7一端的端口内,润滑毡圈4的一侧抵靠在挡环部73上,润滑毡圈4的另一侧抵靠在密封垫片8上。吸油部一41穿过限位凹口一71并伸入到漏油孔5中,吸油部二42穿过限位凹口二72并堵在注油孔3下端孔口处。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对本实施例中润滑毡圈4的形状理解不仅仅限定在本说明书附图公开的圆环状,该润滑毡圈4呈环状可以理解为由两个半环合并在一起形成的包裹在柱塞2外周面上的环状结构或者其他包裹在柱塞2外周面上所形成环状形状的广义延伸理解;同时,关于对本实施例中吸油部一41和吸油部二42的形状理解也不仅仅限定在本说明书附图公开的直条状,该吸油部一41、吸油部二42呈条状可以理解为远离润滑毡圈4向外延伸的弯条状或者不规则的有向外延伸趋势的异形形状等。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泵体1、曲轴箱体11、缸体12、柱塞2、注油孔3、润滑毡圈4、吸油部一41、吸油部二42、漏油孔5、储油槽6、毡圈固定套7、限位凹口一71、限位凹口二72、挡环部73、密封垫片8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发明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发明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