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收割机手动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69749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一种收割机手动控制阀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液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收割机手动控制阀。



背景技术:

收割机是一体化收割农作物的机械,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并将谷粒集中到储藏仓,然后在通过传送带将粮食输送到运输车上。例如,目前的水稻收割机主要动作有五个:拨禾轮升降、炮筒升降、炮筒旋转、割台升降和左右转向。水稻收割机液压系统可以配置为拨禾轮升降、炮筒升降和旋转为一体阀,割台升降和左右转向为一体阀。

割台升降和左右转向的一体阀,例如本申请人曾经研发并申请中国专利【申请号201520287810.x;授权公告号cn204610967u】的一种农机割台转向阀,包括阀体、位于阀体内的转向阀腔和升降阀腔,阀体上具有进油口和回油口,阀体上具有与升降阀腔相连通的进油口一、回油口一和升降工作口,阀体上还具有与转向阀腔相连通的左转工作口、右转工作口、转向油缸回油口、进油口二和回油口二,回油口一、回油口二通过回油通道与回油口连通,进油口一通过进油通道一与进油口连通,进油口二通过进油通道二与进油口一连通,转向阀腔和升降阀腔内分别设置有相互平行的转向阀杆和升降阀杆,升降阀杆能够沿着升降阀腔滑动使升降工作口与进油口一或回油口一相连通,转向阀杆能够沿着转向阀腔滑动使进油口二选择与左转工作口、右转工作口或转向油缸回油口相连通。

上述农机割台转向阀能够控制割台升降和左右转向,而控制拨禾轮升降、炮筒升降和旋转的控制阀仍需要进行重新设计。

而现有的收割机控制阀,例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1520747649.x;授权公告号cn204985134u】公开的一种整体式四路控制换向阀,包括阀体、设置在阀体上的进油口、回油口、转向油缸左接口、转向油缸右接口、转向油缸回油接口、卸粮油缸无杆腔接口、卸粮油缸有杆腔接口、割台油缸接口以及拨禾轮油缸接口,阀体上安装有和转向油缸左接口、转向油缸右接口、转向油缸回油接口连通的转向油缸控制滑阀、和卸粮油缸无杆腔接口、卸粮油缸有杆腔接口连通的卸粮油缸控制滑阀、和割台油缸接口连通的割台油缸控制滑阀、和拨禾轮油缸接口连通的拨禾轮油缸控制滑阀以及和进油口连通的溢流阀。

上述四路控制换向阀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重量轻,结构紧凑。但是,上述控制阀的结构存在的问题在于,阀体内油路较多使得压力损失较大,液压油供应不足或者压力变化较大,导致控制油的油压不稳定,影响了控制的稳定性和精准程度。并且,现有的液压换向阀结构,调速区较短,容易产生高压冲击,阀杆回到中位后,液压锁回位时间较长,不利于执行机构的锁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收割机手动控制阀,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使手动控制阀控制收割机的执行机构稳定、精准动作。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收割机手动控制阀,所述手动控制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上具有进油口和回油口,所述阀体内具有换向控制阀一和换向控制阀二,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控制阀一和换向控制阀二通过串并联的方式连接进油口和回油口,所述阀体上还具有控制油口一、控制油口二、控制油口三和转接油口;所述换向控制阀一的控制油路一能与阀体上的控制油口一相连通,所述控制油路一上设置有固定节流孔,所述换向控制阀一上还具有用于与换向控制阀二连通的连通油路;所述换向控制阀二具有用于与连通油路相连通的供油油路和与供油油路相连通的进油油路,所述进油油路上设置有节流小孔,所述换向控制阀二的控制油路二和控制油路三能分别与阀体上的控制油口二和控制油口三连通,所述换向控制阀二还具有与阀体上的转接油口连通的转接油路,所述供油油路和转接油路通过流量压力控制阀相连。

与现有结构的区别在于,本收割机手动控制阀的换向控制阀一和换向控制阀二采用串并联的方式连接,换向控制阀二只有在换向控制阀二位于中位时才能够动作,防止出现误动作的可能。并通过在换向控制阀二的进油油路上设置节流小孔,并在供油油路和转接油路直接设置流量压力控制阀,使得节流小孔进出口的压力差恒定。换向控制阀二换向时,进油油路的流量从小到大逐渐变化,直至达到节流小孔的恒定流量。从而,使得换向控制阀二的控制油路二和控制油路三的流量被精准控制并且减少波动的发生,起到对执行机构的精准控制,执行机构动作的稳定性也明显提高。并且,通过在换向控制阀一的控制油路一上设置固定节流孔,能够使控制油路一的流量,避免供油过多导致的冲击现象,进一步提高换向控制阀一控制的执行机构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收割机手动控制阀中,所述换向控制阀一和换向控制阀二均包括控制油腔,所述控制油腔内具有进油槽、回油槽、控制腔油槽一、控制腔油槽二和控制腔油槽三,所述进油槽的数量均为两个,且其中一个进油槽位于与控制腔油槽三相邻的位置处,另一个进油槽位于控制腔油槽一和控制腔油槽二相邻一侧;所述控制腔油槽一和控制腔油槽二的另一侧均具有一个回油槽。

与现有技术的五油道液压换向阀结构相比,通过设置多个进油槽、回油槽,中位时,进油槽和控制腔油槽三通过阀杆的凹槽走油,流通面积相较于阀杆内部走油更大,降低了中位的压力损失。同时,换向控制阀一和换向控制阀二的调速区更长,使得执行机构运行更为平稳,避免冲击现象的发生。

在上述的收割机手动控制阀中,所述控制腔油槽一位置居中,所述控制腔油槽二和控制腔油槽三分别位于控制腔油槽一的两侧,与控制腔油槽二相邻的回油槽位于控制油腔的一端,所述控制油腔的另一端还具有一个与控制腔油槽三位置相邻的回油槽。通过在控制腔油槽三靠近控制油腔另一端的位置处设置回油槽,对控制油腔和阀杆相对一端的密封圈进行低压保护,避免受到控制腔油槽三的高压冲击。

在上述的收割机手动控制阀中,所述换向控制阀一的控制腔油槽一和控制腔油槽二与控制油路一连通,所述控制油路一上设置有液压锁。通过设置液压锁使得执行机构在不动作使被锁定。

在上述的收割机手动控制阀中,所述换向控制阀一内设置有拨禾轮控制阀杆,所述拨禾轮控制阀杆位于中位时组成y型油路。换向控制阀采用y型油路,当换向控制阀一位于中位时,液压锁能够快速回位,无需在阀体上单独设置液压孔结构。

在上述的收割机手动控制阀中,所述换向控制阀一的拨禾轮控制阀杆对应控制腔油槽三与进油槽的位置具有通油台阶一,所述换向控制阀一的拨禾轮控制阀杆对应控制腔油槽一和回油槽具有通油台阶二。通过设置通油台阶一增大控制腔油槽三与进油槽连通时的进油路,设置通油台阶二使得换向控制阀一中位时形成y型油路。

在上述的收割机手动控制阀中,所述换向控制阀二内设置有炮筒控制阀杆,所述炮筒控制阀杆位于中位时组成o型油路。

在上述的收割机手动控制阀中,所述换向控制阀二的控制腔油槽一通过控制油路二与阀体上的控制油口二连通,所述控制腔油槽二通过控制油路三与控制油口三连通,所述控制腔油槽三通过转接油路与转接油口连通。通过换向控制阀二能够给控制油口二、控制油口三和转接油口供油。

在上述的收割机手动控制阀中,所述阀体内还具有换向控制阀三,所述换向控制阀三与换向控制阀一通过并联的方式连接阀体的进油口和回油口,所述换向控制阀三的控制油口四上设置有固定节流孔。通过与换向控制阀一并联的方式设置换向控制阀三,换向控制阀一和换向控制阀三分配液压油,实现对多个执行机构的同时控制。

在上述的收割机手动控制阀中,所述换向控制阀二通过与换向控制阀一和换向控制阀三串联的方式连接阀体的进油口和回油口。这样的连接方式,使得换向控制阀一、换向控制阀二和换向控制阀三的整体性更好,可以实现相互协作控制执行机构动作,更合理地分配了液压油,防止出现误动作。

在上述的收割机手动控制阀中,所述换向控制阀三采用与换向控制阀二相同的结构。

在上述的收割机手动控制阀中,所述换向控制阀三内设置有卸粮筒控制阀杆,所述卸粮筒控制阀杆位于中位时组成y型油路,所述阀体上具有所述换向控制阀三的控制腔油槽一和控制腔油槽二通过控制油路四与控制油口四连通,所述控制油路四上设置有液压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收割机手动控制阀的优点在于:

1、本收割机手动控制阀的通过在阀体内设置换向控制阀一和换向控制阀二,换向控制阀一和换向控制阀二通过串并联连接,用于控制多个执行机构,实现了多个换向控制阀的集成,简化了控制阀的结构。

2、本收割机手动控制阀在换向控制阀一的控制油路一上设置有固定节流孔,换向控制阀一的进油油路上设置节流小孔,并在供油油路和转接油路直接设置流量压力控制阀,使得手动控制阀控制执行机构动作的精度和稳定性明显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收割机手动控制阀的液压原理图。

图2是本收割机手动控制阀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收割机手动控制阀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收割机手动控制阀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中b-b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3中e-e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4中c-c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4中d-d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阀体;p、进油口;t、回油口;bh、控制油口一;a、控制油口二;b、控制油口三;c、转接油口;xl、控制油口四;2、换向控制阀一;2a、控制油路一;2b、连通油路;g1、拨禾轮控制阀杆;3、换向控制阀二;3a、供油油路;3b、进油油路;3b1、节流小孔;3c、控制油路二;3d、转接油路;g2、炮筒控制阀杆;4、流量压力控制阀;5、换向控制阀三;5a、控制油路四;g3、卸粮筒控制阀杆;6、液压锁;7、通油台阶一;8、通油台阶二;9、固定节流孔;10、主安全阀;q、控制油腔;p1、进油槽;t1、回油槽;a1、控制腔油槽一;b1、控制腔油槽二;c1、控制腔油槽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本收割机手动控制阀包括阀体1、换向控制阀一2、换向控制阀二3、进油口p、回油口t、控制油口一bh、控制油口二a、控制油口三b和转接油口c。

本实施例以用于控制拨禾轮升降、卸粮筒升降和炮筒转动的手动控制阀为例介绍本收割机手动控制阀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收割机手动控制阀还包括换向控制阀三5,阀体1上还具有控制油口四xl。换向控制阀一2、换向控制阀二3和换向控制阀三5均集成设置在阀体1内,换向控制阀一2和换向控制阀二3通过串并联的方式连接进油口p和回油口t,换向控制阀一2和换向控制阀三5并联的方式连接进油口p和回油口t。作为优选方案,本实施例中,换向控制阀二3通过与换向控制阀一2和换向控制阀三5串联的方式连接阀体1的进油口p和回油口t。进油口p和回油口t之间还设置有主安全阀10,主安全阀10为溢流阀。

如图2、图3和图5所示,换向控制阀一2的换向控制阀一2的控制油路一2a能与阀体1上的控制油口一bh相连通,使换向控制阀一2能够用于控制拨禾轮升降。如图2、图3、图4和图6所示,换向控制阀二3的控制油路二3c和控制油路三(图中未示出)能分别与阀体1上的控制油口二a和控制油口三b连通,换向控制阀二3的转接油路3d与阀体1上的转接油口c连通,使换向控制阀二3能够用于控制炮筒转动并输出用于连接其他控制阀模块的液压油路。如图2、图3和图7所示,换向控制阀三5的控制油路四能与阀体1上控制油口四xl连通,使得换向控制阀三5能够用于控制卸粮筒升降。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换向控制阀一2、换向控制阀二3和换向控制阀二3均包括控制油腔q,控制油腔q内具有进油槽p1、回油槽t1、控制腔油槽一a1、控制腔油槽二b1和控制腔油槽三c1,进油槽p1的数量均为两个,且其中一个进油槽p1位于与控制腔油槽三c1相邻的位置处,另一个进油槽p1位于控制腔油槽一a1和控制腔油槽二b1相邻一侧;控制腔油槽一a1和控制腔油槽二b1的另一侧均具有一个回油槽t1。换向控制阀一2的控制油腔q内设置有拨禾轮控制阀杆g1,换向控制阀二3的控制油腔q内设置有炮筒控制阀杆g2,换向控制三的控制油腔q内设置有卸粮筒控制阀杆g3,拨禾轮控制阀杆g1、炮筒控制阀杆g2和卸粮筒控制阀杆g3均能够沿着对应控制油腔q滑动控制各个油槽连通或者阻断,从而各自带动执行机构动作。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作为优选方案,控制腔油槽一a1位置居中,控制腔油槽二b1和控制腔油槽三c1分别位于控制腔油槽一a1的两侧,与控制腔油槽二b1相邻的回油槽t1位于控制油腔q的一端,控制油腔q的另一端还具有一个与控制腔油槽三c1位置相邻的回油槽t1;通过在控制腔油槽三c1靠近控制油腔q另一端的位置处设置回油槽t1,对控制油腔q和控制阀杆相对一端的密封圈进行低压保护,避免受到控制腔油槽三c1的高压冲击。

如图5和图7所示,换向控制阀三5与换向控制阀二3的结构基本相同。换向控制阀一2的控制阀杆对应控制腔油槽三c1与进油槽p1的位置具有通油台阶一7,换向控制阀一2的控制阀杆对应控制腔油槽一a1和回油槽t1具有通油台阶二8。通过设置通油台阶一7增大控制腔油槽三c1与进油槽p1连通时的进油路,设置通油台阶二8使得换向控制阀一2中位时形成y型油路。换向控制阀一2的控制腔油槽一a1和控制腔油槽二b1通过液压锁6与控制油路一2a连通,控制腔油槽一a1连接液压锁6槽的进油端,控制腔油槽二b1连接液压锁6的控制端。换向控制阀三5的卸粮筒控制阀杆g3位于中位时也组成y型油路,阀体1上具有换向控制阀三5的控制腔油槽一a1和控制腔油槽二b1通过控制油路四与控制油口四xl连通,控制油路四上也设置有液压锁6。控制油路一2a和控制油路四上均设置有固定节流孔9。

如图5所示,换向控制阀一2上还具有用于与换向控制阀二3连通的连通油路2b。本实施例中,换向控制阀三5上也具有用于与换向控制阀二3连通的连通油路2b。换向控制阀一2上连通油路2b与换向控制阀三5的控制腔油槽三c1相连,再通过换向控制阀一2上连通油路2b与换向控制阀二3连通,实现换向控制阀二3与换向控制阀一2和换向控制阀三5的串并联。

如图6所示,换向控制阀二3的炮筒控制阀杆g2位于中位时组成o型油路。如图8和图9所示,换向控制阀二3具有用于与连通油路2b相连通的供油油路3a和与供油油路3a相连通的进油油路3b,进油油路3b上设置有节流小孔3b1,供油油路3a和转接油路3d通过流量压力控制阀4相连。换向控制阀二3的控制腔油槽一a1通过控制油路二3c与阀体1上的控制油口二a连通,控制腔油槽二b1通过控制油路三(图中未示出)与控制油口三b连通,控制腔油槽三c1通过转接油路3d与转接油口c连通。通过换向控制阀二3能够给控制油口二a、控制油口三b和转接油口c供油。

本收割机手动控制阀在阀体1内集成了多个换向控制阀,能够控制收割机拨禾轮、卸粮筒和炮筒等多个执行机构的动作,集成度更高,各个换向控制阀通过阀体1内部的油路连接,简化了连接管路。本收割机手动控制阀还通过在换向控制阀二3的进油油路3b上设置节流小孔3b1,并在供油油路3a和转接油路3d直接设置流量压力控制阀4,使得节流小孔3b1进出口的压力差恒定。换向控制阀二3换向时,进油油路3b的流量从小到大逐渐变化,直至达到节流小孔3b1的恒定流量。从而,使得换向控制阀二3的控制油路二3c和控制油路三(图中未示出)的流量被精准控制并且减少波动的发生,起到对执行机构的精准控制,执行机构动作的稳定性也明显提高。并且,通过在换向控制阀一2的控制油路一2a上设置固定节流孔9,能够使控制油路一2a的流量,避免供油过多,导致的冲击现象,进一步提高换向控制阀一2控制的执行机构的稳定性。

本收割机手动控制阀中的换向阀通过设置多个进油槽p1、回油槽t1,中位时,进油槽p1和控制腔油槽三c1通过控制阀杆的凹槽走油,流通面积相较于控制阀杆内部走油更大,降低了中位的压力损失。同时,换向阀调速区更长,使得执行机构运行更为平稳,避免冲击现象的发生。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