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启动的压铸机压射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61754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稳步启动的压铸机压射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稳步启动的压铸机压射系统。



背景技术:

压铸的工作原理是将液态的铝液通过压射系统高速高压的推入到模具的型腔中,然后冷却成型,但是压射系统在高速推动液态铝液的时候如果铝液中夹渣着空气的话,空气会被一起高速推入模具型腔,冷却下来就会在产品内部产生气孔,严重影响产品,所以现在压铸中要求在压射中带入的空气越少越好(最好没有),如果在压射启动阶段抖动较大,就相当于在搅拌液态铝液,就会大大增加铝液中夹渣空气的可能,所以压射启动的平稳对压铸产品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稳步启动的压铸机压射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稳步启动的压铸机压射系统,特点是:包含压射油缸、挤压油缸、压射排油阀、挤压油缸控制阀以及单向阀,压射油缸的有杆腔出油口的侧部设有与出油口相交的活塞杆导向孔,活塞杆导向孔部位安装挤压油缸,挤压油缸的活塞杆可穿过活塞杆导向孔伸入至压射油缸的有杆腔出油口中,压力油进油管路分别与压射油缸的无杆腔进油口和挤压油缸控制阀的压力油进油口相连,挤压油缸控制阀的一工作油口连接挤压油缸的无杆腔进油口,挤压油缸控制阀的另一工作油口连接挤压油缸的有杆腔出油口,挤压油缸控制阀的出油口连接至回油箱,压射油缸的有杆腔出油口连接有两并联的压射回油支路,其中一支路安装有单向阀,单向阀的进油口连接至回油箱,单向阀的出油口连接至压射油缸的有杆腔出油口,另一支路安装有压射排油阀,压射排油阀的进油口连接至压射油缸的有杆腔出油口,压射排油阀的出油口连接至回油箱。

进一步地,上述的稳步启动的压铸机压射系统,其中,所述活塞杆导向孔与压射油缸的有杆腔出油口垂直相交。

进一步地,上述的稳步启动的压铸机压射系统,其中,所述挤压油缸控制阀为三位四通电磁阀。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显著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本实用新型设计独特、结构新颖,通过挤压油缸来挤压压射油缸前腔的液压油,增加背压,确保压射启动阶段没有抖动,避免铝液中夹渣空气,压射启动较平稳,保证压铸产品的质量,为一实用的新设计。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挤压工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回位工作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具体实施方案。

如图1、图2所示,稳步启动的压铸机压射系统,包含压射油缸1、挤压油缸3、压射排油阀V1、挤压油缸控制阀V2以及单向阀V3,压射油缸1的有杆腔出油口B的侧部设有与出油口相交的活塞杆导向孔,活塞杆导向孔与压射油缸的有杆腔出油口B垂直相交,活塞杆导向孔部位安装挤压油缸3,挤压油缸3的活塞杆4可穿过活塞杆导向孔伸入至压射油缸的有杆腔出油口B中,压力油进油管路P分别与压射油缸的无杆腔进油口A和挤压油缸控制阀V2的压力油进油口相连,挤压油缸控制阀V2为三位四通电磁阀,挤压油缸控制阀V2的一工作油口连接挤压油缸3的无杆腔进油口C,挤压油缸控制阀V2的另一工作油口连接挤压油缸3的有杆腔出油口D,挤压油缸控制阀V2的出油口连接至回油箱T,压射油缸的有杆腔出油口B连接有两并联的压射回油支路,其中一支路安装有单向阀V3,单向阀V3的进油口连接至回油箱T,单向阀V3的出油口连接至压射油缸的有杆腔出油口B,另一支路安装有压射排油阀V1,压射排油阀V1的进油口连接至压射油缸的有杆腔出油口B,压射排油阀V1的出油口连接至回油箱T。压射排油阀V1采用流量控制阀。

当压力油从进油管路P从压射油缸的无杆腔进油口A进入压射油缸1后腔推动活塞杆2向前运动之前,通过挤压油缸控制阀V2控制挤压油缸的活塞杆4向前运动,挤压油缸3的活塞杆4进入压射油缸的有杆腔出油口B,挤压压射油缸1的前腔液压油(因为在压射回油路上装有单向阀V3,保证挤压油缸挤压时,油不会流向回油箱),使压射油缸1的前腔有一定的背压压力,此时启动压射动作,压力油从压射油缸的无杆腔进油口A进入推动压射油缸的活塞杆2向前运动,由于此时压射油缸前腔有挤压油缸活塞杆4的挤压作用,具有一定的背压压力存在,此时压射油缸后腔压力会瞬间升高,趋于前后腔压力等恒,此时压射排油阀V1同时打开使压射油缸的前腔排油,压射油缸的活塞杆2向前移动,由于打开时压射油缸前后腔压力差较小,所以压射油缸的活塞杆2向前启动时平稳,没有抖动现象,如图1所示,压射油缸的活塞杆2返回时,挤压油缸控制阀V2换向,将挤压油缸的活塞杆4退回,如图2所示。

通过挤压油缸来挤压压射油缸前腔的液压油,增加背压,确保压射启动阶段没有抖动,避免铝液中夹渣空气,压射启动较平稳,保证压铸产品的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同时以上的描述,对于相关技术领域的专门人士应可明了及实施,因此其它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下所完成的等效改变或修饰,均应包含在申请专利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