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空泵的降噪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02361阅读:381来源:国知局
一种真空泵的降噪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真空泵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真空泵的降噪机构。



背景技术:

经检索,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真空泵的消声装置【授权公告号:CN205779732U】。这种干式真空泵的消声装置,其消声腔的前端通过排气管连接真空泵排气口,消声腔内具有若干层垂直于消声腔壁的消声隔层,各层消声隔层在消声腔内呈相互层叠、相互平行排布,且各层消声隔层的间隙形成迂回的面式通道,消声腔出口管设置于消声腔的末端且指向最后一层消声隔层的底部。这种真空泵的消声装置效果还是不明显,且震动造成的噪音无法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真空泵的降噪机构,本实用新型具有降低真空泵噪音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真空泵的降噪机构,真空泵包括底座和固定在底座上的泵体,泵体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其特征在于,本降噪机构包括降噪箱,所述的降噪箱具有进口与出口,所述的进口与泵体的出气口相通,所述的降噪箱内固定有消音箱,消音箱内部具有消音腔,所述的消音腔内固定有吸音棉,所述的消音箱包括上板、下板、侧板一、侧板二、上进风板、下进风板、上出风板和下出风板,所述的上板与下板上下平行设置,侧板一的一端为向内凹三角形结构,侧板一的另一端为向外凸三角形结构,侧板一与侧板二结构相同,侧板一的一侧与上板连接,侧板一的另一侧与下板连接,侧板二的一侧与上板连接,侧板二的另一侧与下板连接,侧板一一端的上斜面与侧板二一端的上斜面通过上进风板连接,侧板一一端的下斜面与侧板二一端的下斜面通过下进风板相连接,侧板一另一端的上斜面与侧板二另一端的上斜面通过出风板相连接,侧板一另一端的下斜面与侧板二另一端的下斜面通过下出风板相连接,所述的上板、下板、侧板一、侧板二、上进风板、下进风板、上出风板和下出风板上均开设有通气孔,上进风板与下进风板形成的向内凹三角形端靠近进口,上出风板与下出风板形成的向外凸三角形端靠近出口,所述的底座上还设有能降低底座产生震动噪音的减震噪音结构。

本真空泵的降噪机构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泵体的出气口在出气时能够产生大量噪音,由于降噪箱的入口与消音箱的入口相通,当声波进入降噪箱后直接进入消音箱,消音箱的入口为倾斜的上进风板与下进风板形成的向内凹三角形结构,声波在上进风板和下进风板的导向下发生倾斜传播,声波倾斜在进入消音箱后,在上板与下板的作用下能够发生多次反射,一部分声波从上板传出,另一部分声波从下板传出,剩下的声波从上出风板和下出风板传出,最后,以上三部分声波均汇集到降噪箱的出口处并从出口传出,声波在多次反射后以及分散后相对减弱,大大降低了泵体出气口处的噪音。

所述的消音箱通过安装架固定在降噪箱中。

采用以上方式,通过安装架能够使消音箱悬空设置,避免消音箱下端与降噪箱直接接触,这样设置的目的为了让一部分声波在多次反射后能够直接从下板出去,从下板出去的声波能够与降噪箱底部进行发射多次。

所述的消音箱的外壁上均设有隔尘网。

采用以上方式,隔尘网能够有效的隔离灰尘,方便清洗更换,避免大量灰尘堵塞消音箱的通气孔。

所述的上板与下板之间还平行固定有隔板,隔板到上板的距离等于隔板到下板的距离。

采用以上机构,声波倾斜进入消音箱,声波在隔板与上板之间进行反射,由于隔板上没有任何孔,一部分声波能够在反射后从上板的通气孔传出去,声波在隔板与下板之间进行反射,一部分声波能够在反射后从下板的通气孔传出去。

所述的减震噪音结构包括减震座,所述的减震座顶部呈敞开结构,所述的减震座的底部固定有若干减震组件,所述的减震组件包括橡胶底盘、安装筒、升降轴和弹簧,所述的安装筒的下端与橡胶底盘螺纹连接,安装筒的上端开设有工作孔,所述的升降轴的一端具有限位盘,限位盘处安装筒中,弹簧与限位盘相连接且处于其下方,升降轴的另一端穿设出工作孔与底座相固定。

采用以上结构,在真空泵工作产生震动时,升降轴在弹簧的作用下能够起到一个缓冲作用,避免底座之间与地面发生震动产生噪音,该结构大大减少了震动产生的噪音。

所述的限位盘的外径大于工作孔的内径。

采用以上结构,防止在震动过程中升降轴发生脱落的情况。

所述的减震座的内壁上固定有若干减震垫。

采用以上结构,底座与减震座之间水平方向碰撞会产生一定噪音,减震垫为市场上能够买到的产品,有效减弱碰撞从而减弱碰撞带来的噪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降噪箱和消音箱,大大降低了出气口发出的噪音。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减震座、橡胶底盘、安装筒、升降轴和弹簧,大大降低了由震动产生的噪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消音箱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消音箱两种视角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减震组件示意图。

图中,1、底座;2、泵体;3、降噪箱;4、消音箱;5、上板;6、下板;7、侧板一;8、侧板二;9、上进风板;10、下进风板;11、上出风板;12、下出风板;13、隔板;14、橡胶底盘;15、安装筒;16、升降轴;17、弹簧;18、减震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真空泵的降噪机构,真空泵包括底座1和固定在底座1上的泵体2,泵体2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本降噪机构包括降噪箱3,降噪箱3具有进口与出口,进口与泵体2的出气口相通,降噪箱3内固定有消音箱4,消音箱4内部具有消音腔,消音腔内固定有吸音棉,消音箱4包括上板5、下板6、侧板一7、侧板二8、上进风板9、下进风板10、上出风板11和下出风板12,上板5与下板6上下平行设置,侧板一7的一端为向内凹三角形结构,侧板一7的另一端为向外凸三角形结构,侧板一7与侧板二8结构相同,侧板一7的一侧与上板5连接,侧板一7的另一侧与下板6连接,侧板二8的一侧与上板5连接,侧板二8的另一侧与下板6连接,侧板一7一端的上斜面与侧板二8一端的上斜面通过上进风板9连接,侧板一7一端的下斜面与侧板二8一端的下斜面通过下进风板10相连接,侧板一7另一端的上斜面与侧板二8另一端的上斜面通过出风板相连接,侧板一7另一端的下斜面与侧板二8另一端的下斜面通过下出风板12相连接,上板5、下板6、侧板一7、侧板二8、上进风板9、下进风板10、上出风板11和下出风板12上均开设有通气孔,上进风板9与下进风板10形成的向内凹三角形端靠近进口,上出风板11与下出风板12形成的向外凸三角形端靠近出口,底座1上还设有能降低底座1产生震动噪音的减震噪音结构。

消音箱4通过安装架固定在降噪箱3中。采用该方式,通过安装架能够使消音箱4悬空设置,避免消音箱4下端与降噪箱3直接接触,这样设置的目的为了让一部分声波在多次反射后能够直接从下板6出去,从下板6出去的声波能够与降噪箱3底部进行发射多次。

消音箱4的外壁上均设有隔尘网。采用该方式,隔尘网能够有效的隔离灰尘,方便清洗更换,避免大量灰尘堵塞消音箱4的通气孔。

上板5与下板6之间还平行固定有隔板13,隔板13到上板5的距离等于隔板13到下板6的距离。采用该机构,声波倾斜进入消音箱4,声波在隔板13与上板5之间进行反射,由于隔板13上没有任何孔,一部分声波能够在反射后从上板5的通气孔传出去,声波在隔板13与下板6之间进行反射,一部分声波能够在反射后从下板6的通气孔传出去。

如图4所示,减震噪音结构包括减震座18,减震座18顶部呈敞开结构,减震座18的底部固定有若干减震组件,减震组件包括橡胶底盘14、安装筒15、升降轴16和弹簧17,安装筒15的下端与橡胶底盘14螺纹连接,安装筒15的上端开设有工作孔,升降轴16的一端具有限位盘,限位盘处安装筒15中,弹簧17与限位盘相连接且处于其下方,升降轴16的另一端穿设出工作孔与底座1相固定。采用该结构,在真空泵工作产生震动时,升降轴16在弹簧17的作用下能够起到一个缓冲作用,避免底座1之间与地面发生震动产生噪音,该结构大大减少了震动产生的噪音。

限位盘的外径大于工作孔的内径。采用该结构,防止在震动过程中升降轴16发生脱落的情况。

减震座18的内壁上固定有若干减震垫。采用该结构,底座1与减震座18之间水平方向碰撞会产生一定噪音,减震垫为市场上能够买到的产品,有效减弱碰撞从而减弱碰撞带来的噪音。

本真空泵的降噪机构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泵体2的出气口在出气时能够产生大量噪音,由于降噪箱3的入口与消音箱4的入口相通,当声波进入降噪箱3后直接进入消音箱4,消音箱4的入口为倾斜的上进风板9与下进风板10形成的向内凹三角形结构,声波在上进风板9和下进风板10的导向下发生倾斜传播,声波倾斜在进入消音箱4后,在上板5与下板6的作用下能够发生多次反射,一部分声波从上板5传出,另一部分声波从下板6传出,剩下的声波从上出风板11和下出风板12传出,最后,以上三部分声波均汇集到降噪箱3的出口处并从出口传出,声波在多次反射后以及分散后相对减弱,大大降低了泵体2出气口处的噪音;同时减震座18以及减震组件能够有效的降低震动产生的噪音。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底座1;泵体2;降噪箱3;消音箱4;上板5;下板6;侧板一7;侧板二8;上进风板9;下进风板10;上出风板11;下出风板12;隔板13;橡胶底盘14;安装筒15;升降轴16;弹簧17;减震座18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