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扇单网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73014发布日期:2018-08-28 22:39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风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风扇单网罩。



背景技术:

风扇网罩是一种将扇叶罩设在内,用于保护人不受到伤害的配件。目前,风扇网罩由前网罩和后网罩连接构成,前网罩和后网罩是两个大小相同、结构对称的罩体,现有的前网罩和后网罩之间一般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方式一:螺栓11和螺母10连接,方式二:螺栓结合环形箍带12。

方式一如图1至图3所示,前网罩8和后网罩9的外边缘处分别设置有前扁环81和后扁环91,前扁环81和后扁环91均朝扁环的径向方向延伸,前网罩8和后网罩9合拢时,前扁环81和后扁环91相对的一面相互抵接在一起,前扁环81和后扁环91上均环形间隔设置有多个通孔,前网罩8和后网罩9前后连接围成扇叶保护空间时,前扁环81和后扁环91的表面前后贴合在一起,然后螺栓水平穿过两扁环的通孔,并与螺母螺纹连接,从而将前网罩8和后网罩9锁紧在一起。此款风扇网罩安装时,需要扶住前网罩8,并使得前网罩8的前扁环81紧贴住后网罩9的后扁环91,然后再对好前扁环81和后扁环91上的通孔,然后再拧螺栓11,因此此款风扇网罩安装十分不方便,而且螺栓11的尖锐螺杆的裸露在外,容易割伤用户。

方式二如图4所示,所述前网罩8和后网罩9的外边缘处分别设置有前环形框14和后环形框13,前环形框14和后环形框13前后贴紧在一起,在此过程中,也是要一直扶住前网罩8,并使得环形箍带12包裹住前环形框14和后环形框13,然后再通过螺栓11和螺母10将环形箍带12的两端连接在一起,所述环形箍带12箍紧前环形框14和第二环形,从而将前网罩8和后网罩9锁定在一起。

但是上述两种连接方式存在拆装麻烦、操作难度大、不方便、生产成本高、容易割伤用户等不足之处。综上所述,现有的风扇网罩的结构急需作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的克服上述现有风扇网罩存在生产成本高、拆装麻烦等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牢靠、与另一风扇网罩固定牢靠、生产成本低、拆装方便的风扇单网罩。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风扇单网罩,包括第一网罩,第一网罩的外边缘处设有第一扁环,第一扁环的横断面呈水平扁状,第一扁环的长度朝第一网罩的轴向方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作以下进一步改进。

所述第一网罩是由多根辐条与第一扁环连接构成的,多根辐条呈中心放射状设置,多根辐条的外端与第一扁环连接,多根辐条的内端连接在一起。

所述第一扁环在第一网罩轴向方向上的长度L1大于其在第一网罩径向方向上的宽度D1。

所述第一扁环上设有通孔或螺孔,所述通孔或螺孔是由第一扁环的外表面贯穿至内表面构成,所述锁紧螺栓由外往内穿过第一扁环的通孔并与第二网罩上的螺孔螺纹连接,锁紧螺栓的尖锐螺杆隐藏在风扇网罩内,不会割伤用户,使用十分安全。

所述第一扁环上沿其周向方向设有至少两个通孔或螺孔。

所述第一扁环的内表面沿其周向方向设置有至少两个卡紧凸起。

所述通孔与卡紧凸起环形间隔设置在第一扁环上。

所述卡紧凸起设置在第一扁环的内表面的外侧,第一网罩的辐条的外端连接在第一扁环的内表面的内侧,辐条的外端与卡紧凸起相离设置。用户往第一扁环的内表面扣入第二网罩时,第二网罩的第二扁环卡置在辐条的外端与卡紧凸起之间,第二扁环的一端抵接到辐条外端时,第二网罩的第二扁环便不能再继续顶入,从而避免用户往第一网罩内过盈顶入第二扁环,弄坏第一、第二网罩。而且,第二扁环的两端分别抵接在卡紧凸起和第一网罩辐条的外端上,以使第二网罩稳定地固定在第一网罩上,不容易晃动,不容易产生噪音。

所述卡紧凸起呈近似半球状或凸曲面状,因此卡紧凸起的表面光滑,十分方便用户扣入或拆出第二网罩。

所述卡紧凸起焊接于第一扁环的内表面上,当然,所述卡紧凸起也可以是与第一扁环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一)本实用新型风扇单网罩在第一网罩的外边缘处设置有第一扁环,风扇网罩的第二网罩的外边缘可以套设在第一扁环的内表面,第二网罩的外边缘可以通过卡紧凸起卡紧在或者通过螺丝锁紧在第一扁环的内表面,从而将第一网罩和第二网罩锁紧在一起,本实用新型改进了第一网罩和第二网罩的连接方式,因此本实用新型既避免了现有风扇网罩的前、后网罩采用螺栓或环形箍带连接所引起的问题,同时又能保证本实用新型的拆装更加方便,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第二网罩拆装十分方便、锁紧牢固、生产成本低、外观美观。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风扇网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C-C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省略了前网罩和后网罩的部分辐条和环形框)。

图3是图2中C处的放大结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现有风扇网罩的环形箍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现有风扇网罩的环形箍带与前、后网罩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A-A处(省略了第一网罩和第二网罩的部分辐条和环形框)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B-B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2中D-D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E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4中F-F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如图6至图10所示,一种改进风扇网罩,包括第一网罩1、第二网罩2以及一锁紧螺栓6,第一网罩1和第二网罩2的外边缘合拢在一起,以使第一网罩1和第二网罩2围成扇叶容置空间20,所述第一网罩1和第二网罩2的外边缘处分别设置有第一扁环3和第二扁环4,所述第一扁环3、第二扁环4的横断面呈水平扁状,所述第一扁环3和第二扁环4分别是外扁环和内扁环43,所述第二扁环4的直径小于第一扁环3的直径,第二扁环4套设在第一扁环3的内表面,所述第一扁环3的内表面的外侧沿其周向方向设置有两个卡紧凸起5,第二扁环4通过卡紧凸起5卡置在第一扁环3的内表面。

所述第一扁环3上设有一通孔31,所述通孔31是由第一扁环的外表面贯穿至内表面构成。所述第二扁环4上对应通孔31设有一螺孔41,所述螺孔41是由第二扁环的外表面贯穿至内表面构成,所述锁紧螺栓6穿过通孔31并与螺孔41螺纹连接,以将第二网罩2锁紧在第一网罩1上。

所述第一扁环3和第二扁环4的长度朝各自网罩1的轴向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扁环3在第一网罩轴向方向上的长度L1大于其在第一网罩径向方向上的宽度D1。

所述第二扁环4在第二网罩轴向方向上的长度L2大于其在第一网罩径向方向上的宽度D2。

所述通孔31和两个卡紧凸起5环形间隔设置在第一扁环3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具体的技术方案。

所述第一网罩1和第二网罩2是放射式网罩,所述放射式网罩是由多个不同直径的环形框33和多根辐条34连接构成的,所述多个不同直径的环形框33同轴设置,所述多根辐条34呈中心放射状分布在多个环形框33上,每根辐条34的外端与最大直径的环形框33连接,每根辐条34的内端与最小直径的环形框33连接,其他的环形框33位于最大直径的环形框33(第一扁环3、第二扁环4)与最小直径的环形框33之间,并与每根辐条34连接,多个环形框33的中心与多根辐条34围成的中心同轴设置。多根辐条34将上述多个不同直径的环形框33连接在一起构成放射式网罩。

所述卡紧凸起5设置在第一扁环3的内表面的外侧,第一网罩1的辐条连接在第一扁环3的内表面的内侧,辐条的外端与卡紧凸起5相离设置,所述第二扁环4卡置在第一网罩1的辐条外端与卡紧凸起5之间。

所述第二扁环4的长度<第一网罩1的辐条的外端与卡紧凸起5之间距离<第一扁环3的长度,以便内扁环能卡入第一扁环内,且第二扁环隐藏在第一扁环内,外观美观。

所述第二扁环4的两端分别抵接在卡紧凸起5和第一网罩1辐条的外端上,以使第二网罩稳定地固定在第一网罩上,不容易晃动,不容易产生噪音。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优化的技术方案。

所述卡紧凸起5呈近似半球状或凸曲面状,因此卡紧凸起5的表面光滑,十分方便用户扣入或拆出第二网罩。

所述卡紧凸起5焊接于第一扁环的内表面上,当然,所述卡紧凸起5也可以是与第一扁环一体成型。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或者增加第一网罩与第二网罩的连接牢固性或者在保证两者连接牢靠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减少安装步骤,本实用新型可以适当地增加或减少卡紧凸起5或螺孔41(通孔、锁紧螺栓6)的数量。例如将通孔的数量增加为两个,而将卡紧凸起5的数量减少为一个,这样也能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也可以将卡紧凸起5的数量增加至三个,这样也能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用户安装本实用新型改进风扇网罩时,先将第一网罩1固定在风扇支撑架上,然后再安装好扇叶等,接着就开始安装第二网罩2,首先对好第二网罩2的螺孔41与第一网罩1的通孔31的位置,然后将第二网罩2的第二扁环4扣入第一网罩1的第一扁环3的内表面,以使第一网罩1被卡紧凸起5卡紧在第二网罩2上,然后用户再将锁紧螺栓6由外往内穿过第一扁环3的通孔31并与第二扁环4的螺孔41螺纹连接,从而实现锁紧第一网罩1和第二网罩2 。相反,拧出锁紧螺栓6,再抽出第二网罩2,就能实现拆卸。因此本实用新型改进风扇网罩拆装方便,锁紧牢固,外观美观。

实施例二,如图11所示,实施例二的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一的实施方式相似,区别点在于:为了增加第一网罩与第二网罩的连接牢固性,实施例二中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是三个锁紧螺栓6来锁定第二网罩,所述第一扁环3上沿其周向方向设有三个通孔31,三个通孔31环形间隔设置在第一扁环3上,所述第二扁环4上设有对应通孔31位置和数量的螺孔41,所述锁紧螺栓6由外往内穿过通孔31并与螺孔41螺纹连接,以将第一网罩1和第二网罩2固定在一起。相比实施例一,实施例二中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网罩拆装略微麻烦,需要将全部的锁紧螺栓6拧上或拧下,才能实现装拆第二网罩。

实施例三,如图12至图16所示,实施例三的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一的实施方式相似,区别点在于:本实施例将第二网罩2的外边缘设置成环形框,即所述第二扁环4是第一环形框40,相同的是:第一环形框40的直径小于第一扁环3的直径,第一环形框40套设在第一扁环3的内表面,第一扁环3的内表面的外侧沿其周向方向设置有两个卡紧凸起5,第一环形框40通过卡紧凸起5卡置于第一扁环3的内表面,所述第一扁环3上设有一通孔31,第一环形框40上对应通孔31压扁部42,所述压扁部42上设有一螺孔41,所述孔41是由压扁部42的外表面贯穿至内表面构成。所述锁紧螺栓6由外往内穿过通孔31并与螺孔41螺纹连接,以将第一网罩1和第二网罩2锁紧在一起。

所述通孔31和两个卡紧凸起5环形间隔设置在第一扁环3上。

本实施例在第一环形框40上对应通孔设置有压扁部42,从而方便在第一环形框40上攻螺孔41,降低生产难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具体的技术方案。

所述卡紧凸起5设置在第一扁环3的内表面的外侧,第一网罩1的辐条连接在第一扁环3的内表面的内侧,辐条的外端与卡紧凸起5相离设置,所述第一环形框40卡置在第一网罩1的辐条外端与卡紧凸起5之间。

实施例四,如图17所示,实施例四的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三的实施方式相似,区别点在于:实施例四中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是三个锁紧螺栓6来锁定第二网罩,所述第一扁环3上沿其周向方向设有三个通孔31,三个通孔31环形间隔设置在第一扁环3上,第一环形框40上对应三个通孔31环形间隔设置有三个压扁部42,每个压扁部42上均设置有螺孔41,所述锁紧螺栓6由外往内穿过通孔31并与螺孔41螺纹连接,以将第一网罩1和第二网罩2固定在一起。

相比实施例三,实施例四中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网罩装略微麻烦,需要将全部的锁紧螺栓6拧上或拧下,才能实现装拆第二网罩。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