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捷切换液压转换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83254发布日期:2018-07-20 20:32阅读:178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转换阀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快捷切换液压转换阀。



背景技术:

液压转换阀作为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的重要元件之一,其性能的好坏对整机的控制性能及可靠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目前,现有的液压转换阀通常有三个口,一个进口两个出口,当内部阀芯在不同位置时,进口和对应的出口连通。然而,现有的液压转换阀连通进口和所需出口时,需要人工或者外力作用在阀芯上旋拧,常常导致切换不及时,造成设备响应不及时,延长了设备从切换到正常运转时的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快捷切换液压转换阀,可快速稳定地实现进口和所需出口的切换,保证了设备的及时响应和稳定运行,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使用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快捷切换液压转换阀,包括阀体、阀杆、第一阀盖和第二阀盖;所述阀体内沿长度方向设有贯穿的连接孔,阀体内设有呈间距布置第一环形腔、第二环形腔和第三环形腔,第一环形腔、第二环形腔和第三环形腔的轴向中心线与连接孔的轴线中心线相同,且第一环形腔、第二环形腔和第三环形腔均与连接孔连通;所述阀杆上设有同轴向中心线的第一截流柱和第二截流柱,第一截流柱和第二截流柱的直径大于阀杆的直径,第一截流柱和第二截流柱均与连接孔适配;所述阀杆的第一截流柱和第二截流柱可横向滑动地嵌设在阀体的连接孔内,所述第一阀盖和所述第二阀盖分别与阀体左、右端面连接,使第一阀盖和第二阀盖对阀体的连接孔的两端进行密封;所述第二阀盖内设有与连接孔同中心轴的第二沉孔,阀杆靠第二阀盖的一端套设有压缩弹簧,压缩弹簧的一端与第二截流柱的端面接触,压缩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二沉孔的底面接触;所述阀体的前端面设有第一流体出口和第二流体出口,阀体的后端面设有流体入口,第一流体出口与第一环形腔连通,第二流体出口与第三环形腔连通,流体入口与第二环形腔连通。

优选地,所述流体入口与第一流体出口连通时,阀杆的第二截流柱横向移动对第三环形腔进行封闭,阀杆的第一截流柱对第一环形腔解除封闭。

优选地,所述流体入口与第二流体出口连通时,阀杆的第一截流柱横向移动对第一环形腔进行封闭,阀杆的第二截流柱对第三环形腔解除封闭。

优选地,所述第一阀盖的连接端面上设有第一沉孔,第一沉孔与第二阀盖的第二沉孔同中心轴且内径相同;阀体的左端面设有与连接孔同中心轴的第四沉孔,第一沉孔与第四沉孔的内径相同;第一阀盖设有贯穿的第一对接孔,第一对接孔与第一沉孔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阀盖的第一对接孔远阀杆端倒角。

优选地,所述阀体的右端面设有与连接孔同中心轴的第三沉孔,第三沉孔与第二阀盖的第二沉孔相对应,且第三沉孔的内径与第二阀盖的第二沉孔的内径相同。

优选地,所述阀杆的第一截流柱和第二截流柱的表面均设有等间距布置且同中心轴的环形凹槽。

优选地,所述第一截流柱和第二截流柱之间的阀杆上设有环形扩流槽。

优选地,所述第一阀盖和第二阀盖与阀体通过螺栓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阀体内设置第一环形腔、第二环形腔、第三环形腔和连接孔,阀杆的第一截流柱和第二截流柱与连接孔适配,同时阀体上设有流体入口、第一流体出口和第二流体出口,第一流体出口和第二流体出口分别与第一环形腔和第三环形腔连通,流体入口与第二环形腔连通;当流体入口与第一流体出口连通时,作用在阀杆远压缩弹簧端的外力减小,阀杆在压缩弹簧的作用下向第一阀盖侧移动,使得阀杆的第二截流柱对第三环形腔进行封闭,阀杆的第一截流柱对第一环形腔解除封闭;当流体入口与第二流体出口连通时,作用在阀杆远压缩弹簧端的外力增大,阀杆向第二阀盖侧移动,使得阀杆的第一截流柱横向移动对第一环形腔进行封闭,阀杆的第二截流柱对第三环形腔解除封闭;综上,该液压转换阀的结构设计可快速稳定地实现进口和所需出口的切换,保证了设备的及时响应和稳定运行,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为图2的横向截面图。

附图标记:1-阀体,11-连接孔,12-第一环形腔,13-第二环形腔,14-第三环形腔,15-第一流体出口,16-第二流体出口,17-流体入口,18-第四沉孔,19-第三沉孔,2-阀杆,21-第一截流柱,22-第二截流柱,23-压缩弹簧,24-环形凹槽,25-环形扩流槽,3-第一阀盖,31-第一沉孔,32-第一对接孔,4-第二阀盖,41-第二沉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快捷切换液压转换阀,包括阀体1、阀杆2、第一阀盖3和第二阀盖4;阀体1内沿长度方向设有贯穿的连接孔11,阀体1内设有呈间距布置第一环形腔12、第二环形腔13和第三环形腔14,第一环形腔12、第二环形腔13和第三环形腔14的轴向中心线与连接孔111的轴线中心线相同,且第一环形腔12、第二环形腔13和第三环形腔14均与连接孔11连通。阀杆2上设有同轴向中心线的第一截流柱21和第二截流柱22,第一截流柱21和第二截流柱22的直径大于阀杆2的直径,第一截流柱21和第二截流柱22均与连接孔11适配;阀杆2的第一截流柱21和第二截流柱22可横向滑动地嵌设在阀体1的连接孔11内,第一阀盖3和第二阀盖4分别与阀体1左、右端面连接,使第一阀盖3和第二阀盖4对阀体1的连接孔11的两端进行密封。第二阀盖4内设有与连接孔11同中心轴的第二沉孔41,阀杆2靠第二阀盖4的一端套设有压缩弹簧23,压缩弹簧23的一端与第二截流柱22的端面接触,压缩弹簧23的另一端与第二沉孔41的底面接触。阀体1的前端面设有第一流体出口15和第二流体出口16,阀体1的后端面设有流体入口17,第一流体出口15与第一环形腔12连通,第二流体出口16与第三环形腔14连通,流体入口17与第二环形腔13连通。

通过在阀体1内设置第一环形腔12、第二环形腔13、第三环形腔14和连接孔11,阀杆2的第一截流柱21和第二截流柱22与连接孔11适配,同时阀体1上设有流体入口17、第一流体出口15和第二流体出口16,第一流体出口15和第二流体出口16分别与第一环形腔12和第三环形腔14连通,流体入口17与第二环形腔13连通;当流体入口17与第一流体出口15连通时,作用在阀杆2远压缩弹簧端的外力减小,阀杆2在压缩弹簧23的作用下向第一阀盖侧移动,使得阀杆2的第二截流柱22对第三环形腔14进行封闭,阀杆2的第一截流柱21对第一环形腔12解除封闭;当流体入口17与第二流体出口16连通时,作用在阀杆2远压缩弹簧端的外力增大,阀杆2向第二阀盖侧移动,使得阀杆2的第一截流柱21横向移动对第一环形腔12进行封闭,阀杆2的第二截流柱22对第三环形腔14解除封闭;综上,该液压转换阀的结构设计可快速稳定地实现进口和所需出口的切换,保证了设备的及时响应和稳定运行,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使用成本。

本实施例中,第一阀盖3的连接端面上设有第一沉孔31,第一沉孔31与第二阀盖4的第二沉孔41同中心轴且内径相同;阀体1的左端面设有与连接孔11同中心轴的第四沉孔18,第一沉孔31与第四沉孔18的内径相同;第一阀盖3设有贯穿的第一对接孔32,第一对接孔32与第一沉孔31连通。第一对接孔32的设计,便于外接液压管道与第一阀盖3的第一对接孔32连接,从而通过液压对阀杆2的远压缩弹簧端施加作用力,通过控制液压大小从而控制阀杆2在阀体1的连接孔11内的移动距离,使得阀杆2的在连接孔11内的移动距离得到精确控制;同时第一沉孔31和第四沉孔18的设计,增大了液压油的存储空间,提高了对阀杆2远压缩弹簧端的作用力的控制精度。此外,第一阀盖3的第一对接孔32远阀杆端倒角,便于外接液压管道与第一对接孔32连接。

本实施例中,阀体1的右端面设有与连接孔11同中心轴的第三沉孔19,第三沉孔19与第二阀盖4的第二沉孔41相对应,且第三沉孔19的内径与第二阀盖4的第二沉孔41的内径相同。通过对第三沉孔19的设计,使得压缩弹簧23的选用规格更为广泛,进而可优选更为合适规格的压缩弹簧23套设在阀杆2靠第二阀盖4的一端,保证了压缩弹簧23的有效弹性,同时便于阀杆2在外力控制下在阀体1的连接孔11内的横向滑动。

本实施例中,阀杆2的第一截流柱21和第二截流柱22的表面均设有等间距布置且同中心轴的环形凹槽24。通过环形凹槽24的设计,在阀杆2在连接孔11内横向移动时,一方面环形凹槽24便于导流或者储存多余的液压油;另一方面环形凹槽24的设计较小了第一截流柱21和第二截流柱22与连接孔11的滑动摩擦,便于阀杆2在连接孔11内横向滑动。

本实施例中,第一截流柱21和第二截流柱22之间的阀杆2上设有环形扩流槽25。环形扩流槽25的设计,增大了流体入口17与第一流体出口15或第二流体出口16的流体流量。

本实施例中,第一阀盖3和第二阀盖4与阀体1通过螺栓连接,便于拆装和维修,提高了实用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