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和阀组装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13546发布日期:2019-02-10 14:01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压缩机和阀组装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压缩机和阀组装体。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进行中间压制冷剂的注入的压缩机已被普及。通常,在进行中间压制冷剂的注入的种类的压缩机中,在注入管道与压缩机构之间的注入通路设置有止回阀(例如,专利文献1(中国专利申请公开第103423163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种类的压缩机中,在止回阀关闭时,在注入通路中的比止回阀靠压缩室侧的空间内会蓄积被压缩的制冷剂。进而,有时该被压缩的制冷剂向低压侧压缩室回流而引起再膨胀和再压缩,使压缩机的压缩效率降低。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压缩效率高的压缩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1方面的阀组装体在压缩机中使用,该压缩机具有:压缩机构,其对压缩室内的低压制冷剂进行压缩而使其成为高压制冷剂;以及注入管道,其用于向压缩室内供给中间压制冷剂。此外,阀组装体被设置在压缩室与注入管道之间。这里,阀组装体具有开口形成部件、阀主体和弹簧部件。开口形成部件形成开口。阀主体根据从注入管道供给的制冷剂的压力与压缩室内的压缩中途的制冷剂的压力之差而移动,在从压缩室侧移动到注入管道侧时封闭开口。弹簧部件相对于开口被配置在注入管道侧,对阀主体向注入管道侧的方向施力。

在第1方面的阀组装体中,使用相对于开口被配置在注入管道侧的弹簧部件以封闭开口,因此能够减小开口与压缩室之间的注入通路的死容积。由此,可减少在注入通路中的开口部与压缩室之间的空间内蓄积被压缩的制冷剂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减少被压缩的制冷剂向低压侧压缩室的回流,可提供压缩效率高的压缩机。

本发明的第2方面的阀组装体基于第1方面的阀组装体,该阀组装体还具有可动部,该可动部相对于开口在注入管道侧与阀主体连结。这里,弹簧部件是按压弹簧。此外,可动部从弹簧部件承受按压弹簧载荷。

在第2方面的阀组装体中,使用按压弹簧能够移动阀主体。

本发明的第3方面的阀组装体基于第2方面的阀组装体,开口形成部件还具有保持部,该保持部包围弹簧部件的周围而对弹簧部件进行保持。

在第3方面的阀组装体中,弹簧部件被开口形成部件保持,因此既能够阻止弹簧部件的脱离,又能够提供构成为一体的阀组装体。

本发明的第4方面的阀组装体基于第3方面的阀组装体,保持部具有与可动部卡合而限制可动部的动作的接触部。

在第4方面的阀组装体中,保持部限制可动部的动作,因此可避免弹簧部件使得阀主体过度地移动。具体而言,可避免阀主体从注入管道突出到压缩室内。

本发明的第5方面的阀组装体基于第2方面的阀组装体,开口形成部件还具有筒状部。筒状部与开口连通,阀主体插入到筒状部的内部。此外,弹簧部件被配置成包围筒状部的周围。

在第5方面的阀组装体中,通过上述结构,可提供既能够阻止弹簧部件的脱离,又将各部件形成为一体的阀组装体。

本发明的第6方面的阀组装体基于第5方面的阀组装体,筒状部具有与可动部接触而限制可动部的动作的接触部。

在第6方面的阀组装体中,筒状部限制可动部的动作,因此可避免弹簧部件使得阀主体过度地移动。具体而言,可避免阀主体从注入管道突出到压缩室内。

本发明的第7方面的阀组装体基于第6方面的阀组装体,接触部相对于开口形成部件的开口被配置在注入管道侧。

在第7方面的阀组装体中,通过上述结构,可提供被配置在注入管道侧的阀组装体。

本发明的第8方面的阀组装体基于第2方面至第7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的阀组装体,可动部具有流路开口。

在第8方面的阀组装体中,可动部具有流路开口,因此能够使从注入管道流入的中间压制冷剂在阀组装体的内部通过而提供给压缩室。

本发明的第9方面的阀组装体基于第1方面的阀组装体,弹簧部件是相对于开口从注入管道侧与阀主体连结的拉伸弹簧。

在第9方面的阀组装体中,能够使用拉伸弹簧移动阀主体。

本发明的第10方面的压缩机具有第1方面至第9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的阀组装体。这里,压缩机机构具有:注入通路,其使中间压制冷剂流出到压缩室内;以及收纳部,其收纳阀组装体。并且,收纳部以从开口流出的中间压制冷剂的流出方向与从注入通路向压缩室流出的中间压制冷剂的流出方向大致水平的方式收纳阀组装体。

在第10方面的阀组装体中,中间压制冷剂从注入管道直线地流入到压缩室,因此在开口打开时能够迅速地供给中间压制冷剂。此外,能够直线形成注入通路,因此能够简化压缩机的制造。

本发明的第11方面的压缩机具有第1方面至第9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的阀组装体。这里,压缩机构具有:注入通路,其使中间压制冷剂流出到压缩室内;以及收纳部,其收纳阀组装体。并且,收纳部以从开口流出的中间压制冷剂的流出方向与从注入通路向压缩室流出的中间压制冷剂的流出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式收纳阀组装体。

在第11方面的阀组装体中,将开口配置在与压缩室垂直的方向上。其结果是,中间压制冷剂的流向弯曲,因此能够相对于压缩室的压力变化平缓地打开开口。此外,能够使开口形成部件与缸体形成为一体部件,可削减部件数目。

在本发明的第12方面的压缩机中,第1方面至第11方面的压缩机是旋转式压缩机。

在第12方面的阀组装体中,可提供压缩效率高的旋转式压缩机。

本发明的第13方面的旋转式压缩机基于第12方面的旋转式压缩机,压缩机构具有缸体和活塞。活塞在与缸体的内周面之间形成压缩室,沿缸体的内周面进行偏心旋转运动。此外,开口形成部件被收纳在缸体内。并且,在未封闭开口时,阀主体的至少一部分从缸体向压缩室突出。另外,开口形成部件还可以是与缸体一体的部件。

在第13方面的旋转式压缩机中,通过上述结构,能够缩小阀组装体与压缩室之间的死容积,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压缩效率。

本发明的第14方面的旋转式压缩机基于第13方面的旋转式压缩机,阀主体在比开口形成部件的开口靠压缩室侧具有平板状的平板部。这里,平板部的中央部向压缩室突出。另一方面,平板部的端部中的与活塞的旋转运动相对一侧的端部不向压缩室突出。

在第14方面的旋转式压缩机中,通过上述结构,即便在阀主体不正常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活塞的旋转造成的阀主体的损伤。其结果是,可提供安全性高的旋转式压缩机。

本发明的第15方面的旋转式压缩机基于第13方面的旋转式压缩机,阀主体在比开口形成部件的开口靠压缩室侧具有平板状的平板部。这里,平板部的中央部向压缩室突出。另一方面,平板部的两端部不向压缩室突出。

在第15方面的旋转式压缩机中,通过上述结构,在活塞进行逆向旋转等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活塞的旋转造成的阀主体的损伤。其结果是,可提供安全性高的旋转式压缩机。

发明效果

在第1方面的阀组装体中,能够减小开口与压缩室之间的注入通路的死容积。其结果是,可提供压缩效率高的压缩机。

在第2方面的阀组装体中,能够使用按压弹簧移动阀主体。

在第3方面的阀组装体中,既能够阻止弹簧部件的脱离,又能够提供构成为一体的阀组装体。

在第4方面的阀组装体中,可避免弹簧部件使得阀主体过度地移动。

在第5方面的阀组装体中,提供既能够阻止弹簧部件的脱离,又将各部件形成为一体的阀组装体。

在第6方面的阀组装体中,可避免弹簧部件使得阀主体过度地移动。

在第7方面的阀组装体中,可提供被配置在注入管道侧的阀组装体。

在第8方面的阀组装体中,能够使从注入管道流入的中间压制冷剂在阀组装体的内部通过而提供给压缩室。

在第9方面的阀组装体中,能够使用拉伸弹簧移动阀主体。

在第10方面的阀组装体中,中间压制冷剂从注入管道直线地流入到压缩室,因此在开口打开时能够迅速地供给中间压制冷剂。

在第11方面的阀组装体中,通过将开口配置在与压缩室垂直的方向上,能够削减部件数目。

在第12方面的阀组装体中,可提供压缩效率高的旋转式压缩机。

在第13方面的旋转式压缩机中,能够进一步提高压缩效率。

在第14方面的旋转式压缩机中,可提供安全性高的旋转式压缩机。

在第15方面的旋转式压缩机中,可提供安全性高的旋转式压缩机。

附图说明

图1是使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100的空调装置1的概要图。

图2是示意性表示该实施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100的纵剖视图。

图3是示意性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缸体51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在缸体51中收纳有活塞61的状态的图。

图5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阀组装体80的结构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该实施方式的阀组装体80的收纳位置而示出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开口形成部件81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阀主体82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弹簧承受部件84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阀组装体80的其他方式的示意图。

图11是用于说明该实施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100的动作的图。描绘出活塞61被配置在上止点(=活塞的旋转角度为0度的状态)的状态。

图12是用于说明该实施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100的动作的图。描绘出活塞的旋转角度为90度的状态。

图13是用于说明该实施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100的动作的图。描绘出活塞的旋转角度为180度的状态。

图14是用于说明该实施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100的动作的图。描绘出活塞的旋转角度为270度的状态。

图15是用于说明该实施方式的阀组装体80的效果的图。(是示出一般的止回阀结构的示意图)。

图16是用于说明该实施方式的阀组装体80的效果的图。

图17是用于说明变形例a的阀组装体80的收纳位置而示出的示意图。

图18是表示变形例b的阀组装体80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9是使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200的空调装置1a的概要图。

图20是示意性表示该实施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200的纵剖视图。

图21是图20的xxi-xxi箭头方向观察的前缸体151部分的概略剖视图。

图22是图20的xxii-xxii箭头方向观察的后缸体153部分的概略剖视图。

图23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阀组装体280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4是分解示出该实施方式的阀组装体280的各构成部件的示意图。

图25是用于说明该实施方式的阀组装体280的收纳位置而示出的示意图。

图26是用于说明该实施方式的阀组装体280的收纳位置而示出的示意图。

图27是用于说明变形例2b的阀组装体280的收纳位置的示意图。

图28是用于说明变形例2c的阀组装体280的收纳位置的示意图。

图29是用于说明变形例2d的阀组装体280的收纳位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0进行说明。另外,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使用旋转式压缩机进行说明,然而压缩机的种类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

(1)使用旋转式压缩机的空调装置的概要

图1是使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100的空调装置1的概要图。这里,示出了制冷运转专用的空调装置,然而采用旋转式压缩机100的空调装置也可以是制热运转专用的结构,还可以是能够实施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双方的结构。

空调装置1主要包括:室外单元2,其具有旋转式压缩机100;室内单元3;以及将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3连接起来的液体制冷剂联络管道4和气体制冷剂联络管道5。室内单元3如图1所示那样,主要具有室内热交换器3a。室外单元2主要具有气液分离器6、旋转式压缩机100、室外热交换器7、膨胀阀8、节能热交换器9和注入阀91。这些设备被制冷剂管道按照图1所示那样连接。

旋转式压缩机100在后述的压缩室c1对通过吸入管23而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并将压缩后的制冷剂从排出管24排出。此外,在旋转式压缩机100中,进行将从室外热交换器7向膨胀阀8流动的制冷剂的一部分提供给压缩中途的压缩室c1的所谓的中间注入。

(2)旋转式压缩机的整体结构

图2是示意性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100的纵剖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示出旋转式压缩机100的位置关系和方向,有时使用“上”、“下”等表述,然而在没有特别记载的情况下,以图2中的箭头u的方向作为上方向。

另外,图2中示出基于中心而右侧与左侧不同的方向的剖视图。即,在图2中,阀组装体80和注入管道90被表示在与吸入管23对置的位置处,而实际情况下,阀组装体80和注入管道90被配置在中间压制冷剂的注入效率最优化的位置处。

旋转式压缩机100是从吸入管23吸入低压制冷剂进行压缩并将高压制冷剂从排出管24排出的设备。此外,旋转式压缩机100被从注入管道90供给中间压制冷剂。在该旋转式压缩机100中,作为制冷剂而例如使用r32。但是,制冷剂的种类不限于此。

例如图2所示,旋转式压缩机100是单缸型的旋转式压缩机。旋转式压缩机100主要具有壳体20、马达30、驱动轴40和压缩机构50。壳体20内收纳有马达30、驱动轴40和压缩机构50。在壳体20内,马达30被配置在壳体20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附近,并在马达30的下方配置有压缩机构50。

(3)具体结构

(3-1)壳体

壳体20是纵型圆筒状的容器。壳体20具有:上下开口的圆筒状的圆筒部件21;以及分别被设置在圆筒部件21的上端和下端,封闭圆筒部件21的上下的开口端的碗状的上盖22a和下盖22b(参照图2)。圆筒部件21与上盖22a和下盖22b以保持气密的方式被焊接固定。

在圆筒部件21的下部设置有吸入管23。吸入管23与压缩机构50连结,向压缩机构50的压缩室c1供给制冷剂回路10中的低压制冷剂。此外,在圆筒部件21的下部设置有注入管道90。注入管道90与压缩机构50连结,向压缩机构50的压缩室c1提供制冷剂回路10中的中间压制冷剂。此外,注入管道90与注入制冷剂供给管92连接。在圆筒部件21的上部设置有排出管24。排出管24将被压缩机构50压缩的高压的制冷剂排出到未图示的制冷剂回路10。

在壳体20的下部形成有贮油空间25。贮油空间25贮存用于对压缩机构50等进行润滑的冷冻机油l。

(3-2)马达

马达30是驱动压缩机构50的机构。如图2所示,马达30被收纳在壳体20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马达30被配置在压缩机构50的上方。马达30主要具有定子31和转子32。

定子31形成为环状。定子31的外周面通过点焊而被固定在圆筒部件21的内表面上。但是,定子31与圆筒部件21的固定方法仅为示例,并不限定于此。

转子32是圆筒状的部件。转子32以与定子31隔开微小的间隙的方式被配置在形成为环状的定子31的内侧。驱动轴40插入嵌合于转子32的中空部。转子32承受电流流过被卷绕在定子31上的绕组(未图示)而产生的磁力进行旋转。当转子32旋转时,驱动轴40旋转,通过驱动轴40从马达30对压缩机构50赋予驱动力。

(3-3)驱动轴

驱动轴40将压缩机构50与马达30连结起来。驱动轴40是在壳体20内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部件。并且,驱动轴40的上部与马达30的转子32连结。此外,驱动轴40的下部与压缩机构50连结。

这里,驱动轴40具有相对于驱动轴40的轴心o偏心的偏心部41。并且,偏心部41与后述的活塞61连结。另外,活塞61被配置在由压缩机构50的缸体51的缸体孔51d包围的空间内。偏心部41以能够传递马达30的力的状态嵌合于圆筒状的活塞61的内部。

驱动轴40被后述的压缩机构50的前盖52的上部轴承部52a和后盖53的下部轴承部53a支承为旋转自如。当马达30被驱动时,驱动轴40绕轴心o旋转。进而,偏心部41相对于轴心o偏心旋转,并使压缩机构50的活塞61公转。

在驱动轴40的下端部固定有用于抽吸贮油空间25的冷冻机油l的油泵42。在驱动轴40的内部形成有供被油泵42抽吸来的冷冻机油l流动的给油通路43(参照图2)。给油通路43具有沿驱动轴40在上下方向延伸的主给油通路43a。此外,给油通路43具有从主给油通路43a向驱动轴40的径向外方延伸的多个副给油通路(未图示)。副给油通路在上部轴承部52a的下端附近、下部轴承部53a的上端附近和偏心部41处在驱动轴40的侧面开口,形成多个给油口43b。从贮油空间25被油泵42抽吸的冷冻机油l在主给油通路43a和副给油路径中通过,从给油口43b被提供给驱动轴40和活塞61的各滑动部。

(3-4)压缩机构

压缩机构50是制冷剂压缩机构的一例。压缩机构50是对通过吸入管23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的机构。如图1所示,压缩机构50被配置在马达30的下方。压缩机构50主要具有缸体51、前盖52、后盖53、活塞61、叶片62和衬套63。活塞61和叶片62形成为一体。叶片62从圆筒状的活塞61的外周面61a延伸。

(3-4-1)缸体

图3是示意性表示缸体51的结构的俯视图。缸体51以轴向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被配置在壳体20的内部。缸体51的上下两端开口,缸体51在内部形成有圆柱状的缸体孔51d(圆筒形状的缸体51的中空部)。如图4所示,在缸体孔51d内收纳有活塞61。

在缸体51的缸体孔51d的外周侧形成有衬套保持孔51a以及与衬套保持孔51a连通的给油孔51b,衬套63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插入于衬套保持孔51a。此外,在缸体51形成有与缸体孔51d连通的吸入通路51c。

在衬套保持孔51a和给油孔51b的内部配置有叶片62。叶片62由被配置在衬套保持孔51a中的衬套63支承为能够随着后述的活塞61的偏心旋转而摆动。给油孔51b通过后述的给油连通孔53b和流路54a而与贮油空间25连通,所述给油连通孔53b形成于关闭缸体51的下方的开口的后盖53,所述流路54a形成在上端与给油连通孔53b连接且下端配置在贮油空间25内的拾油器54的内部。贮油空间25的冷冻机油l借助压力差而被汲取至给油孔51b,被用于滑动部的润滑。

吸入通路51c形成为,从缸体51的外周面到缸体孔51d沿径向贯通缸体51。由此,吸入通路51c与缸体孔51d连通。吸入管23的末端部插入于吸入通路51c。进而,从吸入管23通过吸入通路51c向形成在缸体孔51d的内部的压缩室c1导入制冷剂。

此外,在缸体51形成有与压缩室c1连通的注入通路51r、以及收纳后述的阀组装体80的收纳部51k。这里,注入通路51r形成为在缸体51内沿水平方向延伸。在该注入通路51r内插入固定有注入管道90。此外,收纳部51k是注入管道90与压缩室c1之间的空间,从注入管道90流入的中间压(高压与低压的中间的压力)的制冷剂在收纳部51k中通过而被提供给压缩室c1。

(3-4-2)前盖

前盖52被配置在缸体51的上方。前盖52封闭缸体51的上方的开口。即,前盖52封闭圆筒形状的缸体51的缸体孔51d的上方的开口。并且,前盖52形成压缩室c1的顶面,该压缩室c1形成在缸体51的内周面51da(包围缸体孔51d的面)与配置在缸体孔51d内的活塞61的外周面61a之间。此外,在前盖52形成有与压缩室c1连通的未图示的排出通路,在压缩室c1中被压缩的制冷剂通过排出通路而从压缩室c1流出。

在前盖52的上部形成有将驱动轴40支承为旋转自如的圆筒状的上部轴承部52a。

(3-4-3)后盖

如图2所示,后盖53配置在缸体51的下方。后盖53关闭缸体51的下方的开口。换言之,封闭圆筒形状的缸体51的缸体孔51d的下方的开口。并且,后盖53形成压缩室c1的底面,该压缩室c1形成在缸体51的内周面51da与配置在缸体孔51d内的活塞61的外周面61a之间。

在后盖53的下部形成有将驱动轴40支承为旋转自如的圆筒状的下部轴承部53a。

在后盖53形成有与被缸体51的给油孔51b包围的空间连通的给油连通孔53b。给油连通孔53b沿上下方向贯通后盖53。给油连通孔53b与形成在拾油器54的内部的流路54a连通,该拾油器54被安装在后盖53的下部。拾油器54的下端配置于贮油空间25内。贮油空间25的冷冻机油l借助压力差而经过流路54a和给油连通孔53b被提供到给油孔51b的内部。

(3-4-4)活塞

如图4所示,活塞61是形成为圆筒状的部件。活塞61与叶片62形成为一体。驱动轴40的偏心部41嵌入活塞61的内部。

活塞61与缸体51、前盖52和后盖53一起形成压缩室c1。压缩室c1是由活塞61的外周面61a、缸体51的内周面51da、前盖52的下表面和后盖53的上表面包围而成的空间。当驱动轴40旋转时,活塞61在缸体孔51d内沿缸体51的内周面51da进行偏心旋转运动(沿缸体51的缸体孔51d公转)。进而,活塞61对通过缸体51的吸入通路51c被吸入到压缩室c1内的制冷剂进行压缩。

(3-4-5)叶片

叶片62是将压缩室c1划分为低压室c1a和高压室c1b的部件。叶片62是与活塞61形成为一体的板状的部件。叶片62形成为,从圆筒状的活塞61的外周面61a朝向径向外侧延伸。

叶片62由被配置在缸体51的衬套保持孔51a中的一对衬套63夹住,并被衬套63支承为能够摆动。进而,当驱动轴40旋转时,被衬套63支承的叶片62摆动,随着活塞61的偏心旋转而在衬套保持孔51a和给油孔51b中出入。另外,叶片62对活塞61的自转进行限制。

(3-4-6)衬套

压缩机构50具有1对衬套63。衬套63被配置于衬套保持孔51a中。各衬套63是半圆筒形状(将圆柱沿轴向分割为2部分的形状)的部件。1对衬套63将叶片62夹在它们之间,并将叶片62支承为能够摆动。

(3-4-7)阀组装体

阀组装体80被设置在压缩室c1与注入管道90之间,作为止回阀发挥功能。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阀组装体80具有开口形成部件81、阀主体82、弹簧部件83和弹簧承受部件(可动部件)8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以使得从开口81a流出的中间压制冷剂的流出方向d1与从注入通路51r向压缩室c1流出的中间压制冷剂的流出方向d2大致水平的方式将阀组装体80收纳在收纳部51k中。

图7是表示开口形成部件81的结构的示意图。图7(a)示意性示出开口形成部件81的俯视图,图7(b)示意性示出图7(a)的a-a剖视图。如图7(a)所示,开口形成部件81具有形成开口81a的平板状的部分。开口81a通过与后述的阀主体82的平板部82a紧贴而被关闭。此外,如图7(b)所示,开口形成部件81具有包围弹簧部件83的周围的一部分以保持弹簧部件83的保持部81b。保持部81b与后述的弹簧承受部件84卡合来限制弹簧承受部件84的动作。该开口形成部件81的外周与收纳部51k紧贴,因此在开口81a被关闭时,可阻止来自压缩室c1的制冷剂的回流。

图8是表示阀主体82的结构的示意图。图8(a)示意性示出阀主体82的俯视图,图8(b)示出图8(a)的b-b剖视图。如图8(a)所示,阀主体82具有平板状的平板部82a。此外,如图8(b)所示,阀主体82在平板部82a的中心轴上设置有棒状的阀轴部82b。阀轴部82b贯通开口形成部件81的开口81a而与弹簧承受部件84连结。由此,阀主体82也随着弹簧承受部件84的动作而移动。具体地,阀主体82根据从注入管道90供给的中间压制冷剂的压力与压缩室c1内的压缩中途的制冷剂的压力之差而移动。进而,阀主体82在从压缩室c1侧移动到注入管道90侧时,关闭开口形成部件81的开口81a。

弹簧部件83相对于开口81a被配置在注入管道90侧,对阀主体82向注入管道90侧的方向施力。这里,作为一例,弹簧部件83采用按压弹簧。如图5所示,弹簧部件83以包围阀轴部82b的方式被设置在开口形成部件81的保持部81b和弹簧承受部件84的保持部84c的内侧。

图9是表示弹簧承受部件84的结构的示意图。图9(a)示意性示出弹簧承受部件84的俯视图,图9(b)示出图9(a)的c-c剖视图。如图9(a)所示,弹簧承受部件84具有平板状的底面部84d。底面部84d是与弹簧部件83的按压弹簧接触的部分,被施加按压弹簧载荷。此外,底面部84d具有流路开口84a和连结孔84b。阀主体的阀轴部82b被插入固定于连结孔84b中。即,弹簧承受部件84相对于开口81a在注入管道90侧与阀主体82连结。通过这种的构造,由弹簧承受部件84承受的弹簧载荷被传递给阀主体82。此外,如图9(b)所示,弹簧承受部件84的界面为コ字型的圆筒形状,保持部84c形成于底面部84d的圆周部分。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阀主体82的阀轴部82b是图8所示的棒状,也可以是如图10所示的桶状的结构。在图10所示的方式中,阀轴部82b的一部分作为弹簧承受部件84发挥功能。此外,阀组装体80的各构成部件可采用能够实现本发明的效果的任意形状。

(4)运转动作

上述的旋转式压缩机100如下那样进行动作。

首先,马达30起动。由此,转子32相对于定子31进行旋转,被固定于转子32的驱动轴40进行旋转。当驱动轴40旋转时,驱动轴40的偏心部41进行偏心旋转。进而,内部嵌入有该偏心部41的活塞61沿缸体51的缸体孔51d公转。此时,由与活塞61形成为一体的叶片62对活塞61的自转进行限制。

活塞61从处于上止点的图11的状态起(在图11中顺时针)开始旋转。然后,开始从吸入通路51c向低压室c1a的制冷剂的吸入工序。当驱动轴40的旋转角变大时,低压室c1a的容积增大(参照图12~图14),被吸入到低压室c1a内的制冷剂量增加。进而,当活塞61旋转至上止点时,低压室c1a中的制冷剂的封入完成。

接着,返回图11,从与吸入通路51c相连的低压室c1a过渡到与形成于前盖52的未图示的排出通路相连的高压室c1b。然后,当活塞61的旋转角度变大时,高压室c1b的容积减少(参照图12~14)。随之,高压室c1b的压力上升。当高压室c1b的压力超过规定压力时,设置于排出通路的未图示的排出阀打开。此后,高压室c1b的制冷剂通过排出通路而被排出到壳体20的内部空间。进而,被压缩的制冷剂通过排出管24而被排出到旋转式压缩机100的外部。制冷剂的排出行程一直持续到活塞61的旋转角度成为360度为止。在旋转式压缩机100中反复进行上述的吸入行程和排出行程,连续进行制冷剂的吸入/压缩动作。

这里,通过注入通路51r向压缩中途的压缩室c1注入中间压制冷剂。具体而言,在注入通路51r的压力大于压缩室c1的压力的情况下,从注入通路51r向压缩室c1注入中间压的制冷剂。另一方面,当压缩室c1的压力变高而压缩室c1的压力高于注入通路51r的压力时,设置于注入通路51r的阀组装体80成为关闭状态,停止中间压制冷剂的供给。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100中,通过注入中间压制冷剂来提高压缩效率。

另外,壳体20的内部空间由于被排入由压缩机构50压缩的制冷剂而成为高压。由此,贮油空间25的高压的冷冻机油l经过设置于驱动轴40的下端部的油泵42和给油通路43而被提供给压缩机构50。

(5)特征

(5-1)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式压缩机100具有:压缩机构50,其对压缩室c1内的低压制冷剂进行压缩而使其成为高压制冷剂;注入管道90,其用于向压缩室c1内供给中间压制冷剂;以及阀组装体80,其被设置在压缩室c1与注入管道90之间。这里,阀组装体80具有开口形成部件81、阀主体82和弹簧部件83。开口形成部件81形成开口81a。阀主体82根据从注入管道90供给的制冷剂的压力与压缩室c1内的压缩中途的制冷剂的压力之差而移动,在从压缩室c1侧移动到注入管道90侧时封闭开口81a。弹簧部件83相对于开口81a被配置在注入管道90侧,对阀主体82向注入管道90侧的方向施力。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100中,阀组装体80使用相对于开口81a配置于注入管道90侧的弹簧部件83以封闭开口81a,因此能够减小开口81a与压缩室c1之间的注入通路51r的死容积。由此,可减少在注入通路51r中的开口部与压缩室之间的空间内蓄积被压缩的制冷剂。其结果是,可减少被压缩的制冷剂向低压侧压缩室的回流,可提供压缩效率高的旋转式压缩机100。

作为补充说明,在一般的止回阀构造的阀组装体中,如图15所示,弹簧部件83g相对于开口81a被配置在压缩室c1侧。因此,死容积vd变大。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阀组装体80如图16所示,弹簧部件83相对于开口81a被配置在注入管道90侧。因此,能够减小死容积vd。其结果是,能够减少被压缩的制冷剂向低压侧压缩室的回流,可提供压缩效率高的压缩机。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阀组装体80还具有弹簧承受部件84(可动部),该弹簧承受部件84(可动部)相对于开口81a在注入管道90侧与阀主体82连结。此外,弹簧部件83是按压弹簧。并且,弹簧承受部件84从弹簧部件83承受按压弹簧载荷。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可提供能够使用按压弹簧移动阀主体的阀组装体80。

(5-3)

此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阀组装体80,开口形成部件81还具有包围弹簧部件83的周围而保持弹簧部件83的保持部81b。由此,弹簧部件83被开口形成部件81保持,因此既能够阻止弹簧部件83的脱离,又能够提供构成为一体的阀组装体80。

(5-4)

此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阀组装体80,开口形成部件81的保持部81b与弹簧承受部件84(可动部)卡合来限制弹簧承受部件84的动作。这里,弹簧承受部件84与阀轴部82b连结。因此,通过这种结构,能够避免弹簧部件83使阀主体82过度移动。具体而言,可避免阀主体从注入管道90突出到压缩室c1内。

(5-5)

此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阀组装体80,弹簧承受部件84(可动部)具有流路开口84a。由此,能够使从注入管道90流入的中间压制冷剂在阀组装体80的内部通过而提供给压缩室c1。

(5-6)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机构50具有使中间压制冷剂流出到压缩室c1的注入通路51r和收纳阀组装体80的收纳部51k。并且,收纳部51k以使得从开口形成部件81的开口81a流出的中间压制冷剂的流出方向d1与从注入通路51r向压缩室c1流出的中间压制冷剂的流出方向d2大致水平的方式收纳阀组装体80。

根据这种的旋转式压缩机100,中间压制冷剂从注入管道90直线流入到压缩室c1内,因此在开口81a打开时能够迅速地供给中间压制冷剂。此外,上述压缩机构50沿缸体51的径向形成贯通孔,由此可设置注入通路51r。并且,仅通过在该贯通孔中嵌入阀组装体80,就能够制造出上述结构的旋转式压缩机100。因此,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容易地制造出压缩效率高的旋转式压缩机100。

(6)变形例

以下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另外,各变形例可以在不相矛盾的范围内与其他的变形例适当组合。

(6-1)变形例1a

如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100也可以构成为,收纳阀组装体80的收纳部51k以使得从开口形成部件81的开口81a流出的中间压制冷剂的流出方向d1与从注入通路51r向压缩室c1流出的中间压制冷剂的流出方向d2大致垂直的方式收纳阀组装体。

根据这种的旋转式压缩机100,中间压制冷剂从注入管道90曲折地流入到压缩室c1内,因此能够相对于压缩室c1的压力变化平缓地打开开口81a。由此,可抑制中间压制冷剂回流到吸入管23内。其结果是,可提供压缩效率高的旋转式压缩机100。此外,能够将开口形成部件与缸体形成为一体的部件,能够削减部件数目。

(6-2)变形例1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弹簧部件83是按压弹簧,然而本实施方式的弹簧部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构成为,如图18所示,弹簧部件83是相对于开口81a从注入管道90侧与阀主体82连结的拉伸弹簧。根据这种结构,也能够缩短注入管道90与压缩室c1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减少死容积vd,可提供压缩效率高的旋转式压缩机100。

(6-3)变形例1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缸体51连结有注入管道90,而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前盖52或/和后盖53连结注入管道90。这种情况下,在前盖52或/和后盖53形成连通至压缩室c1的注入通路51r。

(6-4)变形例1d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旋转式压缩机100是单缸型的旋转式压缩机,然而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并不限定于此。旋转式压缩机也可以是多缸型(例如2缸型)的旋转式压缩机。

(6-5)变形例1e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压缩机是单缸型的旋转式压缩机,然而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并不限定于此。即,只要能够搭载本实施方式的阀组装体80,则可以是任意的压缩机。例如,在涡旋式压缩机中也能够搭载本实施方式的阀组装体80。

<第2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压缩机200。以下,对与已说明的部分相同的部分赋予大致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7)使用旋转式压缩机的空调装置的概要

图19是使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200的空调装置1a的概要图。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实现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制冷剂回路。

(8)旋转式压缩机的整体结构

图20是示意性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200的纵剖视图。图21是图20的xxi-xxi箭头方向观察的前缸体151部分的概略剖视图。图22是图20的xxii-xxii箭头方向观察的后缸体153部分的概略剖视图。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没有特殊记载的情况下,将图20中的箭头u的方向作为上方向。此外,图20示出基于中心而在右侧和左侧不同的方向的剖视图。即,在图20中,阀组装体280和注入管道90被表示在与吸入管23对置的位置上,而实际情况下,阀组装体280和注入管道90被配置在中间压制冷剂的注入效率最优化的位置处。

这里,旋转式压缩机200是2缸型的旋转式压缩机。旋转式压缩机200主要具有壳体120、马达130、驱动轴140和压缩机构150。壳体120内收纳有马达130、驱动轴140和压缩机构150。在壳体120内,马达130被配置在壳体120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附近,在马达130的下方配置有压缩机构150。

旋转式压缩机200是从吸入管23吸入低压制冷剂而对其压缩并将高压制冷剂从排出管24排出的设备。此外,旋转式压缩机200被从注入管道90供给中间压制冷剂。作为旋转式压缩机100的制冷剂,例如使用r32,然而并不限定于此。

(9)具体结构

(9-1)壳体

如图20所示,旋转式压缩机200的壳体120具有:上下开口的圆筒形状的圆筒部件121;设置于圆筒部件121的上方的上盖122a;以及设置于圆筒部件121的下方的下盖122b。

在圆筒部件121的下部,以贯通圆筒部件121的下部侧面的方式设置有2根吸入管23。将压缩后的制冷剂排出的排出管24以贯通上盖122a的方式设置在壳体120的上部。

壳体120内主要收纳有马达130、配置在马达130的下方的旋转式压缩机构150、将马达130与旋转式压缩机构150连结起来的驱动轴140、以及对驱动轴140进行轴支承的上部轴承部160和下部轴承部170。驱动轴140被配置成沿圆筒部件121的中心线在上下方向延伸。

此外,在壳体120的底部形成图20所示的贮存冷冻机油l的贮油空间125。冷冻机油l用于旋转式压缩机构150以及上部轴承部160和下部轴承部170等的润滑。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200是所谓的高压圆顶型的压缩机。贮油空间125通过高压空间s3而与后述的前缸体151的高压侧的压缩室s1b和后缸体153的高压侧的压缩室s2b连通。

(9-2)马达

设置马达130是为了对配置于下方的旋转式压缩机构150进行驱动。马达130从低速到高速以较宽的速度区域运转。

马达130包括定子131和转子132。定子131是环状的部件,被固定在壳体120的圆筒部件121的内壁面上。转子132以与定子131隔着气隙空间g的方式旋转自如地配置在定子131的内部空间。在转子132的中央部固定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驱动轴140的主轴141的上部,将转子132与驱动轴140连结起来。马达130通过在定子131与转子132之间产生的磁力而使转子132旋转,并通过驱动轴140来驱动旋转式压缩机构150。

(9-3)驱动轴

驱动轴140具有:沿壳体120的圆筒部件121的中心轴延伸的圆柱状的主轴141;以及相对于主轴141偏心的偏心部142。此外,在驱动轴140形成有给油路径180,该给油路径180用于将蓄积在贮油空间125内的油l提供给旋转式压缩机构150、上部轴承部160和下部轴承部170。

如图20所示,偏心部142具有第1偏心部142a、以及与第1偏心部142a错开180°相位而偏心的第2偏心部142b。

如图21所示,第1偏心部142a旋转自如地嵌合于后述的活塞主体部152a的内部。即,驱动轴140通过第1偏心部142a而与活塞152连结。在第1偏心部142a形成有与活塞主体部152a的内表面接触的第1接触面142aa。

如图22所示,第2偏心部142b旋转自如地嵌合于后述的活塞主体部154a的内部。即,驱动轴140通过第2偏心部142b而与活塞154连结。在第2偏心部142b形成有与活塞主体部154a的内表面接触的第2接触面142ba。

给油路径180具有吸入部181、给油主路径182和给油副路径183。吸入部181是下端配置于贮油空间125内的中空的部件。给油主路径182通过吸入部181而与贮油空间125连通,并沿壳体120的圆筒部件121的中心轴形成在驱动轴140的内部。给油副路径183从给油主路径182分支形成。

(9-4)旋转式压缩机构

旋转式压缩机构150是具有2个缸体的2缸型的压缩机构。该旋转式压缩机构150对从吸入管23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后排出。

如图20所示,旋转式压缩机构150主要具有前缸体151、活塞152、后缸体153、活塞154、中间板155、前盖156、后盖157、前消声器158和后消声器159。后缸体153和活塞154被配置在前缸体151的下方。中间板155被配置在前缸体151与后缸体153之间。前盖156和后盖157被设置为从上下夹住前缸体151和后缸体153。前消声器158被配置在前盖156的上方。后消声器159被配置在后盖157的下方。

(9-4-1)前缸体

如图21所示,在前缸体151形成有缸体空间(压缩室)s1、吸入孔151a、衬套收纳孔151b和叶片收纳孔151c。

缸体空间s1是由前缸体151、前盖156和中间板155将其周围围起来的空间。在缸体空间s1内配置有活塞152,并被活塞152划分出供吸入孔151a连通的低压侧的压缩室s1a、以及供形成在后述的前盖156的排出孔156a连通的高压侧的压缩室s1b。

吸入孔151a沿径向贯通前缸体151,将吸入管23与低压侧的压缩室s1a连通。

衬套收纳孔151b是沿板厚方向贯通前缸体151的圆柱状的孔。一对半圆形状的衬套1511以夹入后述的活塞152的叶片152b的方式收纳在衬套收纳孔151b中。衬套1511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被安装于前缸体151。

叶片收纳孔151c是沿板厚方向贯通前缸体151的圆柱状的孔,并与衬套收纳孔151b连通。

(9-4-2)活塞

活塞152被配置在前缸体151内,在前缸体151的缸体空间s1内形成低压侧和高压侧的压缩室s1a、s1b。活塞152进行偏心旋转运动,由此使得被抽吸到低压侧的压缩室s1a中的制冷剂在高压侧的压缩室s1b被压缩。

如图21所示,活塞152具有环状的活塞主体部152a、以及从活塞主体部152a向径向外方延伸的平板状的叶片152b。

驱动轴140的第1偏心部142a被插入嵌合于活塞主体部152a。当驱动轴140旋转时,活塞主体部152a一边与前缸体151的内周面滑动接触一边进行偏心旋转运动,并且叶片152b在摆动的同时沿长度方向进行进退运动。此时,从吸入管23被吸入到低压侧的压缩室s1a的制冷剂在比活塞主体部152a靠高压侧的压缩室s1b中被压缩,从形成于后述的前盖156的排出孔156a被排出到消声空间s4内。

(9-4-3)后缸体

如图22所示,在后缸体153形成有缸体空间(压缩室)s2、吸入孔153a、衬套收纳孔153b和叶片收纳孔153c。

缸体空间s2是由后缸体153、后盖157和中间板155将其周围包围的空间。在缸体空间s2内配置有活塞154,并且被该活塞154划分出供吸入孔153a连通的低压侧的压缩室s2a、以及供形成于后述的后盖157的排出孔157a连通的高压侧的压缩室s2b。

吸入孔153a沿径向贯通后缸体153,将吸入管23与低压侧的压缩室s2a连通。

衬套收纳孔153b是沿板厚方向贯通后缸体153的圆柱状的孔。一对半圆形状的衬套1531以夹入后述的活塞154的叶片154b的方式收纳在衬套收纳孔153b中。衬套1531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被安装于后缸体153。

叶片收纳孔153c是沿板厚方向贯通后缸体153的圆柱状的孔,并且与衬套收纳孔153b连通。

(9-4-4)活塞

活塞154被配置在后缸体153内,在后缸体153的缸体空间s2内形成低压侧和高压侧的压缩室s2a、s2b。活塞154进行偏心旋转运动,由此使得被抽吸到低压侧的压缩室s2a的制冷剂在高压侧的压缩室s2b被压缩。

如图22所示,活塞154具有环状的活塞主体部154a、以及从活塞主体部154a向径向外方延伸的平板状的叶片154b。

驱动轴140的第2偏心部142b被插入嵌合于活塞主体部154a。当驱动轴140旋转时,活塞主体部154a一边与后缸体153的内周面滑动接触一边进行偏心旋转运动,叶片154b在摆动的同时沿长度方向进行进退运动。此时,从吸入管23被吸入到低压侧的压缩室s2a的制冷剂在比活塞主体部154a靠高压侧的压缩室s2b被压缩,并从形成于后述的后盖157的排出孔157a被排出到消声空间s5内。

(9-4-5)中间板

如图20所示,中间板155被配置在前缸体151与后缸体153之间。中间板155关闭前缸体151的缸体空间s1的下方的开口,并关闭后缸体153的缸体空间s2的上方的开口。

(9-4-6)前盖

前盖156被配置在前缸体151的上方。前盖156关闭前缸体151的缸体空间s1的上方的开口。此外,在前盖156一体地形成有对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驱动轴140进行轴支承的上部轴承部160。关于上部轴承部160将在后文叙述。

在前盖156形成有排出孔156a,该排出孔156a用于将通过活塞152的偏心旋转驱动而被压缩的高压侧的压缩室s1b内的制冷剂排出到后述的消声空间s4内(参照图21)。排出孔156a形成为沿上下方向贯通前盖156。在排出孔156a的上方配置有未图示的排出阀。

(9-4-7)后盖

后盖157被配置在后缸体153的下方。后盖157关闭后缸体153的缸体空间s2的下方的开口。此外,在后盖157一体地形成有对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驱动轴140进行轴支承的下部轴承部170。关于下部轴承部170将在后文叙述。

在后盖157形成有排出孔157a,该排出孔157a用于将通过活塞154的偏心旋转驱动而被压缩的高压侧的压缩室s2b内的制冷剂排出到后述的消声空间s5内(参照图22)。排出孔157a形成为沿上下方向贯通后盖157。在排出孔157a的下方配置有未图示的排出阀。

(9-4-8)前消声器

前消声器158被设置在前盖156的上方,在前消声器158与前盖156之间形成消声空间s4。通过形成消声空间s4,从而可降低伴随制冷剂从高压侧的压缩室s1b的排出而产生的噪声。

此外,在前消声器158形成未图示的排出孔,以便从消声空间s4排出制冷剂。消声空间s4内的制冷剂通过未图示的排出孔而被排出到前消声器158的上方、即前盖156的上方的高压空间s3内。被排出到高压空间s3内的制冷剂在马达130的定子131与转子132之间的气隙空间g中通过,并在壳体120内向上方移动,从排出管24排出。

(9-4-9)后消声器

后消声器159被设置在后盖157的下方,在后消声器159与后盖157之间形成消声空间s5。通过形成消声空间s5,由此可降低随着制冷剂从高压侧的压缩室s2b排出而产生的噪声。

消声空间s5的制冷剂在将后盖157、后缸体153、中间板155、前缸体151和前盖156连通而形成的未图示的连通孔中通过,并流入消声空间s4。

(9-5)上部轴承部

上部轴承部160与前盖156形成为一体,对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驱动轴140进行轴支承。即,驱动轴40插入嵌合于上部轴承部160的中央的开口部。

(9-6)下部轴承部

下部轴承部170与后盖157形成为一体,对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驱动轴140进行轴支承。即,驱动轴140插入嵌合于下部轴承部170的中央的开口部。

(9-7)阀组装体

阀组装体280被设置在前缸体151和后缸体153内的压缩室s1b、s2b与注入管道90之间,作为止回阀发挥功能。具体而言,如图23、图24所示,阀组装体280具有开口形成部件281、阀主体282、弹簧部件283、弹簧承受部件(可动部件)284和止动部285。另外,图24是分解示出阀组装体280的各构成部件的示意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5所示,阀组装体280以使得从开口形成部件281的开口281a流出的中间压制冷剂的流出方向d1与从注入通路151r、153r向压缩室流出的中间压制冷剂的流出方向d2大致水平的方式被收纳在缸体151、153内的收纳部151k、153k中。

开口形成部件281与第1实施方式的开口形成部件81同样地具有形成开口281a的平板状的部分。开口281a通过与后述的阀主体282的平板部282a紧贴而关闭。开口形成部件281的外周与收纳部151k紧贴,因此在开口281a被关闭时,可阻止来自压缩室的制冷剂的回流。此外,开口形成部件281具有圆筒部281b。圆筒部281b被设置为包围后述的阀轴部282b。而且,在圆筒部281b的外侧配置有弹簧部件283。圆筒部281b通过与后述的弹簧承受部件284卡合来限制弹簧部件283的动作。

阀主体282具有平板状的平板部282a。此外,阀主体282在平板部282a的中心轴上设置有棒状的阀轴部282b。阀轴部282b在开口形成部件281的开口281a中通过而与弹簧承受部件284连结。由此,阀主体282随着被施加弹簧载荷的弹簧承受部件284的动作也进行移动。具体而言,阀主体282根据从注入管道90供给的中间压制冷剂的压力与压缩室内的压缩中途的制冷剂的压力之差而移动。进而,阀主体282在从压缩室侧移动到注入管道90侧时,关闭开口形成部件281的开口281a。

弹簧部件283相对于开口281a被配置在注入管道90侧,对阀主体282向注入管道90侧的方向施力。这里,作为弹簧部件283采用了按压弹簧。弹簧部件283以包围圆筒部281b的方式配置于外侧。

弹簧承受部件284是具有大于弹簧部件283的直径的直径的平板状的部件。弹簧承受部件284是与弹簧部件283的按压弹簧接触的部分,被施加按压弹簧载荷。此外,弹簧承受部件284具有流路开口284a和连结孔284b。连结孔284b中插入固定有阀主体的阀轴部282b。即,弹簧承受部件284相对于开口281a在注入管道90侧与阀主体282连结。通过这种结构,由弹簧承受部件284承受的弹簧载荷被传递给阀主体282。

止动部285是与阀轴部282b的注入管道90侧的端部螺合的部件。止动部285固定于阀轴部282b,由此使得开口形成部件281、阀主体282、弹簧部件283和弹簧承受部件284形成为一体。

另外,阀组装体280的各构成部件可采用能够实现本发明的效果的任意的形状。

(10)运转动作

上述的旋转式压缩机200如下所述进行动作。

首先,马达130起动。由此,转子132相对于定子131旋转,被固定于转子132的驱动轴140旋转。当驱动轴140旋转时,与驱动轴140的第1偏心部142a和第2偏心部142b连结的活塞152和活塞154被驱动。由此,制冷剂在前缸体151和后缸体153内被压缩,并被排出到消声空间s4、s5内。

具体而言,当驱动轴140旋转时,在前缸体151中,第1偏心部142a的第1接触面142aa与环状的活塞主体部152a的内周面滑动接触。进而,活塞152的叶片152b在摆动的同时沿长度方向进行进退运动,活塞主体部152a进行偏心旋转运动。活塞主体部152a的外周面与前缸体151的内周面滑动接触。

此时,在前缸体151内划分出与吸入孔151a连通的低压侧的压缩室s1a,制冷剂从气液分离器6被抽吸。此外,同时在与排出孔156a连通的高压侧的压缩室s1b中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在成为规定的压力时,顶起被配置在排出孔156a的上方的排出阀而将制冷剂排出到消声空间s4内。被排出到消声空间s4内的制冷剂流入到形成于前盖156的上方的高压空间s3内,并在马达130的定子131与转子132之间的气隙空间g中通过而在壳体120内向上方移动,从排出管24排出。

同样地,在后缸体153中,从压缩室s2b向消声空间s5内排出制冷剂。从后缸体153排出的制冷剂暂时流入消声空间s4。然后,通过与上述相同的路径而从排出管24排出。

这里,通过注入通路151r、153r而向压缩中途的压缩室s1b、s2b注入中间压制冷剂。具体而言,在注入通路151r、153r的压力高于压缩室s1b、s2b的压力的情况下,从注入通路151r、153r向压缩室s1b、s2b内注入中间压的制冷剂。另一方面,当压缩室s1b、s2b的压力变高、压缩室s1b、s2b的压力高于注入通路151r的压力时,设置于注入通路151r、153r中的阀组装体280成为关闭状态,停止中间压制冷剂的供给。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200中,通过注入中间压制冷剂来提高压缩效率。

另外,在给油路径180中,利用前缸体51的压缩室s1a、s1b与贮油空间125之间的压力差、以及后缸体153的压缩室s2a、s2b与贮油空间125之间的压力差,移送冷冻机油l。由此,贮油空间sl的冷冻机油l经过给油路径180而被提供给旋转式压缩机构150。

(11)特征

(11-1)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式压缩机200具有:压缩机构150,其对压缩室s1、s2内的低压制冷剂进行压缩而使其成为高压制冷剂;注入管道90,其用于向压缩室s1、s2内供给中间压制冷剂;以及阀组装体280,其被设置在压缩室s1、s2与注入管道90之间。这里,阀组装体280具有开口形成部件281、阀主体282和弹簧部件283。开口形成部件281形成开口281a。阀主体282根据从注入管道90供给的制冷剂的压力与压缩室s1、s2内的压缩中途的制冷剂的压力之差而移动,在从压缩室s1、s2侧移动到注入管道90侧时封闭开口281a。弹簧部件283相对于开口281a被配置在注入管道90侧,对阀主体282向注入管道90侧的方向施力。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200中,阀组装体280使用相对于开口281a被配置在注入管道90侧的弹簧部件283以封闭开口281a,因此能够减小开口281a与压缩室s1、s2之间的注入通路151r的死容积。由此,可减少在注入通路151r中的开口部与压缩室s1、s2之间的空间内蓄积被压缩的制冷剂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减少被压缩的制冷剂向低压侧压缩室(s1a、s2a)的回流,可提供压缩效率高的旋转式压缩机200。

(11-2)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阀组装体280还具有弹簧承受部件284(可动部),该弹簧承受部件284(可动部)相对于开口281a在注入管道90侧与阀主体282连结。此外,弹簧部件283是按压弹簧。并且,弹簧承受部件284从弹簧部件283承受按压弹簧载荷。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可提供能够使用按压弹簧移动阀主体的阀组装体280。

(11-3)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阀组装体280中,开口形成部件281还具有圆筒部281b,该圆筒部281b与开口281a连通,阀主体282(阀轴部282b)被插入到该圆筒部281b的内部。并且,弹簧部件283被配置成包围圆筒部281b的周围。由此,弹簧部件283被保持于开口形成部件281的圆筒部281b,因此可提供既阻止了弹簧部件283的脱离,又将各部件形成为一体的阀组装体280。

(11-4)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阀组装体280中,开口形成部件281的圆筒部(筒状部)281b具有与弹簧承受部件284(可动部)卡合而限制弹簧承受部件284的动作的接触部。这里,弹簧承受部件284与阀轴部282b连结。因此,可避免弹簧部件283使得阀主体282过度移动。例如,可避免阀主体282从收纳部151k、153k突出到压缩室s1、s2内。

(11-5)

此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阀组装体280,弹簧承受部件284(可动部)具有流路开口284a。由此,能够使从注入管道90流入的中间压制冷剂在阀组装体280的内部通过而提供给压缩室s1、s2。

(11-6)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缸体151和后缸体153具有使中间压制冷剂流出到压缩室s1、s2的注入通路151r、153r、以及收纳阀组装体280的收纳部151k、153k。并且,收纳部151k、153k以从开口形成部件281的开口281a流出的中间压制冷剂的流出方向d1与从注入通路151r、153r向压缩室s1、s2流出的中间压制冷剂的流出方向d2大致水平的方式收纳阀组装体280。

根据这种的旋转式压缩机200,中间压制冷剂从注入管道90直线流入到压缩室s1、s2,因此在打开开口281a时能够迅速地提供中间压制冷剂。此外,上述压缩机构150在前缸体151和后缸体153的径向上形成贯通孔,由此能够设置注入通路151r、153r。进而,仅通过在该贯通孔中嵌入阀组装体280,就能够制造出上述结构的旋转式压缩机200。因此,根据这种结构就能够容易地制造出压缩效率高的旋转式压缩机200。

(12)变形例

以下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另外,各变形例可以在不相矛盾的范围内与其他的变形例适当组合。

(12-1)变形例2a

在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200中使用了阀组装体280,然而不限定于此。例如,还可以代替阀组装体280而使用在第1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使用的形状的阀组装体80。

(12-2)变形例2b

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200也可以构成为,在未封闭开口形成部件281的开口281a时,阀主体282的至少一部分从缸体151、153向压缩室s1、s2突出。

在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200中,构成为活塞152、154与阀主体282不发生碰撞。因此,一般情况下,如图26(a)所示,旋转式压缩机200构成为,即使阀组装体280处于打开状态时,阀主体282也会被收纳在缸体151、153的收纳部151k、153k的空间内。然而,在阀组装体280设置于排出孔156a、157a附近的情况下,即使阀主体282向压缩室s1、s2内突出,也不会与位于吸入孔151a、153a附近的活塞152、154发生碰撞。于是,如图27所示,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在未封闭开口281a时,阀主体282的至少一部分从缸体151、153的收纳部151k、153k向压缩室s1、s2内突出。根据这种结构,能够进一步缩小图26(b)所示的阀组装体280与压缩室之间的死容积vd。其结果是,能够提高旋转式压缩机200的压缩效率。

(12-3)变形例2c

在变形例2b的旋转式压缩机200中,阀主体282不正常动作的情况下,活塞152、154与阀主体282可能发生碰撞。于是,如图28所示,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平板部282a的中央部向压缩室s1、s2内突出,但平板部282a的端部282a1、282a2中的与活塞152、154的旋转运动相对一侧的端部282a1不向压缩室s1、s2内突出。

根据这种结构,即使在阀主体282未被正常收纳在缸体151、153内的情况下,也会通过活塞152、154的旋转,活塞152、154沿着缸体151、153的内周面将平板部282a平滑地推入缸体151、153内。因此,可避免活塞152、154的旋转造成的阀主体282的损伤。其结果是,可提供安全性高的旋转式压缩机200。

(12-4)变形例2d

活塞152、154在马达130的停止时等有时会进行逆向旋转。因此,在变形例2c的旋转式压缩机200中,在活塞152、154逆向旋转的情况下,活塞152、154与阀主体282(的端部282a2)可能发生碰撞。于是,如图29所示,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平板部282a的中央部向压缩室s1、s2内突出,但平板部282a的两端部282a1、282a2不向压缩室s1、s2内突出。

根据这种结构,在活塞152、154逆向旋转的情况下,活塞152、154将平板部的端部282a2平滑地推入缸体151、153内,因此可避免活塞152、154的旋转使得阀主体282产生损伤。

此外,变形例2c的旋转式压缩机200是相对于内周面仅一端(282a2)突出的结构,因此在形成注入通路151r、153r时,需要在略微偏离缸体151、153的中心的方向上形成贯通孔。因此,制造上的困难性较高。与此相对,在变形例2d中,通过朝向缸体151、153的中心形成贯通孔,从而能够形成注入通路151r、153r。因此,根据变形例2d的旋转式压缩机200,不仅能够相比变形例2b、2c的旋转式压缩机而言更为安全地运转,而且还容易制造。

(12-5)变形例2e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开口形成部件281与各缸体151、153由不同部件形成,然而它们也可以由同一部件形成。通过使开口形成部件281与缸体151、153形成为一体部件,能够削减部件数目。

<附记>

另外,本发明不仅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本发明可以在实施阶段中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对结构要素进行变形而具体化。此外,本发明通过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多个结构要素的适当组合而能够形成各种发明。例如,可以从实施方式示出的所有结构要素中删除若干的结构要素。而且,还可以对不同的实施方式适当组合结构要素。

标号说明

50压缩机构

51缸体

51r注入通路

51k收纳部

61活塞

80阀组装体

81开口形成部件

81a开口

81b保持部

82阀主体

82a平板部

82b阀轴部

83弹簧部件

84弹簧承受部件(可动部)

84a流路开口

84b连结孔

84c保持部

84d底面部

90注入管道

100旋转式压缩机

150旋转式压缩机构

151缸体

151r注入通路

151k收纳部

152活塞

153缸体

153r注入通路

153k收纳部

154活塞

200旋转式压缩机

280阀组装体

281a开口

281b圆筒部(筒状部)

281开口形成部件

282阀主体

282a平板部

282a1平板部的端部

282a2平板部的端部

283弹簧部件

284弹簧承受部件(可动部)

284a流路开口

c1压缩室

s1压缩室

s2压缩室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中国专利申请公开第103423163号说明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