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电动充气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51685发布日期:2018-06-08 21:57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向电动充气泵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动气泵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双向电动充气泵。



背景技术:

充气泵又叫打气机、打气泵、充气泵通过马达的运转来工作马达运转,抽气时,连通器的阀门被大气的气压冲开,气体进入气筒,而向轮胎中打气时,阀门又被气筒内的气压关闭,气体就进入了轮胎中。也算是使用了大气压的原理来同汽车、皮球、橡皮船充气。

现有技术中的电动充气泵具有优异的充气效果,但是其增压效果差,导致充气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向电动充气泵,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向电动充气泵,包括左机壳和右机壳,所述左机壳和右机壳卡合为一体,所述左机壳和右机壳卡合后形成容纳仓,且所述容纳仓内设有上叶轮仓、下叶轮仓和电机仓,所述电机仓设置在上叶轮仓、下叶轮仓之间,所述上叶轮仓、下叶轮仓内分别安装有上叶轮和下叶轮,所述电机仓内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分别连接上叶轮和下叶轮,所述容纳仓的上下端分别为上进气口和下进气口,所述容纳仓的侧壁上设有左出气口和右出气口;

所述上叶轮和下叶轮结构完全一致,包括轮盘及轮毂,所述轮盘上沿圆周方向设有多个弧形状的叶片;所述轮盘上沿圆周方向分布有多个平衡孔;所述轮盘包括外弧形面、内弧形面和凸面,所述外弧形面设置在轮盘外边缘,所述内弧形面设置在轮盘内边缘,所述凸面衔接外弧形面与内弧形面。

优选的,所述电机仓的外壁上还设有弧形导流板,所述弧形导流板设置四块,分为第一弧形导流板、第二弧形导流板、第三弧形导流板和第四弧形导流板,所述第一弧形导流板、第二弧形导流板尾部通过螺栓固定在电机仓外壁,第一弧形导流板、第二弧形导流板端部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第三弧形导流板、第四弧形导流板尾部通过螺栓固定在电机仓外壁,第三弧形导流板、第四弧形导流板端部通过螺栓固定。

优选的,所述左机壳和右机壳卡合处设置有密封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结构设计新颖,使用方便,能够实现双向同时充气,提高充气效率,而且采用的叶轮减小了气流进入容纳仓时产生的冲击力,并且减少了气流的流体损失,进一步提高了增压效果,能够提高充气效率。

(2)本发明中,采用的弧形导流板能够实现起到对气流的导流效果,进一步提高了充气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叶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双向电动充气泵,包括左机壳1和右机壳2,所述左机壳1和右机壳2卡合为一体,左机壳1和右机壳2卡合处设置有密封圈,能够起到密封作用;所述左机壳1和右机壳2卡合后形成容纳仓3,且所述容纳仓3内设有上叶轮仓4、下叶轮仓5和电机仓6,所述电机仓6设置在上叶轮仓4、下叶轮仓5之间,所述上叶轮仓4、下叶轮仓5内分别安装有上叶轮7和下叶轮8,所述电机仓6内安装有电机9,所述电机9的输出轴分别连接上叶轮7和下叶轮8,所述容纳仓3的上下端分别为上进气口10和下进气口11,所述容纳仓3的侧壁上设有左出气口18和右出气口19;

上叶轮7和下叶轮8结构完全一致,包括轮盘12及轮毂13,所述轮盘12上沿圆周方向设有多个弧形状的叶片14;所述轮盘12上沿圆周方向分布有多个平衡孔15;所述轮盘12包括外弧形面16、内弧形面17和凸面18,所述外弧形面16设置在轮盘12外边缘,所述内弧形面17设置在轮盘12内边缘,所述凸面18衔接外弧形面16与内弧形面17;本发明采用的叶轮减小了气流进入容纳仓时产生的冲击力,并且减少了气流的流体损失,进一步提高了增压效果,能够提高充气效率。

此外,本发明中,电机仓6的外壁上还设有弧形导流板,所述弧形导流板设置四块,分为第一弧形导流板20、第二弧形导流板21、第三弧形导流板22和第四弧形导流板23,所述第一弧形导流板20、第二弧形导流板21尾部通过螺栓固定在电机仓6外壁,第一弧形导流板20、第二弧形导流板21端部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第三弧形导流板22、第四弧形导流板23尾部通过螺栓固定在电机仓外壁,第三弧形导流板22、第四弧形导流板23端部通过螺栓固定。本发明中,采用的弧形导流板能够实现起到对气流的导流效果,进一步提高了充气效率。

综上所述,本发明结构设计新颖,使用方便,能够实现双向同时充气,提高充气效率。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