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气室电动充气气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51683发布日期:2018-06-08 21:57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气室电动充气气泵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充气气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气室电动充气气泵。



背景技术:

充气气泵用于与充气产品相配合,实现对充气产品的充气。一些大型的充气产品上会固定有充气气泵,充气气泵上设有进气口,在充气时,进气口打开,充气气泵能够向充气产品的内腔充入气体,充气完成后,进气口封闭,防止充气产品内的气体外泄。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应用于多个腔体充气的多气室电动充气气泵。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方案实现:

一种多气室电动充气气泵,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上设有外露进出气口和内置进出气口,所述外壳内设有集气容腔,所述集气容腔与内置进出气口连通,其上设有集气容腔进出气口;

所述外壳内设有抽风机构,所述抽风机构的风叶置于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的风叶容腔中;

靠近风叶容腔设有气道切换机构,所述气道切换机构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与气道切换机构动作连接设有旋钮机构,所述旋钮机构包括可单独控制气道切换机构位移的至少一个第一旋钮机构和至少一个第二旋钮机构;所述第一旋钮机构和第二旋钮机构可分别控制气道切换机构进气口与风叶容腔出气口连通,且控制气道切换机构出气口与集气容腔进出气口连通,或控制气道切换机构进气口与风叶容腔出气口非连通,且控制气道切换机构出气口与集气容腔进出气口连通;

所述内置进出气口包括与第一旋钮机构的数量一致的第一内置进出气口和与第二旋钮机构的数量一致的第二内置进出气口,所述第一内置进出气口和第二内置进出气口上分别设有气阀机构;

所述第一内置进出气口上的气阀机构与第一旋钮机构之间设置有推杆机构和杠杆机构,所述推杆机构和杠杆机构可相互动作,所述第一旋钮机构动作于推杆机构,使得杠杆机构动作于对应的气阀机构,实现第一内置进出气口的开启或关闭;

所述第二内置进出气口上的气阀机构与第二旋钮机构之间设置有推杆机构,所述第二旋钮机构动作于推杆机构,使得推杆机构动作于对应的气阀机构,实现第二内置进出气口的开启或关闭;或所述第二内置进出气口上的气阀机构与第二旋钮机构之间设置有推杆机构和杠杆机构,所述推杆机构和杠杆机构可相互动作,所述第二旋钮机构动作于推杆机构,使得杠杆机构动作于对应的气阀机构,实现第二内置进出气口的开启或关闭;

当气道切换机构进气口与风叶容腔出气口连通,气道切换机构出气口与集气容腔进出气口连通时,充气气泵处于充气状态;当气道切换机构进气口与风叶容腔出气口非连通,气道切换机构出气口与集气容腔进出气口连通时,充气气泵处于泄气状态。

上述的外露进出气口即空气从外界进入到外壳内的通孔,内置进出气口即空气从外壳内进入到充气产品的充气腔的通孔,内置进出气口用于与充气产品的充气腔连通。

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本申请所述的充气气泵可以对多个充气腔进行充气。进一步的,传统的充气气泵的充气口均设置在侧面,当充气气泵具有多个充气口时,若将全部充气口设置在侧面,势必造成充气气泵的体积过大。因此本申请中设置两种内置进出气口,其中第一内置进出气口的气阀机构通过推杆机构和杠杆机构来开启或关闭对应的内置进出气口,由于杠杆机构的传动原理,因此可以将内置进出气口设置在外壳的后面,充分利用外壳的结构,降低外壳的体积,避免内置进出气口全部设置在外壳的侧面造成的充气泵体积过大的缺点。

所述杠杆机构包括杠杆以及贯穿杠杆设置的销轴,所述杠杆的一端可与对应的推杆机构动作相抵,另一端可与对应的气阀机构动作相抵。

所述第一内置进出气口设置在壳体的后面,所述第二内置进出气口设置在壳体的侧面。

所述气道切换机构上设有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包括与第一旋钮机构数量一致的第一控制部和与第二旋钮机构数量一致的第二控制部,所述第一旋钮机构作用于第一控制部以控制气道切换机构的位移,所述第二旋钮机构作用于第二控制部以控制气道切换机构的位移。

所述第一旋钮机构和第二旋钮机构均包括可转动设置的切换开关以及带动切换开关转动的旋钮;所述切换开关包括可作用于对应控制部的拨杆机构以及位于拨杆机构上方且与拨杆机构同时动作并作用于推杆机构的旋杆机构;

所述拨杆机构包括呈V型对开的第一拨杆和第二拨杆;所述旋杆机构包括充气动作部、泄气动作部以及位于充气动作部和泄气动作部之间的停机动作部,所述充气动作部和停机动作部之间形成弧形过渡,所述泄气动作部和停机动作部之间形成弧形过渡;

当第一拨杆机构作用于对应的控制部时,气道切换机构进气口与风叶容腔出气口连通,对应的充气动作部与推杆机构动作,对应的气阀机构开启内置进出气口;

当第二拨杆机构作用于对应的控制部时,气道切换机构进气口与风叶容腔出气口非连通,对应的泄气动作部与推杆机构动作,对应的气阀机构开启内置进出气口;

当第一拨杆机构和第二拨杆机构与对应的控制部无相互动作时,对应的停机动作部与推杆机构无相互动作,气阀机构复位关闭对应的内置进出气口。

所述气道切换机构上设有可让气道切换机构复位的回位机构。

所述回位机构包括设置在气道切换机构上的固定槽,以及设置在固定槽的弹簧;沿弹簧伸缩的方形上,所述固定槽设有缺口,使得弹簧可分别向固定槽的两端压缩;所述外壳上设有可与固定槽配合的插入板,使得在气道切换机构位移时,插入板通过固定槽的缺口实现对弹簧的压缩。气阀机构复位封闭内置进出气口时,弹簧带动气道切换机构复位从而关闭电源。

所述抽风机构包括电机和风叶,靠近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设有可控制电机工作的电路开关,所述电路开关上设有按钮;所述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一端设有可与电路开关的按钮相抵以接通电路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当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与风叶容腔出气口相连通时,第一接触部与电路开关的按钮相抵,当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与风叶容腔出气口非连通时,第二接触部与电路开关的按钮相抵。

所述气阀机构包括覆盖内置进出气口上的接嘴,所述接嘴内设有可开启或关闭对应内置进出气口的密封组件;

所述密封组件包括与内置进出气口相匹配的压板,所述压板上设有可用于密封内置进出气口的密封圈;所述压板的一侧可与推杆机构或杠杆机构相抵,另一侧设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外,压板与接嘴之间,套设有弹簧。

所述外壳包括线槽容纳腔和组件容置腔;所述抽风机构和气道切换机构设置在组件容置腔内;所述外壳包括壳座和面板,所述面板上设有可拆卸分离的盖板,所述盖板与线槽容纳腔相对应;所述内置进出气口设置在与组件容置腔对应的壳座上,所述外露进出气口设置在与组件容置腔和/或线槽容纳腔对应的面板上;

所述线槽容纳腔和组件容置腔之间设有缺口;所述盖板与面板之间非密封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申请为多气室控制的充气气泵,每一个旋钮都可以控制相应的内置进出气口进行单独的充气或泄气,实现对多个腔室的充气和泄气;第一内置进出气口的气阀机构通过杠杆机构和推杆机构与旋钮机构联动,使得内置进出气口可设置在壳体的后面,充分利用壳体的空间,降低产品的体积。

附图说明

图1为充气气泵立体图(停机状态);

图2为充气气泵立体图;

图3为充气气泵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充气气泵停机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5为充气气泵剖视图(停机状态);

图6为充气气泵分解图;

图7为切换开关结构示意图;

图8为抽风机构和气道切换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气道切换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气泵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气泵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旋钮机构与气阀机构动作关系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旋钮机构与气阀机构动作关系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充气气泵局部分解图;

图15为充气气泵局部分解图‘

图16为充气气泵停机状态示意图;

图17为充气气泵通过第一内置进出气口进行充气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充气示意图;

图19为充气气泵通过第一内置进出气口进行泄气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泄气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

如图1~3和11、16所示,一种多气室电动充气气泵,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上设有外露进出气口112和内置进出气口,所述内置进出气口包括第一内置进出气口121,第一内置进出气口122,第二内置进出气口123和第二内置进出气口124,所述外壳内设有集气容腔140,所述集气容腔140与内置进出气口连通,其上设有集气容腔进出气口141;如图8、10和11所示,所述外壳内设有抽风机构,所述抽风机构包括电机210和风叶,所述抽风机构的风叶置于设有进气口231和出气口232的风叶容腔230中。

如图1、4、6、8和9所示,靠近风叶容腔设有气道切换机构300,所述气道切换机构300设有进气口301和出气口302;与气道切换机构300动作连接设有旋钮机构,所述旋钮机构包括可单独控制气道切换机构300位移的两个第一旋钮机构410、420和两个第二旋钮机构430、440;所述第一旋钮机构和第二旋钮机构可分别控制气道切换机构进气口301与风叶容腔出气口232连通,且控制气道切换机构出气口302与集气容腔进出气口141连通,或控制气道切换机构进气口301与风叶容腔出气口232非连通,且控制气道切换机构出气口302与集气容腔进出气口141连通。

如图3和15所示,所述第一内置进出气口121,第一内置进出气口122,第二内置进出气口123和第二内置进出气口124上分别设有气阀机构910、920、930、940。

如图12和13所示,所述第一内置进出气口121的气阀机构910与第一旋钮机构410之间设置有推杆机构510和杠杆机构610,所述推杆机构510和杠杆机构610可相互动作,所述第一旋钮机构410动作于推杆机构510,使得杠杆机构610动作于对应的气阀机构910,实现第一内置进出气口121的开启或关闭;

所述第一内置进出气口122的气阀机构920与第一旋钮机构420之间设置有推杆机构520和杠杆机构620,所述推杆机构520和杠杆机构620可相互动作,所述第一旋钮机构420动作于推杆机构520,使得杠杆机构620动作于对应的气阀机构920,实现第一内置进出气口122的开启或关闭;

所述第二内置进出气口123上的气阀机构930与第二旋钮机构430之间设置有推杆机构530,所述第二旋钮机构430动作于推杆机构530,使得推杆机构530动作于对应的气阀机构930,实现第二内置进出气口123的开启或关闭;

所述第二内置进出气口124上的气阀机构940与第二旋钮机构440之间设置有推杆机构540,所述第二旋钮机构440动作于推杆机构540,使得推杆机构540动作于对应的气阀机构940,实现第二内置进出气口124的开启或关闭。

如图13所示,所述杠杆机构610包括杠杆612以及贯穿杠杆612设置的销轴611,所述杠杆612的一端可与对应的推杆机构510动作相抵,另一端可与对应的气阀机构910动作相抵(杠杆机构620结构与杠杆机构610一致,不再重复叙述)。

如图1~3所示,所述第一内置进出气口121和122设置在壳体的后面,所述第二内置进出气口123和124设置在壳体的侧面。

如图 4~6和8~9所示,所述气道切换机构300上设有第一控制部310和320,第二控制部330和340,第一旋钮机构410和420分别作用于第一控制部310和320控制气道切换机构300的位移,所述第二旋钮机构430和440分别作用于第二控制部330和340以控制气道切换机构300的位移。

如图6~9所示,所述第一旋钮机构410/420包括可转动设置的切换开关412/422以及带动切换开关412/422转动的旋钮411/421,所述第二旋钮机构430/440包括可转动设置的切换开关432/442以及带动切换开关432/442转动的旋钮431/441。

切换开关412、422、432和442结构一致,以下以切换开关412作详细说明。如图4、6和7所示,所述切换开关412包括可作用于对应控制部(第一控制部310)的拨杆机构以及位于拨杆机构上方且与拨杆机构同时动作并作用于推杆机构的旋杆机构;所述拨杆机构包括呈V型对开的第一拨杆4121和第二拨杆4122;所述旋杆机构包括充气动作部4123、泄气动作部4125以及位于充气动作部和泄气动作部之间的停机动作部4124,所述充气动作部和停机动作部之间形成弧形过渡,所述泄气动作部和停机动作部之间形成弧形过渡。

如图5和9所述,所述气道切换机构300上设有可让气道切换机构复位的回位机构。所述回位机构包括设置在气道切换机构上的固定槽351,以及设置在固定槽351的弹簧352;沿弹簧伸缩的方形上,所述固定槽351设有缺口,使得弹簧可分别向固定槽的两端压缩;所述外壳上设有可与固定槽配合的插入板353,使得在气道切换机构位移时,插入板通过固定槽的缺口实现对弹簧的压缩。

如图4、10和11所示,所述抽风机构包括电机210和风叶,靠近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设有可控制电机工作的电路开关800,所述电路开关800上设有按钮810;所述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一端设有可与电路开关的按钮相抵以接通电路的第一接触部361和第二接触部362;当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与风叶容腔出气口相连通时,第一接触部与电路开关的按钮相抵,当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与风叶容腔出气口非连通时,第二接触部与电路开关的按钮相抵。

如图12~15所示,所述气阀机构包括覆盖内置进出气口上的接嘴710、720、730和740,所述接嘴内设有可开启或关闭对应内置进出气口的密封组件910、920、930、940;由于四个密封组件的结构一致,以下以安装在第二内置进出气口123上的密封组件930作详细说明。所述密封组件930包括与内置进出气口123相匹配的压板931,所述压板931上设有可用于密封内置进出气口的密封圈932;所述压板的一侧可与推杆机构530相抵,另一侧设有导向杆933,所述导向杆外,压板与接嘴730之间,套设有弹簧934。

如图1~3和14所示,所述外壳包括线槽容纳腔131和组件容置腔132;所述抽风机构和气道切换机构设置在组件容置腔132内;所述外壳包括壳座120和面板110,所述面板110上设有可拆卸分离的盖板111,所述盖板111与线槽容纳腔131相对应;所述内置进出气口设置在与组件容置腔132对应的壳座上,所述外露进出气口112设置在与组件容置腔132对应的面板上;

所述线槽容纳腔和组件容置腔之间设有缺口133;所述盖板与面板之间非密封接触。

如图17和18所示,为通过第一内置进出气口121和122进行充气的示意图。旋钮机构410和420旋转,控制对应的切换开关412和422上的第一拨杆动作于对应的控制部310和320,气道切换机构300向下移动,其进气口301与风叶容腔出气口232连通,其出气口302与集气容腔进出气口141连通,切换开关412和422上的充气动作部分别动作于推杆机构510和520,推杆机构510和520分别动作于杠杆机构610和620,杠杆机构610和620分别将对应的气阀910和920顶开(即气阀机构压缩),以开启对应的第一内置进出气口121和122,。与此同时,气道切换机构300动作时,其上第一接触部361与电路开关800上的按钮810相抵,电路接通,开始抽风,此时处于充气状态。图18中,标记为a的箭头为空气从面板与盖板的缝隙进入到线槽容纳腔中,标记为b的箭头为空气从线槽容纳腔通过缺口进入到组件容置腔中,标记为c的箭头为进入到组件容置腔中的空气在风叶转动的作用下进入到风叶容腔中,然后空气依次经过气道切换机构、集气容腔,再从第一内置进出气口121和122流进充气产品中。本申请没有给出通过第二内置进出气口123和124进行充气的图示,但在图17和18的基础上,只要对旋钮机构430和440进行旋钮,以控制对应的气阀机构压缩已开启对应的第二内置进出气口,即可实现四个内置进出气口的充气;对于单个内置进出气口的充气同样如此,只需要控制其中一个旋钮机构即可。

如图19和20所示,为通过第一内置进出气口121和122进行泄气的示意图。旋钮机构410和420旋转,控制对应的切换开关412和422上的第二拨杆动作于对应的控制部310和320,气道切换机构300向上移动,其进气口301与风叶容腔出气口232非连通,其出气口302与集气容腔进出气口141连通,切换开关412和422上的泄气动作部分别动作于推杆机构510和520,推杆机构510和520分别动作于杠杆机构610和620,杠杆机构610和620分别将对应的气阀910和920顶开(即气阀机构压缩),以开启对应的第一内置进出气口121和122。与此同时,气道切换机构300动作时,其上第二接触部362与电路开关800上的按钮810相抵,电路接通,开始抽风,此时处于泄气状态。图20中,标记为e的箭头为空气从产品充气腔通过第一内置进出气口121和122进入集气容腔中;标记为f的箭头为空气依次经过集气容腔、气道切换机构进入到组件容置腔中,然后在风叶的作用下进入风叶容腔中;标记为g的箭头为从风叶容器出气口流出的空气通过外露进出气口流出外界;标记为h的箭头为空气经过缺口流入到线槽容纳腔中,标记为i的箭头为线槽容腔腔的空气经过面板和盖板的缝隙流出外界。本申请没有给出通过第二内置进出气口123和124进行泄气的图示,但在图19和20的基础上,只要对旋钮机构430和440进行旋钮,以控制对应的气阀机构压缩已开启对应的第二内置进出气口,即可实现四个内置进出气口的泄气;对于单个内置进出气口的泄气同样如此,只需要控制其中一个旋钮机构即可。

如图4和16所示为停机状态示意图,此时相应的旋钮机构与对应的控制部之间无动作,相应的停机动作部与对应的推杆机构相对,对应的气阀机构复位(封闭对应的内置进出气口)。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其中具体实现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显而易见的替换形式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