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音装置及应用该消音装置的换气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05495发布日期:2019-10-18 22:36阅读:430来源:国知局
消音装置及应用该消音装置的换气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消音装置及应用该消音装置的换气扇。



背景技术:

换气扇的消音装置一般为设置在蜗壳的吸风口上的开孔面板,蜗壳的吸风口产生的噪音被开孔面板吸入并在开孔面板的内腔发生碰撞而扩散,从而起到降低噪音的作用。然而该开孔面板的内腔路径通常比较短,仍然存在噪音比较大的问题。因此,亟需一种改善的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降低换气扇的噪音的消音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的一种消音装置,所述消音装置应用于具有蜗壳的换气扇中,所述蜗壳具有相对的底板和顶板,所述顶板设有通孔,所述消音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顶板的环状的第一消音面板以及第二消音面板,所述第二消音面板位于第一消音面板的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消音面板包括从所述通孔边缘沿远离所述底板方向延伸的第一环壁和自第一环壁的顶端向内并向所述底板延伸的第二环壁;所述第二消音面板包括从所述顶板沿远离所述底板方向延伸的第三环壁以及自第三环壁的顶端伸出的第四环壁;所述第一消音面板、第二消音面板及所述顶板之间形成第一降噪腔,沿着从里向外的方向,所述第二消音面板到第一消音面板的距离逐渐增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所述第一环壁与第二环壁之间形成第二降噪腔。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所述第一环壁的底端通过一第一连接部连接到所述通孔的边缘。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所述第一环壁和第三环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环壁和第四环壁之间的距离。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所述第二环壁的内侧边缘和所述第一环壁的底端共面或者在沿着轴向方向比所述第一环壁的底端高。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沿着从里向外的方向,所述第二环壁到所述第四环壁的距离逐渐增大,所述第一环壁和第三环壁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换气扇,包括蜗壳、安装到蜗壳内的电机、安装到电机的叶轮以及安装到所述蜗壳顶板的消音装置,所述蜗壳具有相对的底板和顶板,所述顶板设有通孔,所述消音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顶板的环状的第一消音面板以及第二消音面板,所述第二消音面板位于第一消音面板的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消音面板包括从所述通孔边缘沿远离所述底板方向延伸的第一环壁和自第一环壁的顶端向内并向所述底板延伸的第二环壁;所述第二消音面板包括从所述顶板沿远离所述底板方向延伸的第三环壁以及自第三环壁的顶端伸出的第四环壁;所述第一消音面板、第二消音面板及所述顶板之间形成第一降噪腔,沿着从里向外的方向,所述第二消音面板到第一消音面板的距离逐渐增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所述第一环壁与第二环壁之间形成第二降噪腔。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所述第一环壁的底端通过一第一连接部连接到所述通孔的边缘。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所述第一环壁和第三环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环壁和第四环壁之间的距离。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所述第二环壁的内侧边缘和所述第一环壁的底端共面或者在沿着轴向方向比所述第一环壁的底端高。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沿着从里向外的方向,所述第二环壁到所述第四环壁的距离逐渐增大,所述第一环壁和第三环壁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

本发明的消音装置的结构能使噪音在其内反复碰撞,从而改善了降噪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气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换气扇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换气扇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换气扇的横截面的第一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3所示换气扇的横截面的第二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1所示换气扇的叶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参考图1,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换气扇100包括具有底板10和顶板15的蜗壳20、安装到底板10并收容于蜗壳20内的电机30、安装到电机30的电机轴并收容于蜗壳20内的叶轮31以及安装到蜗壳20的顶板15的消音装置50,其中,顶板15与底板10相对,分别位于蜗壳20的顶部和底部。蜗壳20优选为树脂材料制成。蜗壳20的顶板15形成通孔17(见图3和图4),消音装置50环绕通孔17。消音装置50大致为环状,其内孔作为气流入口21。

蜗壳20采用常规的构造,具有沿周向螺旋延伸的风道,风道的出风口22设置在蜗壳20的侧壁。叶轮31由电机30驱动。叶轮31为离心式叶轮,其设置在蜗壳20的风道中。叶轮31在轴向上的一端正对气流入口21。优选地,消音装置50、通孔17(见图4)、叶轮31同轴设置。

参考图2至图4,消音装置50包括设置在蜗壳20的顶板15的大致为环状的第一消音面板51和大致为环状的第二消音面板52。第二消音面板52位于第一消音面板51上方,且基本覆盖该第一消音面板51。第一消音面板51和第二消音面板52优选为树脂材料制成。

第一消音面板51包括从通孔17的边缘沿远离底板10的方向延伸的第一环壁513和自第一环壁513的顶端向内并向底板10延伸的第二环壁512。第二消音面板52包括从顶板15沿远离底板10方向延伸的第三环壁523以及自第三环壁523的顶端伸出的第四环壁522。第二环壁512的截面(见图3)为弧形线段,该弧形线段绕着一虚拟的轴线旋转一周从而形成呈喇叭口状的第二环壁512。第三环壁523环绕第一环壁513,二者相互间隔开且大致平行。第四环壁522的截面(见图3)为接近半圆形的弧形线段,即其自第三环壁523的顶端先是沿着远离底板10的方向延伸一段距离,然后再向底板10的方向延伸一段距离。第三环壁523、第四环壁522、第一消音面板51以及顶板15之间形成第一降噪腔524。第一环壁513与第二环壁512之间形成第二降噪腔511。

第二环壁512的内边缘形成第一内孔518。第四环壁522的内边缘形成第二内孔528。第一内孔518比第二内孔528更靠近底板10。优选地,第一内孔518的孔径与第二内孔528的孔径相同。

第一环壁513的底端通过第一连接部514连接到顶板15的通孔17的边缘(见图1)。第一连接部514的形状呈弧状。本实施例中,第一消音面板51与蜗壳20的顶板15一体成型,即,第一环壁513从顶板15的通孔17的边缘伸出。

本实施例中,第二环壁512的内侧边缘在轴向上略高于所述通孔17的边缘,如此,方便噪声传导到第二降噪腔511,以增加降噪效果。作为一种替换方案,第二环壁512的内侧边缘可与第一环壁513的底端位于相同的平面,且该平面与底板10平行,从而增大进入到第二降噪腔511的噪音发生碰撞的面积,以增加降噪效果。

本实施例中,第一环壁513的形状为从弧状的第一连接部514沿轴向向上延伸的圆筒形状,第一环壁513与蜗壳20的顶板15大致垂直。第二环壁512形成流线型的第一导风面517,沿向着第一内孔518边缘的方向,第一导风面517与进气方向f(相当于轴向)的夹角逐渐减小。

类似地,第四环壁522形成流线型的第二导风面527,沿向着第二内孔528边缘的方向,第二导风面527与进气方向f(相当于轴向)的夹角逐渐减小。

由于第二内孔528与第一内孔518孔径相同且逆着进风方向f上下错开,因此,入泵气流先后被第二导风面527、第一导风面517引导。第二导风面527和第一导风面517为流线型,使得进泵气流平顺、流畅,减少湍流,从而降低了气流导致的噪音。此外,因为主要的噪音源是电机30和叶轮31,电机30和叶轮31往外扩散的方向逆着进风方向f,从而有更多比例的噪音进入第二降噪腔511、第一降噪腔524,从而增加了降噪效果。

第二消音面板52为独立的元件。第三环壁523安装到蜗壳20的顶板15。具体地,第三环壁523的外侧边缘具有向外延伸的凸缘作为安装部521(见图1),第二消音面板52通过安装部521固定安装于蜗壳20的顶板15。

参考图5,第一降噪腔524位于第一消音面板51与第二消音面板52之间。沿着从里向外的方向,所述第二消音面板52到第一消音面板51的距离逐渐增大。即,沿着从第二内孔528向第二消音面板52的外周侧的方向,第一消音面板51与第二消音面板52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更具体地,沿着从里向外的方向,第四环壁522到第一消音面板51的距离逐渐增大,例如,第四环壁522上的位置b到第二环壁512的距离大于第四环壁522上的位置a到第二环壁512的距离,而相对于位置b位于外侧的位置c到第一环壁513的距离大于位置b到第二环壁512的距离;第一环壁513和第三环壁523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并且大于第二环壁512和第四环壁522之间的距离,例如,第一环壁513上的位置d、e到第三环壁523的距离相等,并且大于上述第四环壁522上的位置a和b到第二环壁512的距离。如此,噪音进入第一降噪腔524的过程中被逐渐扩大的第一降噪腔524所吸收,进一步改善了降噪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三环壁523和第四环壁522通过弧状的第二弯折部525相连接。

综上所述,当电机30在运转时,电机30和/或气流产生的噪音一部分进入到第二降噪腔511,并在第二降噪腔511的第一环壁513和第二环壁512之间反复发生碰撞而扩散,在此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弱,从而实现降低噪音;另一部分噪音进入到第一降噪腔524,进入的过程中被不断增大的第一降噪腔524逐渐扩散,因而能量逐渐减弱,从而实现降低噪音。通过该种结构,可将电机30产生的噪音降到最低,极大地提高了噪音降低的效率。

参考图6,离心式叶轮31包括若干沿着轴向延伸的叶片315,该若干叶片315的沿着周向排列,该若干叶片315的一端连接到一个环体317。该若干周向排列的叶片315围成一个进风腔318。优选地,进风腔318的内径等于第一消音面板51的第一内孔518的内径,也等于第二消音面板52的第二内孔528的内径。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如对各个实施例中的不同特征进行组合等,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