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流伺服驱动器风机散热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73745发布日期:2018-10-16 19:47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气自动化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交流伺服驱动器风机散热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制造业向高效率、高性能、高精度的方向发展。同时对交流伺服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于交流伺服系统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测试需要有更精确的性能指标。交流伺服驱动器发热散热测试方法一般为采用确定型号的冷却风机,对被测的伺服驱动器进行冷却,观察规定时间内驱动器温升和电柜温升,判断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此方法可确定符合要求的风机型号,及对应型号风机的风量。但是,对于不同工作制条件,不能精确测量出风量和温升之间的关系,增加了系统设计中不确定的因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交流伺服驱动器风机散热测试装置。

一种交流伺服驱动器风机散热测试装置,其包括:操作台、上位控制器、风量控制器、被测伺服电机驱动器、冷却风机、数据采集模块以及负载单元,操作台与上位控制器和风量控制器连接,上位控制器与被测伺服电机驱动器连接,风量控制器与冷却风机连接,数据采集模块同时与被测伺服电机驱动器以及冷却风机连接。

优选地,冷却风机既能从被测伺服电机驱动器散热面的正下方,自下往上吹风冷却,同时,又能从垂直于被测伺服电机驱动器散热面的角度进行吹风冷却。

优选地,冷却风机闭环控制方式包括风量闭环控制和温度闭环控制。

优选地,风量控制器通过风机选择开关连接至正面吹风单元和底面吹风单元,通过风机选择开关选择两者之一,正面吹风单元和底面吹风单元均连接至风量传感器,风量传感器和连接至被测伺服驱动器的温度传感器均连接至数据采集单元,数据采集单元连接至风量传感器构成闭环控制。

优选地,被测伺服电机驱动器还连接有整流单元和负载单元。

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测试更加准确的交流伺服驱动器风机散热功能测试装置,可选择采用冷却风机风量闭环控制或温度闭环控制,通过数据采集系统采集风机风量、驱动器和电柜温度,准确记录不同工作制下,冷却风机风量和系统温升数据,分析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以此为据,向用户提供科学准确的安装和选型方案。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发明一种交流伺服驱动器风机散热测试装置的系统架构图;

图2 为本发明一种被测伺服电机驱动器14的冷却结构的设计示意图;

图3 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控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交流伺服驱动器风机散热测试装置的系统架构图,图中绘出了各单元的相关连接关系。交流伺服驱动器风机散热测试装置1包括操作台10,测试上位控制器11,风机控制器12,整流单元13,数据采集单元16,被测交流伺服驱动器14和负载单元17;其中,操作台10与上位控制器11和风机控制器12通过串口总线连接,设定的测试条件、测试项目及顺序生成指令分别发送给上位控制器11和风机控制器12;上位控制器11与被测交流伺服驱动器14通过工业以太网连接,测试上位控制器11发送设定的测试指令给被测伺服电机驱动器14,并由被测交流伺服驱动器14按照指令运行,负载单元17为被测交流伺服驱动器14加载;风机控制器12根据设定的测试顺序及测试项目,选择对应的吹风方向,并选择闭环控制方式,如果选择风量闭环,则控制冷却风机15输出目标风量,如果选择温度闭环,则根据目标温度,输出计算的目标风量;数据采集单元16采集冷却风机15实际输出风量,采集被测交流伺服驱动器14和驱动器控制柜的实际温度等数据,通过数据线把采集到的数据传送给操作台10风机控制器12,实时显示并对冷却风机15进行控制,且可设置自动存储。

其中,图2中示出了被测伺服电机驱动器14的冷却结构,冷却风机可以从被测伺服电机驱动器14散热面的正下方,自下往上吹风冷却,同时,也可以从垂直于被测伺服电机驱动器14散热面的角度进行吹风冷却,这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自行选择的。

对于冷却方式的选择,在设置有冷却方式的选择电路,其中操作台下方设定的风量以及风向选择给风量控制器12,风量控制器12根据操作台下发的风向选择控制冷却风机是正面吹风,即垂直于被测伺服电机驱动器14散热面的角度进行吹风冷却,还是底面吹风,即从被测伺服电机驱动器14散热面的正下方,自下往上吹风冷却,同时,利用的风量传感器以及温度传感器将采集到的数据传递给数据采集单元,然后数据采集单元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之后传递给风量控制器12,以实现温度闭环或者风量闭环。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